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常识

茶的简史介绍(茶叶的历史谁知道)

品茶 2023-05-03 02:45:57

茶的简史介绍

茶的简史

追溯中国人饮茶的源流,若依文献来推敲,可上溯至公元前2037年中古时代的神农氏,陆羽的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关于神农氏发现茶树的传说有二:一是神农尝百草身中70毒,正当口干舌燥,五内若焚时,忽见几片叶子飘落眼前,习惯地拾起送入口中咀嚼,其汁液苦涩,气味却芬芳,且亦有解毒之效。另一则传说是,有一天神农氏用鼎镬煮水,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色微黄,苦涩中带甘甜,喝入口中生津解渴,且提神醒脑,以神农氏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说神农时即已发现茶树,然而也只是推测的口吻,并未十分肯定确实,虽说神农氏发现茶树的传说不一定可靠,然而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即发现茶树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且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的西藏高原东部,即川滇一带,也已获得证实,据报道原始茶树的茶叶硕大,且是高达二、三丈的乔木。

神农氏发现茶树后,只下个断语说是一种药,但却没给它适当的评价,也没替它命名。至周朝时代,从经典中发现了“茶”这个字。《诗经·谷风篇》有段记载:“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违伊尔,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而本草批注说:“茶色白可供药用,嫩苗可当蔬菜”,可知荼是种苦药,亦是苦菜,有类似茶的功效。但当时并无“茶”字,至唐代陆羽茶经问世,始减一划作茶,以后才称茶,而不称荼了。

据中国风俗史记载:“周初至周之中叶,饮物有酒、醴、浆等。此外犹有种种饮料,而茶其最著者。茶发明于殷周时,周人多用之者。”前面提到神农将茶当作药用,至殷周时才有当作日常饮料的用途,而不只是一种药而已,但因其饮法相当粗略,茶味大概颇为苦涩,不是每个人都爱喝,所以茶至殷周时为日常饮用之物,然其功能仍近于药用,至汉茶已提升至酒之上,可能因造茶技术的进步,而使茶较普遍。

“茶至鲁之周公旦而有名”,从其各种别名看来,当时仍以药用为主,直至汉代才有从药用转变为饮用的文献记载;赵飞燕别传有云:“姜后见帝,赐座命进茶。左右奏云:向侍帝不仅,不合啜此茶。”由此可见茶已是汉室的饮料,且不是任何人随便可饮到的。据王褒所写《僮约》一文中记载,知当时的社会有“客来烹茶”的习俗,但这种风气并未相当流行,这也许是因为野生的茶树相当难得,产量又少的缘故,所以一般庶民很少能享受茶饮,而只限于富家或皇室,因此在汉代饮茶还是相当“贵族化”。又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所载:“孙皓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曜饮不过二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由这段文字,我们可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当时上层社会饮茶风气甚盛;二是在三国时代已有以茶代酒的风尚。

《世说新语》记载:“王蒙好茶,人至辄饮之,士大夫辄以为苦,每欲候蒙,必云:‘今日有水厄’”。由这里可知道在南朝时代已有好茶成癖的人士了。

由魏晋南北朝(公元3世纪起)到唐代(公元7世纪起)是茶饮的“转变期”,这可能是因为茶树的发现愈来愈多,制茶技术愈来愈进步,尤其唐朝更是由贵族化渐纳入民俗的时代,因此饮茶的风气才逐渐地普遍流传开来。

唐代饮茶的风气已颇盛行,不仅贵族们喜爱啜饮,民间饮茶之风也大为流行。当时阳羡唐贡山所产的“贡茶”,是皇室喜爱的珍品,产量不多,非常名贵,那时阳羡茶得在清明前送到长安,做好的茶,即快马加鞭,一夜奔行数千里,到朝廷必先荐宗庙后赐重臣,以茶开清明大宴,茶的身价由此可知。因受到宫廷的重视,才由官府培植茶树。于是茶树由野生而成农物栽种。接着民间再种植,因此有了“茶税”的出现。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由于上位者的喜爱与重视,民间亦群起效尤,于是饮茶蔚为风尚,尤其是各大都市到处可见茶肆,《茶经》有云:“……谢安、左思之徒,似皆茶饮,是以与时俱广,浸于世俗,至国朝而盛,两都荆州、渝洲诸地,已为每家必饮之物。”这是描写茶饮盛行的情况。又《封洛见闻》记载:“开元中泰山有降魔大师,与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依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这两段记载,亦可为茶饮风行的佐证。而诗风盛行的唐代,咏茶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也更证明当时的茶风。

