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论功行封 (lùn gōng xíng fēng)
简拼 : lgxf
近义词 : 论功行赏
反义词 : 赏罚不明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评定功劳之大小给予封赏。
出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定语;指按功劳大小给予奖赏
例子 : 畴乃自卢龙引军出塞,堑山堙谷五百余里,后论功行封,畴曰:‘吾岂卖卢龙塞以图富贵哉?’★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徐无山》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萧何曹参传第九
【说明】本传叙述萧何、曹参两位汉初贤相之为人为政及事迹。萧何、曹参都是 刘邦的老战友和部下。萧何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划良策,守关中,大力支援前线,立下大功;为相贯彻“与民休息”政策,安定天下。曹参在楚汉相争中,建有战功;继萧何为相守而不失,有“萧规曹随”之誉。萧何与张良、韩信,史称汉初三杰,各有所长及建树。刘邦称帝后,让群臣议功,众说不一;刘邦以萧何功居第一,使众称服。 司马迁与 班固对此颇有微意,后世论史者也有分歧。观点之异,关键在于立场不同,《史记》将萧何、曹参分列二世家。《汉书》则将二人合于一传;补足萧何劝汉王养民致贤、收用巴蜀、还定三秦以图天下的建议,以显萧何功之不凡;传末“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内”之论,是历史经验重要的总结。
萧何,沛人也(1)。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2)。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徭)咸阳,吏皆送奉(俸)钱三(3),何独以五(4)。秦御史监郡者(5),与从事辨(办)之(6)。何乃给泗水卒史事(7),第一(8)。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 (9),得毋行。
(1)沛:县名。今江苏沛县。(2)文毋害:谓精通律令文而不深刻害人。主吏椽:县令的属吏。(3)送奉钱三:谓送俸钱的十分之三为赆。奉:同“俸”。(4)以五:以俸钱的十分之五为赆。(5)监郡:监察郡县。(6)从事:御史的属官。(7)泗水:郡名。治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卒史:小吏。(8)第一:谓考核成绩最好。(9)固请:坚决辞谢之意。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1),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臧(藏)之。(2)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1)丞:官名。长官的助手。(2)丞相御史:指丞相与御史大夫两府。
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 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1)。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约:“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拒)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2)?”汉王曰:“何为乃死也?” 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3)。语曰‘天汉’(4),其称甚美。夫能屈于一人之下,而信(伸)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入,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5)。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 王令引兵东定三秦。语在《信传》。
(1)谢之得解:谓向其认错才得以和解。(2)愈:胜也。(3)咎:灾祸。(4)天汉:大河。(5)进:推荐之意。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1)。为令约束(2),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3);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4)。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尝兴关中卒(5),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1)栋阳:县名。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2)为令:《史记》作“为法令”,文义较明。(3)可许以从事:谓准许其奏请,依从其行事。(4)以闻:谓将所办之事汇报。(5)兴:征发。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拒)京、索间(1),上数使使劳苦丞相(2)。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3),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悦)。
(1)京: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南。索: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2)劳苦:慰劳。(3)胜兵:言能够当兵。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侯(1),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披)坚执兵(2),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3),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4);至如萧何,发纵(踪) 指示,功人也(5)。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商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君臣后皆莫敢言。
