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普洱饼茶的起源之谜

茶百科 2023-11-24 10:12:11

普洱饼茶的起源之谜

普洱饼的起源迄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我这里所说的普洱饼茶,其旨却并非是就饼茶说饼茶,而是以饼茶作为一种类型标志,就此用来论说普洱型各种紧压茶,包括普洱沱茶,普洱方茶,七子饼茶,团茶,竹筒香茶等等。因此所谓普洱饼茶的起源之谜,实质上即指云南紧压茶和中国紧压茶的起源之谜。

那么普洱饼茶到底是发源于何处呢?其文化渊源来自哪里呢?某些学者断然论定,它是来自陆羽的《茶经》,全然承袭了陆羽的衣钵,或说是继承了唐、宋、元三代的“团茶”之衣钵。不过,他们深感遗憾的是,陆羽所撰的《茶经》之中,却“唯独漏掉了最能继承他衣钵的云南普洱茶”!

中国饼茶并非经由陆羽之手发明的。因为早在唐代之前,而且至少早在南北朝之前,甚至更还在两晋之前,我国就有饼茶闻世。它恰恰就记载在陆羽的《茶经》上。其原文是这样的:

《广雅》云:荆、巴间茶叶作饼,叶老,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引自陆羽《茶经·七之事》

且看此文的记述中,既有饼茶的采制法,又有饼茶的饮啜法。而且就饼茶的采制法来说,其时至少已然有了两种:一种是采来老叶做成的饼茶,一种是采来嫩叶做成的饼茶,两者的制法则各各不同;这就是所谓“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至于叶嫩者呢,则其在饼成之后,当然就无须以米膏出之。那么,这个饼茶的采制法和饮啜法是何人记载下来的呢?更重要的是,它是什么年代记载下来的呢,而且其所记载的则又是何地出产的饼茶呢?

先且从《广雅》说起罢——《广雅》本是一部字书。而中国饼茶最早见之于历史记载的,准确地说,最早见之于汉文的历史记载的,就在这部字书上。《广雅》的作者张揖。张揖,乃魏国清河(即今河北)人也。张揖曾任“明帝太和中士”,而“太和”即魏明帝年号(227-233),当然乃属三国时代无疑。这就是说,早在陆羽《茶经》问世的五百余年之前,中国饼茶就已然见诸史籍。再说《广雅》记载的饼茶,原文说是出自“荆、巴间”,所谓“荆、巴间茶叶作饼”之说,就其所指的地域而言,不止是指现今的四川、湖北一带,而且还指现今的云南、贵州一带。那么,在上述四个地域之中,何处最有条件足以作为中国饼茶的滥觞之地呢?

依我拙见,中国饼茶的滥觞之地,理当就是云南,特别是云南境内的西双版纳并思茅一带,只缘这里乃是中国茶树原生地的中心地带之故也。 这个推断有无载诸史册的史据呢?历史并未恩赐给我所谓载诸史册的现成答案。只缘那时在云南的茶树王国境内,所有土着部族尚无自己的文字,他们当然无法作也所谓载诸史册的文字记载。而汉族的王公大臣及其御用史官之辈,则又把那些土着部族视为可怖的蛮夷,当作征服而供其奴役与剥夺的对象,哪里还会记载他们的什么创造与发明,赞美他们的什么智慧与文明呢。即如后来到了唐代,由朝延派驻南诏古国的汉官樊绰,他虽在他所编撰的《云南志》(卷七)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此言却亦不足以为据也。既然说是“散收无采造法”,但接着却又说是“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在事理上说得通么?试问,若是无有采茶法并制茶法,那么,银生城界诸山之茶,怎么竟会采制出来而转运行销于蒙舍即今洱海地区一带去的呢?而且,那些“蒙舍蛮”所采用的吃茶之法,恰恰是饼茶的饮啜法,并且恰恰跟上述《广雅》所说的饼茶之饮啜法,两者煞是相似呢:一则说,“用椒、姜、橘子笔之”;一则说,“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且看一个是三国时代的饼茶饮啜法,一个是唐代晚期的“蒙舍蛮”所用的无以名之的饮啜法,两者相隔达五百余年之久,吃法竟是如出一辙的相似,这个茶史之谜,试问,该是难解还是不难解呢?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宋代有一位名叫李石的士人,在他所编撰的《续博物志》(卷七)中,许是参照了比之樊绰的《云南志》更为可靠的史料罢,于是他则断然删剔了樊绰所谓“散收无采造法”的字样,并且代之以“采无时”这样一个精当的措词,堪称笔力不凡也。只因西双版纳一带,大抵属于亚热带,部分则是属于热带的气候,故而常年可以采茶,无须象江南一带那样,讲究什么明前茶,雨前茶这类。所以,“采无时”之说,则集中表达了西双版纳一带采茶的特色。

