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六品茶道:行于茶(下)

茶百科 2023-11-26 12:55:09

六品茶道:行于茶(下)

锅庄,三个石头架在火塘支锅代灶,即“支锅之桩”。打箭炉原为荒蛮之地,商人来到这里,自搭帐蓬,支锅庄,烧水煮饭。在锅庄边喝饮酒,绕锅庄翩翩起舞,以派遣劳苦,成为世风。

明中叶后,明正土司的大小管家在司职时,一些人先是以家招待,后是以家为店,接待客商。很快,打箭炉出现了由美丽大方、聪慧能干女主人操持的锅庄。在川藏古道口传里,锅庄又叫“阿佳卡巴”,即“住着美丽能干、能说会道女主人的地方”。锅庄渐渐集旅店、商栈、牙行、钱庄为一体,汉藏客商的交易,大多在锅庄进行。

在清代中叶汉藏贸易的鼎盛时期,康定城有48家锅庄。其中最大的包家锅庄,好年景,年交易额达80万大洋。

如今的锅庄,成为欢快自然、轻盈飘逸的藏族男女群舞。在当地人士安排下,我们一行人见识了锅庄的韵味,感悟到藏族兄弟姐妹的朴质和善的人性,和浪漫纯真的风情。

越野吉普开出几十公里,来到一个康巴人族聚的村庄。走进一家又一家雕梁画栋的藏式石木楼,我们看到的是富庶、美满、和乐、知足、感恩、热情和风情。

踏进村边木楼,热情美丽的女主人,和她那纯情美丽的妹妹们,让我们留住了脚步。

现实中的藏族姑娘,美丽、纯洁、善良、大方而热情。女主人是27岁的少妇,精明能干,魅力四射;4个16~24岁的妹妹,如花似画,青春含情。喝着端上的酥油茶,听着女主人用不大标准的四川汉话,讲述她们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人民公社大锅饭,家家户户分到几十头牛羊。藏民以蓄牛羊为财富象征,经过这些年放牧,她家有牛50多头,羊300多只。跟以前比,日子好得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惜运输困难,1头牛才卖300多元钱,1只羊才几十元。听说在成都,1头牛能卖上千呢!

我心算一下:她家牛羊总值3万多!在那个万元户稀罕的年代,我工资一月才70多;那差不多是我一辈子所得。一路调查走来,比她家富裕的有的是!难怪藏族兄弟要真心诚意“感谢党的政策好”了。

这酥油茶,越喝越有滋味!

康巴人,是一个优秀的种族,康巴少女,是美丽、魅力、动人的姑娘。大概是游牧民族财富随身的习俗吧,藏族姑娘的服饰,真让人大开眼界。缀着猫眼、红宝石和绿松石的长长项链,流光四溢;宽厚结实的银腰带,镶嵌着和阗玉、鸡血石、田黄石,千金难求,那是她们祖辈的留传,有幸逃过了“文革”劫难。尤其是美丽的三妹,项链垂胸、腰带束身的婀娜身姿从身边飘过,带来一阵阵淡淡的处女之香,令人神思睱往……茶美歌美人更美,佳茗须得美人炊!美丽的三妹,是茶马古道上,一道最美最靓的风景线!

红酥手,青稞酒,满面春色腰如柳。丰盛的饭前,姑娘动情地唱起请酒歌,未饮人先醉。

饮过久闻盛名的青稞酒,吃过姑娘们在燕语莺声中争先恐后备好的家宴,半熏半醉中,再饮姑娘茶。

按汉地风气,三妹把茶罐在火塘煨热,放进茶叶,沸水入罐,一股迷人的茶香,即刻在屋中飘升。丰隆如胆的鼻梁上,泛起细汗珠,丰美柔丽的脸蛋上,泛起红润色,丰嫩柔荑的一双手,端上香喷喷的姑娘茶,丰美如画的少女站在你对面,粉嘟嘟的红唇间,为你唱起清脆嘹亮、情动人心的请茶歌,情怯怯的大眼睛,为你泛起真情热辣、秋水丽色的知春曲,近眼玉峰三两尺,奉茶酥手万千情,四位姑娘随歌起舞,长袖飘飞。

斯情斯景,你能不未饮先醉,心乱神迷?你能不乐如神仙,今夕何年?你能不恨不生当巴蜀汉,香茶美女醉人间!

