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亚洲各国的名茶及其茶俗

品茶 2023-11-21 14:39:13

亚洲各国的名茶及其茶俗

东南亚主要的饮国家有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这些国家人民,受华人饮茶风习影响,历来就有饮茶习俗。饮茶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饮绿茶红茶的,也有饮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的;既有饮热茶的,也有饮冰茶的;既有饮清茶的,也有饮调味茶的。平时可见到的几种特色饮茶方式,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肉骨茶肉骨茶,就是一边吃肉骨,一边喝茶。肉骨,多选用新鲜带瘦肉的排骨,也有用猪蹄、牛肉或鸡肉的。烧制时,肉骨先用作料进行烹调,文火炖熟。有的还会放上党参、枸杞、熟地等滋补名贵药材,使肉骨变得更加清香味美,而且能补气生血,富有营养。而茶叶则大多选自福建产的乌龙茶,如大红袍铁观音之类。吃肉骨茶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人们在吃肉骨时,必须饮茶。如今,肉骨茶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肉骨茶的配料也应运而生。在新加坡、以来西亚,以及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一些超市内,都可买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肉骨茶配料。

(二)泰国腌茶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用时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三)印度尼西亚的冰茶在一日三餐中,印度尼西亚人民认为中餐比早、晚餐更重要,饭菜的品种花样也比较多。但他们有个习惯,不管春、夏、秋、冬,吃完中餐以后,不是喝热茶,而是要喝一碗冰冷的冰茶。

凉茶,又称冰茶,通常用红茶冲泡而成,再加入一些糖和作料,随即放入冰箱,随时取饮。

(四)越南的玳玳花茶越南毗邻中国广西,饮茶风俗很有些与中国广西相仿。此外,他们还喜欢饮一种玳玳花茶。

玳玳花(蕾)洁白馨香,越南人喜欢把玳玳花晒干后,放上3-5朵,和茶叶一起冲泡饮用。由于这种茶是由玳玳花和茶两者相融,故名玳玳花茶。玳玳花茶有止痛、去痰、解毒等功效。一经冲泡后,绿中透出点点白的花蕾,煞是好看;喝起来又芳香可口。如此饮茶,饶有情趣。

东盟各个国家的茶文化

多年来,我国对东盟茶叶出口均保持在6,000-8000吨左右,出口金额在1,000多万美元。新加坡为我国绿茶对东盟出口数量最大市场,缅甸其次,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分列第三至第五位,对菲律宾和柬埔寨均有出口。我国对东盟红茶出口主要为缅甸、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我国特种茶对东盟各国出口依次为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菲律宾。

东南亚国家茶俗
东南亚主要的饮茶国家有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这些国家人民,受华人饮茶风习影响,历来就有饮茶习俗。饮茶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饮绿茶、红茶的,也有饮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的;既有饮热茶的,也有饮冰茶的;既有饮清茶的,也有饮调味茶的。

1、新加坡喝茶呈现多元。当地大部分人为华侨或华裔,因此他们也很爱饮茶。农历新年,一盅清茶,佐以橄榄,称为“无宝茶”,寓意恭喜发财。喝下午茶则是以吃为主,茶的好坏却不十分重要。即使是在五星级宾馆喝茶,也常常会用茶叶袋泡的大壶茶来待客。除了中国茶和英国茶之外,新加坡特有的“长茶”——把泡好的红茶加牛奶,然后泡茶人把奶茶倒进罐子里。由于“长茶”的杯子相当大,喝起来相当过瘾,喝茶者边品茶,边欣赏精彩的倒茶,心情也会变得轻松。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肉骨茶——就是一边吃肉骨,一边喝茶。肉骨,多选用新鲜带瘦肉的排骨,也有用猪蹄、牛肉或鸡肉的。烧制时,肉骨先用作料进行烹调,文火炖熟。有的还会放上党参、枸杞、熟地等滋补名贵药材,使肉骨变得更加清香味美,而且能补气生血,富有营养。而茶叶则大多选自福建产的乌龙茶,如大红袍、铁观音之类。吃肉骨茶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人们在吃肉骨时,必须饮茶。如今,肉骨茶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肉骨茶的配料也应运而生。在新加坡、以来西亚,以及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一些超市内,都可买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肉骨茶配料。