此外樊绰笔下的“蒙舍蛮”之说,纯乎是歧视和诬谤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贬称,因而亦被李石删去。李石笔下的文字则是这样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杂椒、盐而饮之。”

前面说过,普洱饼茶的起源之谜,虽说在先秦前后、两汉前后史籍上难以觅得破释的现成答案,不过却也不乏可资参考的某些侧面线索,兹即引述于下。

侧面线索之一:“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茶)蜜……皆纳贡之。’此中之‘巴蜀之师’,据史家考证,乃是今云贵川三省的八个小族国人组成,其中的濮人,就是今勐海县布朗族的祖先。……;也就是说,在商周时代,勐海就产茶,史料及史诗中理应有更多的记载。“(引自雷平阳《普洱茶记》)我在这里尚要补充一点:常璩在《华阳国志》中除了着有《巴志》和《蜀志》之外,尚还撰着了《南中志》。这个“南中”,即相当于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南中在巴蜀之南,故以名之。《南中志》称:“平夷县……有石兆津安乐水,山出荼(茶)蜜。”这恰好与《巴志》所述的纳贡之茶,彼此对应起来。那么,既然南中“山出茶蜜”,兼之昔日巴蜀之师中又有聚居于勐海县的布朗族之祖先,这么说来,其所纳贡之茶,何尝不就是云南之茶呢?而且这种贡茶,依我推断,它很可能就正是云南普洱型茶呢。

至于像普洱饼茶这类紧压茶的发生和形成,那当然是由其特有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诸般因素所决定的。俗谚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茶呢,其道理也一样,即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也。

上古时代的云南及其茶树原生地一带,全然是一个处于封闭状态的神秘王国。后来随着茶叶贸易之路的开拓,他们与外界的交往,遂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频繁起来。鉴于他们的茶叶绝大部分都须行销到遥远的邻国,诸如印度、南洋一带去,行销到西藏以及大西北一带去,即使行销到中原去,同样也须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地远途辗转而不已。试想,云南境内茶叶的行销,如何才能适应于上述这般的远途运输呢?唯一的良法就是生产紧压茶。于是南中的茶子,率先制成型样各异的紧压茶,诸如普洱沱茶,普洱方茶,七子饼茶,团茶,砖茶,竹筒茶,则先后应运而生,远销四方,流誉海外。

而谁能断然否认,这南中之茶,压根儿就不是普洱紧压茶呢? 再说,普洱紧压茶发源于西双版纳和思茅一带的另一个必然因素,我想,那是跟自然条件即当地高温高湿的气候有着直接关系。西双版纳和思茅一带,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少部分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个别地方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而一般绿茶,在如此气候条件之下,即在温度和湿度都相当高的情况下,很不容易贮藏,或则很快失却其自然香味,或则易于发生霉变。

诚如前面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勇敢而聪明的西双版纳人并思茅人的祖先,必是老早老早就发明了紧压茶即后发酵的青茶之制法,这样不仅便于行销远地,而且也便于日常贮藏。

普洱紧压茶的这种优异特色,很早就被南国一带的茶商和茶人所发现,因而在广州,在香港、在澳门一带,甚至更远的如在东南亚,在南洋一带,云南普洱型茶(紧压茶),竟皆历久风靡而不衰,畅销达于至少百年以上!