夜晚,屋外的坪坝,升起篝火。我们围坐在火堆边,少男少女们渐渐聚合而来,清纯激越的藏族歌声一起,不由得人即刻兴奋激动起来。男男女女,围着院坝火堆,跳起欢乐的锅庄舞。一首首天籁之声,在锅庄舞中响起;一圈圈激情洋溢的舞蹈后,我也渐入佳境。汗流浃背时,我推出圈外,和美丽的三姑娘唱起《康定情歌》。其乐几何,惟当事者知。

在艰险辛劳的川藏苦旅中,康定锅庄,成为我心中温馨无比的港湾。人当其中,真有乐在巴蜀,演绎一生的浪漫情怀。

打箭炉西去,挡在古道上的那排群峰叠嶂、白雪皑皑、高耸云天的雪山中,如鬼斧神工般劈开一道口子,就是“雪门坎”。秦汉以来,贡嘎山以西的“旄牛夷”各部,都要翻过“雪门坎”,下“雅家埂”,去荥经、雅安以至成都,与汉地进行交易。汉地的茶货,则经此西去北上,运至西藏,或转出口。

站在“雪门坎”,眼前雪山层叠,云雾缭绕,其雪景之美,惊心动魄;身后,是空蒙壮阔、如一浪又一浪奔涌而来的群山云海。“雪门坎”风光,让人感受到举世罕见的雪域壮美。

由打箭炉经道孚、甘孜、德格、江达,至昌都的茶马古道,被称为“川藏商道”。茶马古道日渐繁荣,带动沿线道孚、甘孜、江达、昌都等一大批藏区市镇迅速兴起和繁荣。

昌都地处西藏东大门,地域广阔,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众多,民风民俗淳朴多姿。昌都,位于亚洲几条大江大河中上游,昂曲河、扎曲河在此汇流成澜沧江。金沙江、怒江贯通境内。红拉山滇金丝猴保护区、然乌、莽措等高原湖泊,卡若新石器遗址,远古大脚兽足迹,强巴林、孜珠寺、查齐玛大殿等都令昌都人骄傲;山高谷深,三条世界级的大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蜿蜒穿行,形成气象万千的峡谷地貌。

拜谒过强巴林、孜珠寺和查齐玛大殿,与讲经师和朝拜者交流过他们对宗教的信念,你就会领悟到:一个有信仰的人,是能够在宗教的他律规范中,找寻心灵归宿的自律修善者;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能够在宗教的信念中,找寻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种族整体。深入人心的藏传佛教,使得藏民族成为现世中皈依和平和向善的民族。

昌都,是茶马古道入藏的要地,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托起昌都这个雪域高原的圣城。

只有来到昌都,你才能感受到,茶马古道对于民族交流、文明交往的意义真谛!

在雄峻的青藏高原上,生活着游牧的藏民族。西藏,古为三危,汉代为羌,唐宋为吐蕃。这块土地,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大,地形最复杂的高原。西北为昆仑山脉所阻断,西南横贯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脉,东南是念青唐古拉山,东北交叠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脉。封闭性的高原环境,困顿了伟大民族的生存,束缚了她雄鹰般的翅膀。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完成了统一西藏高原的大业,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政权:吐蕃王朝。8世纪后半叶,赞普墀松德赞时,吐蕃扩张,势力达到西域河陇地区,占据了青海、甘肃;南进之势,直抵川滇。

茶叶传入西藏的过程,最典型地反映了文明交流,对民族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贡献。

据藏文古史《汉藏史集》中记载:松赞干布的重孙赤都松继承王位后,把吐蕃治理得非常强盛。身体强壮,勇猛异常的赤都松突然得了病,很多医生都没治好。一天,一只鸟儿衔了根绿油油的树枝,飞落宫墙。赤都松摘了两片叶子嚼了嚼,满口清畅,病也好了许多。他派大臣到各地寻找这种能治病的药。一位大臣渡过几条很大的河,在东方找到了这种树,运回吐蕃,献给了赤都松。赤都松非常高兴地问:“这些药树叫什么名字?”大臣回答:汉人称它为“恰”,恰是茶的变音。

