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常识

在茶、禅面前时间都是芬芳的

品茶 2023-04-29 13:16:33

在茶、禅面前时间都是芬芳的

喝茶,是为了让心有一个休息的空间。慢下来,才能发现生活。静下来,才能听见内心。

茶在这两种状态下,还原了生活的独白。

时光的流逝,恰恰是生命的美。日子无可复制,这一杯的茶永远没有上一杯的味道,而令我们爱上喝茶的,是慢下来的那份节奏。

蒋勋先生说,“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那么,有茶,就有了慢的理由,有了美的氛围。时光落在一杯茶里,焦躁得到治愈,疲惫得到安放。友情落在一杯茶里,孤独得到治愈,忧愁得到安放。

生命不止一个人。人来人往,你路过我,我路过你。有时一起喝一喝茶,不为那些厚重的追求,而只是一次坦然的对饮。

若一定要在“一切为了美”中加上一个词,就是“一切为了分享美”。分享,需要付出,需要时间来熬制。

这正是喝一壶茶的好处。茶里有温度,有语言,有生活的浓浓淡淡,也有一些我们说不出口的感触。

原来,那是一种倾诉,一种交流,一种体会。每个人都是一只归鸟,盘旋,飞翔,栖息。想去那新的地方,看一看风景。又想倦鸟归巢,回到温暖的家。

人生,就是活在拼搏里,不愿认输,又无奈何岁月的流逝。走着走着,与各种各样的心情邂逅。

这茶中的万般滋味,也就吻合了心情的起落,但凡孤独的,欢乐的,都可以在一杯茶中见证它的影子。

将心比心,生活将过得舒心。将心入茶,生活将过得欢畅。在茶面前,时间都是芬芳的。

品一杯茶,时光无端柔软起来,看着屋外的小鸟,闻着近旁的花香,或者,和朋友说几句家常话,不求得到,而是分享一种共鸣。

或者只是一个人,安静地品茶,左手是书,右手是茶,留住春的明媚,留住秋的翩飞。将心打造成一曲琴弦,安放自己的淡泊浅醉。岁月一杯茶,芬芳满心间。

茶文化的感悟范文

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心得感悟,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的感悟范文1
好茶无味 茶香四溢

周末早起泡了一道安溪铁观音茶,茶香溢口,使我悠然想起一件令我感触良多的小事。

记得数月前,我将一小撮珍藏的茶叶给了一个爱喝茶的好友锦德君。嗣后重逢,我忍不住问他那茶喝了感觉如何,他嘿嘿一笑,说那茶拿回去后,他用心冲泡,但似乎没什么茶味,应该是他不懂欣赏吧。

朋友此言,令我诧异。好茶无味,令我意外,知道缘由后,感慨良多。

这小撮茶,虽然分量很小,但的确不是壶中凡品。那茶是我的一位画家朋友一苇君回乡时机缘巧合得到的。一苇君今年夏天回老家潮阳写生创作,专程去访母校潮阳一中,然后去了母校后面的山——当地著名风景区——东山。

他背着画架,顺着蜿蜒溪水拾级而上,一路和蜜蜂、小鸟和山花打招呼。当他到达山顶景点——“猴子石”后驻足小憩。时值盛夏,汗流浃背,一路上他带的水喝完了。看到大石头附近的一家小茶房,他便进去想喝茶解渴,他点的单枞茶却没有了,茶房老板连声致歉。茶房大厅里另一位茶客起身,热情邀请他喝他在冲泡的单枞。一苇君致谢后喝了一口,顿觉满口生津,渴意顿解,茶香满颊。

追问之下,才知这是极为罕见的原树宋种凤凰单枞茶,每年产量稀少。那位茶客不久前去潮州凤凰山,听说某处茶庄有少量该茶,设法卖得100克。一苇君去的那天,适逢茶客带着茶叶专程上山泡饮。他说在家里喝不出那茶的最高境界,一苇君来前,他已泡了十几冲。一苇君一边看他泡茶,一边和他谈画论道。只见那茶客用茶房专用陶炉——一种以前潮汕家庭家家备用的烧水茶具,装好木炭煮开巴马山泉水,然后将沸腾的水冲到潮州骨瓷盖碗茶壶里,高斟低酌,先“关公巡城”后“韩信点兵”,把那金黄透亮的茶汤送到三个洁白无瑕的小瓷杯里。炭火通红,茶香四溢。