这里且以香港为例——香港回归前夕,我曾先后两度在那里小住,走访了大大小小茶庄并茶楼和茶铺。我发现香港茶肆最是赏鉴这样一副茶联,即:

普洱铁观音松涛烹雪醒诗梦; 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

此联中这些些名品之茶,彼此却并非平起平坐的。在香港茶商和茶人的心目之中,首屈一指的则是云南普洱茶。无怪乎大小茶庄,则每每以云南所产的陈年七子饼茶,弦耀于市,招徕顾客。

据记载,香港在回归前后,每年销售的普洱紧压茶,竟达五六千吨!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简直就是一座南国海上的普洱茶都!

香港那里的气温比内地高,湿度尤其大,因而一般绿茶在那里极易霉变。相比之下,作过后发酵处理的七子饼茶之类紧压茶,便被香港茶商们所青睐。只因它即使稍稍受潮后,仍可及时予以晾干,或则烘焙。这就是它胜于一般绿茶的独特优异之处。

当然喽,关于云南紧压茶的起源之谜的破释,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跟我国上古茶史的探索和史前茶谱的发掘,彼此则有着直接间接的内在联系。

事有凑巧,就在这篇拙稿执笔之前没有几天,我曾就关于史前茶谱的反思一事,撰写了题为《酸蚂蚊、酸茶及其他》这篇短文。其中有两三段话,倒也与破释普洱茶的起源之谜不无关系,这里姑且引录于下:

早在万年迤远的上古时代,生活在我国茶树原生地一带的中国原始人类,就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随着文化进化而自然形成了他们的茶俗茶风,包括史前茶谱的流布于世,诸如生嚼之茶,石烤之茶,竹烹之茶,生晒之茶,酸渍之茶,凡斯种种,不一而足。……这一切都是生活在我国茶树原生地一带的中国原始人类留给后世的不朽文化遗产。这证明着,缔造我国原始茶叶文化并茶道文化的主体民族,当初则本是土生土长于我国茶树王国境内,亦即繁衍生息于澜沧江两岸这一带的那些土着部族,即那些兄弟少数民族,而并非其时居于中原地带的民族,即后来的汉族.

然而,我国远古茶史之研究,以及关于史前茶谱并史前茶俗之探索,历来往往只是一味依据于《茶经》之类典籍。典籍上说是,则是;典籍上说非,则非;典籍上说有,则有;典籍上说无,则无。殊不知,这是一种迷误!诚然,在中国茶学并中国茶史方面,陆羽《茶经》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类着作。它对唐代以后中国茶叶文化并茶道文化的推进和发展,作出了非凡的历史贡献。不过,就跟在历史上作过不同程度贡献的历史人物一样,陆羽则亦不能不受到历史的局限。譬如限于其时的历史条件,陆羽当年就未曾亲赴中国茶树原生地一带作过田野考察,因而在他的《茶经》中,只是泛指而言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至于我国的茶树原生地,以及茶叶文化并茶道文化的原始发祥地,究在何处呢?陆羽《茶经》中则未置一词。……再如《茶经》的“七之事”,共引述了40余条茶事细目,包括咏茶的神话、传说、故事、轶闻……而在所有这类记述中,对于云南境内茶树原生地一带的上古茶俗茶风,上古神话传说,以及史前茶谱之类,竟皆未曾说及只字。我这并非在苛求古人,非难古人,而只不过是就历史的某种实情实况,作出一种直白之表述耳。

而且更有甚者的是,当今某些作者竟还把陆羽《茶经》视为中国茶道文化的滥觞之始,发端之源。殊不知,在我国茶道文化传统之中,唐代茶道文化并非属于原生文化的性质,而是属于衍生文化的性质,就跟此前诸如六朝茶道文化,两汉茶道文化,先秦茶道文化皆属衍生性质一样。而唯有中国原始茶叶文化并茶道文化即由我国茶树发源地一带那些土着民族原始先民们所缔造的茶叶文明,诸如民间茶俗,咏茶神话,茶树图腾,史前茶谱,等等等等,凡斯种种,那才是属于原生文化的性质。

谁是中国紧压茶最早的发明者和缔造者?当然,不是神仙,不是皇帝,不是茶坛上的任何圣贤之辈,也不是任何茶道大师之辈,而是土生土长在我国茶树原生地一带的那些胼手胝足,那些平平凡凡的原始选民!

