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渗透到河州的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招待客人不能没有茶,走亲访友,茶是最受青睐的礼品,河州人甚至把“订婚”唤作“订茶”,可见茶在河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在河州,茶文化以它不可替代的魅力影响着河州人的生活,经久不衰,令那些代表当今高科技的保健饮料望而兴叹,究其根源,绝非偶然。河州,曾是丝绸古道,唐番古道和甘川古道的交汇地,中国西部驰名的“旱码头”。河州的“脚户哥”们从藏区驮上畜产品,到云南、四川易来茶叶,川糖,再销往藏区,茶马互市。这个特点一直保留到今天,河州依然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
饮茶,一直是河州人的嗜好,有句玩笑说:“宁丢千军万马,碗子不能不刮”。河州人饮茶,从茶具,茶叶到配料都十分讲究。
茶具有“bie”子、火壶,三炮台盖碗。
所谓“bie”子,是一种烧水的壶,有铜制的,也有铁皮做的,壶体状如锥形,壶口是个较小的倒锥体,二者焊接在一起,安上把手,便成了“bie”子。这种水壶现在城里已经绝迹,乡间还能见到。甲为它底部较大,受热面广,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把水烧开,被出门人所偏爱。火壶用铜制成,状如火锅,只是多了一个倒水的壶嘴,造形古朴典雅,既可用来烧水,又是精美的工艺品,是旧时人家的备需之物,如今也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电茶壶。
所谓“三炮台碗子”,指的是喝茶的器皿,由盖儿、茶盅、托盘三件组成,故名“三炮台”。这些茶具在描写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常常出现在那些名门望族的几案上。但在河州,不论城里乡间,一般家庭都备有几幅比较象样的“三炮台”。用夜光杯的原料研制的“三炮台”是珍品,其次是“景泰蓝”的,再就是景德镇的出品,“蓝山水”最受欢迎,讲究泥细质薄,沏上茶从外面就能瞧得见的。据传,“三炮台”本为宫廷专用,因为河州人多有在天子身边谋事者,皇帝特赐河州人用之。
河州人喜欢喝云南绿茶,最讲究春尖茶和下关沱茶。既有茶的淳香,又有苦头,方称得上是好茶。有“苦茶”、“三香茶”、“五香茶”之分;“苦茶”只泡茶叶,晶赏茶的纯味和苦香;“三香茶”除茶叶外,再加上桂元、冰糖;“五香茶”是在“三香茶”中再配上杏干、葡萄干或红枣,苦中有甜,甜中有酸,很是好喝。旧时,河州人也喝茯茶和松州茶。“订茶”中所指的茶,便是男方送给女方的订婚礼中,两块茯茶是必不可少的,到如今,这种习俗仍在乡间保留着。茯茶是熬着喝的,把茶叶放入四、五个比拳头还要小的沙泥罐里,配之以青盐、椒粉、姜粉等佐料,置于火炉上温火煨滚,再倒入茶盅,慢慢品味,称之为“罐罐茶”或“熬茶”,相当于福建人品“功夫茶”。“松州茶”用来炖制奶茶,也放青盐、椒粉等佐料,可除去牛奶的腥味,很是好喝。奶茶本是藏族的喝法,因河州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受到藏族生活习惯的影响,也喝奶茶。
河州人把饮茶称为“刮碗子”。泡茶用的水,必须是“牡丹花开水”,即水滚沸得如同盛开的牡丹花一样。泡茶的第一水一般都要倒掉,以便除去茶叶等物中的杂质。“刮碗子”又分“急刮”和“慢 刮”两种;所谓“急刮”就是手头还有活计要干,或有要事急着出门办理,没功夫等着茶叶慢慢败下来,因此用茶盅盖不停地刮,使茶叶不停地翻滚,过不了一会,这盅茶便淡如清水,刮碗子者既能解渴过瘾,又不会浪费了茶叶。“慢刮”是在闲暇时品茶,一杯茶只喝一两口又要添满,或一边看书,或一边听曲,或跟客人聊天,或独自养神,一个碗子可以整整刮它几个钟头,仿佛要让那茶的醇香渗进四骨里。
茶是人类日常生活必需品,古人说得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的人,饮茶的习惯与爱好也有所不同。世界上茶俗千差万别,因地而异,构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茶发源于中国,理论上讲,世界上所有品种的茶,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是云南原生茶树的派生或变种后代。但是,同样的茶,喝起来时就大不一样了,即使是采摘自同一茶山的茶,不同的厂家会按照不同的工艺加工,而不同地方的饮者,更是发明了形形色色的`茶俗。
如果不经介绍或说明,按一个地方的习俗喝茶,完全有可能被另一个地方的人误认为是喝别的什么东西。比如藏族人在茶里加盐加酥油,而英国人往茶里加奶加糖;北方人端着大碗喝茶,而南方人偏好用小如核桃的功夫茶具品饮;江浙人喝绿茶唯恐不新,而云南普洱砖茶但求其陈。
仅在中国,茶俗门类之多,就不胜枚举。东南西北,几十个民族,大家虽然都爱喝茶,但是在茶叶、茶具以及冲饮形式等方面,却大相径庭。云南白族的三道茶,与湖南的擂茶就完全是两码事。广州人叹早茶,与成都人泡茶馆也判若云泥。
在中国,待客时泡茶是年少或位低者的差事,尊者长者只需道一声:“上茶!”就已尽了主人之谊。而在西方,家庭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喝茶,尤其是有客人时,主妇一定要亲自动手,即使是贵如当今英国女王,据说在接待身份相当的来宾时,也是要降尊纡贵,亲手冲泡一壶好茶的。
茶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必不可缺的角色,因此,茶俗也就往往渗透着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原则。不止一个民族有这样的习俗:少女用茶来表达个人感情,以茶为礼定终身。而在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饮茶时的种种形式与意蕴,也常常是用语言所表达不了那么含蓄又优雅的。
