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唐代茶诗11类题材

小小茶农 2023-11-21 17:32:13

唐代茶诗11类题材

吴敏壶名:菊蕾 300cc 名之诗 继李白“仙人掌茶”诗之后,许多名茶纷纷入诗,而数量最多的为紫笋茶,如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张文的《湖州贡焙紫笋》等。其他如蒙顶茶(白居易《琴茶》)、昌明茶(白居易《春尽日》)、石廪茶(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九华英(曹邺《故人寄茶》)、?湖茶(齐己《谢?湖茶》)、碧洞春(姚合《乞新茶》)、小江园(郑谷《峡中尝茶》)、鸟嘴茶(薛能《蜀州郑使君寄鸟嘴茶》)、天柱茶(薛能《谢刘相公寄天柱茶》)、天目山茶(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剡溪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腊面茶(徐夤《谢尚书惠腊面茶)等。

茶圣陆羽之诗 陆羽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他也很会写诗,但保存下来的仅有《歌》、《会稽东小山》两首和诗句三条以及几首联句诗。可是陆羽友人和后人的咏陆羽诗却有不少,有些诗对于研究陆羽很有价值,如孟郊的《陆鸿渐上饶新辟茶山》诗,是陆羽到过江西上饶的佐证,孟郊的《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诗,是陆羽坟在湖州的佐证,齐己的《过陆鸿渐旧居》诗,是陆羽写过自传的佐证(齐己诗有“读碑寻传见终初”之句)。

煎茶之诗 以煎茶(包括煮茶、煮茗、碾茶等)为诗题或为内容的诗是大量的,如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杜牧《题禅院》等。《题禅院》为一七绝诗: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

诗中的“鬓丝茶烟”句很有名,后人广为引用,如苏东坡《安国寺寻春》诗:“病眼不羞云母乱,鬓丝强理茶烟中”,陆游《渔家傲·寄仲高》:“行遍天下今老矣,鬓丝几缕茶烟里”,文征明《煎茶》诗:“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

饮茶之诗 以饮茶(包括尝茶、啜茶、茶会、吃茗粥、试茶等)为诗题或为内容的诗,数量也相当多,如卢仝的《茶歌》、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选一》。杜甫的这首诗,情景交融,简直可以绘成一幅雅致的“饮茶题诗图”: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名泉之诗 唐人饮茶已很讲究水质,常常不远千里地把有名的泉水取来煎茶,这时的惠山泉水已很出名,皮日休有《题惠山二首》,其第一首为:“丞相长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丞相为李德裕,为了用惠山泉水煮茶,命令地方官吏从三千里路外的江苏无锡惠山把泉水送到京城里来。皮日休诗带有“讽喻”之意。李郢亦有《题惠山》诗。山泉亦为煎茶好水,故也为诗人们所喜爱,如白居易有《山泉煎茶有怀》诗,陆龟蒙有《谢山泉》诗,陆龟蒙在另二诗中也提到“茶待远山泉”、“茶试远泉甘”。白居易诗有”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之句,他认为渭水是煎茶的好水。刘禹锡诗有”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之句。金沙水即浙江长兴顾渚山金沙泉之水,唐时与顾渚茶同为贡品。另外,雪水也是煎茶好水,白居易诗有”闲烹雪水茶“之句。

茶具之诗 皮日休与陆龟蒙的《茶中杂咏》唱和诗写了《茶籯》、《茶灶》、《茶焙》、《茶鼎》。徐夤写了《贡余秘色茶盏》诗。秘色茶盏是产于浙江越州的一种青磁器,作为贡品,十分珍贵,由徐夤的诗可见: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我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采茶之诗 皮日休、陆龟蒙的《茶人》诗都是描述采茶的,而姚合的《乞新茶》诗,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人们对制造“碧涧春”名茶是如何讲究:

