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校正死亡率

茶百科 2023-11-23 15:07:47

校正死亡率

校正死亡率[Correctedmortality]亦称“更正死亡率”。经过用空白对照组的自然死亡率加以校正的药剂处理组的死亡率。在药效试验过程中,供试生物种群常因天敌捕食、寄生或个体生活力弱等因素,产生自然死亡现象。因此应设立空白对照区加以校正,以消除自然因素对药效的影响。一般用阿勃脱(Abbott,W.S.)公式计算:式中:X死、X生为空白对照组的死亡率、生存率,y死、y生为处理组的死亡率、生存率。如空白对照组死亡率超过20%时,上述公式不适用。

蝗科的防治方法及典型事例

虫情调查和预测: 搞好三查,明确蝗情。三查 :查残、查孵化和查蝻。查残:指调查防治后的残留虫量,以便了解防治效果和确定下代防治任务。调查次数:夏蝗查2次,一次在防治后,一次产卵盛期;秋蝗调查3次,分别在防治后、产卵盛期和产卵末期。
取样数量:滨湖和沿海蝗区,每50~100亩取1点,内涝蝗区每10~20亩取1点,每点取样11平方米,目测飞蝗数量,计算出每11平方米平均头数。地面喷雾机械
查孵化:掌握蝗蝻孵化出土期,预测防治适期。不同代区从常年越冬卵孵化盛期前半个月开始,对历年查治的重点区域,每10~15天查1次,共查2次,每次挖卵块5块以上,将卵粒充分混匀,从中取50粒,切查各卵粒的发育期,按发育级别算出百分率,估测孵化期。
查蝻:了解蝗情,确定防治面积和时期。取样方法同查残。
防治方法:贯彻改治并举,根除蝗患的方针
改:改造治理飞蝗的发生基地,从根本上控制蝗害
治:在加强蝗情侦察的基础上,及时用药防治,迅速压低种群数量,减少为害。
改:
1 兴修水利:治本,切断水涝、旱灾和蝗害的关系。
东亚飞蝗在山东微山湖蝗区发生
2 植树造林:开展绿化,减少飞蝗产卵的适生场所。
3 垦荒种植:推广旱改水,增加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面积,或开挖鱼塘,种植牧草等,创造不利于飞蝗发生的生境。
4 扩建盐田:沿海蝗区,在荒滩上兴建盐田或发展水产养殖业。
治:
5 药剂治蝗:
防治指标:每11平方米5头防治适期:蝗蝻三龄盛期
使用药械:地面喷雾用弥雾机、喷粉机使用农药有:乐果,马拉硫磷,敌敌畏乳油等,每亩40-100毫升;飞机防治用超低量喷雾,使用农药为马拉硫磷油剂,每亩100毫升。
药剂治蝗 1、除卵:在竹蝗产卵期作出标志,并绘出标记图,然后在小满节挖出卵块置于纱笼中,以便卵寄生蜂飞出,达到除卵和保护天敌的目的。又可于林间栽植泡桐树繁殖红头芜青,以消除蝗卵。
2、除蝻:在大多数跳蝻出土但又未上大竹前,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手持竹扫把于小竹、杂草或灌木上捕打跳蝻;或以3%敌百虫粉或2.5%甲基1605粉,每亩1.5-2kg喷撒;或在露水干后用50%马拉硫磷800-1000倍液或50%甲胺磷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喷雾;也可用杀虫净油剂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或于蝗卵地释放白僵菌,使跳蝻刚孵出就感染白僵菌而死亡。
当跳蝻已上大竹甚至已有部分成虫出现则只有采用烟剂熏杀。 烟剂使用方法:使用林丹做成的烟剂,每亩用量0.5-0.75kg。放烟时风速要在1.5m/S以下。放烟时间以清晨东方快要发白至日出前一段时间最为适宜。21时左右亦可放烟,但因山路崎岖,行动不便,故非不得已时,一般多不采用。无风阴天,整日可以放烟。对于下木丛生的竹林,为便于放烟,应事先砍好放烟道。放烟道设立位置,依产卵地地形而异,以能使烟雾弥漫全产卵地直到竹林顶端而不致很快流失为宜。放烟道宽度以能容一人手执烟筒自由行走为度。放烟筒可用竹筒作成,筒的一端留节,另一端竹筒旁装一柄,柄与筒身指近筒口的一边)所成角度要稍大于900,如此放烟时烟雾才不致扑向放烟人身边。竹筒大小以能容2kg烟剂即可;无竹筒地区,可用其他物品代替,如铁筒、木盒、纸盒须用防燃物处理)均可。