(1):县名。在今湖北均县东南。(2)披坚执兵:披着铠甲,执着武器。(3)顾:犹反。(4)功狗:谓猎狗之功。(5)功人:谓指挥打猎的人之功。
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挠功臣多封何(1),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2),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拒)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3),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现)粮(4),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亲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5),入朝不趋(6)。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待鄂君乃得明。”于是因鄂秋故所食关内侯邑二千户,封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尝繇(徭)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7)”。
(1)桡:屈也。这里是委屈之意。(2)关内侯:秦爵名。第十九级。(3)跳身:轻身走出。(4)无现粮:谓缺粮。(5)赐带剑履上殿:古时上殿朝见皇帝,必须解剑脱鞋。赐带剑履上殿,是特殊优待。(6)不趋:不俯身快走。(7)赢:犹多。
陈稀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语在《信传》。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1)。诸君皆贺,召平独吊(2)。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长安城东,瓜美,故世谓“东陵瓜”,从召平始也。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3),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悦)。
(1)卫:护卫。(2)吊:吊丧,这里是表示悲伤之意。(4)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1),悉所有佐军(2),如陈g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孜孜得民和(3)。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以自污 (4)?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悦)。
(1)拊循:抚慰,勉励。(2)尽所有:谓以全部物资。(3)胡:何也。(4)贳:赊贷,乞求。自污:谓自己败坏声名。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1),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2)!”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 (3)。”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4),弃(5),愿令民得入田(6),毋收稿为兽食(7)。”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8),为请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9),前问曰:“相国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 李斯相秦皇帝(10),有善归主,有恶自予。今相国多受贾竖金,为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拒)楚数岁,陈g、黥布反时,陛下自将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11)。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夫李斯之分过(12),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上不择(13)。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14)。上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1)道遮行:拦路。(2)利民:谓夺利于民。(3)谢:这里是谢罪之意。(4)上林:上林苑。(5)弃:荒芜之意。(6)田:谓种田。(7)稿:禾杆。(8)贾人:商人。(9)王卫尉:卫尉王氏,不知其名。(10)秦皇帝:指秦始皇。 (11)摇足:变动之意。(12)分过:分担过错。(13)怿(yì):喜悦。(14)徒跣:光着脚,表示认罪。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1),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2)!”