2、缅甸和泰国有着极具特色的“嚼茶”。嚼茶的食用方法是,先将茶树的嫩叶蒸一下,然后再用盐腌,最后掺上少量的盐和其他佐料,放在口中嚼食。冰茶也是这些热带国家的饮茶习惯。泰国人喝冰茶:泰国人饮茶的习惯很奇特,他们常常在一杯热茶中加入一些小冰块,这样茶很快就冰凉了。在气候炎热的泰国,饮用此茶使人倍感凉快、舒适。泰国腌茶——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用时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3、缅甸缅族人饮食习惯:饭后有喝咖啡或热茶的习惯,不过他们爱喝的是怪味茶(即有茶叶拌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头末、炒熟的辣椒籽等,搅拌后冲成怪味茶饮用)。

4、马来西亚是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等多民族国度,传统喝的是"拉茶"。拉茶是传自印度的饮品,用料与奶茶差不多。“拉茶”是各族人们共同喜爱的茶饮料——先将红茶泡好,滤出茶渣,并将茶汤与炼乳混合,倒入带柄的不锈钢铁罐内,然后一手持空罐,一手持盛有茶汤的罐子,将茶汤以约一米的距离,倒入空罐,接着是倒回来又倒过去,倒来倒去七、八次(为了均匀茶汤,让茶与奶彻底融合,并增加水的活性,营造口感的滑顺感),由于茶汤在运动的过程中,两罐距离忽而由近到远,忽而由远到近,与“拉面”的动作有几分相似。

5、缅甸人精神上受印度文化影响,佛教盛行,物质上则受中国文化影响。喝茶的习惯相信是从印度或中国传来。缅甸人很喜欢喝茶,早午晚餐都在茶座/茶餐厅解决,一天喝上三五次的茶是常事,生活非常悠闲。除中国茶以外,当地的缅甸茶是锡兰茶叶加炼奶,由小玻璃杯或瓷杯由瓷盘盛着,口味很甜。

6、印度尼西亚的冰茶——在一日三餐中,印度尼西亚人民认为中餐比早、晚餐更重要,饭菜的品种花样也比较多。但他们有个习惯,不管春、夏、秋、冬,吃完中餐以后,不是喝热茶,而是要喝一碗冰冷的冰茶。凉茶,又称冰茶,通常用红茶冲泡而成,再加入一些糖和作料,随即放入冰箱,随时取饮。

7、越南的玳玳花茶 越南毗邻中国广西,饮茶风俗很有些与中国广西相仿。此外,他们还喜欢饮一种玳玳花茶。玳玳花(蕾)洁白馨香,越南人喜欢把玳玳花晒干后,放上3-5朵,和茶叶一起冲泡饮用。由于这种茶是由玳玳花和茶两者相融,故名玳玳花茶。玳玳花茶有止痛、去痰、解毒等功效。一经冲泡后,绿中透出点点白的花蕾,煞是好看;喝起来又芳香可口。如此饮茶,饶有情趣。

谁能介绍一下各地的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发展简述

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热潮中,代表东方文明的茶文化越来越引人瞩目。茶文化不但在有其传统的中国、日本、韩国得到复兴和弘扬,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当人们认识到饮茶有益于保健养身之后,也对茶文化日渐发生兴趣,慢慢融入他们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茶文化日益成为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宗教信仰的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成为连接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又一座桥梁。

中国是被公认为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最先孕育出茶文化的国家。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园地里的一枝奇葩,源远流长,绚丽多彩,博大精深,它的发展历程几乎与中华古国历史一样悠久。一千二百年前,茶圣陆羽写出了一本堪称世界条史、茶学、茶文化经典之作的《茶经》,书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所据的是一本叫《神农食经》的书,该书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即常饮茶能使人精力充沛,身心舒畅。此书未得留传下来。神农则是一位传说人物,在先秦和汉代古籍中多有记载,相传是距今五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由狩猎向农耕过渡时期的一位部落领袖。他为了开拓食物来源,探寻疗病药物,深入山林,尝嚼草木,鉴别性味,被后人尊为中国农业、医药的始祖。二千年前由汉高祖之孙刘安主编的一本杂家著作《淮南子》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蚘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闻于鲁周公所据的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辞书《尔雅》,该书最早收录了古代的茶字:“槚,苦荼”。是借用槚(音jia)这个字来命名被巴蜀地区百姓称为“苦荼”的茶。相传辅佐过两代周王的贤相周公(名旦,封鲁)曾参与《尔雅》最早的编撰。此书历经春秋战国陆续增补,约于公元前二百年的西汉初正式成书,有幸留传了下来,但解说简略,到公元三百年的晋代,文字学家郭璞为此书作了注释,其中对茶作了如下阐述;“树小似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郭璞博学多才,但毕竟不是茶人,他描述的是一般灌木型茶树,陆羽《茶经》提到有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甚至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如此粗大的古茶树目前在我国云南等地尚可见到。茶树四季常绿,根深叶茂,散发清香,秋开白花,素朴可爱,神农尝百草时注意到它似在情理之中。《茶经》开卷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个嘉字包含有多重赞美意味。茶树形象美好,饮茶使人身心舒畅,还有助于保健养生,修心养性。这就是为什么有益于人的食物不少,惟独茶特别受到青睐,发展成为历久不衰的茶道文化的原因吧。