他们边喝边谈,极为投缘,颇有相见恨晚之感,那画面使人想起王右丞那首名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临别时那茶客包了两泡(约20克)茶赠一苇君,一苇君推辞不过收下茶叶,留了微信,把自己画的一幅扇面小品回赠他。

回深后月余,适逢中秋,我约一苇君到家里赏月。一苇君自幼习画,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广美国画专业,在深大教书育人,连续30多年浸淫在国画艺术中,任凭世风物化他屹然不动一心教学画画写字。我喜欢看他作画,听他讲画,每觉乐在其中。中秋是晚,他带着那20克茶叶微醺而来。我们分出一半泡来喝,虽无陶炉木炭,但皓月当空,佳茶在口,我俩都有超凡脱俗之感。辞行时一苇君态度坚决地将余下10克茶叶赠我。

锦德君是自由职业者,来深圳快30年,在老东门附近开个小日杂店,日常由太太看管,他负责进货和每天做好三餐送到店里。他是性情中人,时刻在微笑。他懂武术,擅歌咏,常写诗,个子不高打篮球却能三步上篮连过数人,投篮精准。他收入一般但从没怨言,从不胡作非为,朋友找他帮忙总会尽力相助。他偶尔也会老夫聊发少年狂,背上行囊,买一张火车票四处游走。他还有一绝就是擅长写行书体的“反笔字”——用钢笔十分流畅地写字,写好后你从纸的背面去看,才看得清楚写的是什么。他酷爱喝茶,外出时常跑去云南等地淘茶,有时能以低价购得好茶,回深后与大家分享。

我担心那茶是不是拿错了。锦德君说茶叶绝对没搞错。那天他烧开水后,取了2、3克茶叶,仔细洗了三遍,倒在泡龙井茶的透明玻璃杯里,冲满一杯,看那茶叶翻滚、沉淀、腾升,一边吹气一边虔诚品尝,但真的没感觉到太多的茶香。我边听边几乎笑出眼泪来。原来不是茶叶的问题,而是他冲茶方法不对。那么干净的茶叶却用洗普洱的方法猛洗三遍, 少量茶叶却泡了一大杯,茶叶底蕴再深,哪经得起这般折腾?檀香再好,若在旷野点燃,其香也微。 “君子爱茶,泡之有道”。再好的茶叶,冲不对,冲出来的茶水自然不香。我自责赠茶时没告知他冲泡之法,因为他平时多喝普洱和龙井。

“好茶无味”使我想到了人世间一些事。比如一苇君,科班出身,心无旁骛,一心入画,有大师的手法和情怀,兼之精研书法,画艺与书法炉火纯青,已臻一流,比一些徒有其名的人,更应值得人们的重视和崇敬。但在不识货人心目中,他的画和字也就是普通的大路货。又如锦德君,人品能力一流,多才多艺,读书时品学兼优,20多年前高考发挥失常以数分之差未被大学录取,他不愿就读中专出来闯荡,但如不了解他,见他每天踩着单车背着便当在路上奔忙,难免将其视为城市中的一个盲流。他俩都是高洁高尚的一流人才,如果把他们比作茶叶,那就是茶中佳品。我国人才辈出,三步之内必有贤者,但在历史长河中能像姜太公、百里奚、诸葛亮和张释之那样最终被品为“好茶”的还是不多。我想,应该是有不少干枯在树梢头、闷坏在壶里或是冲坏在盘中吧。但不管怎么样,中国人都能好好活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中国人“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义者和一半儒家主义者”。我想,这应许就是中华文明能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根源吧。

再啜一口晨茶,我们商定这几天找个佳时,在清风丽月下,将那好茶,好好斟泡,让那茶香,氤氲抒怀。
茶文化的感悟范文2


我从来没有喝过茶。

总听人们说茶好喝,对健康有利,我就也想试一下喝喝看。抓茶叶,沏…….一切都因为一颗好奇的心而变得格外迅速。茶好了,我喝了一口,不禁失声道:

“好苦的茶!”

我将没有喝完的茶水连同茶叶倒到水池里去,心想:“以后再也不喝茶了”!

