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髓。茶文化渊源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文化内涵。茶叶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被视为“涤烦暑,解渴疾,去腥膻,回静神”的饮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钟爱茶,将品茗融入生活和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茶文化。茶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格。
茶叶作为中国的国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茶叶文化中,很多品种的茶叶都有着独特的茶名和背后的故事,这些名字不仅仅是茶叶名称,更是茶叶文化的一个缩影。
那茶叶的名字和背后的故事,不知道你了解多少?
01、御赐红袍——“大红袍”
大红袍是中国名茶之一,产于福建武夷山。大红袍的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
虽然名字中有个红字,但大红袍不是红茶,而是属于乌龙茶类。
传说,有位举子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
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故得“大红袍”之名。
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
02、吓煞人香——“碧螺青”
碧螺春,产于太湖的洞庭山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属于绿茶类。
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
03、菩萨铁面——“铁观音”
铁观音,原产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
唐末宋初,有位裴姓(俗名)高僧住在安溪驷马山东边圣泉岩的安常院,他自己做茶并传授乡民,乡民称茶为圣树。元丰六年(1083年),安溪大旱,请来普足大师祈雨果验,乡亲留普足大师于清水岩,他建寺修路恩泽于乡民。他听说圣茶的药效,不远百里到圣泉岩向乡民请教种茶和做茶,并移栽圣树。
乾隆时期,王士让告假回乡访亲会友,在南岩山麓发现此茶。王士让奉召赴京师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携茶相赠。方苞品后,自感为茶中珍品,遂转献乾隆,乾隆召见王士让询茶来处,王细说茶之来源,乾隆细观茶叶形似观音脸重如铁,便赐名为“铁观音”。
04、驱猴采茶——“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产于中国黄山北麓太平县的猴坑、猴岗和彦村,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魁伟重实、色泽苍绿, 入口醇厚爽口。
当地传说,古时一位山民采茶,忽然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看看四周,什么也没有,再细细寻觅,原来在突兀峻岭的石缝间,长着几丛嫩绿的野茶。可无藤可攀,无路可循,只得怏怏离去。但他始终忘不了那嫩叶和清香。
后来,他训练了几只猴子,每到采茶季节,他就给猴子套上布套,让它代人去攀岩采摘。人们品尝了这种茶叶后称其为“茶中之魁”,因为这种茶叶是猴子采来的,后人便干脆给取名为“猴魁”。
05、贱名藏拙——“鸭屎香”
鸭屎香,是乌龙茶中凤凰单枞的名种,产于广东潮州凤凰镇,虽叫鸭屎香,但冲泡后香气浓郁似兰花,入喉柔滑爽甜微微有些发苦,韵味独特。
传说一位茶农从乌岽引进的新茶,将其种植在“鸭屎土”的茶园里,之后当地人喝了之后都极力称赞,而茶农怕被别人偷去,所以将其起了个名字叫做鸭屎香,故因此得名。
2014年,鸭屎香被正式更名为银花香。但由于真正喜爱它的人,早已习惯了“鸭屎香”的称呼,所以鸭屎香的名号,一直沿用至今,而银花香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655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甘肃罐罐茶叶种类甘肃罐罐茶是啥茶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