放烟方法以移动法收效最大,但如地形太复杂也可采用移动法结合固定法,或仅采用固定法亦无不可。采用移动法时放烟人移动方向必须与风向垂直;采用固定放烟时,烟筒必须放在上风处。烟雾流动因地形及风速大小而有一定的规律。无风时在山脊放烟,烟雾必定慢慢流向山麓,有风时(指在1.5m/S以内)烟雾随风流动,最后流向低地。在有些情形下自山麓放烟烟雾可直冲至山顶。为了掌握好风速、风向,以便把烟放好,放烟前可先点燃一小撮烟剂以确定烟雾去向,如烟雾笔直上升,表示无风;如稍向一边慢慢地斜行表示风速在1.5m/S以内;如烟雾很快地流走,表示风速已超过1.5m/S,此时一般已不宜放烟。
3、用混有农药的尿液装入竹槽,放到林间,诱杀成虫。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a)供试药剂 25%灭幼脲Ⅲ胶悬剂、粉剂,16%灭幼脲Ⅲ号增效粉剂(内含14.5% 灭幼脲Ⅲ号、1.5%多来宝)均系广东省惠州中迅有限公司生产;20%虫死净可湿性粉剂系广州农药厂生产;20%优乐得可湿性粉剂(日本产)由广东省农科院提供;5%卡死克乳剂由氰胺(中国)有限公司提供;5%抑太宝乳剂为市售农药。
(b)供试跳蝻 1~5龄的黄脊竹蝗跳蝻,均系从青皮竹立竹上振落,用白色塑料薄膜承接,室内群体饲养1~2天,再分装到各笼中供试验用。跳蝻分1~2、3、4~5龄3个龄组进行试验。
(c)养虫套笼 室内或林间药效试验选用100目绿色铁纱网做成直径20cm、 长45cm的圆筒形虫笼,两头各缝接长20cm纱布供捆扎或套三角瓶。
(d)养虫材料 室内药效试验选用叶子较嫩的1年生青皮竹小枝,插于三角瓶中水培,竹节没入水中,药后3天起,每3天更换不带药的竹叶饲养。
(e)药剂试验方法 药效试验使用指压式小型喷雾器,喷至竹叶湿而不滴水为度;粉剂(用滑石粉按重量比稀释)喷撒用4层纱布包扎后,轻轻地抖落于竹叶上,见粉均匀分布为度。林间防治试验和大面积防治示范采用日本产久保田多用植保机。室内药效试验各设5个浓度处理,25%灭幼脲Ⅲ号粉剂设两个浓度处理;林间药效试验每种药剂各设两个浓度处理;林间防治试验: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用药量为300ml/hm2,兑水25kg喷雾,25%灭幼脲Ⅲ号粉剂、16%灭幼脲Ⅲ号增效粉剂的用药量为300g/hm2,加滑石粉15kg喷撒。喷药前在林间挂套笼以便检查效果。
各种试验均设空白对照,每处理设3个重复(即3个笼),1~2、3、4~5龄3个龄组跳蝻每笼分别装40、30、20头。
(f) 效果检查:室内药效试验每天检查一次,并记录死虫数, 直至最高浓度处理跳蝻死亡率达95%以上或对照处理死亡率达20%时结束试验;林间药效试验每两天检查1次。套笼试验用校正死亡率表达防治效果。
(g) 灭幼脲Ⅲ号防治竹蝗持续效应观测
二试验结果及分析(a) 室内药物筛选试验。1995~1997年使用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及灭幼脲Ⅲ号3种剂型对1-2龄跳蝻进行室内药效试验,
从表中可知: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1~2龄跳蝻致死作用明显。除虫死净、优乐得和几种药剂低浓度处理外,大部分为药后5~7天,跳蝻开始进入死亡高峰期;药后10天,死亡率达70%以上;药后15天,死亡率达90%以上。
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粉剂对1~2 龄跳蝻的室内药效试验致死效果。通过两者校正死亡率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比较(P=<0.05)。250mg/kg胶悬剂与0.5%粉剂比较,500mg/kg胶悬剂与1.0%粉剂比较,在药后5、10、15天时的校正死亡率都无显著差异。药后15天,除个别浓度处理特殊外,4 种药剂不同浓度处理的死亡率大部分达85%以上,充分体现了昆虫生长调节剂的高效和持效的作用。