的确,人世间似乎有许多东西欺骗了我们。我们参加了各种比赛,精心的准备、满怀信心,最终只是一个“鼓励奖”“优胜奖”。一些看来亲密的同学关系,打分班后就大不如前。为什么世间这么多欺骗?我这样问自己。

不知不觉中,一阵清香飘入我口中,渐渐我感到一股芳香与清甜。我恍然大悟:这就是茶的味美所在……

茶原本并非甜,初尝上去有一些苦涩,然而过一会儿苦涩会化为清甜。俗话说:“苦尽甘来。”只有当你品尝了茶的苦涩之后,才真正能够体验到它的香,它的甜。“不经岁寒三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梅花也是如此,当它经历了严冬的考验之后,香味便格外迷人。噢!我真正明白了……

看似欺骗了我们的世间万物,实则都对我们的成长大有好处:虽然在比赛中没拿到好名次,但比赛宗旨是“重在参与,培养能力”而不是“重在名次”,同学间虽然有了隔阂,只要我们坚信友谊长存,友谊便会保存下去,这也是对人生的考验。

人生之路,也需要苦涩,也需要严冬,只要勇于坚持,那么苦涩之后便是香甜;严冬会换来清香。但是如果不能坚持的话,人生的长路只会没有目的地,永远没有终点。正如一杯茶,如果你用清水冲淡了茶的苦涩,那么你所感觉到的甜香也会随之变淡。

从这一杯涩茶中,我感受到了喝茶的美趣。

从这一杯涩茶中,我体验到了人生之美。

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困苦,敢于同困难作斗争,这样困难也会变成一个个美妙。勇敢地面对困难,即使再难的问题也会解决,这是人生的真谛。

我重新拿起茶杯,又沏了一杯涩茶。
茶文化的感悟范文3
人生如茶

我的爱好一定要超出我的年龄很远。也许,因为我的心不再年轻。从去年开始,我喜欢上了茶道。或许,现在我的技艺不十分精湛,或许,我的工具还很粗糙。但是,对于茶道我有了近乎信仰般的痴迷。闲来无事,伴随着茶道音乐的旋律,由着自己的心情,沏一壶茶,即便是破屋陋室也能够体会到这茶世界的风情万种。沏一壶茶,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浮世中摸爬滚打不见色彩的心,需要用甘洗涤,方使初心不改。看着茶叶在沸水中翻腾,就是一场人生的盛宴。起起伏伏就是生活,唯有在起伏间才可实现生命淋漓尽致的舒展。品茶之时,就是一次充满了禅的诗意之旅。调动所有的感官,来体会茶的芬芳和世界的魅力。当所有程序都结束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你的心前所未有的宁静,你会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

一壶清茶,一把折扇,一卷古书,虽简陋但是承载了万千的诗情画意,承载了历代文人诗意的栖居。

禅茶一味散文

三年前我就想讨论这个题目了,但一直没有参透,所以不敢。现在也不敢,因参透是相对的,有点感悟也便算是靠近了着四个字了,所以还是要妄言一番。

去年,朋友张树全先生电话约我一件事。他的三个朋友在市区一处地方盘下了个饮茶的所在,说,要四个字,与茶有关就可以。我第一个就想到了“禅茶一味”,但马上做了否定,我没有参透的东西,甩给了别人,那算怎么会回事?于是,我把我所知道的饮茶文化的词儿捣鼓出来任其筛选,最终给他写了二十个四字的饮茶字幅,就是没有“禅茶一味”,我只能让他去选。况且,树全先生还交代了,说他们几个也就是想好好吃茶,打发时间,谈点身外的东西,不是一帮可以吃茶吃出名堂的人,这个意思是不要深奥了,要素白一点。

后来他电话询问,看好了“茶湿茗馨”,但对“湿”字不敢取用,建议我改作“茶香茗馨”是不是合适,我说可以啊。我不是钻字眼,只是想表达我对饮茶之道的一点见解,既然善品,就应该知道品茶有“干醒”与“湿醒”的意思,然后才出“芬芳馨香”。但张先生以为我咬文嚼字,说,“茶”是明前叶,“茗”则是明后叶。我不敢说知道,只是记得郭璞云:“早采为荼,晚采为茗。”大概就是他的分类吧。如果要分出早采者香,晚采者馨,这“香”与“馨”的差别我就实在不能道清了。

