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胡适生于茶商之家,一度曾嗜饮茶,任驻美大使时,曾多次要妻子寄茶叶到美国,他在信中对夫人江冬秀说:“只要上等可吃的茶叶就好了,不必要顶贵的。”但胡适很忙,他大概没时间去品烹茶之水来自三峡哪一段。
斟细呷之茶文化
梁实秋也写有《喝茶》,他在《喝茶》开篇就为自己定位:“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
梁实秋《喝茶》记有亲历:“《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有如玩具。更有娈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工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不知是否故弄虚,谓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举小盅而饮之,若饮罢径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猛嗅两下。”
有人说,西方文化是咖啡文化,东方文化是茶文化。梁实秋在《麻将》中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麻将;梁实秋在《喝茶》中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
苦茶庵老人说茶道
周作人既为“苦茶庵”老人,应该很讲究喝茶。但周作人也写有一篇《喝茶》,文章开篇首先提到徐志摩:“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的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剎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鲁迅不喜徐志摩,周作人虽为徐志摩写过悼文,但他对徐志摩的“茶道”似也并不很热情。
唐瓷茶盏见茶色
中国有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这都是很伟大的。中国还有四项更伟大的发明,那就是书法,京剧,对联,喝茶。王羲之一幅《兰亭集序》成千古之谜,京剧黑头洪钟大吕让上帝也颤,古代大诗人同情后人对不上对子到世间来再走一趟,唐时竟陵积公和尚品茶竟能判断煮茶者谁,那四大发明弄得好了,都会让人有一种雅人气派,高人一等,若再弄到好处,更可以不可一世,小觑万物。东汉陶茶碗,因年代久远而非常值钱,但它到底仍是一个粗糙茶碗,河南偃师出土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穆悰墓中唐瓷茶盏,已精致到能照顾茶汤颜色,到清乾隆御制时款茶碗茶盘,白瓷盖碗,红彩蝙蝠纹,更把传统社会伦理纲常和福禄寓意的文字画面用于瓷器之上,想乾隆端杯品茗,当能品出万里江山大好味道。
鲁迅在《喝茶》中说:“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
鲁迅所说的收梢,可能还远。生命,思想,压抑,痛苦,该敏感的地方不敏感,不该敏感的地方,仍越来越发达。
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可以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 人在草木间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琴棋诗酒花”属于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却和柴米油盐放在一起,难道寻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么佳趣吗?
“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是都市的水泥丛林,只要一盏清茗在手,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
《茶录》上有这样一句话,说茶“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表达什么意思呢?茶从本意上来讲,色香味俱全。表面看来,我们喝的是它的味道,实际上,茶有茶道。这种“道”与一般人理解的泡茶时的繁文缛节不同,而是指向人内心的一种典雅、清静和高洁的大道。
当今社会,无论学习还是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让大家经常去闭关,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都不太现实。那么,在紧张忙碌中,有没有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呢?
也许,那就是喝茶。林语堂先生说,“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出“淡茶的美妙气味”。如此看来,品茶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茶当静品
那么如何喝茶呢?一定要喝昂贵的茶吗?
《菜根谭》中说得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让壶里一直不干就行了。“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酒也不一定非得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好酒,只要让酒樽中常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个意趣。“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弹一张琴,吹一支笛,不一定要非常精到,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技艺精良的乐工,只求自适,心里高兴就行了。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喝茶、饮酒,还是抚琴,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
世人忙忙碌碌,总脱不开眼前这点烦恼。如今大家邀集一起去茶馆,大多是为了谈事,谈到口干舌燥时,喝茶是为了解渴。喝了接着谈,谈了继续喝,远离了品茶的本意。真正的品茶是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保持心思的澄澈,让自己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还真是一件清静的事。
