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技术之道包括三个方面:茶艺、茶道和茶文化。其中,茶艺是最重要的一环。在中国,茶艺被称为“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茶艺的核心是为媒介,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活动,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茶艺包括茶席布置、茶具陈设、茶茶席礼仪、茶艺表演等内容。其中,茶席布置是茶艺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一:陆羽技术之道包括
陆羽亲自设计的技术之道包括()二:陆羽亲自设计的技术之道是什么
唐玄宗李隆基,结束了武周政权造成的政治混乱,同时继承了武则天的开明政治,青年继位的李隆基,文治武功,心胸开广,很快就开创了开元盛世,把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推上了巅峰,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而且李隆基在位时间很长,直到晚年才开始昏庸,所以唐朝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时间也维持的比较长。
三: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
今天是第二个“国际茶日”。大力倡导饮茶的,最早的要从“茶圣”陆羽算起,他所著的《茶经》面世后,茶道大行,饮茶之风蔚然而起。“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自此之后,饮茶之风在我国普及成俗,从帝王公卿到平民百姓,从文人雅士到山林僧道,从闺阁名媛到贩夫走卒,无不以茶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了开门七件事之一。
陆羽的《茶经》成书在公元758年前后,是饮茶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著作,全书七千多字,总结了古代有关茶事的知识,并对饮茶的方法提出了品评鉴别之道。书分三卷十节,分门别类,展现了他的茶学知识。
上卷共三节,分为一之源,谈茶的质、名称与形状;二之具,罗列采造的工具;三之造,说明种植与采制的方法,并及辨识精之道。
中卷只有一节,四之器,详列了烹茶饮茶的器具,从风炉一直讲到都篮。这节篇幅甚多,表面上是一一列举烹煮的器具,实质上则是制定了饮茶的规矩及品赏鉴别的审美标准。《氏闻见记》特别指出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说的就是饮茶规矩的建立。
所谓“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也就显示了陆羽创制的茶道仪式,在上层社会已经成为礼节,人人遵守了。因此,《茶经》花费如此篇幅,详列茶具及其使用之法,便不仅是单纯技术的叙述器具用途,而是通过器具的规划,建构了饮茶的特殊氛围,规定使用器具的仪式,提供心灵超升的场域。也可以说,陆羽是创建茶道的祖师;一切后世茶道的根本精神,莫不源自陆羽所设立的茶饮礼仪。
且举陆羽对“碗”的说明来看: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明郑校本作“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这一段叙述茶碗的择用,分别不同瓷类的等第,不是以瓷器本身的质地为选择的标准。而是着眼于瓷器的质感与色调,如何配合茶汤所呈现的色度,让饮茶者得到色泽美感。严格来说,茶碗的色泽与茶叶的质量是不相干的,然而,饮茶作为美感体会的艺术,茶碗的形制与色调,配合盛出的茶汤色度,就使人在特定的空间氛围中得到相应的感受,从而产生心灵的回响。因此,陆羽以青瓷系统的越州瓷高于白瓷系统的邢州瓷,是有茶道整体艺术感受作为品评标准的。
以青瓷系统的越州窑碗为品赏茶道的上品,也与唐代茶叶珍品所出的茶汤相关,因为唐代所尚的烹茶方式是碾末烹煮,汤呈“白红”(即是淡红)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唐僖宗的供奉茶具,让我们清楚看到,其中的五瓣葵圈足秘色瓷碗,就是质朴大方、色泽沉稳的青瓷茶碗,也就是陆羽标为上品的茶具。
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整套茶具,可以作为《茶经》叙述茶具的实物证据,其中包括了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鎏金银龟盒、摩羯纹蕾纽三足盐台、鎏金飞鸿纹银匙、鎏金壶门座茶碾子、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及茶托等等,美不胜收。由这些实物证据,可以看到《茶经》撰述一个世纪之后,唐代皇室饮茶的器具是多么讲究与奢侈,同时也可以推想,其礼仪必然毫不轻忽,或许还有繁⽂文缛节之倾向。