这四个字是暗含讲究茶道的意思,起码是要明白烹茶的程序与规则,让人静心悟出茶之妙的。

泡茶先要醒茶,这在今天还很流行,也是善茶者的标志之一。这个过程就是要让沉睡或者尘封的茶叶通过和空气、水分的接触而苏醒,令叶片自然呼吸,重新焕发茶叶本质。茶有“干醒”与“湿醒”之别。这里就说“湿醒”吧。因“湿醒”最普遍,也叫“润茶”,是在干醒基础上(有时候我们并不赞成“干醒”,以为茶跑了味很不好),通过叶片和热水的接触,来提高茶叶自身的湿度,以帮助叶片舒展,使得茶叶充分苏醒。另外湿醒还能带走茶叶在各个环节附着到的浮尘,使其可以更好地没有杂质干扰地释放出茶味。简单一句话,冲泡前的唤醒是干醒,冲泡时候的唤醒是湿醒。

那么如何湿醒呢?首先用热水充分的温热好茶具,投入茶叶注入热水,等数秒左右后就倒出。一般情况下,是生茶醒一次,熟茶两次。在整个冲泡过程里,湿醒可是决定着茶叶内在品质的表现,对冲泡有直接影响的。湿醒时候,一般生茶、新茶和嫩茶是要降低水温的,而熟茶和老茶需要提高水温。另外时间也要控制好,注意浸泡时间不能过长,要快速倒出茶水,免得浸出物释放过多,这会影响正式品饮时候茶汤的口感和香味。

无论怎么说,这是吃茶的过程性知识或者说是俗成,没有多少难度。如果再入髓而言,其中也包含着茶道的深奥,我们暂且不论了。

我还记得,我刚刚对“禅茶一味”四个字有了一点兴趣的时候,就被一老者问住。那是前年,我去济南见一老者,因是老乡,谈话相当投机,他是书法家,不知道怎么扯到了吃茶上面去了,想来可能是他写了“禅茶一味”四个字吧,他让我谈谈理解,我说,这禅意在茶中,禅味就是茶味。我给他一段绕来绕去的大意。他不满意,说,我倒想听听你对此的看法,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入禅了。他的用语马上让我尴尬,愧我知之皮毛哦,不敢造次了。

但没有因这四个字的无解,他就为难我,还是送我很多他的书法作品。他叫滕运成,在篆书书法上也算是书坛独步了。凡一知半解最容易让人见笑,好在我在他面前是小字辈,人家也不计较我的妄语罢了。在场合上,还是智者的话最好,我本应该取“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态度。

治学与吃茶应该属于一道,二十年前在北京做培训结束的答辩,我的导师北大的章熊教授就让我吃了苦头,他一上来就要我对那篇论文长长的命题的每一个词,也就是概念,做透彻一点的解释。好在我有过研究,临时应答,也算过了关口。所以,面对这个“禅茶一味”我不敢囫囵过去,只能详解。

先得说说外延。任何一物,非要与另一物联系才有了深蕴,就拿吃茶而言,单单吃茶,似乎少了茶心,也少了韵味,我们中国,茶是和禅搭上了;而在西方,过去并不看好茶,喜欢咖啡,这咖啡是与绅士搭上的,似乎遇到女士才可以表现出绅士风度,邀请喝一杯咖啡,就算有了绅士的身份了。西化东渐,在城市里,似乎很流行喝咖啡,如果换做吃茶,那有点古董的味道,并不为青年人钟爱。可能也是青年人对“禅”并无好感,也没有体验,也可能是“禅”这个词太虚妄了,吃个茶就吃出了“禅”,实在是一种烦恼。简单地说,“禅”是属于理性的东西,如果年轻人在一起所谈的是理性,我想,那是很怪味的。

再说“禅”。首先,这个字与虚妄与佛宗原本是没有关系的。禅,是华夏民族锻炼思维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想见,我们的祖先那时候并不毛躁,颇有哲学家的风范,并非完全是饮毛茹血的原始与愚昧可怕。如果再参悟深透,那就白了,禅,就是一切基于“沉静”的一种方式,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后来应该是围绕这个“禅”而达静的境界作了很多的探索,以为“修行”才可以静,但修行也是有不同方式的,因而就出现了流派,无论是佛还是释,都是致静的途径而已。

我们祖先早就有了这样的精神意识,但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简练而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意念,直到印度词汇“jana”的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生活与思维的方式。但一般百姓似乎与之遥远,这可能与我们的贫困生活有关,只有那些超越现实而遁入佛释之门的人才有了这样的消磨时光的办法,从此就是他们的专利了,诸如禅理、禅门、禅趣、禅悟以至于禅学,所以,有人以为你在茶馆里悬这样四个字,那必然是信了点什么的人才这样的,其实完全是误解了。