茶之利用,在漫长数千年历史中,先后被食用、药用和饮用,几种利用方式又同时并存。我国自古有“药食同源”“饮食同宗”之说。重视用调整饮食的方法去适应自然季节的变化,调整身体的不适。《神农食经》大概就是一本关于食疗方面的书。郭璞说茶叶可煮作羹饮,即为早期的一种利用方式。“羹”是一种将肉类、蔬类、粮食类和调味类一锅煮的浓汤薄粥食物,也可充作主食。古人重视食物的五味调合,取盐之成,姜之主,梅之酸,枣之甜,苦菜之苦,茶叶也被用作苦味调味食物。在《茶经》“七之事”中,就提到以茶作菜、以茶煮粥、以茶充药以及将茶叶与姜、葱、桔等一起烹饮的事例。时至唐代,陆羽对人们仍将茶叶掺杂它物混煮啜饮是鄙弃的,认为只配倒入沟渠。陆羽提倡茶叶清饮。茶叶独特的性味、功效也只有在清饮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陆羽在《茶经》中说,为解渴,饮水就可以了;要消愁,得饮酒;提神醒脑,则宜饮茶。若头疼、热渴、眼涩、胸闷、四肢疲劳、关节不适,喝上四、五口茶,可与仙水媲美也。但粗劣茶叶是不堪清饮的,古时下层百姓在茶中放人姜盐混煮,与他们饮用茶叶的粗劣不无关系。因此,茶叶清饮的提倡必然要求改进茶叶生产加工,提高茶叶品质。为此,陆羽在《茶经》中具体介绍了茶叶采制工具和工艺,总结了茶叶煎煮品饮技艺。陆羽《茶经》的一大贡献是,使茶叶生产加工有了规范,使茶叶清饮方式成为主流,促成了茶叶生产消费史上的一次飞跃。在唐代,已有粗茶、散茶、未茶、饼茶等各种加工形态,晒、烘、蒸、炒等加工方法均有应用,但作为大批量生产的商品茶则是饼茶,这大概与饼茶便于运输、保存,不易变质有关。但饼茶品类单调,不能充分体现茶叶色香味形的本色。到了宋代,随着茶叶保管手段的改进以及宋都南迁后,散茶生产逐渐扩大和发展。到明代,散茶生产已成主流,贡茶也改饼茶为芽茶。从而各地名优茶脱颖而出,各种加工茶类纷纷涌现,饮茶方式也由烹点改为较简易的冲泡,出现了茶叶生产,消费上的又一次飞跃。
当今我国各地各类名茶数以千计,由《中国茶经》收录的就达201种,分别归属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明谓六色俱全。在形态上。条、扁、圆、片、尖五形俱备。其中绿茶多达138种,乌龙茶13种,红茶8种。按我国传统说法。色、味与性能相关,如红茶(全发酵茶);色红.性温,味甘,暖胃安神;绿茶(非发酵茶、,色绿,味甘苦,性微寒,清热明目;乌龙茶(半发酵茶),色橙黄,性味介于红绿茶之间。此外尚有再加工茶;花茶、紧压茶、保健茶、果味茶、速溶茶、饮料茶等,各有自己的性味特色。