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粉剂对跳蝻的致死浓度和致死速度,增效粉剂的LC50、LC90均大于胶悬剂,药效似乎比胶悬剂差,但增效粉剂的药效是药后5天的,仅反映速效成分的药效,主要成分灭幼脲Ⅲ号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灭幼脲两种剂型使90%跳蝻致死的时间都是17~18天,但50%跳蝻致死的时间以增效粉剂为快,且较胶悬剂快1倍,体现了增效粉剂的速效性,这与表4的分析结果一致。
对跳蝻中毒症状在室内进行了连续观察,各种药剂处理的跳蝻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行动缓慢、取食量减少、生长发育速度减慢、脱肛、不能正常蜕皮、胫节反卷、最终死亡等症状,虫死净的中毒症状较特殊,药后7~20天,跳蝻取食量极小(拒食),虫体不长大,死亡率低,但最终难以完成生活史,优乐得也有类似的症状表现。
由于室内药效试验,仅供跳蝻取食3天带药竹叶(以后换新竹叶不喷药),肯定少于林间的摄药量, 加上跳蝻中毒后活动范围明显减少,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在林间跳蝻死亡率必然高于室内。
(b)不同龄期跳蝻的室内药效测定。不同龄期跳蝻、不同浓度处理试验。随着跳蝻龄期的增加,药后死亡率明显下降。特别是灭幼脲各浓度处理4~5龄跳蝻的致死作用明显低于1~3龄跳蝻。对不同龄期跳蝻的致死浓度和致死时间作了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反映:随着虫龄的增大,LC50、LC90相应大幅度增加;同一龄组,使用浓度增大,死亡率也提高。1~2龄跳蝻五个浓度处理LT50为4~5天,LT90为10~ 28天;当P=<0.05时,使用1000~125mg/kg浓度,药后7、18天内,校正死亡率分别可达50%、90%,这与试验观测结果一致。3龄、4~5龄跳蝻的LT50、LT90明显大于1~2龄跳蝻,致死时间长得多。东亚飞蝗
(c)林间药效试验。1995~1996年使用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1~2龄跳蝻进行林间药效测定,各种药剂在林间测定的结果与室内相似。室内和林间药效试验,灭幼脲Ⅲ号浓度125与250mg/kg胶悬剂;浓度0.5%与1.0%粉剂进行比较,在药后5、10、15天时的校正死亡率都无显著差异。灭幼脲Ⅲ号各种浓度处理,药后10天防治死亡率平均在90%以上,能较好地控制竹蝗的危害。
(d)综合因子分析。从上述试验结果看,灭幼脲Ⅲ号的3种剂型和卡死克、抑太宝对1~2龄跳蝻都有较强的致死作用;虫死净、优乐得虽然药效试验期内死亡率较低,可是能抑制跳蝻的取食、生长发育,最终也能导致个体死亡及种群数量减少。但由于死亡速度慢及不明显,生产单位较难接受;同时考虑到推广应用的成本,灭幼脲Ⅲ号的价格显然较其它药剂低,适宜于大面积应用;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粘附力强,消解速度慢(据报导,在林间树叶上的消解速度,半衰期为48天,药后60天的消解总量仅62%), 非常适合于跳蝻孵化历期长,跳蝻活动期雨水多的竹产区使用。灭幼脲Ⅲ号粉剂使用方便,增效粉剂还具有一定的速效性,虽然粉剂粘着力较差,但掌握好喷药天气便可克服这一缺点。
(e) 灭幼脲防治竹蝗的林间持续效应观测。对竹蝗产卵地及防治区竹蝗虫源地和发生面积大幅度减少,使多年来大面积发生、严重危害的趋势得到控制。
⑶、应用灭幼脲防治黄脊竹蝗的技术要点
林地牧草蝗
摸准虫情、搞好测报
虫情调查主要抓住两个时期:一是在竹蝗产卵末期(上年9月份左右)调查竹蝗产卵地,可根据竹蝗喜欢在为害区的边缘,土壤疏松、地被物较少的向阳山坡产卵等习性,通过查看林地上虫尸或挖找蝗卵等方法进行,初步掌握有虫面积及次年重点发生区。二是在跳蝻孵化期调查,初孵跳蝻在杂草或竹叶面上取食活动,容易被发现。可准确掌握跳蝻的孵化时间、发生地点及虫口密度。虫情调查要花费较大的人力,通常与发动群众相结合。为了提前掌握跳蝻孵化期及出土时间,可根据1至3月份气温、降雨情况与孵化时间的变化关系建立预测式进行预测。还可利用蝗卵胚胎发育历期进行预测。

