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文学作品中的茶趣

茶百科 2023-11-23 00:23:02

文学作品中的茶趣

《儒林外史》结尾写了几个市井奇人。其中有一位开馆的盖宽。

在一个僻静巷内,寻了两间房子开茶馆。把那房子里面一间与儿子、女儿住。外面一间摆了几张茶桌子,后檐支了一个茶炉子,右边安了一个柜台。后面放了两口水缸,贮满了雨水。他老人家清早起来,自己生了火,扇着了,把水倒在炉子里放着,依旧坐在柜台里看诗、画画。柜台上放着一个瓶插着些许新花朵,瓶旁边放着许多古书。他家各样的东西,被变卖尽了,只有这几本心爱的古书,是不肯卖的。人来坐着饮茶,他丢了书就来拿茶壶、茶杯。

他本来开当铺的,却喜欢作诗画画,结交同道,为此家产耗尽,便开了小茶馆谋生。但你无法想象盖宽开一个小酒馆。

茶是逸品,是静寂时候的享受。有位懂茶的人说独饮得茶神,两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在中国文学史上,聚而围饮的俗饮是没有地位的,隐逸者饮茶的隐幽、沉寂的清寥气氛,才是茶之真髓。饮茶是有我之境,所以烹茶的乐趣几乎等同于饮茶。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宋代隐士林逋的《煎茶》一诗,展现出一幅烹茶的快乐场景。南宋画家刘松年以工笔白描的手法,再现了这乐趣。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撵茶图》, 细致描绘了宋代点茶的具体过程。画幅左侧有两人,一人跨坐于一方矮几上,头戴氆帽,身着长衫,脚蹬麻鞋,正在转动石磨磨茶,他神态专注,动作舒缓,右手小臂力度隐然可见。石磨一旁横放一把茶帚,是用来扫除茶末的。另外一个打扮相似的人伫立茶案边,左手持茶盏,右手提汤瓶点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风炉、茶壶,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盏托以及茶箩子、贮茶盒等用器。画幅右侧有三人,其中一个僧人正在伏案作书;一羽客相对而坐,意在观览;一儒士端坐其旁,似在欣赏。这种风雅和趣致自然是文人隐士们才有的专利。

但历来何以酒徒众而“茶徒”少,大约喝酒重要的不是喝什么酒,而是和谁喝。推杯换盏之际,耳热心跳之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酒质的高下,饮酒的技术含量显得不那么重要。而饮茶就讲究茶品茶器,有茶癖之人都要亲自动手。《儒林外史》里写到每年4月中旬后的南京秦淮河,船上的人在船舱中间放一张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砂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是上好的雨水毛尖茶。这种风雅劲儿,也足以羡煞人了。

明人文震亨曾罗列饮茶的诸多好处:物外高隐,坐语道德, 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榻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避睡魔;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醉筵醒客,夜雨篷窗,长啸空楼,冰弦戛指,可以佐欢解渴。茶于人,简直遍及身、心、灵的抚慰了。

太平湖, 春光冲泡的一壶好茶

城市噪音被丢在桥外,摆脱了生活琐碎的围追,喜悦地穿越在太平湖桥山水之中。忽然而至的时光,就将太平湖光山色倒影里的故事晃动起来。神谷不死的声像太平,无所不在的将具象里的物,转换成野性的味蕾了。没有想到太平问茶之行,将我引渡到探茶的应然里。

抬眼望去,空虚中荡着春辉,散若星斗的春花,在远山上层层叠叠又光闪璀璨。烟岚透水连天,湖蓝天蓝一色。渺然的视野里,湖边梯山满眼茶绿。穿越时空强大的生命波,扇动着春蝶的翅膀,忽闪着飘忽而出的物话。清凉滋养身体,释放灵气的太平湖,用一湖的空虚,把原不关联的人与物,变成事物和事件的集合,以生态的色彩与语汇,绘制着味蕾的图画。

被春光翻炒的茶园,随风漂浮起暗香。那些长在时间与空间枝头的太平猴魁,也挑衅地越过各自的边界,娓娓道来香远益清的新感觉来。不知不觉,时光里太平升起的微粒,使意识的口腔,黏出一些地理的涟漪来。

湖光晃色,山微流香,情欲弥漫地太平,吟咏的性调与采茶曲,被春光煮得微香四溢。一湖春光,一方植物的文辞,慷慨还原出生态的乐性来。聚自然之精华的黄山山系间,汇聚融入而来的细水,淡然又湿润地讲起方言的物语。那春光催发的风流,波澜不惊地在湖面荡漾起微文化的波澜来。

现实自传的轴,将地理上,一壶纯粹好茶,绵绵若存地展示给我们。春心萌发的太平,微妙玄通起来。空气里微小粒子,推导着细品慢尝的我们。一杯乡土山野植物共泡的春茶,升然并碰撞着味蕾。