回归自然
谈到茶的缘起,讲到“心思澄澈”,就不能不提及一个人,他就是“茶圣”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是人们对他的评价。他作的《茶经》对中国文化之影响无可估量,著名诗人梅尧臣作诗赞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大多生长于南方,其生长之地也颇有讲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上等之茶生长在岩石中,中等之茶生长在沙砾、沙土中,下等之茶则生长在泥土中。“野者上,园者次”,野生的最好,园林种植的次一等,而山阴下生长的茶最好不要喝,因其总不见阳光,过分阴寒、凝滞,喝了对身体不好。
喝茶,喝的是日月沐浴之下,山泉滋养之中,一年四季流动的自然之气。喝茶,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真正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
陆羽在《茶经》里已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点关联是多么重要。所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说,人要注意自己的品德操行,为人节俭,德行高洁,这样的人喝茶,清茶润心,自然就会有默契。
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喝茶》的散文,“我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好一个“十年尘梦”,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唯有喝茶时心思才能宁静。
清闲之美
茶很清雅,不是浓郁的东西。真正的茶玩味的就是清和闲。记得我自己二十几岁时,完全喝不惯茶,更喜欢浓醇的咖啡。咖啡里有本味的苦,有糖的甜,有奶的香。喝完一杯咖啡,感受那种百味含混的浓沉醇厚,顿觉浑身热气腾腾,陶醉不已。
喝茶,对少年而言的确太淡了。浓情对咖啡,清心品淡茶。人只有渐行渐长,在岁月中经历了种种浮躁的事、烦恼的事、忙碌喧嚣的事,再回到一杯茶中,才会感受到清淡里有一种隽永悠长。
如今的茶,有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等,品类繁多。而旧时人们喝的多是绿茶。
泡绿茶,古人讲究“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淡淡的几片叶子泡在水里,慢慢地释放出茶香时,清浅的绿色好像沏进了一片阳光。在这样清浅的绿色里,你能听见山风,能感受到山泉,一泡绿茶的前世今生都在清泉中被唤醒了。这种写意之美,正是中国人对茶最迷恋之处。
喝如此清淡之饮显然需要安静。“独饮得茶神,两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一个人跟一盏茶静静地交流,能得其神韵;两三个人喝,颇有意思,能喝出茶趣,能喝出好友间的情投意合;如果七八个人群聚一起喝,就跟施舍茶一样,不过是为了解渴而已。
可惜今天人们喝茶,往往呼朋唤友,人声喧杂,虽是热闹,却少了份清静,越来越远离茶神、茶趣了。
(来源:东亚经贸新闻网)
最好的心境,不是避开车水马龙,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尘世纷扰,总是会让人倦了找一个清闲的午后,远离喧嚣,一杯茶,一本书,便是一段静谧的光阴。茶,可以品尝人生百味;书,可以找回心灵的皈依。轻拥一米阳光入怀,和着书香,任流淌的心事,在季节中浅漾,生命就在这悠然的时光中婉约成一朵花。
梁文道说过:“书是一个人的灵魂,藏书是一间屋子的灵魂。”
很佩服那些真正的大学者,他们蜗居一辈子,却能够做出留世的杰作,让历史留芳,让民众受益,那是真正无尚的光荣。这些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读书,爱与书一起生活,有书的那一刻,他们的心是平静而又坚定的,因为所有作者朋友们都在自己的身边。
很尊重那些高位的政治家,他们权势再大,也永远喝着一杯普通的茶,让自己平心,让大家安心,这就是真正伟大的平凡。这些政治家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爱喝茶,爱与茶一起平凡,有茶的那一天,他们的心是坚定而又平静的,因为所有茶农朋友们都在自己的心里。
无论现实多么地险恶,都会被写进书里;无论社会多么地复杂,都能被解于茶中。有书,灵魂不再孤单;有茶,内心不再浮燥。
夜晚,忙碌完生活琐事,悄然静坐下来,给自己沏一杯淡淡的明前茶铁观音。看着碧绿的叶子,由小团的颗粒,经过沸水浸泡过后,发出淡黄绿色的茶汤,然后自斟自饮,一点点的在小杯中轻轻啜饮,真的感觉是一种独有的美好。
我喜欢夜晚的时光,不扰,清净,素雅。我可以清净无扰的看一本书,闻着淡淡的墨香的书籍,伴着轻袅幽香的茶香,自顾自的沉浸其中,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更是一种自我安静的功课。
白日里的那些喧嚣,那些纷扰,在一杯清茶之中,在那淡淡的茶盏的清香之中,在那音乐轻轻流淌的细碎光阴中,你感知着自己对安静的渴求,对宁静的诉求,是一种自我懂得的过程,更是一种平静自我的方式。
当清茶的余香淡淡的在书页上空飘荡,你低头唰唰的翻着书籍,品读一篇好文,品读兴致盎然之时再端起茶盏喝一口茶,让两种香浸润你的头脑和灵魂,该是一种多美的事呢。
如果,此时你兴致再盎然雅致一些,你可以打开音响,让轻漫的小提琴或钢琴或者萨克斯,或其他轻柔婉转的管弦乐飘荡在夜晚清寂的空中,伴着你的书香和茶香,一起优雅你的芳心,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倘若,你是一个有福气的人,此时身边正坐着一位知己,或者爱人,或者只是慈爱的看你却不说话的你的慈母或慈父,那该是怎样一幅绝美的图画啊。我就常常做这样的梦。是的,我喜欢浪漫在自己营造的小氛围中,然后自顾自的自我陶醉。
生活每日给我们那么多狰狞或冷酷的面孔,你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光,何不把它打扮的靓丽些,美好些呢?我们行走于生活的水岸,该懂得用书香浸润茶香的凝香中沉淀自我,还灵魂一个香闺雅逸的美好时空。
如果,你足够爱自己,足够热爱生活,那么做一个书香浸润茶香的优雅人吧,因为,他们会给你足够的美好情愫。清茶一杯,可以还原你自己的灵性;淡墨飘香的书籍,会引领你的灵魂飘荡在美好的世界里,遨游~~~
亲爱的朋友,你准备好了么?