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

诗中表明采茶时要戒食荤辛。荤是荤菜;辛是辣味菜,如葱、姜、蒜、韭之类。

造茶之诗 袁高的《茶山诗》、杜牧的《题茶山》、李郢的《茶山贡焙歌》这三首诗都是洋洋大篇,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浙江长兴顾渚山上加工紫笋茶的盛况。“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 (杜牧诗),这是状造茶时节山上的一派繁华景象。而“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袁高诗)、“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朝饥暮匐谁兴哀”(李郢诗),则是讲造茶人民的艰苦生活。

茶园之诗 从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韦处厚的《茶岭》诗,皮日休、陆龟蒙的《茶坞》诗,陆希声的《茗坡》诗等,可见唐代已有了比较集中成片栽培的茶园。如皮日休诗:“种荈已成园,栽葭宁计亩”(这里荈、葭都是茶的别名)。

茶功之诗 饮茶之功有破睡、益思、醒酒、代药、代酒等。白居易诗:“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曹邺诗:“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薛能诗:“得来抛道药,携去就僧家”。陆龟蒙诗:“绮席风开照露晴,只将茶荈代云觥”,云觥:酒器,此处借指酒,即以茶代酒之意。皮日休诗:“傥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即荼可醒酒。

其他类 还有一些茶诗,不能包括在以上10类之中,但同样很有价值,如皮日休《包山祠》诗,提到了“以茶祭神”之事:“白云最深处,像设盈岩堂。村祭足茗粣,水奠多桃浆……”。

“村祭足茗粣”是说村里人用茗、粣来祭祀包山祠之神。茗即茶,粣有两种解释,一说为粽子,一说为馓子。馓子是油炸面食,现在的馓子,形如栅状,细如面条。历史上传说茶曾用来作为祭天地、敬祖宗、拜鬼神的祭祀品,但在诗中提到的却很少,皮日休可能是第一人。杜牧的《游池州林泉寺金碧洞》诗,杜甫的《进艇》诗,都表明古人在旅游时要随带茶叶:“携茶腊月游金碧”(杜牧诗)。“茗饮蔗浆携所有”(杜甫诗)。

唐代,特别是中唐以来,正如白居易诗句所说的那样:“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茶和诗一样,成为诗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一大乐趣,于是相袭相传,使茶诗、茶词在茶叶和诗词文化中形成、发展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化现象。

而唐代茶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大量出现,对茶叶文化和诗词文化本身的发展,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先以茶对诗来说,如唐人薛能所吟:“茶兴复诗心,一瓯还一吟”;“茶兴留诗客,瓜情想戍人”;刘禹锡在《酬乐天闲卧见寄》中吟:“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司空图的诗句也称:“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很多诗人都提到,茶有益思的作用,能激发诗人们的诗兴和创作才华。第二,由于茶业的发展,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新的内容或现象,其对诗词创作艺术的特点、风格等等,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很多人熟悉的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对“七碗茶”的描述,可说是茶诗中一首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此外,茶诗中现实主义的作品也很多。如李郢的《茶山贡焙歌》、袁高的《茶山诗》,就都是力陈贡茶弊病之作。这里举袁高的《茶山诗》为例:这首诗的一开头,就用“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这几句,直言不讳地告诉皇帝,贡茶是一桩糜费扰民之举。接着,袁高又以十分同情的笔触,诉说了“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扪葛上敧壁,蓬头入荒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的劳动艰辛情况。在诗的最后,袁高以问句的形式,提出“况减兵革困,重兹固疲民;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责问这种劳民伤财的贡茶,除皇帝外还配给谁喝?在末句,甚至以“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的问句来束笔。茶诗中这些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当然是与这时诗词和具体诗人的风格、特点分不开的,但是,茶作为其时一种新的受人瞩目的物品,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承,不会是没有影响的。同样,茶诗作为茶叶文化的一种载体,对茶文化的流传和茶业的发展,也是有其明显的作用的。有人说,古代茶诗,起到茶叶史料的保存作用。其实,茶诗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对茶业的传播和发展,也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历史上茶诗的大多数作者,都是各时各地的达官名士,他们对茶的嗜好、崇尚,都起到一种能使社会仿效的作用。如唐朝宜兴、长兴的紫笋茶,宋朝建瓯的北苑茶,本来无名,经一些诗人和诗篇赞吟以后,不只名闻遐迩,并且被唐宋两代定为主要的贡茶。