散落在记忆深处的太平动画起来,初见时,那个住着茶神的太平,也正以春光,为我冲泡的一壶太平猴魁好茶。春光微煮,我在自然地理的大太平湖(壶)里,感受着神性之光和味蕾里的乡俗。人在洗茶的春雨段落里,在等待茶朵胸部膨胀的感觉中。远方的鸟,想要听觉私奔;湖里暧昧的花,以开放的心,邀请我们味蕾。而泡在壶心里的茶,还是以味外之旨,启迪我们归顺自然的心理。

淡泊的雅趣,让一湖春水,漂煮了我们三个多小时,直到我们身上来自俗世的浮躁与噪音,降到自然和谐的的生活层面上后,才从茶趣飘味的字面上进行引伸,从自然的外延上开始拓展。将壶趣与湖里乾坤,玄趣转化为温情的快感。然后,我们才有韵则远的走到问茶之道上。指尖点染中,是采那一朵,还是绰约茶园中,茶生茶起的破解话语,引得我们一路陶醉地要“吃茶去”。

太平湖这把自然大茶壶的茶嘴上的茶叶名村——猴坑村,茶山上,正芽头萌动地蕴涵着一壶好茶。那最嫩的春茶不仅是装进了茶篓,早以最好的姿态,在春水里面向爱茶人了。走在人茶互相参照的茶道上,一种温柔穿透着我的内心。

有茶农在茶行间采摘的个性化猴魁茶园,一路以翠微滋润着我们。茶树中蕴藏的凡俗点滴与生生不已的积习,还在路上,就催生出共情的文化情愫来。人与猴魁有机茶园的邂逅,一下就通灵出身体里,悠远记忆里暗藏的雅趣来。

只有野生,少有经文的猴坑,以800米高山云雾与自然人格的温柔,伸手传递出另一个存在里的礼仪。以味觉迎宾的猴坑,竹林山间的响水,明亮地奏起冲茶的水乐高柱。阴柔之美的音阶,从高往下叠跳的单音和弦,将欲饮新茶的我们,完全融化在缠绵悱恻的境界里。然后,野生的风,以旧的乐式,让原始的竹笛林和谐引渡过村桥。

我礼仪地接过一杯温暖的好茶。高香在腾挪,玻璃杯里的茶还在弥漫中舞蹈。野性的躁动与恣意放肆的猴魁茶,在水温的滋润里,自由地还原。膨胀与提升,虽然抵达不了回望的梦境,但茶在水中浪漫的想象与疏远的叙述,不仅仅染绿了茶杯,也溢满了我的整个空间。不到猴坑,不喝猴魁茶,哪里能听到,起义失败躲进深山的方腊的后裔们,在另一层山与山绿色的“井天”里,讲猴与茶,讲躲在世外的感觉。故事的涟漪与一杯好茶的涟漪,软软地浸泡着我的身体。

太平,一杯好茶,就是被世世代代平凡又勤劳的太平人,原汁原味地制作冲泡出来。我顺着绿藤爬上长满茶故事的山径,缠绕的爬到猴坑地理的茶壶嘴的山顶上,物色点染地要感受茶语的太平。一片片从茶园植物上漂浮而起的野性的气息,徽姑娘采茶移动的倩影,清淡又潦草的慢摇,使温凉的晨光,细声出流年的茶云朵来。

站在茶山巅上,我呼吸着竹茶自由物语清新的空气,渺看着山村里情趣行走的茶农,如被春光冲泡的茶叶,白豪隐伏在村里。本色“不散不翘不卷边”,汤色清绿明净,叶底嫩绿匀亮的,生活在自我的生活水里的茶农,使我重新掂量,刚采的一捧新茶与生命的轻重,与天地能量之间的微妙的关系来。

我站在茶的此岸与彼之巅,久久地任思念的茶水与天上的云水一起飘荡与回流,人被温情化开,浸泡在一壶得趣的生态物语里。人模模糊糊随茶随云荡漾。猜谜一般地嗅想着,这中国安徽江南地理上,无序如尘又成梦有画意,满街漂浮着徽文化味道的茶香来。

作者简介:凌代琼,安徽铜陵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全国各类散文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20多万字。

推荐几本关于茶道方面的书籍

这些年下来,时不时都会收到茶友发来消息问,有没有什么关于茶知识的书籍推荐,可作为系统性学习,或者适合初喝茶的茶友看的书等等。仔细回想了一下,每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似乎都没有相对完整的答案回复他们。刚看到这个问题那我就简单的说说茶道方面的书籍,

在茶叶领域,正统的书籍有很多,比如推荐《茶叶审评与检验》,你能从中大致了解清楚评茶的主要方向有哪些,对于许多初学饮茶的茶客来说完全够用了,阅读起来也不难,通俗易懂。