澳洲求助:葡萄叶锈病有没有不用农药的土方儿

1、橙子枝上的叶子全是卷的,新芽很脆,一碰就掉了--有可能是叶螨危害的症状,但是单凭你这样描述,很难确定是什么原因,你说的锈斑有可能是真菌的病原体,也有可能是叶螨的虫体,因为叶螨很小,看起来也有点像锈,尤其是朱砂螨颜色跟铁锈差不多。所以如果想彻底解决问题的话,最好拍几张照片!
2、再说一下农药的问题,不知道你老公的农药情结是怎样的,首先所有的农药都有一个合理使用的问题,使用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对人的危害大小,农药就像医药一样,如果你老公对医药可以信得过,那对农药的观点也同样能改变,农药大体可分为有机农药和无机农药,现在对环境污染厉害的就是有机农药,无机农药因为都是天然的,所以对环境的影响很小,所以你可以退而求其次,找一点无机农药用一下试试,再有就是植物源农药,最简单的植物源农药就是把现有的植物碾碎用汁液喷施就行,就像用艾蒿熏蚊子一样!
3、植物源杀菌剂现在商品化的很少,我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做过一个,就是用各种中草药提取的有效成分,但是你那里估计不好取材,所以如果真是真菌类病害的话,不用农药好转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无机类农药你可以尝试一下石硫合剂,就是石灰和硫磺复配的药剂,至于有机农药,估计澳洲那里不会少。但是从你的描述上来看“上周我注意到旁边我以前种的一排丝瓜,靠近葡萄的两棵也开始卷叶,瓜也结得癞巴巴的,远一点的丝瓜就很健康,长长的、光光滑滑的。”,我觉得更像是叶螨,因为如果是真菌类的病害,它会随气流传播的,他的传播距离不会是那么近;因为叶螨的传播途径相对单一,如果不是你人为的去传播,单靠它自身的能力,可能就是很小的一个范围内危害,所以远一点丝瓜就没有事情。叶螨类的杀虫剂可以用阿维菌素(Avermectins)来防治,阿维菌素是通过细菌发酵得到的次生代谢产物,所以比较环保,环境相容性非常好,如果你老公还是不满意这个,你可以用当地的植物提取汁液进行防治。但是我觉得你最好还是把图片穿上来看看,那样更保险一点。(照片最好有全景,有近景,对于病斑处最好用近拍)
4、只是网上搜的一点对叶螨有作用的植物源杀螨剂方面的资料,你参考一下:
一、杀螨活性成分

据Ahmed 1985年的资料,全世界已报道过1600多种具有控制有害生物的高等植物,其中具有杀虫活性的1005种,杀螨活性的39种。

1.粗提物

紫茎泽兰提取液(采用蒸馏法提取紫茎泽兰浸膏,其有效成分为98.5%)田间防治柑桔全爪螨表现杀卵效果好、持效期长、对天敌安全等特点。其中越冬卵初孵化期的校正死亡率为41.29%,孵化前期为52.33%,喷药适期为桔全爪螨越冬卵的孵化盛期,校正死亡率达57.36%,持效期长达1~2月。

