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北京大学教授陈保亚等6人首次前往滇藏川3省区交界处的三角地带考察,随后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地域概念。从此,6人被称为“茶马古道六君子”。现任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学研究院专职副院长的王晓松也是“六君子”之一,在茶马古道研究方面独具心得。
堪称又一“世界奇迹”
记:茶马古道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在哪里?
王:茶马古道不同于一般的古代遗迹,其固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超乎人们的想象。茶叶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第一种物产和文明。茶马古道在中国文明传播中的特殊地位举足轻重,它使耸立于地球之巅的青藏高原不致封闭和孤立,得以随同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而发展。它开创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先河,对高原民族藏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尤其重要的是,它从开通的那一天起,就如同一条坚实的经济文化纽带,将藏民族与祖国大家庭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茶马古道从西双版纳至西藏,主干道长度超过4000公里,加上滇缅、滇印等辅助干道及连接村村寨寨的支线、岔道,总里程达万里以上,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道,它是沿线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结晶。因此,茶马古道不仅是可供学术探索、文化发掘的重要遗存,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也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分无比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无论从哪方面说,茶马古道都堪称中国的又一“世界奇迹”。在数千年前没有任何现代筑路工具的情况下,藏、汉等各族先民仅凭自己的双手和血肉,完全靠人踩马踏,竟然在被现代科学都视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的万重雪山、万丈深渊间开凿出这样一条万里古道,这本身就是一个足以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奇迹。
香格里拉“和谐文化”的诠释记:茶马古道与香格里拉有着怎样的关系?
王:茶马古道更好地解释了香格里拉的“和谐文化”,从而使我们超越了以希尔顿小说为代表的西方人对香格里拉的认识。
对茶马古道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香格里拉的文化是古老的,但又是开放的,而这种开放性正是形成“香格里拉文化”的多样性与适度性的原因。这一点是希尔顿小说所未及的。有资料表明,至迟到唐代,日光城堡(尼玛宗)、月光城堡(独克宗)就已建成,吐蕃与唐朝的战争,给后人留下的最大遗产是茶马古道。因为中央王朝通过战争认识到,青藏高原的马才是战争中无论什么艰难都能应付自如的好马;而同时,藏族也学会了生活中离不开茶叶的道理。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格最高、沿袭时间最长的计划供应商品及指定市场――“茶马互市”就出现了。迪庆的日月城(今建塘镇)和阿墩子(今德钦县)都是当年钦定的“茶马互市”定点市场。
作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地,这些集镇也必然地成为文化共处和交流的中心,这就使“香格里拉文化”具有了开放的特征和包容、吸收、消化其他先进文化并为我所用的能力。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解开了“香格里拉文化”之谜,也就恢复了“香格里拉文化”与经济生活的传统联系,并建立起了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相关性的解释通道。这样一来,香格里拉就不仅是一种文化理想,即所谓的“世外桃源”,更重要的是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现实价值取向。
要考虑茶马古道旅游开发记:茶马古道对香格里拉的旅游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茶马古道不仅对香格里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更是藏、川、滇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自然、文化财富,发掘其历史内涵,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
当前,最值得优先考虑的,当数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藏、汉等各民族祖先在茶马古道上创造了如此众多的世界之最和世界奇迹,其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独特性、独占性,使茶马古道完全具备了成为世界级精品旅游热线的可能性。目前,云南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得响的旅游品牌中,无论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傣家风情,还是大理的苍山洱海,丽江的玉龙雪山、古城古乐,或者是迪庆的香格里拉、高原风光,都无一不是串在茶马古道上的璀璨明珠。这本身就是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价值最强有力的证明。以茶马古道为主线,我们可以把香格里拉看做一个不断扩大的同心圆,其中香格里拉县和建塘古城为中心,整个迪庆藏族自治州为第一圈,滇、藏、川毗邻地区为第二圈,这样就形成了“大香格里拉”的完整格局。
茶马古道风景区 是云南省集中展示茶文化、茶科技、茶产品的重要窗口,这也是风景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集观光旅游、民族茶文化展示、茶交易、科研培训、良种繁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园区。是按旅游景区规范标准建设的高起点、高档次、大规模的生态旅游景区。
景区充分利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优质茶地和科技优势: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将古老的 茶马古道 和现代的有机茶园,各少数民族的制茶工艺和饮茶习俗集中展现;将传统的茶事活动同现代先进的茶叶科技、茶文化融为一体,集中展示茶的发展历史和科技成果;是集中展现、传承、发展普洱茶文化的旅游景区。区内地势起伏、地貌优美、山水乡间、风光秀丽是选择体验生活、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好多去了。
[1] 高宏,王小波. 近十年云南民族关系史研究综述[J]. 保山师专学报. 2007(06)
[2] 马俊林. 云南近代经济史研究回顾(1980年以后)[J]. 学术探索. 2007(05)
[3] 勒安旺堆. 滇藏茶马古道[J]. 今日民族. 2007(08)
[4] 高志英. 多元宗教与社会和谐——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发展问题调查研究[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04)
[5] 张洁,杨桂红,阮冬梅. 云南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J]. 资源与产业. 2007(03)
[6] 蒋新红,杨文英. 马帮——云南高原上独特的文化载体[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7] 车辚. 清末民初的云南地缘政治形态及其成因[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8] 熊燕. 茶马古道上的宗教文化交流[J]. 今日民族. 2006(11)
[9] 刘小方. 藏区城市景观变迁与旅游开发——以茶马古道沿线的藏区城市为例[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10] 李昆. 论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资源[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1] 李旭著.茶马古道[M]. 新星出版社, 2005
[2] 孙建民著.中国历代治边方略研究[M].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4
[3] 木霁弘著.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M].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
[4] 《茶马古道》编辑部编著.茶马古道[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 木霁弘等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M].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
[6] 王懿之著.云南上古文化史[M].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2
[7] 华世〓著.明清时期云南的经济与文化[M].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
[8] 秦树才编著.云岭金江话货殖[M].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0
[9] 李旭著.藏客[M].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0
[10] 董孟雄,郭亚非著.云南地区对外贸易史[M].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55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普洱饼茶的起源之谜
下一篇: 乌龙茶名称的由来及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