(1)百岁:谓死。讳死的说法。(2)恨:这里是遗憾之意。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僻)处,为家不治垣屋(1)。曰:“令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1)垣屋:围墙。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子禄嗣,薨,无子。高后乃封何夫人同为侯,小子延力筑阳侯(1)。孝文元年,罢同,更封延为侯。薨,子遗嗣。薨,无子。文帝复以遗弟则嗣,有罪免。景帝二年,制诏御史:“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臣,所与为天下也(2)。今其祀绝,朕甚怜之。其以武阳县户二千封何孙嘉为列侯(3)。”嘉,则弟也。薨,子胜嗣,后有罪免。武帝元狩中(4),复下诏御史:“以户二千四百封何曾孙庆为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报萧相国德也。”庆,则子也。薨,子寿成嗣,坐为太常牺牲瘦免(5)。宣帝时,诏丞相御史求问萧相国后在者,得玄孙建世等十二人,复下诏以户二千封建世为侯。传子至孙获,坐使奴杀人减死论。成帝时,复封何玄孙之子南长喜为侯(6)。传子至曾孙,王莽败乃绝。
(1)筑阳:县名。在今湖北谷城。(2)为:经营之意。(3)武阳县:在今四川彭山县东。(4)元狩:武帝年号(前122——前117)。(5)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等。(6)南长喜:南县(在今河北巨鹿县北)县长萧喜。
曹参,沛人也。秦时为狱掾(1),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2)。高祖为沛公也,参以中涓从(3)。击胡陵、方与(4),攻秦监公军(5),大破之。东下薛(6),击泗水守军薛郭西(7)。复攻胡陵,取之。徒守方与。方与反为魏(8),击之。丰反为魏(9),攻之。赐爵七大夫(10)。北击司马欣军砀东(11),取狐父、祁善置(12)。又攻下邑以西(13),至虞(14),击秦将章邯车骑(15)。攻辕戚及亢父(16),先登。迁为五大夫 (17)。北救东阿(18),击章邯军,陷陈(阵),追至濮阳(19)。攻定陶(20),取临济(21)。南救雍丘(22),击李由军(23),破之,杀李由,虏秦候一人(24)。章邯破杀项梁也,沛公与项羽引兵而东。楚怀王以沛公为砀郡长(25),将砀郡兵。于是乃封参执帛(26),号曰建成君。迁为戚公(27),属砀郡。
(1)狱掾:掌管刑狱的小吏。(2)豪吏:有一定的地位和声望的官吏。(3)中涓:侍从之臣。(4)胡陵:县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南。方与:县名。在今山东鱼台县西。(5)监公:监泗水郡的御史,名平,“公”乃尊称。参考《高帝纪》与《夏侯婴传》。(6)薛:县名。在今山东微山县东北。(7)泗水:郡名。治胡县(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守军:郡守 所率之军。(8)魏:指秦末魏王魏咎。(9)丰:邑名。在今江苏丰县。(10)七大夫:秦爵名,第七级。 (11)司马欣:秦将,后降于项羽。砀:县名。 在今安徽砀山县。(12)狐父:邑名。在今安徽砀山县南。祁:邑名。在 今安徽砀山县西北。善置:驿站名,属于祁。(13)下邑:县名。在今安徽 砀山县东。(14)虞:县名。在今河南虞城县北。(15)章邯:秦将,后投 降于项羽。(16)辕戚:《史记》作“爱戚”,县名。在今山东嘉祥县南。亢 父:县名。在今山东济宁市南。(17)五大夫:秦爵名,第五级。(18)东 阿:邑名。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之阿城镇。(19)濮阳:县名。在今河南 濮阳县西南。(20)定陶:县名。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21)临济:县 名。在今河南封丘县东。(22)雍丘:县名。在今河南杞县。(23)李由: 秦三川郡守,李斯之子。(24)候:即军候,武职名。(25)砀郡:郡治砀 县(在今安徽砀山县南)。(26)执帛:战国时楚国的爵名。(27)戚公: 戚县的县令。
其后从攻东郡尉军(1),破之成武南(2)。击王离军成阳南,又攻杠里(3),大破之。追北(4),西至开封(5),击赵贲军(6),破之,围赵贲开封城中。西击秦将杨熊军于曲遇(7),破之,虏秦司马及御史各一人(8)。迁为执(9)。从西攻阳武(10),下辕辕、缑氏 (11),绝河津(12)。击赵责军尸北(13),破之。从南攻(14),与南阳守拐窖舫枪东(15),陷陈(阵),取宛(16),虏梗定南阳郡。从西攻武关、i关(17),取之。前攻秦军蓝田南(18),又夜击其北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破秦。
(1)东郡:郡治濮阳(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尉:郡尉。(2)王离:秦将,王剪之孙。成阳:县名。今山东菏泽东北。(3)杠里:邑名。地点不详。(4)追北:追击败军。(5)开封:县名。在今河南开封市南。(6)赵贲(bēn):秦将。(7)曲遇:邑名。在今河南中牟县西。(8)司马:武职名。御史:官名。主管纠察。(9)执:战国时楚国最高的爵名。(10)阳武:县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11)ㄔ:邑名。在河南偃师县东南。缑(gōu)氏:县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 (12)河津:黄河渡口。这里指平阴津,在今河南孟津县东。(13)尸:尸乡。在今河南偃师县西。(14)(chóu):县名。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 (15)南阳:郡名。治宛县(在今河南南阳市)。(zhi):吕埂Q舫牵合孛,在今河南方城县。(16)宛:县名,在今河南南阳市。(17)武关:关名,在今陕西商南县东南。i关:又名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18)蓝田:县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
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封参为建成侯。从至汉中(1),迁为将军。从还定三秦(2),攻下辨、故道、雍、(3)。击章平军于好南(4),破之,围好Q,取壤乡(5)。击三秦军壤东及高栎(6),破之。复围章平,平出好峙走。因击赵贲、内史保军(7),破之。东取咸阳,更名曰新城。参将兵守景陵二十三日(8),三秦使章平等攻参,参出击,大破之。赐食邑于宁秦(9)。以将军引兵围章邯废丘(10);以中尉从汉王出临晋关(11)。至河内(12),下修武(13),度(渡)围津 (14),东击龙且、项佗定陶(15),破之。东取肠、萧、彭城(16)。击项籍军,汉军大败走。参以中尉围取雍丘。王武反于外黄(17),程处反于燕 (18),往击,尽破之。柱天侯反于衍氏(19),进破取衍氏。击羽婴于昆阳(20),追至叶(21)。还攻武强(22),因至荥阳(23)。参自汉中为将军中尉,从击诸侯及项王,败,还至荥阳(24)。