益母草甲醇抽提物主要成分为神经性毒剂,对柑桔全爪螨的LC50为18.75 mg/kg,田间小区试验药效以后3d为最高,100mg/kg喷雾效果达80.8%,而捕食螨的减退率为48%。

骆驼蓬乙醇粗提液对植食性螨类如山楂叶螨、麦岩螨、果苔螨、截形叶螨有很强的触杀活性,死螨体表明显皱缩,变成深紫色,若用5mg/ml药液处理,则体壁和卵壳普遍破裂成片状,内含物外泻。

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石油醚和氯仿提取物对山楂叶螨均有很强的触杀、内吸活性,触杀活性的LC50分别为9.233 mg植物干粉/ml和8.3972 mg植物干粉/ml;用1mg植物干粉/ml内吸处理山楂叶螨后,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88%。用瑞香狼毒氯仿提取物内吸处理后,螨体内蛋白酶活性有所激活;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增加;酯酶同功酶内吸处理后有所激活,触杀处理后活性又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另外,伞形科植物毒参(Conium maculatum)叶对柑橘全爪螨有拒食作用。胡椒科植物胡椒(Piper nigrum),藜科植物无叶假木贼(Anabasis),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的叶子和种子,翠雀属植物(Delphinium Staphisagria)种子等都对螨类有一定的毒杀作用。

2. 生物碱类

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对原生质甚至对产生它的细胞也有毒害作用,植物要避免自身受损就需将生物碱加以贮藏。许多植物源杀螨剂的有效成分都是生物碱。

茄科植物烟草中提取的烟碱(nicotine)具有击倒力强、药效较长的特点,烟碱对山楂叶螨、麦长腿红蜘蛛室内测定有较强的毒杀力,0.06%的硫酸烟碱对山楂叶螨的LC50为27.49mg/kg,而大田药效也表明,0.06%的硫酸烟碱24 h、72 h校正药效山楂叶螨分别为90.86%和91.23%。目前,国内已有数家公司投入生产,其中杭州威尔达化工有限公司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农药厂生产的30%茶皂素·烟碱水剂和1.2%烟·参碱乳油对螨类有显著的毒杀作用。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是一种重要的杀虫植物。《中国土农药志》记载,苦参成分含金雀花碱和苦参碱,能防治蔬菜、果树害虫、棉红蜘蛛等。苦参碱水剂1号500倍液和2号800倍液对茶树螨类的田间防治效果比生物农药天霸800倍液89.1%的防效分别高出2.1个和0.8个百分点。

苦豆子(Sophora alopecdroides)中含有苦豆子生物碱,《新疆植被及其利用》一书记载可杀灭蚜虫、红蜘蛛等。姜双林等研究表明,苦豆子总生物碱对螨类有明显的毒杀作用,对螨类的生物活性大小依次为麦长腿红蜘蛛>朱砂叶螨>山楂叶螨,LC50分别为509.86 mg/L,617.38mg/L和 698.47mg/L。

Latif等(1989)发现,澳洲密茱萸(Dinosperma erythrococca)乙醇提取物对二点叶螨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经活性跟踪,分离鉴定出5种异丁基酰胺。

3. 柠檬素类

柠檬素类化合物杀虫谱广,生物活性多样,充分发挥了化学农药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分布于楝科(Meliaceae)、芸香科(Rutaceae)、苦木科(Simaroubaceae)等植物中。

代表植物当属印楝,其活性成分——印楝素,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植物杀虫活性成分。华南农业大学用1.4%印楝油乳剂喷雾,对柑橘红蜘蛛校正死亡率达91.3%~99.0%,而且对捕食性红蜘蛛及一种植食性螨的主要天敌——智利小钝绥螨安全。同属楝科的植物苦楝和川楝在我国有广泛分布,研究发现,0.5%的苦楝油和0.5%的川楝油喷雾防治柑橘红蜘蛛,施药1d后虫口校正减退率分别为98.6%和97.8%,7d后为 97.3%和 90.0%,15d后为94.2%和90.0%。张莲君等(1988)用苦楝油和20%三氯杀螨醇1:1混用后,2000倍液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效果与1000倍三氯杀螨醇相当,且对捕食性螨类安全,具体原因,主要是害螨和捕食性螨类的气门构造差异引起的。