书与茶的美丽邂逅。沏上一杯香茗,捧一本好书,茶之氤氲在荡漾,淡雅书香扑面而来,书韵茶香交融,迎来书与茶的美丽邂逅!书与茶,在生命的灵动上,可谓异曲同工。读书的意味乐趣,与品茶极为相同,“茶清抵酒醇,书香胜华芳。茶酒可共品,书花能共赏”,书籍和茶是最为重要的生命需求和灵魂依托。与朋友相聚,也有茶相伴,会在等待的时刻里翻一翻时尚杂志,看看闲书,间或呷口茶,等待的烦闷也会慢慢被茶和书稀释掉。
端茶一杯,目视书本,沉思,啜饮,茶香书香萦绕于心,犹如微风拂面而来,立即倦意全消。每当翻阅书本,文章中的茶香更使人品味到“浮茶若生”的哲理。这时,品读作者笔下飘逸着茶香的文字,犹如饮下一杯清茶,心底也沉淀了几许恬淡的心境。一杯茶,一本书,茶香,书香,心亦香。茶与书,茶清心,静心,书陶情,激情。书与茶,都是给人调身,调心,调神。
茶香识女人。淡淡的一口,面前幻化出古典的旧式女人。滇红、普洱、龙井、眉珍、贡熙......一款茶是一种女人,千般情丝在怀中起起落落,萦绕不绝。一个好女人如一杯体贴的好茶。最可悲的女人也许如隔夜茶。女人如茶,其实说来也简单,只要将茶融入一盏茶具,加上合适的水质和水温,她们就能在任何一个角落散发淡淡的清芬。大多不过是"暴殓天物",女人在水泡中将红颜漂成苍白,也因此,就有太多的好茶空在水一方罢了。
茶香如书香,茶香似书意:淘书、借书、抄书、评书、藏书,此为书趣。书读多了,方能识别书的好坏,品茶多了亦能品出茶的优劣。一杯清茶入口,清爽透彻,其淡雅恬静令人释怀,而一本好书读完,更是淋漓酣畅,其深邃刻骨令人难以忘却,茶与书融合,是中国的文化中透着清新自然,记得史仲文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学充满茶香风格,茶文化虽不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代表,但是茶文化反映出来的茶精神,却是与中国文化的个性相契相合。
禅悦生活:茶香融书香。茶香与书香交融,格外惬意。沏一杯茶,捧一本书,无论是独坐阳光明媚的窗前还是夜晚书案灯下,静心与茶香和书香交融,丝毫不感孤寂,红尘的繁嚣,世间的浮躁,人生的烦恼全被茶香和书香挥走。从茶香的清醇中品味感悟人生哲理,即所谓的"禅茶一味"。在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中,在休闲时,沏上一杯热茶,捧读一本好书,茶香交融书香,岂不是,忙碌之余忘却喧嚣,远离浮躁,以平常心面对人生路的快事之一吗?