茶文化之茶诗(四)

上节也提到随着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至宋代,茶更是“君子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茶文化逐步成为一种全民文化。整体上,中国茶文化包括是三个层面,分别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包括茶诗、茶书画、茶艺、茶馆、饮茶技艺、茶具等;精神文化包括茶道精神、茶德等;制度文化表现为茶法、茶习俗、茶礼规等。中国的茶文化具体内涵包含甚多,远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读完成的。介于此,我选择从不同方向或者说更细小的角度去解读中国的茶文化。这一节的内容想聊聊的就是茶文化物质文化中的茶诗部分。

茶可雅志,可养廉,可精神,可益智,因此尤为文人所喜爱。早在两晋六朝时期, 左思就写下了《娇女诗》这是迄今知道的最早的一首咏茶诗 。同时代张载写了《登成都楼》,也是赞颂茶的诗词。到了唐朝,诗词十分兴盛,写茶的诗词也骤然增多。如,元稹的《茶》、李白的《答族至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刘禹锡的《尝茶》、刘言史的《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徐寅的《尚书惠蜡面》、张籍的《夏日闲居》等,都是与茶相关的诗词。宋代咏茶的诗词不少于唐朝,著名的有苏东坡的《汲江煎》、杜小山的《寒食》等。明清两代的咏茶诗词也很多,如明代高启的《采茶词》,清朝乾隆皇帝的《观采茶作歌》等,都被后世广为传颂。
茶诗大致可以分为 叙事型 (记录诗人品茶、参与茶事活动的事情)和 托物言志型 (通过事物的咏叹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表现诗人的生活情趣)。

叙事型茶诗
常见的叙事型茶诗如唐代诗人卢仝的《饮茶歌》不仅表现出他愤世嫉俗的心情,而且写出了他对饮七碗茶的不同感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代白居易的诗句“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麋。”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煮雪品茶吟诗的高雅格调场景,他的一首七律诗歌又写到:“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通过红与绿的颜色对比显示了诗人热爱生活的生命意识,既突出了白居易患病之时,对于李六郎的感激之情,又突出了他与赠茶人之间的好朋友关系,也说明了白居易甄别茶叶方面别具一格的眼光。

张藉的《和韦开州盛开茶岭》:“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写出了唐代人采茶的细节,清晨朝露之时,采摘初生的紫色嫩芽,体味到自家动手和清净闲适的乐趣。

宋代豪放派此人苏轼,称赞茶为 “从来佳茗似佳人”, 象征着文人们高雅的人格理想,其名句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将路人的疲惫与口渴描写的生动形象,说明宋代时期茶已经成为行人们必备的饮料,将茶的雅与俗结合起来,并通过品茶活动增添了生活的情趣,苏东坡也写出 “红烙浅欧新火活,龙团小雄斗晴窗” 婉约优美的诗句,这与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生香薰袖,活火分茶”相对应。

托物言志型茶诗
所查文献中,典型例子有三位名人,一位是白居易,一位是欧阳修,另一位则是苏轼。这三位是唐宋茶诗写作领域的佼佼者,白居易一生之中写了66首茶诗,欧阳修一生之中写了15首茶诗,而苏轼的一生之中共写了80多首茶诗。白居易虽然也有即事咏怀”《咏意》佳作,但其所作茶诗以茶艺较多。在这里,笔者选取苏轼所作茶诗进行讲述。苏轼虽然才高八斗,但是其一生在仕途上却屡遭坎坷,曾被朝廷发配到各个地方任职,如杭州、岭南、湖州等地,而这些地方也均是产茶胜地,也因此诞生了众多的茶诗。