4. 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药用价值,在作为杀虫杀螨剂方面,其独特的稳定性显示了广泛的应用价值。

鱼藤是3大传统杀虫植物之一,其煤油浸出液防治柑橘红蜘蛛效果最好。而主要成分鱼藤酮杀虫谱广,可防治800余种害虫,对蚜虫、菜粉蝶、柑橘红蜘蛛等害虫有优良的防治效果。近年来,鱼藤酮与化学药剂的混用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莫美华(1991)研究了鱼藤酮与氰戊菊酯(4:1)及鱼藤酮与氯氰菊酯(4:1)混剂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效,结果表明,两者对柑橘全爪螨的活性很高,2种混剂以50μg/L喷雾处理,4d后死亡率可达 99.63%和90.18%,16d后校正死亡率仍达88.18%和91.47%,显示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许美娟和管致和(1993)从番茄中分离出一种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对截形叶螨雌成螨的 LC50为 94.00μg/g。

5. 植物精油

精油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特殊香味的一类物质。它所释放出的化学信息对昆虫和螨类主要有引诱、熏蒸、忌避、杀卵和抑制生长发育、干扰虫体的水分代谢等作用。

Lee等(1997)研究了植物精油中34种单萜对二点叶螨的生物活性,表明大多数单萜在高浓度情况下对二点叶螨有致死作用,特别是页蒿、孟烯二醇和松油烯-4-醇。

方才君等(1997)测定了 26种植物精油在 5 mg/L浓度下熏蒸朱砂叶螨的效果,结果发现,冬青油、香茅油、山苍子油、茴香油、熏衣草油、薄荷油、玳玳果油、樟脑油、香菊油、巴甘檬叶油等10种植物精油熏杀 24 h,朱砂叶螨的死亡率达100%。其中冬青油、香茅油、薄荷油的LC50分别为0.2894mg/L,0.3668 mg/L,0.3479 mg/L,而且冬青油和香茅油合用显示出明显的增效作用,毒力比率为1.25~1.43。Mansour(1986)测定的 14种唇形科植物精油在48 h内对朱砂叶螨有杀死和忌避作用,并且使成虫产卵量减少,7d后仍有活性。最有效的精油存在于7种唇形科植物中,有的EC50达到0.09%~2.2%。

Calderone等(1997)研究发现,麝香、草脑与桉叶素、香草醛及沉香醇以1:1混合后,对蜜蜂的寄生性螨类武氏蜂螨和大蜂螨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6. 其他

除上述化合物外,植物体内还有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如植物源光活化杀虫毒素、倍半萜类、二萜类、植物源昆虫激素类、番荔枝内酯类等。

四氢呋喃脂肪酸内酯,如asimicin annonin和neoannonin是番茄科杀虫植物番荔枝(Annona sguamosa)和巴婆(Asimina trioba)的主要有效成分。这些化合物对棉红蜘蛛有强烈的致死作用。四氢呋喃脂肪酸内酯是呼吸毒剂,抑制电子传递链在NADH和辅酶Q之间的电子传递。

唇形科植物葡萄筋骨草(Ajuga reptans L.)、日本筋骨草(Ajuga nipponensis Makino)、九味一枝蒿(Ajuga remota Benth)和紫背金盘(A.nipponensis)中发现了为数众多的类似二萜类化合物,对墨西哥瓢虫和棉红蜘蛛有拒食作用和保幼激素活性。

蝇子草属植物Silene brachuica的甲醇提取物中含有植物源蜕皮激素,能使棉叶螨产卵量减少,孵化出的若虫寿命明显缩短。

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试验中空白对照的意义系?

简单说,空白对照就是不对试验对象施加影响,让其在自然状态下发展所得到的结果。
要说明这个问题,得举个例子:如土壤线虫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处理的杀灭效果,处理有35℃10分钟、20分钟、30分钟,40℃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和45℃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共9个,在这个试验中,空白对照应如何设置呢?有三个,即室温下(或常温下)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在这3个时间段内,没有对土壤线虫施加温度影响,其死亡数或者死亡率应视为自然死亡率,以此空白对照数据为基础,才能计算出其他各温度梯度处理的校正死亡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40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