(作者简介:凯亚,男,1930年生,江苏盐城人,中国茶道文化学术丛书主编,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人民日报社人才服务中心客座研究员,已出版茶道文化专着100多万字。)

寻茶记丨普洱生茶:历史起源(一)

哈喽,各位茶友!上一系列的【寻茶记】,我们一同感受了信阳红茶的魅力,信阳红完篇,寻茶的步伐依旧不止,在开启新篇章前,茶在端先给各位茶友出几道题目,看看谁能全部答对!

A. 信阳红茶

B. 普洱熟茶

C. 崂山绿茶

D. 日照绿茶



参考答案:B

后发酵茶:(学名:黑茶类)普洱茶,普洱茶它的前加工是属于不发酵茶类的做法,再经渥堆后发酵而制成,它是属于黑茶类。

A. 信阳红茶

B. 崂山绿茶

C. 冻顶乌龙

D. 普洱茶



参考答案:D

信阳红茶和崂山绿茶均属于江北产区,冻顶乌龙属于华南产区,普洱茶属于西南产区。

A. 普洱茶

B. 崂山绿茶

C. 信阳红茶

D. 新工艺白茶



参考答案:A

信阳红茶、崂山绿茶以及新工艺白茶,都是在现代社会才产制出的,但普洱茶的起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茶友们答对了几道题呢?

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我们今天要探寻的茶

没错,就是普洱茶(生茶)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词”不同

随着2020年步入尾声,年度热词也新鲜出炉。

“新型冠状病毒”、“凡尔赛文学”、“全民核酸检测”......每年的年度热词都真实反应出这一年的社会思潮、公共情绪以及人们最关注的事情。

喜欢上网冲浪的茶友应该略有耳闻:2007年时,“普洱茶”成为了当年中国三大年度热词之一!与之共同提名的还有“股票”和“房奴”。

不难发现,随着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不断深入,普洱茶的影响力也逐年提升。

乾隆帝曾在《烹雪用前韵》一诗中提到:

“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

普洱生茶究竟有何魅力,让乾隆帝都连连夸赞

今天,茶在端正式开启普洱生茶探寻之路

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普洱生茶的魅力

普洱,多产于云南省西南边陲,是镶嵌在西南边陲的一棵绿海明珠。

普洱生茶的历史悠久,兴于东汉、商于唐朝、始盛于宋、定型于明、繁荣于清。

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有言:

“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东汉末年时期,一千七百年多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武侯遗种”打开了普洱茶话史。

“武侯”指的是诸葛亮,相传他南征时,曾经种植茶树,基诺族深信此事,并且世代相传,尊称诸葛亮为“茶祖”,每年祭拜。

茶马古道,就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商道,是民间国际贸易的通道。

唐代《蛮书》中曾记载: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

史料中的“蒙舍蛮”,是指云南最早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人,“诸山”则是指巍山,而巍山正好是茶马古道重镇。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通过史料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在唐代,西双版纳主产的普洱茶就已销往世界各地。

古人称: “茶兴於唐,盛於宋。”

宋代除了唐代已有的茶马交易外,普洱茶也逐渐深入内地,通过使臣,普洱茶被运输到了中原江南地区,在当时,上好的普洱茶被称为“紧团茶”。

宋朝时,关于普洱茶的文字记载逐渐增多,“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

元朝虽然在整体中国茶文化中算是一个相对平淡的朝代,但是在普洱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元朝曾有一地名“步日部”,翻译成汉语为“普耳”,这也是普洱首次出现在历史文字记载中。

随着贸易发展,没有被正式命名的云南茶叶就统称为“普洱茶”,这也是普洱名字的来源。

“普洱茶”这一名称在明朝被正式记录在史书中,明朝至清朝中期,普洱茶被作为贡茶送到朝廷,深受皇帝喜爱,此举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

也是在这个时期,普洱茶“六大山头”的年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注:想必茶友们会好奇“六大山头”是什么?下期茶在端将重点讲解普洱茶的产地,想了解的朋友不妨关注一下~

在现代,普洱生茶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

号级茶

从上世纪初起至1938年“中国云南茶业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期间的私人茶庄产制的茶品。

印级茶

从1938年中茶公司成立后,生产首批红印圆茶为开始至1967年,在这期间生产的茶品为印级茶。

七子饼茶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茶牌圆茶改名云南七子饼茶为开始,至21世纪初云南各大国营茶厂转制而告一段落。

普洱的陈香韵味,一如它丰厚的历史底蕴。从茶韵到历史,均成为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普洱生茶的主要产地有哪些?