(1)汉中:郡名。治南郑(在今陕西汉中市东)。(2)三秦:指项羽在分封于关中地区的雍、塞、翟三个王国。(3)下辨:县名。在今甘肃成县西北。故道: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两南。雍:县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tái):县名。在今陕西武功县西。(4)好(zhì):县名。在今陕西乾县东。(5)壤乡:乡名。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6)高栎:乡名。在壤乡附近。(7)内史:官名。此是雍王国的内史。保:人名。(8)景陵:有说是县名,地点不明。(9)宁秦:汉高帝八年改名华阴,县名。在今陕西华阴县东。 (10)废丘:县名。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11)临晋关:又称蒲津关。在今陕西大荔县东,黄河西岸。(12)河内:地区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豫、冀、晋三省相接的一片地区。(13)修武:县名。在今河南获嘉县。 (14)围津:又称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东北。(15)龙且(jū):齐人,项羽部将。(16)萧:县名。在今安徽萧县西北。彭城:县名。在今江苏徐州市。(17)王武:汉将。外黄:县名。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南。(18)程处:汉将。燕:县名。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19)衍氏:邑名。在今河南郑州市北。 (20)昆阳:县名。在今河南叶县。(21)叶:县名。在今河南叶县西南。(22)武强:县名。在今河南郑州市东北。(23)荥阳: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县。(24)还至荥阳:《史记》在此句下有“凡二岁”三字。
汉二年,拜为假左丞相(1),入屯兵关中。月余,魏王豹反(2),以假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孙o东张(3),大破之。因攻安邑(4),得魏将王襄。击魏工于曲阳(5),追至东垣(6),生获魏王豹。取平阳(7),得豹母妻子,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县。赐食邑平阳。因从韩信击赵相国夏说军于邬东(8),大破之,斩夏说。韩信与故常山王张耳引兵下井陉(9),击成安君陈余,而令参还围赵别将戚公于邬城中。戚公出走,追斩之。乃引兵诣汉王在所。韩信已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左丞相属焉。攻破齐历下军(10),遂取临淄(11)。还定济北郡(12),收著、漯阴、平原、鬲、卢(13)。已而从韩信击龙且军于上假密(14),大破之,斩龙且,虏亚将周兰(15)。定齐郡,凡得七十县。得故齐王田广相田光,其守相许章,及故将军田既。韩信立为齐王,引兵东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
(1)假:古时代理或暂设的职务称“假”。(2)魏王豹:魏豹,魏国贵族的后裔。(3)韩信:即淮阴侯韩信。东张:邑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北。(4)安邑:县名。在今山西夏县西北。(5)曲阳:邑名。可能在曲沃之阳,在今山西曲沃县南。(6)东垣:即垣县。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7)平阳:县名。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8)夏说:原是陈余为代王时的代相国。邬:县名。在今山西介休县东北。(9)井陉:县名。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 (10)历下:邑名。在今山东济南市西。(11)临淄:县名。在今山东临淄县北。(12)济北郡:郡治博阳(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13)著:县名。在今山东济阳县西。漯阴:县名。在今山东禹城东。平原:县名。在今山东平原县南。鬲(gé):县名。在今山东德州市东南。卢:县名。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 (14)上假密:即高密,县名。在今山东高密县西。(15)亚将:次将。
汉王即皇帝位,韩信徙为楚王,参归相印焉。高祖以长子肥为齐王(1),而以参为相国。高祖六年,与诸侯剖符(2),赐参爵列侯,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世世勿绝。
(1)肥:即齐悼惠王刘肥,刘邦长子。(2)剖符:将符分为两半,朝廷与受封者各执一半,以为信物。
参以齐相国击陈稀将张春,破之。黥布反,参从悼惠王将车骑十二万(1),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南至蕲(2),还定竹邑、相、萧、留(3)。
(1)悼惠王:即齐悼惠王刘肥。(2)蕲(qí):县名。在今安徽宿县南。(3)竹邑:邑名。在今安徽宿县北。相:县名。在今安徽淮阳市西北。留:县名。在今江苏沛县东南。
参功,凡下二国(1),县百二十二;得王二人(2),相三人(3),将军六人(4),大莫嚣、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5)。
(1)二国:指魏与齐,(2)王二人:指魏豹、田广。(3)相三人:指夏说、田光、许章,(4)将军六人:指李由、王襄、戚公、龙且、周兰、田既。(5)大莫嚣:《史记》作“大莫敖”,战国时楚之卿号。时近战国,故有令尹、莫敖之官或号。
