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宫廷茶文化的尊贵与奢华,雅士茶文化的风雅与情趣,僧道茶文化的虚静与玄机。道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以养生之道最为历代人们所追捧,千百年来,演绎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养生茶经,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说到养生,不得不提彭祖。彭祖,长寿之神,是传说中的养生家,留下了许多养生专着,堪称养生派先祖。他与茶之间颇有渊源。据《史记》载,上古之时,洪水泛滥成灾,尧帝忧国忧民,积劳成疾,生命垂危,彭祖就进献了一碗鸡汤,尧帝饮后病立消。此后尧帝每日必饮此汤,虽日理万机,却百病不生,身体矫健。
这碗鸡汤何以如此神奇?《彭祖养道》上曾记载:“帝食,天养员木果籽”。这员木果籽就是茶籽,彭祖进献的汤中正是加入了这种茶籽。而尧帝在位七十年,后于118岁仙寿的秘密可以说尽在这每日必饮的茶汤之中。之后彭祖受封于大彭,亲率子彭武、彭夷携此茶籽至山中垦荒浚河、驱兽植茗,山遂以两子之名“武夷”称之,而所植茶树就是今天的武夷茶。
早在四千多年前,彭祖就发现并利用了茶籽养生的功效,融入自己的“雉羹之道”,可以说彭祖不仅是一位养生家,更是一位发现者,为后世健康饮食养生指明了方向。
如此以来,尧帝称得上是第一位以茶养生的帝王,而彭祖不仅为中国的养生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更是历史上发现并利用养生茶饮的第一人。
最早介绍茶的著作如下:
陆羽写的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是《茶经》。
1、第一卷“大观茶论”:
主要介绍了茶的起源、品种、选料、制作方法、冲泡技巧、饮用礼仪等内容,对于提高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第二卷“品茶劝学”:
陆羽在此部分阐述了“居茶陋习”,让人们认识到饮茶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方法,适量饮茶有益健康,而茶文化所孕育的思想内涵也与教化崇德互为表里,具有启迪人们心灵、提升道德修养的作用。
3、第三卷“茶具品论”:
主要探讨了制茶器具,在制茶工艺中所使用的瓷器和铜器以及茶具的艺术鉴赏价值等内容。
《茶经》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它是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推广茶文化、提高人们对饮茶的认识与鉴赏也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还为后来的茶艺师、茶文化学者、茶器收藏家、以及喜爱饮茶的朋友们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深化人们对茶文化的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拓展知识: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分三卷十节,系统地总结了当时茶叶起源、生产、器具等各方面知识,开中国茶艺的先河。
《茶经》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艺原理的综合性论著,阐述茶文化的书。《茶经》出现后推动了茶道的盛行,并影响到其后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世界三大茶书之一。
福建是产茶大省,是茶文化植根深厚的一块热土。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一起来看看。
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
安溪是乌龙茶的故乡,是我国著名的茶都,产茶和饮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在安溪,不但有独到之处的乌龙茶采制技艺,而且十分讲究品饮艺术。品饮乌龙茶,茶叶选用茗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名茶,茶具用精致的瓷质、陶制小壶、小盅,冲泡选用山泉水、井水和纯净的淡水。名茶茗茶铁观音、色泽黛绿,形如珍珠,汤色金黄,味醇鲜爽,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芬芳。沏泡讲究款款有序,动作优美,真正达到纯、雅、礼、和的品茶意境。?谁人寻得观音韵,不愧是个品茶人?。
展示茶具
茶匙、茶斗、茶夹、茶通是竹器工艺制成的,安溪盛产竹子,这是民间传统贯用的茶。茶匙、茶斗是装茶用,茶夹是夹杯洗杯用的。
炉、壶、瓯杯以及托盘,号称?茶房四宝?这主要是遵循本地传统加工而成。安溪茶乡有悠久历史的古窟址,在五代十国就有陶器工艺,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艺。这不仅泡茶专用,而且有较高的收藏欣赏价值。而用白瓷盖瓯泡茶,对于放茶叶、闻香气、冲井水、倒茶渣等都方便。
烹煮泉水
沏茶择水最为关键,水质不好,会直接影响茶的色、香、味,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冲泡安溪茗茶铁观音,烹煮的水温需达到100摄氏度,这样最能体现茗茶铁观音独特的香韵。
沐霖瓯杯
?沐霖瓯杯?也称?热壶烫杯?。先洗盖瓯,再洗茶杯,这不但是保持瓯杯有一定的温度,又讲究卫生,起到消毒作用。
观音入宫
右手拿起茶斗把茶叶装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茗茶铁观音装入瓯杯,美其名曰:?观音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左手提起瓯盖,轻轻地在瓯面上绕一圈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起,然后右手提起水壶把瓯盖冲净,这叫?春风拂面?。
瓯里酝香
中国茶叶有六大类,其中红茶全发酵,绿茶不发酵,乌龙茶是半发酵。铁观间乌龙茶中的极品,其生长环境得天独厚,采制技艺十分精湛,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具有防癌、美容、抗衰老、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茶叶下瓯冲泡,须等待一至两分钟,这样才能充分地释放出独特的香和韵。冲泡时间太短,色香味显示不出来,太久会?熟汤失味?。
三龙护鼎 斟茶时,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夹住瓯杯的边沿,食指按在瓯盖的顶端,提起盖瓯,把茶水倒出,三个指称三条龙,盖瓯称为鼎,这忠?三龙护鼎?。
行云流水
提起盖瓯,沿托盘上边绕一圈,把瓯底的水刮掉,这样可防止瓯外的水滴入杯中。
观音出海
?观音出海?民间称它为?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回均匀地斟入各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
点水流香
?点水流香?在民间称为?韩信点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后瓯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敬奉香茗
茶艺小姐双手端起茶盘彬彬有礼地向各位嘉宾、朋友敬奉香茗。
鉴赏汤色
品饮茗茶铁观音,首先要观其色,就是观赏茶汤的颜色,名优茗茶铁观音的汤色:清澈、金黄、明亮,让人赏心悦目。
细闻幽香
这就是闻其香,闻闻茗茶铁观音的香气,那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桂茶香,清气四溢,让您心旷神怡。
品啜甘霖
这叫品其味,品啜茗茶铁观音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当你呷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送入喉中,顿时会觉得满口生津,齿颊流香,六根开窍清风生,飘飘欲仙最怡人。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相继而来,进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一八久零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成了中国茶的代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乌龙东渡创奇迹。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之乡。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63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文化探秘之二:茶寿之说
下一篇: 茶文化传播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