“六大山头”又是什么?

最全、最系统的茶知识,尽在茶文库

行走的茶学百科库,让好茶有迹可循

普洱茶历史的普洱茶的来由

在巍巍无量山间,滔滔澜沧江畔,有一个美丽的古城普洱,这里山青水秀,云雾缭绕,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尤其是这个地方出产的茶叶更是以品质优良而闻名遐迩,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每年都有许多茶商赶着马帮来这里买茶。清朝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大茶庄,庄主姓濮,祖传几代都以制茶售茶为业,由于濮氏茶庄各色茶品均选用上等原料加工而成,品质优良稳定,加之诚实守信、善于经营,到老濮庄主这代生意已做得很大,特别是以本地鲜毛茶加工生产的团茶、沱茶远销西藏、缅甸等地,成为藏族茶商经常光顾的茶庄,而且连续几次被指定为朝廷贡品。
这一年,又到了岁贡之时,濮氏茶庄的团茶又被普洱府选定为贡品。清朝时,制作贡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用料要采用春前最先发出的芽叶,采时非常讲究,要“五选八弃”,即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丛、选茶枝,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虫食、弃色紫,制作前要先祭茶祖,掌锅师傅要沐浴斋戒,炒青完毕,晒成干茶,又要蒸压成形、风干包装,总之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繁杂神圣。制成饼茶后照惯例,是由老濮庄主和当地官员一起护送贡茶入京,但这年,老濮庄主病倒了,只好让少庄主与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当时濮少庄主大约二十三四岁,正如清明头遍雨后新发的茶芽,挺拔俊秀,英姿勃发,他与二十里外磨黑盐商的千金白小姐相好,白家也是盐商世家,白小姐是方圆几十里出名的美人,正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两家火笼酒喝了,聘礼过了,再过几天就打算迎亲了,眼下正在筹办婚礼呢。但是时间紧迫,皇命难违,濮少庄主万般无奈,只好挥泪告别老父和白小姐上路,临行前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叫他送完贡茶就赶快回乡。
也是合该出事,由于濮少庄主心事重重,加上时间紧迫,自己又经验不足,这年的春雨又淅淅沥沥,时断时续,平常父亲晒得很干的毛茶,这一次没完全晒干,就急急忙忙压饼、装驮,为后来发生的事埋下了一个大祸根。
濮少庄主随同押解官罗千总一道赶着马帮,一路上昼行夜宿,风雨兼程赶往京城,当时从普洱到昆明的官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从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个多月,其间跋山涉水、日晒雨淋的艰苦都不说了,更要提防的是土匪、猛兽和疾病的袭击,好在一路上没遇上大的麻烦,只是正逢雨季,天气又炎热,大多数路程都在山间石板路上行走,骡马不能走得太快,经过一百多天的行程,从春天走到夏天,总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到了京城。
濮少庄主一行在京城的悦来客栈住下之后,罗千总、押解官兵、马锅头和赶马汉子一伙人因是第一次到京城,不顾鞍马劳顿,兴冲冲地逛街喝酒去了,只有濮少庄主一人思念着家乡的老父及白小姐,没有心思去玩,留在客栈。他想,明天就要上殿贡茶了,贡了茶,咱就昼夜兼程赶回去,只是不知贡茶怎样了。想到这里,他跑到存放贡茶的客房把贡茶从马驮子上解下来,打开麻袋,小心地拎出竹箬茶包,解开竹绳,剥开一个竹箬包裹一看,糟了,茶饼变色了,原本绿中泛白的青茶饼变成褐色的了。他连忙打开第二驮,也变色了,再打开第三驮、第四驮······。结果,所有的茶饼都变色了。濮少庄主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半天回不过神来。他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把贡品弄坏了,那可是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说不定还要诛连九族。濮少庄主在地上坐了半天,慢慢站起来,恍恍惚惚像梦游一般回到自己房中,关上房门,躺倒在床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他想到临行前卧病在床老父的谆谆教导,想到白小姐涕泪涟涟的娇容和依依不舍的惜别,想到府县官员郑重的叮嘱和全城父老沿街欢送的情景,想到沿途上的种种艰辛。普洱府那翠绿的茶山,繁忙的茶坊,络绎不绝的马帮,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幕一幕在脑际闪现,这熟悉的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祖上几代苦心经营的茶庄也要毁在自己的手上了。
再说店中一小二听说客栈住进了一个从云南来贡茶的马帮,心里十分好奇,想这贡茶是什么东西,我倒要见识见识。就悄悄一人摸进客房,他看到濮少庄主解开的马驮子,拿过一饼茶,用小刀撬了一砣,掰了一小块放进碗里,冲上开水,一看汤色,红浓明亮,抬起一喝,哇,又香又甜,苦中回甘。心想:到底是皇帝老儿喝的东西,果然不同一般。就搬了个凳子坐在桌边跷着二郎腿慢慢品咂起来。