孝惠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1),参尽召长老诸先生(2),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3),善治黄老言(4),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5),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1)富于春秋:谓年轻。(2)长老诸先生:有蒯通、东廓先生、梁石君等,见《蒯通传》。(3)胶西:郡名。治高密(在今山东高密西)。(4)黄老言:指道家的学说。(5)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老子》五十七章有“我好静而民自正”句。
萧何薨,参闻之,告舍人趣(促)治行(1),“吾且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嘱)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2),慎勿扰也(3)。”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好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
(1)舍人:王公贵族的门客。治行:整理行装。(2)狱市:指刑狱与集市。寄:托也。(3)慎勿扰:意谓谨慎稳当而不可粗 *** 扰,以免出岔子。
始参微时(1),与萧何善,及为宰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2),一遵何之约束。择郡国吏长大(3),讷于文辞,谨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4)。吏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辄斥去之。日夜饮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5),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6),度之欲有言(7),复饮酒,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1)微时:微贱之时。(2)举事:犹言行事。(3)长大:指年令长大。(4)丞相史:丞相的属官。(5)不事事:言不办丞相之事。(6)醇酒:味道浓厚的美酒。(7)之:犹其。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患之(1),无如何(2),乃请参游后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3)。乃反取酒张坐饮(4),大歌呼与相和。
(1)从吏:常随从之吏。(2)无如何:意谓不能制止。(3)幸:希望。按:查办。(4)张坐饮:张设坐席而饮。
参见人之有细过(1),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1)细过:小的过失。
参子为中大夫(1)。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钦)(2)?”乃谓曰:“女(汝)归,试私从容问乃父曰:‘高帝新弃群臣(3),帝富于春秋,君为相国,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然无言吾告女(汝)也。”既洗沐归(4),时间(5),自从其所谏参(6)。参怒而答之二百(7),曰: “趣(促)入侍,天下事非乃所当言也(8)。”至朝时,帝让参曰(9):“与胡治乎(10)?乃者我使谏君也(11)。”参免冠谢曰(12):“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皇帝(13)?”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参曰:“陛下观参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14),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1)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属郎中令。(2)岂少朕欤:难道嫌我年轻吗?(3)高帝新弃群臣:谓高帝去世不久。是一种讳言。(4)洗沐:谓休假。汉时官吏五天一休假,料理私生活,如洗澡、梳理头发。(5)时:犹伺。间:空隙。(6)自从其所:犹言自出其意。(7)笞:杖击或鞭打。(8)乃:你。(9)让:责备。(10)与胡治:犹言与何干。意谓与无关。胡:何也。治:为也。(11)乃者:那时。(12)免冠:脱帽,古人免冠以示谢罪。(13)孰与:何如。(14)垂拱:垂衣拱手。不干什么事之意。
参为相国三年,薨,谥曰懿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1);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2),民以宁壹。”
(1)讲若画一:和协整齐如一。讲:颜注“讲,和也。”(2)载其清靖:谓行其清静之治。载:行也。靖:安定。
嗣侯,高后时至御史大夫。传国至曾孙襄,武帝时为将军,击匈奴,薨。子宗嗣,有罪,完为城旦(1)。至哀帝时,乃封参玄孙之孙本始为平阳侯(2),二千户,王莽时薨。子宏嗣(3),建武中先降河北(4),封平阳侯。至今八侯(5)。
(1)完:古时一种较轻的刑罚。城旦:罚作城御寇四岁刑。(2)孙本始:钱大昕据《功臣表》指出本始乃曹参之玄孙之玄孙。此“孙”字上脱一“玄”字。 (3)嗣:王先谦据《表》“建武二年,侯宏嗣,以本始子举兵佐军,绍封”之文,以为“嗣”字,当在下文“封平阳侯”之上。(4)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公元25——55年)。(5)今:指班固之世。
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1),当时录录未有奇节(2)。汉兴,依日月之末光(3),何以信谨守管钥,参与韩信俱征伐。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内。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4),声施后世,为一代之 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1)刀笔吏:指办理文书的小吏。