《试院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和蒋夔寄茶》“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

《雨中过舒教授》:“浓茗洗积昏,妙香净浮虑。归来北堂暗,一一微萤度。此生忧患中,一饷安闲处。飞鸢悔前笑,黄犬悲晚悟。自非陶靖节,谁识此闲趣。”

这三首诗是苏轼借茶咏志的代表,第一首诗的意思是说是诗人在院子中煎茶,听见瓶子中水沸腾的声音,看着如同飞雪般的茶末,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既想到李约煎茶时最讲究对水的选择,非新泉不可。又想到潞公在饮茶的时候最为注重对茶器的选择,非定州花瓷不可。而如今的自己则正处于不得意时期,只能够择砖为炉,石桃煎汤,很是清冷孤寂。但是我们只要可以有一壶茶,可以睡足睡好也不失为人间一件乐事。 在这首诗词中苏轼表现除了他豁达开朗、随遇而安的人生处世哲学。 同时诗词中对整个煎茶的过程描写的极为详细,由此可见苏轼对于茶的喜爱。如果不是他常常亲自煎茶、品茶,很难写出如此细致的茶诗来。

在创作第二首诗时,苏轼正从杭州被派到密州去任职(党派之争的受害者),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正值不惑之年,并且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在这首诗中苏轼说虽然南方和北方的饮茶习惯有所不同,但是却不能够以好和坏来进行评价,只是有所不同而已。而对于人来讲,人不能去选择生还是死,又何苦去争论茶的好坏与饮茶的方式呢。 诗人虽然看起来是在分析茶,其实是在借茶说自己的人生,意在表明,人的生死不由得人来选择,所以人在哪了又有什么关系呢。表明了苏轼豁达的心境与开阔的心胸。

第三首诗的背景发生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失利之后,重新开始进行改制,在这一关键时期发生了乌台诗案。苏轼当时作为文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因为反对新法,被抓进乌台,关了四个月,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虽然后来苏轼免于一死,但是也因此被贬到黄州。
《雨中过舒教授》这首诗意思是在表明在山水之间, 饮茶能够让人忘却凡世间的忧思与苦恼,让人的内心平静下来,表明了苏轼在经历磨难之后的心境。

总结:茶诗的起源晚于茶文化,但茶诗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是茶文化中的一部分。茶诗又分为叙事型茶诗和托物言志型茶诗。

关于茶的诗句软笔

1.最美的茶诗(关于历代最美的茶诗,其中带茗字的诗词有那些 1. 红黍饭溪苔,清吟茗数杯。——唐·贯休《桐江闲居作》

2.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唐·孟浩然《清明即事》

3. 藕折莲芽脆,茶挑茗眼鲜。——唐·章孝标《思越州山水寄朱庆余》

4. 淡烹新茗爽,暖泛落花轻。——唐·郑谷《西蜀净众寺松溪八韵兼寄小笔崔处士》

5. 萸房暗绽红珠朵,茗碗寒供白露芽。——唐·令狐楚《奉和严司空重阳日同崔常侍》

6. 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唐·李绅《别石泉》

7. 甘瓜剖绿出寒泉,碧瓯浮花酌春茗。——唐·萧祜《游石堂观》

8. 青峰晓接鸣钟寺,玉井秋澄试茗泉。——唐·唐彦谦《拜越公墓因游定水寺有怀源老》

9. 溪浮箬叶添醅绿,泉绕松根助茗香。——唐·许浑《湖州韦长史山居》

10. 尝频异茗尘心净,议罢名山竹影移。——唐·黄滔《宿李少府园林》

11. 浓茗洗积昏,妙香净浮虑。——宋·苏轼《雨中过舒教授》

12. 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宋·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13.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宋·苏轼《试院煎茶》