《茶经》下卷共六节:五之煮,论炙茶、用水、煮茶之法;六之饮,讲饮茶的精之道;七之事,列述古代饮茶的记载;八之出,列举全国各地的茶产;九之略,说田野之间饮茶,繁复的茶具可以省略;十之图,则主张图绘《茶经》所言诸事。
相对于卷中而言,《茶经》卷下六节,论列的事体纷杂,头绪繁多,难免显得材料叙述不清。从饮茶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茶经》卷下则有几项重要的提示:
(一)择水的重要。陆羽指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对山水也做了清楚的分别,是要“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不要瀑涌湍漱的⽔水,也不要山谷中积浸不泄的水。江水则取离人远者,井水则取汲多者。这也就是后世饮茶不断强调的“活水”观念。
(二)火候的重要。陆羽特别指出煮水烹茶,要注意辨别汤水沸腾的情况,要控制沸水的势头。再进一步就是控制火势与温度,如温庭筠在《采茶江煎茶》一诗中,就连合以上两个重要的烹茶守则,写出了“活水还须活水煎”的名句。
(三)本色的重要。茶有其真香,加料加味都非必要,然⽽而世上的习俗却不肯改易,使陆羽愤慨说出:“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这个“茶有真香”的观念,到了宋代的蔡襄,则提得更为明确;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明白指出“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但历代饮茶习俗,加果加香的传统延绵不绝,造成饮茶史上雅俗并进的有趣现象。
(四)俭约的重要。陆羽说“茶俭,不宜广”,是要人不可牛饮,同时要从体会茶味精华之中,了解艺术的高雅提升,不是以量取胜。《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写妙玉在栊翠庵亲⼿手泡茶待客,俏皮地说:“一杯是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驴饮了。”就很能生动解说陆羽关于饮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看法。
陆羽在饮茶之道上的重大影响,唐代时就传说得神乎其神,以至在民间奉若茶神。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成书于公元 825前后)就述说了一个陆羽饮茶辨水的故事:
李季卿任湖州刺史时,道经扬州,刚好遇到了陆羽,高兴万分。不禁向陆羽说,你精于茶道,天下闻名,现在又刚好在扬州,邻近天下名泉扬子江心南零水(即中泠泉水),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派了一个可靠的军士,驾舟执瓶,到扬子江心去取南零水。陆羽则安排好茶具,准备烹茶。不一会儿,水取到了,陆羽用杓扬起⽔水来,说:“是扬子江水没错,却非南零水,好像是靠近岸边的水。”派去的军士说:“我驾舟深入江心,看到我取水的人至少上大骇。仆伏在地请罪,说:“我取了南零水之后,在靠岸之时,船⾝身摇荡,洒掉了一半,因怕不够,就在岸边取水补足。您能鉴别入微,简直就是神仙,我不敢再骗你了。”李季卿及在场的宾客随从数十人,都大骇叹服。
这个故事到了后来,又改头换面,变成宋朝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一段过节。故事说:
王安石晚年退居南 ,患有痰火之症,惟有用瞿塘峡的中峡水烹煮阳羡茶,才能治疗。有一次他拜托苏东坡经过三峡时在瞿塘中峡取水,谁知苏东坡在船上观望景色,把此事忘了,到了下峡才想起,急忙取了一瓮下峡水,以为同是三峡水,没有甚么差别。王安石得了远方来水之后,煮茶品味,马上就告诉东坡,这不是瞿塘中峡水,东坡大惊失色,忙问是如何辨别的。王安石便说,瞿塘上峡水流急,下峡水流缓,唯有中峡缓急各半。以瞿塘水烹阳羡茶,上峡水太浓,下峡水味淡,中峡水则在浓淡之间,可以治痰火之疾。
这两则杜撰的故事,虽然违反基本的物理常识,却显示饮茶辨水的技艺,从陆羽以来,已经夸大成神话式的品赏艺术,给后人在提升饮茶艺术的心灵境界方面,开展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本文节选自
《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
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7年3月
ISBN9789620731532
本文原刊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603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叶第一遍泡多久倒掉
下一篇: 月光白茶的冲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