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武夷茶的历史

品茶 2023-11-21 13:22:23

武夷茶的历史

一、武夷山是树的原生地么?

据苏轼《叶嘉传》称,武夷茶移植至建瓯遂有“北苑”之盛。北苑至今尚存一块南宋碑刻,叙述迄自太平兴国初(976年)的植茶始未。四川万源县一块立于大观三年(1109)“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的石碑,该茶当以武夷茶为渊源。陈椽教授考证:“武夷茶约在1400年前(南北朝齐时)就以晚甘候之名而闻名,武夷茶的起源时期一定更早于此”。

唐代最负盛名的茶是出自四川的蒙山茶。北宋诗人孙渐曾在蒙山立碑,说明“昔有汉道人,分来建溪芽”,蜀人可能不太愿意承认从建溪移植茶树至此的实事,但万源的植茶碑中有诗:“筑成小圃疑蒙顶,分得灵根自建溪”,完全将自己与蒙山认同,不就是因为同样源于武夷之故么?可以肯定的是,蒙山西汉时期就开始种植茶叶,而汉武帝平定闽越国,逃亡的越巫完全可能携茶植于蒙山之上。

许多专家通过茶文化的演化认定:茶叶的饮用是由巴蜀肇始,尔后沿长江传播。于公介先生的《中国的茶》以为西汉时传至湖荆,尔后才有可能渐至武夷一带。《茶叶贸易学》推定“到了六世纪”(南北朝的齐梁时代)茶叶繁延到沿海各省”。《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确定茶叶“是秦人取蜀以后,才渐次传播开来的”。《中国茶文化》(姚国坤等主编)认定“三国时,茶传到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因此西汉时就有茶树传播进武夷是不可能的。汉武帝灭闽越国之后,武夷山一带几为虚地,武夷山的茶是从何而来的?是否为先民由野生中发现、饮用、尔后驯化种植的呢?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以云南等地的茶树品种最为古老,但在人类将茶树驯化种植之初还有哪儿能寻到它的踪迹呢?有的学者持“同源说”,以为都是从云南移植来的,有的持“多源说”,并明确认定中国东南一带也是茶树的原生地。

十七世纪,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在《植物种类》一书中将茶分为大叶变种和武夷变种,虽然其它植物学家也有不同的分类,但一致以“武夷种”作为中国小叶茶树的代表,由此可见武夷茶树性状特征的代表性。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提及“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都未言建溪”,但“建茶皆乔木,吴、蜀、淮南,唯丛茭而已,品自居下”。可见武夷山的茶,特征独具,它的品种与其它品种不同,有很大差别。《武夷山志》又引古记说“武夷茶原为野生,非人力所植,古时为一老人初献,死为山神,立庙祀之”。看来武夷山的茶可能是先民由野生驯化而来的,武夷山因此可能是茶树的原生地之一。

二、乌龙茶之谜?

乌龙茶是指介于红茶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工艺独特,因而也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风味。

关于乌龙茶,学术界有许多争议。乌龙茶,得名虽较迟,但名称是怎么来的呢?有的以为是由地名转化而来,有的以为由茶树品种转用而来,有的以为从宋、元的龙凤贡茶演变而来,有的以为是从传说中而来。《闽茶》月刊曾载香港“茶叶价格,目前以岩茶为最高者,且缺货,每担一千元港币,其次为水仙,担价为五百,乌龙每担三百五十元。”乌龙品种由于价廉实惠,饮用者较为普及,且与岩茶特色类似,乌龙或许就因此而渐渐转化成半发酵茶类的统称?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发源于哪儿呢?有些著作只标明源于福建。《安溪县历史档案》记载:是安溪人于雍正年间(1730前后)创造的,但早于此50年前,释超全就写过:“溪茶遂仿岩茶样”,明确说明它只是仿武夷岩茶制作而已。也有人说是安溪茶农于咸丰年间(1855前后)发明的。其实早于咸丰200年前的王草堂在《茶说》中记叙了武夷茶的制作工艺,与现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如出一辙,因此较为学术界所认可。有人以为在武夷山制茶的多为漳州人或安溪、晋江人,因而可能是他们的发明。但无论如何,“乌龙茶是沿袭武夷茶制法的创新”。“乌龙茶制作技术与历史上的武夷茶制作技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福建乌龙茶》张天福等)。中国茶叶学会主编《中国的茶与健康》称:“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陈彬藩先生考证“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渊源于武夷岩茶”。茶业专家陈文怀先生在《茶的品饮艺术》中确定“乌龙茶的制法,发祥于武夷山”。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发源于何时呢?