(2)录录:同“碌碌”,平庸。
(3)依日月之末光:意渭适值汉初兴的时机。
(4)位冠:谓居于首位。
论甘忌辛说到甘甜的就忌讳辛辣的。比喻有所好而偏执。
论功行赏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论黄数黑数:数落,批评。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
论辩风生议论辩驳,极生动而又风趣。
论长道短议论别人的是非好坏。
论长说短议论别人的是非好坏。
论道经邦研究治国之道,以经营治理国家。
论德使能选拔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论,通“抡”。
论短道长议论别人的是非好坏。同“论长说短”。
论高寡合言论高超,投合者少。
论功封赏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论功受赏评定功劳,接受赏赐。
论功行封评定功劳之大小给予封赏。
论黄数白①指任意评论是非好坏。②点了黄金又数白银。极言财富之多。
论今说古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论列是非论:评论;列:列举。罗列事实,评论是非。
论千论万指成千上万,数量极多。
论世知人犹言知人论世。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亦泛指鉴别人物,评论世事。
论心定罪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
论议风生谈论得极其生动而又风趣。
论资排辈论:根据;资:资历,资格;辈:大小或前后顺序。根据资历深浅、辈份的大小决定级别、待遇的高低。
1. 汉高祖封萧何 全文翻译 汉五年(前202),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
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
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
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
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象猎狗。至于象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
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2. 告诉我《鼓楼》的文言文翻译 汉高祖封萧何
汉五年(前202),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象猎狗。至于象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任末好学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
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
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
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
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
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
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何易于引舟
何易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和通过什么途径做官的。他担任益昌县令。益昌离
州有四十里远,刺史崔朴曾经在春天带者宾客乘船路过益昌附近,让百姓挽纤
拉船,何易于亲自挽纤拉船。崔朴惊讶地问情况,何易于说:“现在是春天,百姓都在耕种养蚕,惟独我没事做,可以担负那劳役。”崔朴惭愧,和宾客们急忙骑马离开了。
宋濂实对
查不到这篇文章
桥玄论曹操
(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见义勇为,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的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
3. 文言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翻译 题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所属朝代: 宋代
拼音: chéng yě xiāo hé,bài yě xiāo hé
出处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解释
解释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相关例句
~,某心上至今不平。(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三十一卷)
相关人物: 刘邦 吕后 萧何 韩信
相关作品: 史记·卷九十二
韩信是刘邦的大将,为汉朝大业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记·卷九十二》记载,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当一个郎中小官,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用。于是就从楚军逃亡至汉军,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萧何几次与韩信谈话,发现他是一个奇才。汉军到达南郑时,很多将士都逃跑了。韩信见自己仍不受重用,便同大家一起逃跑了。萧何听说,未及禀明刘邦,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还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呢,原来是去追一个微不足道的韩信,不免有些生气。萧何述说了追韩信的理由,说韩信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才。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韩信从一名小军官,一下子被刘邦拜为统率全军的大将。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果然节节胜利。攻下齐后,韩信被立为齐王;最后终于打败了项羽,又被迁封楚王。