茶叶清饮的普及和茶叶品质的提高为茶艺茶道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茶道的形成有一个茶与人、物质与精神的交互作采过程。茶给人带来身心舒畅,人对茶注入了思想感情。从而不断完善饮茶技艺,丰富饮茶活为,乃至创造出饮茶意境,使饮茶从物质享受提高到精神享受的层次,茶艺茶道就此诞生。对此,吴觉农《茶经述评》中说得好:“人们饮茶……一种是把茶当作生活的必需品,不可一日或缺,甚至每餐必备,由于生理上需要,从而代代相传下来。又一种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这也有一定道理,生理作用与精神作用是密切相关的、《茶经》作者陆羽可说是一个讲求精神效果的代表人物。”
在我国历史上。不同阶层的人形成不同色彩的茶文化圈。首先是宫廷茶文化v据晋人常的《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联合巴蜀等力量灭纣后,曾封略干巴。此后,巴蜀地区出产的茶叶与其他土产一起进贡到宫廷。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中也提到过“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贡茶在唐宋发展到高峰,从生产、制作、运送、保管,到饮用、祭祖、宴请、赐赠,形成有一套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成为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卢仝有诗:“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宋徽宗不但善品茶、点茶、斗茶,还亲自写了茶书《大观茶论》。无疑,贡茶皆属优异之品,受到皇室的珍视。宫廷茶文化往往追求精美绝伦,但客观上促进了茶艺水平的提高。它影响及于官宦士大夫阶层,这些人多为文人学士,与茶一拍即合,由此带动文人茶文化圈的形成。文人饮茶,茶助文思,相得益彰。文人以他们的诗、文、书、画所长极大地丰富了饮茶活动。他们又多博学之士,兼通儒释道,为茶艺茶道注入了深厚思想内涵,在茶文化的弘扬发展上起了主导作用。陆羽本人应属文人茶文化圈中的一位伎伎者。
饮茶传入佛门道院,别有一种特殊亲和力。《茶经》中关于佛门饮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晋。敦煌人单道开,在河南昭德寺修行,整日打坐,不畏寒暑,昼夜不睡,每日只服几粒药丸子,喝几碗茶苏。僧侣饮茶起先也出于养生,禅宗的兴起给茶饮赋予了新的内涵,清淡益思的茶性与静虑思维的禅修得到了自然的融合,以禅入茶,借茶传禅,创造出了“茶禅一味”的意境。寺院饮茶由产茶的南方传到不产茶的北方,由寺内传到寺外。僧侣不仅是茶叶消费者,而且是茶叶生产者,寺院精于茶艺,名茶竟出,大大推动了饮茶的发展。相比之下,道教人数不多,但对茶文化的影响也不小。《茶经》所列早期的饮茶人中就有道仙丹丘子、黄山君、道教尊奉大思想家老子为祖师,产生过象葛洪、陶弘景、孙思逸那样的杰出学者、医家、爱茶人。道家思想超逸,崇尚自然,擅长修炼养生,追求长生不老,把茶与仙药等同看待,说苦茶能轻身换骨,提高了茶的身份。
饮茶最初从茶产区的民间传向社会上层,形成了宫廷、文士、僧道等茶文化圈,反过来上层饮茶又带动了市民的仿效之风。在唐代,城市饮茶已形成“比屋皆饮”的盛况。到宋代,茶被列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民间饮茶虽不及上层风雅,但也丰富多彩,“客来敬茶”成为百姓家的普遍习尚。唐宋以后,大小不一、层次不等的各类茶肆、茶坊、茶楼、茶园、茶室兴起,由城市遍及村镇,形成中国茶馆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广大茶产区农村,茶农自产自饮,他们懂茶、爱茶,对茶有特殊的感情,在劳动生活中产生了许多动人的茶歌、茶舞,流传下不少美丽的神话故事。在我国还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茶礼茶俗,如订婚结婚以茶作礼,象征爱情纯洁,和偕到老;小孩出生满月以茶汤洗头,为求早开智慧,长命富贵。云南大理地区白族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更是蕴含人生哲理。生活于四川、云南交界处的纳西族,人数不多,约在十一世纪创造出了自己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其中就有三个美丽的茶字。民间饮茶风习俱有浓郁的生活伦理色彩,在我国历代笔记小说中多有反映。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形成的茶文化内涵有的消失了,有的变化了,有的被保留继承下来,更有新的产生出来,它们对促进社会生活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今天我们归纳一下我国茶文化的内涵,至少有下列许多:
以茶会友 以茶示礼 以茶联谊 以茶入俗 以茶代酒 以茶倡廉 以茶励志 以茶表德 以茶为媒 以茶祭祀 以茶修性 以茶入禅 以茶作诗 以茶入画 以茶歌舞 以茶献艺 以茶旅游 以茶休闲 以茶恰情 以茶养生 以茶入菜 以茶调食 以茶举宴 以茶制药
上述内涵约可归纳成三类功能。一是通过完善用茶技艺,创造饮茶意境,使人获得物质美和精神美的享受,这可称之为茶文化的艺能,或叫茶艺;二是借茶以行礼仪,和谐人际关系,借茶以倡德行,促进道德风尚,这可称之谓茶文化的德能,或叫茶德;三是借茶修心养性,开慧益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可称之谓茶文化的禅能,或叫茶禅。在茶文化现实活动中,这些内涵与功能又往往交融一起并不截然分开。