“有的推论出现于北宋,有的推论始于清咸丰年间……”(《中国茶经》);朱自振先生认为“明清时首创”(同上),陈文怀先生认为“可追溯到明代”;陈彬蕃先生认为是“明、清以来,逐渐形成的”(《茶经新编》);张天福先生认为“约肇始于十六世纪的明代,盛行于清代”;《中国茶文化》认为“明朝中期以前,已产生乌龙茶”。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的发源时间,看来还是一时难以做出结论。

三、红茶之谜?

红茶是与绿茶风格迥然不同的另一类茶,茶叶经过发酵,内含成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叶片也变成红色;浸泡出的茶汁也因此而澄红、明亮、香味浓郁。它是世界上产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类茶叶。

学术界一致公认:“正山小种红茶”是红茶最古老的一种加工方法,是武夷山星村镇乡民们发明的,这种红茶的制作工艺起源于何时呢?

陈椽教授认为:这种制法起源于十六世纪,它的极盛时期,大约在公元1700年前。约在十八世纪中叶,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制法不胫而走,尔后有人将其改进为工夫红茶的制作工艺,十九世纪后半叶渐渐衰落。

台湾人类文化公司《中国茶艺》认为红茶的起源“约在1650年前后,原产于星村镇到江西省边界。”叶宝存先生仅认定“正山小种于十八世纪前已远销欧美各国”。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在《中国茶经》中,仅将其追溯至十八世纪初。陈文怀先生则只称“十八世纪中叶,又在小种红茶制法的基础上,发明了工夫红茶的制法”。《中国名茶》(庄晚芳教授等著)则引用一个故事:“道光年间(1840前后),有一队兵丁过境,占住了茶厂,采下的茶叶无法加工,因为积压发酵变黑,茶主无奈只好急忙用松柴烘干,以免茶叶报废。远销后却意外地大受欢迎……”小种红茶的制作工艺似乎是十九世纪的发明了。它究竟起源于何时呢?

乌龙茶、红茶制作工艺的起源时间没有定论,因此在茶学界又有了另一段公案──这二种工艺孰先谁后?

有人说红茶发源为迟,“十七八世纪外国大量购买武夷红茶之说不可信,他们购买的应当是乌龙茶;所谓红茶,可能是由于运输周期长,海上潮湿,茶叶进一步发酵而成的。”有人认为红茶只是比乌龙茶的出现稍后而已。《中国名茶》(庄晚芳等著)直接提出:“武夷岩茶,是工夫红茶的始祖。正山小种红茶是武夷岩茶派生衍变成的。”陈椽则明确认定,红茶制作工艺的产生比乌龙茶早,红茶的兴起是明朝的事,乌龙茶的兴起属于清代的事.有人通过制作技术类比,认为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复杂、讲究,是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红茶制作经验之后,才可能提炼总结出来的。也有人以为不分仲伯,是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的两大制茶工艺体系。

武夷山的小种红茶制作工艺未传播到国外,而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却屡屡被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茶厂模仿。183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制茶,“他们最初采用的制茶方法也与武夷岩茶相同,共十二道工序,需时三天,不能适应大规模机械化作业。1871年以后,简化为五道,这样制作的茶叶就是工夫红茶了”(《茶经新编》)。由此可见武夷茶对世界茶业的影响之大。外国人是将制茶技术由繁删而为简,而武夷人则是由简而发展为繁的吗?