书香与茶韵茶是伴读之首选。一盏茶壶,一只茶杯,或沉思,或啜饮,茶香萦绕于心,犹如微风拂面而来,立即倦意全消。不同的茶叶,泡出来的茶香是不同的,而不同的茶香又会适合不同的阅读。读到精彩处,轻轻呷上一口,顿时感到齿颊留香,此时此刻,书香与茶韵交融,使人不由得都有些飘飘然了。读书时,有茶香相伴,性情会超于平和,心境会得以净化,生活也许就会因此而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从容。
茶香里缭绕着书香 我是个伪茶迷,对茶没有什么研究,但是喜欢喝。隔着玻璃杯,看茶叶自由生动地舞蹈,是一种享受。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一曲意味深长的以茶道为主题的“高山流水”,将茶与人生写得如此之美,空灵清妙。若茶香里缭绕着书香,便得“腪乃一声山水绿”之境,本性愚钝,于此亦不求甚解,但得会意为妙。于是,对着一面墙的书自得其乐,书的诱惑力、文字的魅力无与伦比。
好友如茶。烧一壶水,泡一杯茶。茶可大雅也可草根。茶无阶,取其味。茶虽淡,香常在。茶,浓淡皆宜,浓茶醒脑提神,淡茶生津止渴。茶回甘,益无穷。茶因地域不同而多种,无论贵贱,在你渴望时能从心底浮起的茶香,那一定是属于你的好茶。茶庄不少,好茶不多。遇上好茶,耐心泡,诚心待,静心品。泡壶好茶,伴我生活每一天。
对于文人骚客来说,喝茶与读书是一样的风雅。时间长了,书成瘾茶成缘,没书不能消夜,没茶则心不安。品茶香、体茶意、悟茶道、识茶趣、尚茶德、行茶礼!千古文人一盏茶 茶生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与文人飘逸超然的情趣相符合 。千古文人一盏茶。 书与茶在某种意义上是等同的,一本好书恰如一杯好茶,沁人心脾,余香缭绕。
在心静夜寂之时,独居书屋,在柔和的台灯下,泡上一杯香茶,摊开一本心仪的好书,在茶香的氛围里,默默地读着,静静地思考着,时而啜几口清茗,时而摘几句睿语,茶香润腑,神明智爽,常常相益得使我不知窗外素月之西下,不知书中三味之淡远,是茶香的滋润,抑或是文思之神游,总之,于恍惚中得到了一种最可心的享受。若是茶香,还是自己沏的有意境。茶能醉人,人在茶香里愈显得飘逸而脱俗;
茶清抵酒醇 书香胜花芳读书的趣味,是把浮躁、浅薄的灵魂带入沉思、反省的心境中去,使人在有思想、有识见的文字中峰回路转,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茶是一种寄托,累了倦了,泡上一杯茶,看着幼小的叶片在水中伸展,心境也随之开阔。喜欢看书,唯有心灵沉入其中细细读慢慢品,才能与书中人物故事融为一体,与书共思同语,与书中人物共欢笑同洒泪。雪藻冷梅开花暖,茶涤忙人偷清闲。爱,茶和书矣。
体验这样的茶香,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下喉后,嘴微闭,气从鼻腔中缓缓呼出,感受茶香的源头。上好的茶香,水生香,茶香和茶汤的融合度极高,但闻起来微香,喝完后,香气随回甘从喉咙深处缓慢回出,异常持久。顶级的茶香,水即香,这类茶,必须是原料工艺都很优质的茶,其茶香浓郁丰富,和茶汤完全的融为一体,且茶汤会随着茶香的挥发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化感”,饮之,有“汤即是香,香即是汤”的美妙感觉。
人生三大幸事:一茶一书一知己。品好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朋友不在多,知己一个足矣,好的朋友就如上等好茶,可遇不可求。品好茶,读好书,交好友,茶香伴着书香,再同知己畅聊谈天,真是人生的三大幸事。茶香飘渺,书香弥漫,愿每位茶友都能在喧闹的世界里找到一方安宁,享受一茶一书一知己带来的格外美丽时刻。
茗茶一壶,小酌细品,让悠悠的往事伴着茶香一起升腾。鲁迅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感觉!正所谓:一心 两叶 山泉水 四月清明 五采茶 六两箐 七碗露 八分情谊 九巡盖 拾得茶馨满园春? 这是怎样的过程,到达的是怎样的境界!愿您和您的友人在品茗人生的同时,也品出友谊的味道,愿您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三声好茶 大道至简。茶农焦心等待,陆羽不发一言,过了许久,陆羽突然起身,脱口喊道:“好茶!”众人静等下文,陆羽却又沉默。过了一盏茶时间,陆羽又来一句“好茶。”语调悠长,回味无穷。一盏雨天里不期而遇的好茶,竟让遍尝珍品的陆羽沉默词穷,唯有以三声“好茶”的感叹,来诠释这茶的绝妙。万语千言在一杯好茶面前都望而却步,茶圣尚且如此,吾与尔等不若不言语,就单单心照不宣地喝杯好茶,悄悄领悟一番大道至简的至理。
纵身茶海,不痴不悔,
举手投足犹如茶叶醇厚知味。
把心里话,泡入茶汤里,
茶香萦绕下,都是自己的气质。
有些人在接触之初只给人一点淡淡的印象,
却能随着交往的加深,
越来越为其才华品格所吸引,
就像一杯好茶,甘甜清香,让人回味无穷。
爱喝茶的人,自己心中都有度。
悲伤难过,用热茶冲开内心的起伏;
欢喜愉悦,与茶中的苦涩调和。
悲和欢都坦然于己,平心面对。
爱喝茶的人,读懂自然的伟大。
能认真对待茶中的每一片叶子,
用心尊敬大自然的馈赠,
尊重生命的多样性。
每一个生活在大地上的小生命,
都是茶人心里的善良。
每每举杯赏汤,
茶水的倒影让你面对自己、正视自己。
入口的滋味是内心的体会,
茶喝多了,心里就明朗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84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文荟萃:茶样人生
下一篇: 介绍8中茶叶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