赤都松派大臣到中原朝拜唐皇天子,请求赐给一些瓷碗。唐皇不但赏赐了大批瓷器,还派来最好的工匠。在扎朗建立了第一个瓷窑,烧制出第一批瓷碗。这些瓷碗有三种图案,其中一种图案是鸟衔茶叶,表示不忘本的意思。从赤都松开始,茶叶和瓷器大量引进了吐蕃。

从宫廷到民间,从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喝茶成为习惯。随着藏民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汉藏边界到处都有茶叶贸易。唐朝在北方边境许多地方设置“茶马司”,管理交易。而南线入藏的茶马古道,沿途商号林立,马帮云集。

藏民族以游牧为主,多食肉、奶、糌粑,而鲜有蔬菜。很快,维生素和粗纤维丰富的茶叶,成为其生活必需品,藏民食用酥油茶的大量需求,使得茶叶成为汉藏贸易的主要商品。藏族民谚有“汉家饭裹腹、藏家茶饱肚”,“鱼儿离不开水,藏人离不开茶”之说。藏民族的体质,由此得到提高。

俗话说得好:“无利不起早,图利破哓行。”

正是利益的驱使,千百年来,人们历尽千难万险,跋涉万水千山,披星带月,经年累月地行进在茶马古道上,为川藏人民带来生活必需的茶叶、瓷器、丝绸、布匹、盐巴、马匹、皮毛和药材,交流着汉藏两地物资和文明。

抗日战争,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对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当时,国民政府曾组织了8000头牦牛和20000匹驮马,到印度运送美国支援的抗战物资。

茶马古道,见证过中华民族的生死抗敌,演绎过中华民族的悲壮节烈。

同行伙伴于西藏高原的突发不适,折断了我们西去的羽翼。带着深深的遗憾,我们打道回京。

几次欲行滇藏线,几次不意断旅程。

在我心中,总有个梦:去领略过傣家竹楼里小卜哨的仙姿妙舞,在“月光下的凤尾竹” 葫芦丝声中启程,从西双版纳到思茅,看不尽风景如画,品不完热带风情。在普洱喝普洱茶,经古国故都大理,看过联合国确定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丽江古城,再游传誉人间的香格里拉,从中甸、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随茶马古道伸展,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

在我心中,总有个梦:寻求刺激和征服险恶是人类的天性,探险为人们带来最大的满足感。随茶马古道穿行横断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涉过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雄峻险恶的峻岭峡谷,绝壁千仞的悬崖小道,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险象环生的怒江大峡谷,举世闻名的怒江大拐弯,见识沿途兄弟民族的生活和风情,体验古道天险的挑战和刺激,感悟人生的征服和满足。

有梦最美,有梦就有未来!

只有走过茶马古道,你才有血脉相连的民族亲情感;只有走过茶马古道,你才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承载力!

多少年来,每当听到来自雪域高原的悲怆声,我就想起那永远颤动心灵的天籁之音,我就想起那永远妙曼绝世的美丽身影;我的心,与这个世界上最为追求和平向善的藏族兄弟姐妹而一同感受和哭泣。

我的藏族兄弟姐妹们,在这个人世间,我的情,永远与你们相连;我的心,永远与你们同在!

世象万千迷眼处,清茶一盏定风波养心的茶!

品味茶道的文章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茶热起来,人淡下去。茶能生善、人间奇香、饮茶洗心和入清凉地。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1
  品茶悟人生

  对于“茶”,我接触得并不多。虽说有时会与朋友坐在一起泡泡茶,但那纯属消遣与打发时间。至于说“茶”论“道”,根本就轮不到我这个门外汉,所以不敢赘述。但那年在福州与一位朋友在我亲戚家泡茶品茶,不敢说从其处领略了茶的精髓,倒也是从他的一席话中悟出了一点人生感叹。