濮少庄主在床上思过来想过去,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泪水把枕头也打湿了,这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最后心想:“罢了,罢了,有如明天殿前身首异处,不如今天就自我了断,免得丢人现眼”。回到自己住处,解下腰带栓在梁上,就往脖子上套去······
那边罗千总一伙酒足饭饱,哼着小调,买了些北京小吃带回来给少庄主品尝,一进客栈门,就大声叫嚷“少庄主,少庄主,快来尝尝京都小吃”,东寻西找,不见濮少庄主。小二听见罗千总的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说:“前晌还在,后来好像回客房去了”。罗千总提着东西向少庄主住处走去,“噔噔噔”刚上楼梯,就听见“哐”的一声响,忙推门进屋一看,发现公子已经吊在梁上,手脚还微微地动着。罗千总大惊,叫道“不好了,少庄主上吊了”,急忙抽出腰刀,砍断腰带,放下少庄主。小二等人听到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只见少庄主两眼翻白,气息奄奄,几人又是喊又是叫,又是按又是揉,好在腰带没有系成活结,还没有勒断气,在几个人的努力下,经过半个时辰才把少庄主揉醒过来。
少庄主醒过来后就只知道流泪,什么也不说。罗千总觉得十分蹊跷,走进装茶的屋子,见一驮一驮的茶全部打开,细细一看,明白了少庄主自杀的原因,心想:完了完了,自己身负贡品押运的重任,贡茶出了问题我也难逃干系,还是先他一步走吧,也好有人收尸。想着想着,就拔出腰刀往脖子上抹去。店小二一看这阵势,忙跳过来一把抱住他说:“怪了,怪了,你们云南人千里迢迢来送贡茶,贡茶没有送上去,就上吊的上吊,抹脖子的抹脖子,何苦来哉”。罗千总边哭边说:“你不要拦着我,贡茶弄成这个样子,我们是犯了欺君之罪,早一天是死,晚一天是死,让我死了算了”。小二奇道:“你这贡茶好得很嘛,又香又甜,咋个会说要不得了呢?”罗千总说:“小二哥,你莫开我的玩笑了”。小二说:“真的是好茶,你咋个不信,自己瞧瞧”,罗千总这才半信半疑地接过小二端来的茶碗,一看汤色红浓明亮,喝上一口,甘醇爽滑,的确赛过自己平常喝的茶百倍。他一下子来了精神,心想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他拿着小二撬下的茶端详起来,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半天,心里打定主意:管他呢,大不了是死,明天将茶贡上再说。
这天,正是各地贡茶齐聚、斗茶赛茶的吉日,一大早,乾隆召集文武百官一起观茶品茶,各地进献的贡茶都在朝堂上一字排开,左边是样茶, 右边是泡好的茶汤,古时品茶斗茶都是要先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最后才来评定优劣,皇帝亲自来评茶可是茶学界的最高赛事了。乾隆一看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真是琳琅满目,品种花色各式各样,多如繁星,什么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四川蒙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武夷岩茶等等,都是各地名茶,外形条索紧密,芽头肥壮,汤色绿如翡翠,润如碧玉,都是茶中精品,一时还真不能判定优劣。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如三秋之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显得十分特别。叫人端上来一闻,一股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上一口,绵甜爽滑,好像绸缎被轻风拂过一样,直落腹中。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滋味这般的好”。太监推了推旁边的罗千总说:“皇上问你呢,赶快回答”。罗千总何曾见过这样的场面,“扑嗵”一声跪在地上,半天才结结巴巴说出一两句话,讲的又是云南方言,乾隆听了半天也不明白,又问道:“何府所贡?”。太监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乾隆大声说道。这一句罗千总可是听得实实在在,这可是皇上御封的茶名啊,他连不迭叩谢。乾隆又接连品尝了三碗“普洱茶”,拿着红褐油亮的茶饼不住抚摸,连口赞道“好茶,好茶”。传令太监冲泡赏赐文武百官一同品鉴,于是,朝堂上每人端着一碗红浓明亮的普洱茶,醇香顿时溢满大堂,赞赏之声不绝于耳。
乾隆十分高兴,他重重赏赐了普洱府罗千总一行,并下旨要求普洱府从今以后每年都要进贡这种醇香无比的普洱茶。罗千总由悲转喜,百感交集,仿佛一天之中从地狱回到了天堂。回到店中,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濮少庄主,少庄主自是喜从天降,他们重谢了小二,要回了那饼撬了一个角的普洱茶,赶回了普洱府。
濮老庄主一家领受了皇上的赏赐,普洱府也是阖府同庆,犹如过节一般热闹了三天。后来,濮庄主伙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饼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其他普洱茶庄也纷纷效仿,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在普洱府各茶庄的茶人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清廷,历经两百年而不衰,皇宫中“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传统。