14.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宋·苏轼《次韵黄夷仲茶磨》

15. 茗碗分云微醉后,纹楸斜倚髻鬟偏。——宋·向子諲《浣溪沙》

16. 熏炉茗碗是家常。客来长揖对胡床。——宋·张元干《浣溪沙》

17.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宋·范仲淹《武夷茶歌》

18. 玩易焚香消永日,听琴煮茗送残春。——宋·陆游《闲居书事》

19. 一碗洗心茗,一瓣劫前香。——元·姬翼《水调歌头》

20. 敲冰煮茗供谈笑。自负平生心矫矫。——元·许桢《渔家傲》

2.有没有关于写茶的语句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究。 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

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 香。

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兰香、清香、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纯辛锐,幽雅文气香高持久。 清。

指的是汤色清澈艳亮,茶味清纯顺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纯无杂,没有任何异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种的凡品。

甘。指茶汤鲜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

香而不甘的茶为“苦茗”。 活。

指的是品饮武夷岩茶时特有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在“啜英咀华”时须从“舌本辩之”,并注意“厚韵”、“嘴底”、“杯底留香”等。 参考~~~~~~~~。

3.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并不是诗句,所以没有全诗。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实际上是古人八大雅事。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关.善诗者韵至心声,善酒者情逢知己,善花者品性怡然,善茶者陶冶情操。

扩展资料: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中国象棋和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即“文人四友”。今常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关于琴棋书画的长联:上联:吟太白诗养浩然气诵稼轩词壮报国情品汉卿曲恤民生苦读东坡赋怀赤子心百代文章引人手不释卷育智士不尽下联:抚仲尼琴沐幽兰香与尧帝棋谋天下势法右军书得灵性通游范宽画入清雅境万世经典为士修生养性滋仁者无穷(聂晖撰联)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琴棋书画。

4.有关历史的诗歌 茶诗在韵文类茶文化作品中数量最多。

最早提及茶叶的诗篇,按陆羽《茶经》所辑,有孙楚 的《出歌》、张载的《登成都楼诗》、左思的《娇女诗》和王微的《杂诗》四首,它们都是汉代以后唐 代以前的作品。这四首诗中的一些诗句,如“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出歌》)“芳 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登成都楼诗》)等,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茶事入诗的萌芽状况。

唐代 茶文化生机勃勃、茶诗异彩纷呈,在茶诗创作中成就较大的应推白居易、卢仝、皎然。三人中最 值得称道的是白居易,他总共创作传世茶诗60多首,既有专门咏茶的诗篇,又有叙及茶事、茶趣 之作。

宋代苏东坡、杨万里、陆游等人的茶诗创作颇丰、贡献较大。陆游一生共写茶诗300余 首,是历代所作茶诗最多的诗人。

宋、元、明、清至近代,内容、艺术性倶佳的茶诗也不胜枚举。我国茶诗体裁广泛、形式多样,其中形式最为奇特的要数唐代元稹的《宝塔诗》,或曰《一言 至七言诗》: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诗人元稹的这首《宝塔诗》别开生面,把茶的品质、茶具艺术、品饮意境以及茶的功用都描 写得清幽淡雅、淋漓尽致,堪称千古绝唱。

在古人的咏茶诗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卢仝的《走笔谢 孟谏议寄新茶》,或曰《饮茶歌》。在这首诗中,作者极道饮茶之乐,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连续喝七 碗茶的不同感受和七碗茶人腹后飘飘欲仙的绝妙境界。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诛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诛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枰述,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清风生习习。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诛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诗仙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山仙人掌茶诗》亦很有特点。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奸;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诗中作者以夸张的笔触出神入化地描绘了仙人掌茶生长之地的险要、自然环境的神奇,以 神来之笔生动、形象地勾画了仙人掌茶的外形,使人们倍增对仙人掌茶的倾慕和向往。

5.描写茶的词,历史上有哪些著作 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又称长短句。

因为大多数词是为适应演唱需要的,所以其 句子参差不齐。宋代是词创作鼎盛时期,以茶为内容的词也应运而生。

著名的词人黄庭坚、苏 轼、陈师道、秦观等,都有茶词问世。宋人的茶词多以茶作为歌咏对象,如苏轼的《行香子?茶 词》:“倚席才终,观意犹浓。

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

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 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