当然,简单的音译字并不能有多少思想意义,后人,尤其是那些专门负责掘挖其中的微言大义的佛释之徒就有了阐释放大与扩展的责任了。本初的人入了佛释,应该大都是因烦恼而入,就像现今所见,何人因苦难因烦恼而遁入空灵的,我想,之前入了佛释的人,也是如此吧。入了佛释之后,他们发现,人生中的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世代的禅师法师也是这样训诫的,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参透人生,看透烦恼之源,这是一生的课程表,而且这个课程表一直就没有改变,课程只有一门,那就是参透禅理。当人的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所谓的“禅”,简单到几个字表达就是要有“宁静之心”,做到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就是达“禅”境了,所以后来就给“禅”做了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

这样说来,“禅”就是“苦行”了,一切归于静,但人之本性就是动,动静要选择一端,实在是两难选择。但人类的文明都是从控制压抑开始的。就像北欧的海盗,就说挪威的奥斯陆的海盗博物馆里展示的海盗船吧,他们作为尊重历史的展示,依然在骨子里留存着他们的记忆,尽管不是很光彩,也不愿擦去这一页。他们的祖先起先也是在海边捕鱼,打猎,采摘野果,但随之气候与人口的问题的来临,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在公元八世纪的时候,找到了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海盗之昌让人寒栗。他们经过了野蛮掠夺的漫长,最终到干预与自省的痛苦,而走向今天的.文明。而在中华的各个国度与时期,都不是对外疯狂扩张,夺取非法的资本,始终以“静”克“动”,维护那种相对平和的静态。这种差别,与中华的“致静”文化有着鲜明的对比。我去上海的南京路看,一个特大的茶壶高高擎起,依然在流淌着茶水,源源不断,这种“致静”文化一直流向今天,流进每个人的心中,也许这就是最具形象性与说服力的“禅茶一味”。这种“禅茶一味”就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小家子气了,代表了一种可以超然现实而自我致静的境界,这种文化往往漠视异域的文明,一直眷顾着自我。

如果从渊源上追溯,我以为“禅”的本义与今义有着联系,但更多的是单纯与复杂的演变。古代的尧帝首推禅事,应该是禅的鼻祖。为什么这样说?尧帝禅让帝位给舜,也就赋予了“禅”的本初意义,“禅”是禅让,让位,传位,易位,其核心就是“让”,这种禅意开启了华夏民族的善行,我以为,善行起源于“让”。

从文字学考,“禅”是形声。从示,从单,单亦声。“示”指“祖宗”;“单”意为“大力”。“示”与“单”联合起来表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本意是在位王者向祖宗大力推荐王位继承者,到后来,禅让的意义更加接近现代的制度文明。禅让是指中国上古五帝时代实行过的一种特殊的王位继承制度。相对于父子相继的继位制度,“禅让”制度是指“逆父子相继的继位制度”。“禅”指“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由“禅”到“让”,是禅意的强化与发展;对比西方的选举制,中国的禅让是其本源。

我常常想,所谓的“禅茶一味”首先也最根本地包含了一种谦让的精神含义,如果你是斟茶者,首先不是给你自己的茶杯斟满茶,而是先给坐饮者,可以说,这是对“禅茶一味”的最基本的行为把握,这是直接延续了以“让”为核心的“禅”道。

有时候,我们感觉灌输一种道德准则往往很艰难,而践行之中让人参悟并接受,发挥默化的效应要好很多,这是不是就是“禅茶”给与我们的启迪?

在我看来,所谓“禅茶一味”即“禅茶一道”。以禅心吃茶,吃茶之中参悟禅心,道理互补,是为“禅茶一味”也。“味”中有“道”,是为“味道”。道在茶里茶外,在壶里壶外,反之亦是。为什么古今都那么推崇“禅茶一味”,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悟”字,吃茶本身,你可以悟,知茶之色香味感,吃茶过程你可以悟,知人生之道理。“悟”是吃茶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佛释道儒,还是红尘世俗,都可以与吃茶相伴,大道从简,大音希声,是“茶道”的本质。