陆羽,唐代竟陵人,又名疾,字鸿渐,又季庇,对茶有很深的造诣,时人称之为“茶神”,他奉诏著《茶经》,《茶经》一出对饮茶之风,尤有推波助澜之势,全文分上、中、下三卷,共有十个单元: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等十章,对茶有全盘的介绍,是中国茶道的先声,也是中国茶道最原始最具体的指导原则,以后的茶书皆依此改良。

唐代诸多名家也都是嗜茶者。继陆羽之后的茶道名家当属卢仝,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著有《玉川子诗集》,嗜茶如命,所著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妙趣横生其中的“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及“卢仝七碗茶”更为后来品茗者传诵不已。

唐时不仅国内饮茶,也输往各国。由“榷茶使”司掌,(宋称为“茶马司”),当时来华留学生以日本为多,日本僧人“最澄”,学成后将茶苗带回日本,于是日本开始植茶。至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留学,写成《吃茶养生法》,日本的茶经于是诞生,日本的茶道开始弘扬,至江户时代产生无数流派,且注入日本人的精神,再赋予宗教及礼教意味,成为“日本茶道”。

宋人饮茶,基本上仍依循唐朝的准则,又从高雅的享受更发扬光大,这与宋代理学的清谈也有关系,于是士大夫争相讲求茶品、火候、煮法及饮效等,并已经不再茶中添煮薄荷、茱萸、橘皮等物了。有关于茶的吟咏更是藻墨丰富、举之不尽。而当时“茶礼”及“奠茶”两种习俗的存在,是使茶更为民间重视的原因,至今民间相亲,还是有让女方奉茶给男方来相亲的亲友的习俗。

“工书画、通百艺”的宋徽宗更是以皇帝之尊,亲著《大观茶论》20篇,其中虽仍与蔡襄(字君谟)的《茶录》雷同,但仍是茶道中珍贵的重要文献。

宋朝文人也都是品茗行家,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司马光、蔡君谟等,也都有诗句赞茶,甚或著文立论,其中东坡与君谟的“斗茶”及东坡与司马光的“墨茶之辩”更传为佳话,而民间也常以斗茶为乐。所谓“墨茶之辩”是指有一天司马光开东坡的玩笑说:“茶与墨相反,茶欲白(宋时评白茶第一),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此二物?”苏轼不假思索地答道:“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真是妙人也妙语。也有段关于蔡襄品茶识茶功夫的记载如下:福建建安能仁寺的和尚制了八个茶饼,还起了个雅号叫“石岩白”,送四个给蔡襄,另四个送给京城的翰林学士王禹玉,一年后蔡襄从福建返京城访禹玉,王以最好的茶待客,蔡襄尝了一口说:“此绝似能仁石岩白,公何以得之?”蔡襄真不愧此道行家。

元朝对于“茶文化”最大的贡献,应是将“茶”推广到四大汗国的领域,北达俄国,西抵波斯及地中海以东之地。虽史料并无元朝茶事扩展的记载,但元人本为蒙古游牧民族,唐宋也以茶安抚,对茶应有份好感,只是没那份品茗的风雅罢了,随着领域的扩展,而将生活必需的茶发扬于外,并非不可能。而民间品茶之风,或可由元曲中“坐烧丹忘记春秋……淡饭一杯茶去”。略见避世隐居的寄情山水之趣,与茶、饭并列的普遍。

明代,茶的形状已渐由团茶变成散茶,于是唐宋饮茶的准则也作了增补或删除。由原来的煮茶改为泡茶,程序也因而缩减,同时也发明了“炒菁法”,在未发明炒菁法之前,茶叶是采“自然酦酵”,在炒菁法发明后才开始有了绿茶及红茶的制造。不过当时除了采用“泡茶”的方法,乃沿袭着“煮茶”法,只是在器具及过程上较简化罢了,就正如我们现代又比明代更简化一样。此时茶肆的经营已很普遍,民间品茶的活动,由户内而转向户外,且时常举行“点茶”、“斗茶”之会,大家相互“较精”比赛技术的高下,一时蔚为风尚。

自唐、宋以来,茶饮之风素盛,下迄明代,颇有日渐风行之势。“炒菁”的制茶法,与“散茶”的流行,使得饮茶的方式,日趋简化,不若唐宋团茶的繁复,现今的制茶方法与“泡茶”法,即是沿袭明代的方式,至今也约有600年的历史了。

明代建都南京,江南一带本是茗茶之源,重科举更使文士地位居于四士之首,而茶向来就与琴、棋、诗、画有渊远的关系;再加上朱元璋起于民间,深知疾苦所在,茶课(税)甚轻,由于利厚,民间更广植茶树,茶商也收购运销四方,所以明《农政全书》中记载道:“种之则利薄,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诚民生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所助。”可见明代茶饮之兴盛。同时,明代也如宋朝,需以茶来怀柔四夷,作为政策上的应用,如此“采山之利,易充厩之良”的“以茶易马”,更使明代对于茶的重视了。