觉凉生,两腋生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

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 容。”这首词笔法细腻、感情酣畅,词中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作者酒后煎茶、品茶时的从容神态,淋 漓尽致地抒发了轻松、飘逸、“两腋清风”的神奇感受。

江西词派的代表人物黄庭坚嗜茶咏茶,多有茶词问世。如《西江月?茶》《看花回?茶词》 《阮郎归?茶词二首》《满庭芳?茶》等,都是宋代茶词中质量最高、影响最大的佳作。

这些茶词 抒发了黄庭坚在饮茶品茗过程中的深切感受和淡淡雅兴。其中,他的《阮郎归?茶词二首》其 二最为脍炙人口。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制茶、烹茶的情景:“摘山初制小龙团,色和香味全。碾声初断夜将阑,烹时鹤避烟。”

制茶时的一夜忙碌,色香味倶全的小龙团制成后的欣喜,烹茶时袅 袭氽香对人和物的引诱和刺激,均通过精练优美的文字被描述出来。下阕则出神人化地叙述出 饮茶时的情景和感受:“消滞思,解尘烦。

金瓯雪浪翻。只愁啜罢水流天。

余清搅夜眠。”其中 “金瓯雪浪翻”一句可谓神来之笔,活画出茶叶在金瓯中如凌霄仙子翩翩起舞的优美姿态和雪 浪翻滚的诱人汤色。

作者喜好品饮的欢愉之意跃然纸上。元代佚名氏所作的《瑶台第一层?咏茶》,以粗犷、豪迈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采茶、制茶的过程以及饮茶的神奇功效:“一气才交,雷震动一声,吐黄芽。

玉人采得,收归鼎内,制 造无差。铁轮万转,罗撼渐急,千遍无查(渣)。

妙如法用,功夫了毕,随处生涯?堪夸。仙童 手巧,泛瓯春雪妙难加。

睡魔赶退,分开道眼,识破浮华。赵州知味,卢仝达此,总到仙家。

这盏茶,愿人人早悟,同赴烟霞。”读罢词篇,人们眼前仿佛呈现了一派热火朝天的采茶、制 茶的生动场景。

精美的词篇将人们自然而然地带入了饮茶时睡意顿消、亲临仙境的美妙。

6.关于清泉的诗句 1、《山居秋暝 》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1、《趵突泉》 元好问

白眼消尽冻云凝,山月飞来夜气澄。

且向波间看玉塔,不许桥畔觅金绳。

2、《趵突泉》 曾巩

一派遥从玉水分,晴川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温尝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

层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3、《趵突泉》 张养浩

物平莫若水,堙阻乃有声, 云胡在坦夷,起立若纷争。

无乃沧海穴,泄漏元气精, 不然定鬼物,搏激风涛惊。

7.古代茶的写法 古时无“茶”字﹐以“荼”为“茶”﹐所以“荼”为古“茶”字。

明?《正字通》引南宋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为荼”。初唐“陆颜诸人﹐虽已转人茶音﹐未尝辄改字文﹐惟陆羽卢仝以后﹐则遂易荼为茶云”。

也有的说陆羽作《茶经》﹐方去掉“荼”字一笔而作“茶”。 这是通行的说法。

但也有人认为﹐汉时已有“茶”﹑“荼”二字。 我国对茶的发现比较早﹐始作于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氏为寻找对人有用的植物﹐“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但那时所得之“荼”﹐是茶是草尚不得知﹐但“荼”首次以药物被人们认识﹐却是事实。 也就是说它首先是以药物进人人们生活的。

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成书的《尔雅》﹐在“释木”篇中有??(读音同假)苦荼”﹐这才是指从茶树上采下的茶﹐因“??”就是指茶树。对此﹐《茶经》中有进一步说明﹕“一曰茶﹐二曰??﹐三曰蔎(读音同社)﹐四曰茗﹐五曰荈(读音同串)”。