  记得那次是刚爬完鼓山,坐车回到妹夫家。因爬山出了一身汗的缘故,只感到口干舌燥,情急间只想寻些冷开水解渴。此时,妹夫正与一位朋友坐在那泡茶,见我找水,就顺手递过来一杯茶,我“咕”地一下倒进喉咙,根本没吃出味来,更别说解渴了,直囔囔要大杯白开水。妹夫看我那猴急的样子,笑了:看把你急得,坐下来慢慢喝点茶,茶也解渴。我坐下端起第二杯:“呸,又苦又涩,而且根本不解渴过瘾。”“这你就不懂了,茶是要品,要慢慢地喝才能喝出味道来。你是急不得恼不来的。”这时,是那位朋友说话了。“哦,这里面还有学问啊,说来听听。”反正没有白开水解渴,不如坐下来喝点茶,听点有关茶的知识。“哦,那我就卖弄卖弄罗。品茶品茶,你得静下心来品,要让自己进入一种‘抛却纷纷扰扰,细听雨落梧桐’的境地。喝茶,不能单单只是喝,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那种滋味。要学会品,从品茶中尝出一种一种心情,一种意境。”“得了吧,喝茶不就是为了解渴吗?还有那么多名堂?”我不屑地说道。“你是没真真接触到茶,不信你静下心来试试?”听了他的话,我试着又端起茶盅,慢慢送到口边抿进嘴里徐徐吞下肚......咦,还别说,随着茶水丝丝入喉,真的让人感觉神清气爽,就连心情也似乎变得舒畅起来。“其实,我们国家茶文化源远流长......”“是吗?那你说说。”我一下子被他勾起了话瘾,感到口也没那么渴了。“其实,你不知道,茶也解渴,且比白开水更解渴,只是需要时间。时间长了,你不光能喝出茶的滋味,还能喝出内心和人生的滋味。这可都是有讲究的。”还真是越说越神了,我虽有点不以为然,但没吭声,只是看着他,他也没在意,而是继续说他的:“就说泡茶吧,泡茶讲究的是心境,其实并不在乎茶叶优劣,因为泡茶是动词,主要是动作上的活计。只要动作到了,心到了,也就算泡茶的意思到了,喝不喝倒在其次。所以也可以说泡茶不是为喝茶,享受的是泡的过程。从人生的角度上来说,也就是做某件事追求的是尽力了就行,不一定要臻于完美。”说著,他又提起茶壶给我倒茶,只见壶嘴倾倒之间水垂一线,不满不溢:“倒茶也有讲究。倒茶不满则不溢,倾杯成空则无忧。”“嘿,这里面还蛮有学问的。”“可不是吗,‘倒茶七分满,做人留一线’。‘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就是这个道理。”听了他的话,我又端起茶细细地品起来。哦,不,正如他所言,这已不是单纯的品茶了,正如他所言,是品尝著一种心情一种意境,茶汤中的香味让人感觉一阵过醉,原来,好茶真可以醉人的......

  正所谓茶中有道,道中有茶。 这次喝茶,随着领略茶的从苦到甜到香的过程,我也通过深思悟出一点道理,从茶中品味人生,就如同品茶时的三种境界:刚开始有清苦之味,寓意人生的苦境。面对苦境,只能学习忍耐,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生活的原汁原味,认清人生之旅的艰辛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奠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念;茶从嘴过,苦去甜来,此也寓意人生经过岁月的浸泡和困苦的煎熬,幸福的种子开始发芽、成长。这是对勤劳的肯定,给付出的回报,让你产生一种在品尝胜利之果实时感受到人生的快意;茶进肚子,嘴中回味,此已进入第三种境地,即清香回味。这也寓意着人生的淡静。回味一生,酸、甜、苦、辣、咸,经历的太多太多,曲折、平坦、甘苦......。如果一味沉缅于成功或失败当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著,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丧失许多的人生乐趣。这就需要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巨集辽阔的气度,才能真正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没有后来的甜。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进我们的一生。

  有人说:“人到中年,唯心独醉。人生沉浮,如一盏苦水,苦如茶,香亦如茶。淡名、泊利、无争、毋夺。一切自然,一切脱俗,一切入幽美貌远的意境,都是人生的淡雅之美。水甘味真,茶清楚好!人到中年,一杯好茶,一颗清静心。静静地守望者生活与岁月的点滴幸福......”。此话说得多好啊。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一苦二甜三回味”,这也寓寄着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你,到哪一层了呢?
  2
  品味茶道