关于普洱茶的历史故事

普洱茶的传说

在普洱茶的传说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孔明兴茶之说。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记:“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鋩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此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诸葛亮征南中之事,据历史记载: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二月诸葛亮大军出成都南下,乘船顺水到乐山,之后“五月渡庐”,渡金沙江进入今云南区域,之后“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到十二月还成都。

关于诸葛亮在云南区域内的具体活动时间无史书有具体记录,但从二月出师,五月渡金沙江,中间还顺流乘船用了近三个月,诸葛亮大军再渡金沙江回到成都由于是逆流,所用时间不会少于三个月,则诸葛亮大军在今云南境内活动时间不会超过四个月。

据专家考证,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点在曲靖一带,三国时云南的交通条件不如四川,诸葛亮大军从成都走了一段水路后到金沙江用了三个月,照此速度既要行军又要打仗,其大军从金沙江到曲靖时间也需要一二个月,

从曲靖再回到金沙江边又要一二个月,照此时间推理,诸葛亮大军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在曲靖一带活动,还要“七擒七纵”孟获,从时间上推断诸葛亮只可能到过曲靖一带,而且在曲靖一带也没有停太长时间。

因此说诸葛亮到过保山,到过思茅,到过六大茶山从时间上就是不可能的。既然诸葛亮只可能到过曲靖一带,那么为什么在云南很多地方都有诸葛亮到过的传说呢?这里面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诸葛亮平南中用的是攻心战术,因此颇受云南人爱戴,其二应该是名人效应。

普洱发酵原理

普洱渥堆发酵,是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通俗点来说,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发酵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较早接触并合理利用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得益于它反应的安全以及并不复杂的产生条件。通常在常温常压下,通过一定步骤帮助好菌生长、抑制杂菌生成即可得到良好的发酵效果。按照原材料的不同,发酵食品可分为谷物发酵制品、豆类发酵制品、乳类发酵制品等。

简要说明普洱茶文化起源(三百字左右)

普洱茶 这一名词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正式载 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 茶也”。<新纂云南通志)指出:“‘普洱’之名 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远非安徽、闽浙 可比。”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 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 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 “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 历史最高水平。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 万担之多。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 年),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兴旺,仅慢撒茶山 (易武)就年产5干余担。在西双版纳广袤 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 马道驮钧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 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 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 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 攸乐山(现为景洪市基诺族乡,六大茶山之 首),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 山.征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 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 叶交易。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 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 “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 税收和收购。在普洱府道设茶厂.茶局统一 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和贸易,一改历代民间 贩卖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普洱便成为茶叶 精制、进贡、贸易的中心和集散地。於是,普 洱茶这一美名,便名震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55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