是指不同时间采下的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为“茗”﹑为“荈”。但对“茗”﹐也有说是茶的嫩芽﹐并非晚采之茶。

古时的“荼”字﹐并不专指“茶”。有时是指野茅﹑野菜。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中“出其 阇(读音同都)﹐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所思。

这里的“荼”是指开白花的野茅﹐女颜如荼﹐言其奇丽﹐白如茶也。《诗经?邶(读音同背)风》中的“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读音同寄)。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这里的“荼”指的就是野生的苦菜。

《诗经?豳凤》中的“鸱鸮(读音同赤消)”中有﹕“予手拮据﹐予手捋荼”﹐捋一般指握住条状物﹐另一只手向一端滑动﹐使上面的附着物离开﹐那么这里捋的是不是木本植物的茶呢﹖仍然不是﹗成把从茎上抹取的仍是茅类的花。 看来《诗经》成书之前的周代﹐乔木灌木的茶树尚未纳人平民的视野﹐饮茶的事也未进人平民的生活。

“茶”的含义﹐多限于野茅﹑野菜。 相传在周代﹐产茶的巴蜀曾向武王贡茶﹐巴蜀的巴王苑中也曾植茶﹐但并未进人平民百姓家。

饮茶见诸文字的记载﹐最早见《华阳国志》及汉人王褒写的《僮约》。 从西汉至两晋﹐由于秦统一全国后﹐交通发展﹐滇蜀之茶由西南进人中原﹐茶才被贵族大量饮用﹐并被用作陪葬之品。

与此同时﹐茶也为一些道士﹑隐士﹑文人所接受﹐用以修神养性﹑激发文思。喝茶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社会风气﹐据传是唐代才张扬开去的。

最近看到一本《中国汉字经》(华艺出版社1999年)的书﹐其在“茶之本经”中说﹕“中国这个‘茶’字﹐‘草’字头﹐‘木字身’﹐中间是个‘人’字。 这是给‘茶’一个广泛的含义﹐即草可以作茶﹐如菊花茶﹑金银花茶……木也可以作茶﹐如橄榄﹑桂圆等等。

茶﹐是人的一种饮料﹐由人来判分﹐所以中间从人……”﹐这里唯独未涉及茶的真正主体──茶树。 这样将茶的概念无限外延﹐那么连甘草﹑花椒﹑姜皮﹑核桃﹑罗汉果等等﹐凡是可作饮用的就都成了茶﹐茶还有什么价值﹖上述一些药材﹑果品可作饮料﹐但那绝不是茶。

严格说茶就是采自茶树的叶﹑梗﹐经加工泡制而成的﹐不能把什么都叫作茶。 “茶之本经”还说﹐茶之当今读音﹐“是为与差字通音。

差字﹐从羊从工﹐本意是指做工不努力﹐故意磨羊工﹐差也。加工茶叶﹐一定要有耐心﹐好像磨羊工一样。”

制茶要搓要捻﹐“然后经过高温干燥……不论绿茶红茶﹐这道工序是要走的”﹐搓字从手从差“是故茶字授音以差”。 据唐训诂学家颜师古(公元581-654年)考证﹐读音作现今读音的茶字﹐汉代就已经有了。

在此字此音产生之前﹐人们对茶的认识有多深﹐茶的加工工艺会有那么复杂吗﹖那时考虑从“差”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对于“茶叶”一词的由来﹐“茶之本经”是这么说的﹕“茶是指树枝之杈﹐叶是枝头之叶。 采茶的时候﹐是连枝带叶一同摘下来的。

嫩枝即茶(杈)﹐嫩叶即叶﹐合在一起就叫茶叶了。”这一说法﹐似过于牵强。

茶叶﹐是指从茶树上采摘下的叶子(自然有的也带梗)﹐经过加工而成﹐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了。 。