  何为茶道?其实它是一种茶文化的浓缩与精炼,而茶文化又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不管是煮茶、闻茶,还是赏茶,抑或是品茶都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中华精神的内涵。

  从古至今,茶道都有着一定的标准,兴于唐代,盛于宋代与明代,虽说不用将其奉为圭臬,但也会默默遵循。唐代的茶道必须将“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极致演绎;而到了宋代,“三点品茶说”流行一时,三点之一乃新茶、甘泉、洁器,三点之二为天气好,风流儒雅而心有灵犀的佳客即为三点之三。在唐宋时期,中国茶道对“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这五境的要求极高,只为让“味”和“心”同时达到最佳享受状态。就连以“和、敬、清、寂”为核心的日本茶道,也继承了唐宋遗风。明代品茶的“十三宜与七禁忌”规则较为人们认同。时光荏苒之间,改变的只是形式,那深刻而内敛的茶品却从未改变。

  品味茶的韵致,鉴赏茶的美感可谓茶道,而茶道其实更被认为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社交礼仪、修身之媒。茶道既能静心又能安神,还能陶冶情操,“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茶道修的不仅仅是茶,更是心。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间,将心放在茶之上,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茶是起因也是结果,以茶读人,读事,读物,都会有别样的风景,只因它是茶。
  3
  茶道

  早上一杯茶,清心明目,润喉通神;午间一杯茶,提神解凉,止渴生津;晚上一杯茶,解腻和胃,健身强体。绿茶,与蜂蜜一道,在饮品中名列世界第一。

  早上起来,泡一杯茶,成了爱茶人生活中的第一件事。那墨绿或黄绿色的茶叶,在开水中,慢慢地沉于杯底,叶片渐渐舒展,叶色慢慢变绿,呈现出嫩绿的生命本色,汤色也随之变成淡绿,满杯都是春天的色彩。一杯茶,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充满希望、满是朝气的春天的世界。端著一杯茶,静静地随着春天的脚步,迈开新的一天轻松、健稳地脚步,心舒神爽,意趣幽然。三五分钟后,开启杯盖,飘着清香的热气,嫋嫋升起,慢慢散开。此时,闭上双眼,用鼻子吸允那飘渺的热雾,顿觉气舒脉通,通体飘逸,如神仙驾着彩云,悠哉游哉。稍后,我都会习惯地摘下眼镜,把杯口对着眼睛,任由那升腾的热气,熏蒸著、溼润着我的双眼,然后戴上眼镜,眼前的世界仿佛明亮了许多。现在开始喝茶了,嘬上一小口,在口中慢慢品味,一股绵绵的清香,会从鼻孔中溢位,咽下那口茶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全身飘着茶香,等喝去一半以后,再斟满,就是第二杯茶了。

  “头碗水,二碗茶。”,说的是第一次用开水冲泡的茶水,色美味香,而第二杯茶,就没有第一杯那样的悠悠的清香了,有的是浓浓的、绵绵的清苦的劲道,这杯茶是解渴、提神、生津的上品。如果你又渴又累,喝上一杯二碗茶,不但立即止渴,而且疲劳顿消。

  第三杯就是最后一杯了,既没有了头杯茶的茵茵的绿色、飘然的清香,也没有了二杯茶的浓浓的、绵绵的劲道,只是不像白开水、矿泉水那样索然无味,茶瘾大的,干脆就不喝了,一般人将就著喝喝,当然更没有谁去细品了。

  一杯茶,就这样在沸水的三次煎泡中,渐渐淡去了它的色香味,被毫不吝惜地倒进花盆或者田坎,与大地融为一体,走完了它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的生命历程,实现了它作为饮料精品的所有价值。

  从采集到高温制作,然后被开水一次次煎泡,茶的一生可谓历经磨难、九死一生,淡化自己的过程是那样痛苦,淡化自己的同时,却又是被人享受的时候,而它依然平静面对,也许它在对人类付出所有时,得到了我们不知道的快乐吧。

  我在品茶中享受生活,更在品茶中感悟人生,总觉得人生如茶。《道德经》说:“大道自然。”我想,人的一生也应在付出中淡化自己,然后悠然的了无牵挂地回归自然,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正所谓“道法自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76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