比如,广东兴起的以指叩桌表示对为自己倒茶者的谢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别人为你倒茶时,曲指轻敲桌面,既表示注意到了热茶正倾入茶杯,“但倒无妨”,又含有致谢之意,相当于说“这厢有礼了”。与此同时,宾主尽可以谈笑自若,话该说什么就继续说什么,不会因倒茶的客套而打断话题。
各地的茶俗有一些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因为时与境迁,社会环境变了,当初茶俗所包含的意味,如今已成无本之木,也就难以为继了。比如,过去讲“茶满欺人”,今天虽然也仍讲“酒要满,茶要浅”,但如果偏偏倒茶时热情过分而满了杯,也不会有任何其他误会发生。
当然,也有不少茶俗仍然有现实生命力,比如端茶送客,是旧时代大户人家的规矩,今天人们待客,当事谈完话说得差不多的时候,往往也会问一句“再喝杯茶吧”,委婉地表达送客之意。这总比直截了当地说:“没什么说的了吧?时候不早了,该走了吧?”要让人容易接受得多。
①饮茶的民族特色
中国是产茶大国,也是饮茶大国,在长久的历史演化中,不同的地区、民族有着自身不同的饮茶习惯,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的奶茶,苗、侗等民族的油茶等。而茶叶的制作方法也不同,一般分为五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砖茶、花茶,前三种工艺较考究,砖茶又分伏砖茶、青砖茶数种,砖茶多为西北少数民族喜用。
藏族人的酥油茶是藏族每一个家庭必备的饮品。他们将茶砖捣碎,熬煮后滤过茶汤,倒人放有酥油和食盐的茶桶内,搅拌均匀,叫酥油茶;最后盛入壶中,放在火上随时取饮。藏族喝酥油茶有一定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可一口喝完。客人的茶碗总是满的。如果你不想喝,便不要动它,告辞时才可一饮而尽,这是藏族的风俗习惯。蒙古族人日饮三次茶,他们习惯饮加奶、加盐、加炒米的成奶茶。滇北少数民族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烤茶”,他们用火塘上的瓦罐将晒干的青茶叶烤至焦黄、发香、发爆,然后冲入滚汤煎熬而成。而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的苗、瑶等民族喜欢喝打油茶,就是把茶叶先用油炒,再加水煮汤,并加盐、葱等调味,沸后冲入由猛火滚油炒熟的花生、黄豆、芝麻、玉米花等中饮用。这种茶不仅可以用来止渴,还是祛寒去湿、预防感冒的良药。
制茶和品茶是茶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制茶和饮茶的历史悠久,沿袭至今的茶俗也丰富多彩。实际上,不同种类的茶叶,会导致不同的饮茶方法和习俗。如:潮州的工夫茶、广东的早茶、苏杭一带的“七家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等等。这些不同特色的茶饮方式丰富了中国的茶文化。
②茶礼
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观念,乃至形成了茶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对茶叶和茶俗有着不同的文化承习。这种现象在茶进入社会礼仪中时尤其明显。
在中国,有关茶的礼仪是很多的。如明代的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古代婚姻中以茶为礼表其志不移。古代婚中讲究“三茶六礼”,“三茶”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入洞房时的合茶;“六礼”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些礼仪包括了从择偶到完婚的全过程。以茶为彩礼的习俗至今还保留在中国云南省的拉祜族的婚礼中。拉祜人常说,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纳西族聘礼中的四色就包括茶、酒、糖、米。贵州的侗族婚礼上喝豆茶象征吉祥。在侗族中,如果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姑娘不愿意,可悄悄包好一包茶叶,亲自送到男方家,用茶表示退婚。
另外,白族的三道茶更是体现了茶礼,“头苦、二甜、三回味”谓之三道茶。三道茶中的第一杯茶主人双手齐眉敬给客人,客人接过后,又敬给主人家最长者,互相致谢后,才可啜饮。每次斟茶,都不得一次斟满,只供品一口为限,在白族中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茶礼在一些地方的丧葬习俗中也有应用。在江西、广东一带扫祭祖宗时,要斟三杯茶置于坟前。有的地区人死后,在死者手中握一包茶叶,以帮助死者解“迷魂汤”。
扬州的茶俗还不仅于此,当扬州的人家有喜事时,如婚礼、定亲、女婿上门、花轿上门等等,还要吃三道茶。据《邗江三百吟》中记载:扬城喜事,如招待作伐人(即媒妁),以及新婿上门,姻亲初会时,入座用三道茶。第一道“高(糕)果”,献而不食。二道,或建莲、或燕窝。三道,或龙井、或霍山。皆食,皆曰茶。
扬州茶俗里最为特别的,就叫做吃讲茶。当两人遇到纠葛时,就会请上一个中间人主持公道,一起到茶馆里吃讲茶。双方在茶桌两头对坐,主持者坐在中间。两方的壶嘴在开始时相对而放,代表意见不合。如果调解成功,就可以将茶壶的壶嘴相交。代表讲和。如果仍有一方不愿意讲和,就将自己的茶壶向后摆开,就继续谈判。谈判结束后,由中间人评判,如果中间人认为一方理亏,就会将那一方的壶盖掀开反扣,于是就由这一方付茶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7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日本史料实证径山茶宴为日本茶道之源
下一篇: 日本茶道源自蜀中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