8.【请问这句话是出自哪里 前言前言 前言 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水迷离.小院里湿润的青苔在雨中纯净生长.这个季节,许多人都在打听关于莲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黄昏浮动的神秘幽香.不知多少人会记得有个女子,曾经走过人间四月天,又与莲开的夏季有过相濡以沫的约定.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有时候,寂寞是这样叫人心动,也只有此刻,世事才会如此波澜不惊.凉风吹起书页,这烟雨让尘封在书卷里的词章和故事弥漫着潮湿的气息.独倚幽窗,看转角处的青石小巷,一柄久违的油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阴. 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以为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应该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可流年分明安然无恙,而山石草木是这样毫发无伤.只是曾经许过地老天荒的城,在细雨中越发地清瘦单薄.青梅煎好的茶水,还是当年的味道;而我们等候的人,不会再来. 后来才知道,那一袭素色白衣的女子已化身为燕,去寻觅水乡旧巢.她走过的地方,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她呢喃的梁间,还留着余温犹存的梦.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美丽的容颜.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 她叫林徽因,出生于杭州,是许多人梦中期待的白莲.她在雨雾之都伦敦,发生过一场空前绝后的康桥之恋.她爱过三个男子,爱得清醒,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地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可她懂得人生飘忽不定,要学会随遇而安. 所以,当爱情接踵而至时,她会做短暂的停留,又义无反顾地离开.看着她决绝的背影,又无比的优雅,那时候,仿佛连一声珍重都是多余.她让每一次转身都成隔世,又让每一次相逢都成永远.她总是那样洁净,任凭世事万象丛生,她的内心始终山明水秀、一清二白.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将来某一天加倍偿还.这个雨季会在何时停歇,无从知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梦中期待的白莲刹那缘起(1) 第一卷梦中期待的白莲 刹那缘起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匆匆过客,有些人与之邂逅,转身忘记;有些人与之擦肩,必然回首.所有相遇和回眸都是缘分,当你爱上了某个背影,贪恋某个眼神,意味着你已心系一段情缘.只是缘深缘浅,任谁都无从把握,聚散无由,我们都要以平常心相待. 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世海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当你孤独地行走在红尘陌上,是否会觉得,肩上的背囊被人间故事填满,而内心却更加地空落.此时,我们则需要依靠一些回忆来喂养寂寥,典当一些日子来滋润情怀. 众生纷繁,有人过得迷糊,有人活得清醒,但也只是一种存活于世间的姿态.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是金枝玉叶,还是胭脂俗粉.无论我们被世俗烟火熏染多久,被浑浊的世态浸泡多深,心灵深处始终有一处最洁净的角落,永远如初时美好. 曾几何时,我们做了那最柔情的人,为一朵花低眉,为一片云驻足,为一滴雨感动.所以,我们会不由自主爱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爱上了莺歌燕舞的人间,爱上了姹紫嫣红的春天,也爱上山温水软的江南.许多人对这个女子生了情,并认定她是梦中期待的白莲.无论岁月如何转变,她永远活在人间四月,有着不会老去的容颜. 世间许多女子都有过这份安静素然的优雅,也曾令人心动,让人有一种不敢轻触的美好.只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她们慢慢地学会了挥霍光阴,浸泡在红尘的染缸里,谁还能做到纯粹如一?都说只有百味皆尝,方不负这仅有的一次人生.我们应该把所有繁复的过程,都当做是简单回归,把一切凡尘的荣辱,当做是云烟过眼. 无论林徽因这一生爱过多少人,犯过多少错,又经历过多少起落沉浮,尝过几多人情世味,她永远都是一杯淡雅清茶,那素净的芬芳在每个人心中久久地萦绕,无法散去.这世上,不是只有烈酒才能醉人,不是只有热恋才会刻骨.有时候,一份清淡,更能历久弥香;一种无意,更让人魂牵梦萦;一段简约,更可以维系一生.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不曾有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亦没有三毛的放逐.她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纷扰红尘中,多少人企盼有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00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