最后,探讨一下茶文化的内在精神。我国茶文化受儒、释、道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集我国茶文化大成的茶圣陆羽出身佛门,苦研儒学,一生与文人、学士、僧道为友,所著《茶经》处处渗透茶道思想。《茶经》第一章就提到了“精行俭德”,说的是美好的茶叶最适合有修养的人品饮,也是对广大茶人、爱茶人提出了为人的准则。“精行俭德”四字言简意赅,渊源于《周易大传》中“慎乃俭德,惟怀永图”的思想。陆羽在他设计的茶鼎三足上刻了三句话:“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铸”。第一句取自八卦名,代表水、火、风,意为煮茶要掌握好水、火、风,使之协调,才能煎出好茶。风能灭火,也能兴火,水能熄火,火也能熟水,寓有事物相生相克之理。第二句取自五行学说,说的是人体要五脏协调才能不生病,为此,甜酸苦辛咸五味要平衡。茶味苦,是五味之一,苦味利心,不可或缺,当然也不可过分。阴阳、五行、八卦,源于中国古老而又深邃的太极文化。第三句标志该鼎设汁制作于平定安禄山之乱的第二年,说明陆羽也是一位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者。陆羽还将煮茶锅的形状用“令正”、“务远”、“守中”这样的儒家治国格言作比喻。陆羽收集在《茶经》“七之事”中的48条史料,既包括了茶文化内涵,也反映出茶道精神。陆羽不愧是一位“寓道于茶”、“寓教于乐”的大师。陆羽之外的历代许多茶人、爱茶人也为中国茶道注人了优秀的思想内涵。许多蕴含于茶文化中的艺理、伦理、哲理精华,为后代茶人所继承。我国当代茶人吴觉农、王泽农、庄晚芳、陈椽、钱梁等均为杰出代表。吴觉农更被誉为当代茶圣,在晚年还主编出版了划时代总结性茶著《茶经述评》。
寓居杭州的庄晚芳先生,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华茶文化,由他倡导的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四则,今天已传诵于海内外茶人中。在他晚年常常提到“天地人,你我他,昨今明”九字诀,实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协调、人际和谐、自强不息思想的概括,可以具体诠释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人生活于天地间,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源,但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人生活于社会中,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做到友好相处,互助互利;人生活于历史长河中,要处理好继承发展的关系,借鉴历史,总结经验,继承优秀文化成果,创造更加美好未来。这正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思想精神,也符合广大茶人、爱茶人的共同愿望。让我们继往开来,共创茶文化更为美好的明天。

中国人大多喜茶,各国的茶文化有什么不同呢?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气候和地区的多样创造了很多类型的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叶并且将茶文化发扬光大的国家,茶流传到世界各国后,不同的国家所产生的茶文化也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邻国日本,日本的有很多文化都和我们很相似,因为从隋唐时期开始,日本和我国在文化上就有所交往,随后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也传到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茶文化和我国的茶文化是非常相近的。日本的茶道有完整的礼仪顺序,从进洗茶具、洗茶叶到泡茶的工序等,都和我国的茶文化很相似。并且日本也有专门喝茶的地方,但和我们的茶馆不一样的是,日本的茶馆从门口到内庭之间的庭院铺满了石板路和各种植物,充满了浓浓的日式气息。

说起茶文化发达的国家就不得不提英国。英国人有三百多年的茶文化历史,其中红茶饱受英国人的喜爱,英国是红茶销售最多的国家。17世纪中国茶叶传入英国,在英国的皇室贵族中迅速兴起了喝茶的风潮,到了19世纪就衍生成了英式下午茶。英国喝茶喜欢在浓厚的红茶里加入牛奶和糖,同时配上饼干、甜点等食物。富人家里还会设立茶室,收藏各种精致的陶瓷茶具,无一不显露英国皇室的优雅和贵气。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国家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像印度喜欢在红茶中加入小豆蔻,并且是用盘子舔着来喝茶的。埃及会在茶水里加入大量的蔗糖,并且只用玻璃杯喝茶。泰国的话喜欢在加入冰块和新鲜的水果汁,形成泰国独特的冰茶。马来西亚的话会用猪肉、猪骨和十几种中药煮成浓厚药香的肉骨茶作为早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98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