明代重科举,文风必盛,喜以风雅相尚的文士,吟风弄月之余,品茶助兴似成风气,当代名士袁宏道先生在其《袁中郎全集》中更说:“茗赏者上也,谭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有人问他“公今解官亦有何愿”?宏道答说:“愿得惠山为汤沐,益以顾渚、天池、虎丘、罗芥(以上皆茶名),如陆(羽)蔡(襄)诸公者供事其中。”袁宏道在当时颇负盛名,广游于文士之场,应可代表当时文士与茶的关系。而画坛名流也常以“茶事”为题,如文征明有《烹茶图》,沈周有《醉茗图》、《虎丘对茶坐图》,仇英有《松亭试泉》图,与唐寅的《品茶图》等,是图也是诗,同是茶书的著作,更多达四十余册,许次纾的《茶疏》即是其一,可见茶饮在明朝的盛况。

清朝至皇太极入主中原及多尔衮摄政以来,沿袭旧明之制,但法规尤为严密,且又屡兴“文字狱”,文人已无心吟咏“茶”了,再加上清末经鸦片、英、法、甲午诸役后,民心士气危弱,民族自尊心也大损,茶饮似乎也为洋水冲淡了。茶的风气似不如前朝的盛行,文人谈及茶事者亦较少,而达官贵人间相往来,竟有“端茶送客”的陋规,这和从前“客来烹茶”、“敲冰煮茗”、“以茶待客”的情况,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辛亥革命后,饮茶就已蒙上浓厚的商业气息了,各地茶肆皆各有特色,如福州茶馆兼营浴池生意,贵州茶馆有说书,江西茶馆前的道情,北平茶坊因在帝京,因此颇有帝王气势,四川茶馆则花样最多、气象万千,饶富趣味,广东茶馆的工夫泡法等,皆具地方色彩又有特殊风味。

自神农发现了茶叶以后,历经唐宋的发扬,明清的改革迄今,它已在中国历史上吟咏了至少三千年以上,所以“茶”号称为“国饮”一点都不为过。

茶叶的历史谁知道

茶的历史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

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

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

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

历史渊源

据可查的大量实物证据和文史资料显示,世界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和茶树种植都传自中国。

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起于鲁周公”。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现今重庆西和湖北西,正是当今之神农架地区,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故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无可争议的。

在英国,有人说饮茶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印度。

事实是这样的:1823年,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的茶树,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

但是这些茶树种其实是英国人从中国偷过去种植的——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印度从未发现过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

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

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

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树。

现在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其中也包含甘肃、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区。

茶树起源地总述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

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

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

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

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

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

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

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发源时间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

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

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

提壶行酤。

汲水作哺。

涤杯整案。

园中拔蒜。

斫苏切脯。

筑肉臛芋。

脍鱼炰 鳌。

烹茶尽具。

哺已盖藏。

舍后有树。

当裁作船。

上至江州。

下到煎主。

为府椽求用钱。

推纺恶败。

傻索绵亭。

买席往来都洛。

当为妇女求脂泽。

贩于小市。

归都担枲。

转出旁蹉。

牵牛贩鹅。

武阳买茶。

杨氏池中担荷。

往来市聚。

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茶的发展历史

一、茶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
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
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
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
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
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
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
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
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
"�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
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
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
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
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
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
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
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
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
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
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
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
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
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
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
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
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
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
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
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
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
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
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
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
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
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
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
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
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二、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
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
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1.茶在国内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
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
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
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
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
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
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
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
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
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
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
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
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
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
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
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
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
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
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
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
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
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
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
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
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
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
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
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
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
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
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
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
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
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
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
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
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
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
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三、茶的发展
随着茶叶的传播,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我国地跨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基
隆,南沿海南琼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达山东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均可生产茶叶,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茶区,包括江南茶区、江
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全国茶叶产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浙江和湖南产量最多,其次为四川和安徽。甘肃、
西藏和山东是新发展的茶区,年产量还不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600多万亩,年产茶叶40万吨左右,茶叶出口量达13.5万
吨左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全国茶叶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网络,大
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科学种茶、科学制茶和茶业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茶叶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并成为三大饮料之一,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
茶叶,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
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一旦人们对衣、
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就特别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与此同时,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去饮用它。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伴侣。
中国古代重要茶事进程录:
◆原始社会
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
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
《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园220 265)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
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
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
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四、饮茶史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
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
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
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
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
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
《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
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
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
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
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吴志》),说明华中地
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
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
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
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
回答者:全心全意888 - 助理 三级 3-24 22:03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72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