韩信任齐王时,谋士蒯通就鼓动韩信造反,背汉自立,韩信不忍。刘邦平定天下后,便更加对韩信不放心了。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用计逮捕了韩信。后虽赦免,却由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由此也便开始怨恨刘邦,常称病不朝。后巨鹿守将陈郗造反,韩信已事先与之达成默契,愿为内应。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韩信借病不从,却秘密聚集一些亡命之徒欲袭击吕后和太子。不幸事泄,吕后用萧何之计,假称皇上已平定陈郗,让群臣皆来拜贺,骗韩信入朝。韩信一来便被武士捆绑,吕后命在长乐宫前将他斩首。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4.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古文翻译 译文 南宫即洛阳南宫,秦时所建。
该宫殿历经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而未颓。公元前202年二月,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在洛阳东面要塞汜水(成皋)称帝,他就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
刘邦虽然称帝于汜水,可汜水一个小小的城堡远不能作为西汉王朝的政治中心;关中咸阳虽是刘邦的根据地,但秦宫早被项羽火焚。相比之下,洛阳宫室完整,正好为刘邦建都做了准备。
不久,汉高祖全师西入洛阳,以洛阳为汉都。五月,为庆贺楚汉战争的胜利,汉高祖在南宫(地今在偃师市首阳山镇龙虎滩村北)大设宴席与群臣欢聚。
席间,汉高祖说:“今日畅饮,诸位不要隐瞒,尽管直说。我与项羽相比,为什么我能得天下,项羽失天下?”高起王王陵答:“陛下待人傲慢无礼,项羽对人仁慈尊敬。
但是,陛下以利让人,派人攻城掠地,凡攻占的,你就用来赏赐有功之人;项羽忌贤妒能,战胜不酬有功之人,得地不与人分利,并且迫害功臣,所以项羽失天下。”高祖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重用人才得天下,排斥人才失天下。就我来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保证作战物资源源不断,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攻必克,战必胜,不如韩信。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当世杰出人才,我都一一重用;而项羽,只有一个人才范增,还排斥不用,项羽这个孤家寡人怎会不被我擒杀呢?”群臣听了这番话,茅塞顿开,点头称是。 原文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定都洛阳,置酒洛阳南宫,与群臣论所以取天下之道。
他说,张良、萧何、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群臣悦服。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
5. 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文言文翻译和中心思想 【原文】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译文】
汉高祖行军到达南郑(今陕西南郑),韩信不辞而别,萧何亲自追赶他。刘邦骂道:"诸将逃亡的已有数十人,你没有去追任何一个,而要去追韩信,这是欺诈。"萧何说:"诸将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奇士,您一定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再也没有可以与之谋天下之计的人了。"于是刘邦封拜韩信为大将,终于成就了汉朝的大业。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一个
6. 《汉高祖论功行封》翻译 谁有啊急用啊,就是杨振中高中文言文助读里 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
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仍然没有把功劳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郧侯.给他的食邑很多。
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
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功劳不过像猎狗。
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如同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回答。
7. 告诉我《鼓楼》的文言文翻译 汉高祖封萧何汉五年(前202),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
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
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
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