还推荐《茶经述评》,这本书在我看来非常牛,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对陆羽《茶经》的解读,同时还有自己的见解。但也有必要说的是,书中有些观点与现今存在些差异,但依然还是很值得阅读。还有一本《茶叶全书》,相当于一本茶叶百科全书。

当你有了正统作品、专业的论文期刊阅读经历后,再去看一些比较有新意的观点之时,你就能判断这些观点哪些能够对你有帮助,哪些不会被误导。

以上是我对茶书籍学习的一些看法,当然,也仅仅是供以参考。最关键一点,依然还是多喝多实践。


前些年我学茶道时也收集了不关于茶道的书籍,这些书均出自? 古籍阁? ? 的茶道电子书合集,包括了茶道从入门到精通的全部资料,非常全面


历年来收藏的茶道书籍目录:

《茶鉴赏手册》《[中国茶具百科·彩图版]》《[中国茶典]》《[中国茶疗]》《[中国茶韵]》

《[茶与中国文化]》《[茶与茶艺鉴赏]》《[茶当酒集]》《中华茶文化寻踪》

《中国十大名茶冲泡方法-茶道》《中国茶文化丛书:《数典》》

《中国茶文化丛书:《纪茗》》《中国茶文化丛书:《说泉》》
《中国茶文化丛书:《谈艺》》《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
《中国茶文化图典》《中国茶经》《[品茶录:中华茶文化]》
《[唐]陆羽撰、沉冬梅校注:茶经校注》《[图解茶经.经典图解畅销版]》
《[图解茶经:认识中国茶道]》《[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国茶经[全彩典藏版]》
《中国茶经·完整版版》《[茶文化与茶具]》《[茶文化博览·中国茶典]》
《[茶文化概论]》《茶艺风情.中华茶文化丛书07 》《茶艺风情.中华茶文化丛书07》
《茶路历程.中华茶文化丛书01》《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陈文华》

《中华茶文化丛书(全10册).9茶哲睿智》《中国茶系列.茶具清雅+中国茶具艺术与鉴赏》
《茶具清雅.中华茶文化丛书》《[茶道].文字版》

《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华茶文化寻踪》《[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彩图版]》
《中国十大名茶及相关知识略》《弘扬茶文化 从零开始学泡茶》
《茶疗百疾》《中华茶文化丛书(全10册).10茶趣异彩》
《中华茶文化丛书(全10册).3茶具清雅》
《中华茶文化丛书(全10册).4茶道玄幽—中国茶的品饮艺术》
《中华茶文化丛书(全10册).5茶饮康乐》

《中国十大名茶及相关知识略》《中国文化新论丛书-茶与中国文化》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及其社会价值》《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文化丛书:《习茶》》

《中华茶文化丛书(全10册).6茶馆闲情—中国茶馆的演变与情趣》

《中华茶文化丛书(全10册).8茶典逸况—中国茶文化的典籍与文献》
《茶典.茶集2(茶艺、茶俗、茶诗文)中》《茶典逸况.中华茶文化丛书》

概括高手!速来!要重点突出茶!

1.唐伯虎(1470-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是他的别号。热衷于茶事。曾画过大型《茗事图卷》、《品茶图》。画家在诗中,颇有风趣地写道,有朝一日,买一座青山,山前岭后都变成茶园,每当早春,采摘春茶;亲自烹茗品尝,闻着嫩芽的清香,听着松鸣风韵,是人生聊以自娱的陶情之道。
2.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一曲《茶歌》,自唐代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不衰。卢仝《走笔谢梦谏议寄新茶》的诗中,神乎其神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感受,茶给他创造了一篇广阔的精神世界。《茶歌》的问世,使饮茶风气普及到民间。所以后人认为唐朝在茶业上影响最深的三件事是:陆羽《茶经》、卢仝《茶歌》和赵赞的"茶禁"(对茶征税)。
3.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是闽南漳州人,受闽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根据喝茶经验,提出"三泡"说:"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的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明代许次纾也有"三泡"说法,"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 《饮茶歌诀》说得好:"烫茶伤人,糖茶和胃,姜茶治痢;饭后茶消食,酒后茶解醉,空肚茶心慌;午茶提神,晚茶失眠;隔夜茶伤脾,过量茶消瘦;淡茶温饮,清香养人。"
4.郭沫若从青年时代就喜欢饮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对中国名茶的色、香、味、形及历史典故非常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长沙,品饮高桥茶叶试验站新创制名茶--高桥银峰时,大为赞赏,对高桥银峰的色、香、味、功效给予高度评价。郭沫若总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一大乐趣。他曾赋诗一首:"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他的诗篇中多与茶有关,如《陪外宾到武夷山与黄山欣赏名茶名胜》、《题文君井》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27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