武夷岩茶的历史发展

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
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宋代中国制茶技术进入改革时期,饮茶风气盛行,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各地产茶不下百种,仅贡茶就几十种。此时的武夷茶也是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运往建州进贡。
元代的统治者嗜茶成性,且颇有品茶功夫,武夷茶便成了首选,于是在元代武夷茶正式成为贡茶。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为了监制贡茶,特地在武夷山的四曲溪畔设置“御茶园”当时武夷茶就大量进贡了,而且长达255年,从客观上扩大了武夷茶的影响。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朱元璋诏令产茶地,禁止蒸青团茶,改制芽茶入贡,逐渐向炒青绿茶转变;明末清初由于加工炒制方法不断创新,在制茶过程中不断摸索,就出现了乌龙茶。
清代是武夷岩茶全面发展时期,武夷茶区不仅有生产武夷岩茶、红茶、绿茶,而且还有许多的名从。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农民,以户进行个体生产。尔后成立互助组,农户联户生产,扩大了加工规模,岩茶产量达3000担。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民茶山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核算,进行生产、分配。
17世纪,武夷茶开始外销。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英国最早的茶叶文献中的“Bohea”意即为“武夷”之音译。当时在伦敦市场上,武夷茶的价格比浙江的珠茶还要高,为中国茶之首。
19世纪20年代开始,武夷茶在亚非美一些国家中试种,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中安家落户。进入本世纪80年代,武夷茶又风靡东瀛,被视为健美茶而倾倒无数佳丽。
1962年,岩茶总产仅2800多担。此后的十多年,岩茶缓慢增加,至1978年总产才6400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茶叶生产得到重视。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全市有茶山10万亩,总产约8万担(毛茶),产值近亿元,有大小茶家130个,茶业从业人员3万人,茶叶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科研上也获得新成绩。武夷肉桂无性繁育成功,由名枞上升为品种,栽种面积约3万里。
1995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对大红袍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实验,无性繁育获得成功,免除了断代之忧,保持茶王大红袍的特征,并经省科委鉴定通过。
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产品标准。6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GB18745《武夷岩茶》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武夷岩茶按茶树品种分为名枞、传统品种二类,按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五类。大红袍、名枞不分等定级;肉桂分特、一、二级;水仙、奇种分特、一、二、三级。
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牵头,将武夷星茶业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强强联合,组合为新的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形成了以武夷星为龙头的武夷岩茶生产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武夷岩茶产业。
2010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市政府申报的“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推出的“印象大红袍”专属茶品牌。这是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的“印象铁三角”合作执导的中国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的第一个衍生茶类品牌,揭开中国茶叶品牌突围序幕。同年,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星WUYISTAR及图”获中国驰名商标。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穷。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乌龙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武夷山市(原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
元代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山茶的文化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介绍: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

地理环境: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

品质特点:其品质、外形肥壮匀整、紧结卷曲似蜻蜒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象蛤蟆背,具青翠、砂绿、蜜黄色泽且光润;内质香气馥郁芬芳、持久; 滋味醇厚甘滑;花果香扑鼻,喉韵明显;汤色澄黄,清澈艳丽;叶底柔软明亮,叶缘红边鲜艳,中部浅黄绿色,俗称“绿叶红镶边”,耐于冲泡。总之,岩茶具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的品质特点。集“香韵”味韵和“喉韵”为一体的“岩韵”特色。

武夷山大红袍茶历史介绍

武夷山大红袍茶是中国最著名的岩茶之一,产于福建武夷山市境内的天心、大红袍、水缸、龙井、船岛等岩石峰峦间。它色泽乌亮、香气高扬、口感浓郁、回甘生津,被誉为“岩茶之皇”。

武夷山大红袍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就已经有了“冠绝天下”的美誉。传说明代有一位官员得病后,在武夷山的一位贫穷茶农家中尝到了大红袍茶,病情竟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这位官员十分感激,便送了衣服给这位贫穷的茶农。从此这位贫穷的茶农家也因此出名了。

清代以后,武夷山大红袍茶的名声更是日益传扬开来,成为著名的云南古驿道鹰武线上的贸易之一。这条古道至今仍在使用,而大红袍茶也因此成为世界闻名的名茶之一。当时很多名人都对武夷山大红袍茶情有独钟,比如乾隆皇帝、郑成功等,都是大红袍茶的拥趸。

现代,武夷山大红袍茶已成为了中国茶的文化瑰宝,经常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并被誉为“中国第一大红袍”。同时,武夷山大红袍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享有“一、二、三红袍,其余不足道”的声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96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