有些东西的解说如果通过理性是很不容易接受的,一旦你悟,便大出境界。就茶源而言,从拈茶入壶,到注水沸茶,从湿醒去杂,到斟茶睹色,从鼻息深嗅,到入口舌感,从过堂咽喉,到回甘余韵,无论是那个环节,你可能想到这是朋友亲戚那日送茶与我,我才有了口福;你可能想到是亲自下地自采而制,尽管茶品有待提高,但却是一番劳作的甜香让你回味无穷;或许是你去茶店从琳琅满目之中精选了你的最爱,你想品出是否是物有所值……此时你已经有了禅心禅意,即使你不说“有朋友真好”,也会泛起“落日故人情”的诗意;即使你对自己的手艺并不十分满意,但你可能会想到你比“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悲苦幸运多了,你是“为己辛苦为己甜”了;也许你可以从中悟出,选择是要有眼光的,打眼与不打眼不在一念之间,而在于知晓得有多深……

茶需朋友享,你多了一份“有朋”的喜悦,你不在觉得孤单;茶好茶坏,任由评说,你多了一份评论的权利;呡一口回甘,你会觉得生活的滋味也需要如此品味,而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口味在第二杯第二壶,你绝不会因不得第一而失意,未必第一就好!这些感悟或许是太俗,但道理从俗中来,就是佛释之道未必不是从俗中走出。举个例子吧。有一个“茶满”的故事,一个小和尚向老和尚学习禅,他讲了自己的很多心得,希望老和尚能给予指点。老和尚在小和尚面前的茶杯里倒茶,满了,老和尚还在倒,小和尚说:“师傅,茶满了。”老和尚这才住手。小和尚问:“师傅,请您指点。”老和尚说:“我已经教你了。”小和尚顿悟:一只装满了旧茶水的茶杯,又如何能添新茶?如果脑袋里早就装满了旧的事物,又如何可以接受新的理念?老和尚的意思尽在不言中。你看,这是一个在“吃茶”方面还是一个很外围的故事,却翻出了禅意,悟出了大道。其实,这样的“禅”,你也可以天天去做,这不是和尚禅师的专利与权力,可能我们都只顾着喝茶解渴了,没有心思去品禅茶之味了。

水在壶中煮沸了,你要沏茶,这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茶道感悟的开始。如果是茶芽细嫩,你需要把煮沸的水沉放三五分钟,因为那水太过浮躁了,细嫩的茶经不起浮躁与狂热,此时茶毫不经斗,呵护着,才得到十分的好处。凡事应该讲究和谐,掌握火候才是和谐的条件。这些生活的智慧好像不应该是你去拜读名人名言才可以得到的,那种方式虽然得之直接,但没有你的体会与感悟,绝不会是你的人生法宝,对你的熏染只是过了一遍水那样不留痕迹。如果你面对的是老叶熟茶铁观音,那煮沸的水就根本不要放下了,直接冲入壶中,去看那沸水斗叶舞,如此的茶,只有沸水的狂热才可以使它感动,否则是无动于衷,你也不能得到真味。不要否定那些热烈与冲动,没有这些你会消沉,就像人生的音符必须是从低谷走向峰巅,那种跳跃是可以感动你的人生的,没有人会说我的人生不需要感动。

和尚为什么光头,提示:茶禅一味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据说在古代印度对罪情比较严重的犯人,就是犯了重罪的人最大的一个惩罚的方式就是把他的头发去掉。所以在印度一般人是留着长长的头发的,包括他的这些苦行的人,头发都会非常长,都不会轻易的剪头发,而在当时的人们认为,如果谁的头发被剃掉了,他会是认为是自己的奇耻大辱,这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难道古印度认为和尚都是犯了罪行的人吗?
原来,印度佛陀就是为了舍弃这种--我是一个高贵的人,让你觉得头发非常庄严,舍弃这种骄倷之心,所以他在出家的时候是自己拔下利剑剃除了自己的须发。后来佛教也把剃发代表斩断烦恼。所以说这个出家把剃发作为一个标志是有它的特殊的内涵的。所以现在但凡叫出家还是要看看他有没有剃度,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常常在电视剧里面看到,有些扮演比丘尼,我们俗语所谓尼姑,她们会头上留着长长的头发,或者说做一个帽子把这个头发遮起来,还留着鬓角,这一看就非常不专业,因为没有不剃头发的比丘尼。如果有哪一个比丘尼说是可以不剃头发,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人肯定是个假的。所以说剃发应当是出家和在家之间从外形上的比较重要的区别。当然还有染衣,就是看穿不穿袈裟这些,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56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