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象猎狗。至于象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
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任末好学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 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有时靠在林木下, 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 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
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 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 他的脏衣服。
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 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何易于引舟何易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和通过什么途径做官的。他担任益昌县令。
益昌离州有四十里远,刺史崔朴曾经在春天带者宾客乘船路过益昌附近,让百姓挽纤拉船,何易于亲自挽纤拉船。崔朴惊讶地问情况,何易于说:“现在是春天,百姓都在耕种养蚕,惟独我没事做,可以担负那劳役。”
崔朴惭愧,和宾客们急忙骑马离开了。宋濂实对查不到这篇文章桥玄论曹操(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见义勇为,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的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
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
8. 文言文全文翻译 【译文】
秦始皇派王翦(战国名将,曾为秦始皇平赵、燕、蓟等地)率六十万大军伐楚,出征日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临行前,王翦请求始皇赏赐大批田宅。秦始皇说:“将军即将率大军出征,为什么还要担忧生活的贫穷呢?”王翦说:“臣身为大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请大王赏赐田宅,做为子孙日后生活的依凭。”
秦始皇听了不由放声大笑。王翦率军抵达关口后,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要求封赏。
有人劝王翦说:“将军要求封赏的举动,似乎有些过分了。”
王翦说:“你错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专,现在将秦国所有的兵力委交给我,我如果不用为子孙求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多次向大王请赐田宅,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
汉高祖三年,萧何镇守关中,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一带相持不下。这期间,汉王屡次派使者慰问镇守关中的宰相萧何。鲍生于是对萧何说:“在战场上备尝野战之苦的君主,会屡次派使者慰劳属臣,是因为君王对属臣心存疑虑。为今之计,丞相最好选派善战的子弟兵,亲自率领他们到前线和君主一起并肩作战,这么一来,君主才能消除心中疑虑,信任丞相。”
萧何采纳鲍生的建议,从此汉王对萧何非常满意。
汉高祖十一年,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用萧何的计谋诛灭韩信。高祖知道淮阴侯被杀,就派使臣任命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邑民,另派士兵五百人和一名都尉为相国的护卫兵。群臣都向萧何道贺,唯独陈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降为平民)向萧何表示哀悼之意:“相国的灾祸就要从现在开始啦!皇上在外率军征战,而相国留守关中,没有建立任何战功,却赐相国封邑和护卫兵,这主要是因淮阴侯刚谋反被平,所以皇上也怀疑相国的忠心,派护卫兵保卫相国,并非宠爱相国,而是有怀疑相国之心。我建议相国恳辞封赏不受,并且把家中财产全部捐出,充作军费,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相国的疑虑。”萧何采纳召平的建议,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汉高祖十二年秋天,英布叛变,高祖御驾亲征,几次派使者回长安打探萧何的动静。萧何对使者说:“因为皇上御驾亲征,所以我在内鼓励人民捐献财物支援前方,和皇上上次讨伐陈豨(汉朝人,高祖时以郎中封阳夏侯,后自称代王,被诛)叛变时相同。”这时,有人对萧何说:“你灭门之日已经不远啦!你已经身为相国,功冠群臣,皇上没法再继续提升你的官职。自从相国入关中,这十多年来深得民心,皇上多次派使臣慰问相国,就是担心相国在关中谋反。相国如想保命,不妨低价搜购百姓的田地,并且不以现金支付而以债券取代,这样来贬低自己的声望。这样皇上才会安心。”萧何又采纳这个建议。
高祖在平定英布之乱凯旋而归,百姓沿途拦驾上奏,控告萧何廉价强买民田,高祖不由心中窃喜。
_封的词语解释是:旧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
_封的词语解释是:旧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结构是:_(左右结构)封(左右结构)。注音是:一_ㄈㄥ。拼音是:yífēng。
_封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旧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引明张居正《寿汉涯李翁七十序》:“故有赐沐之恩,有_封之典,以体其私。”清查慎行《循例请封典有作》诗:“_封有例_簪裾,院吏传宣到敝庐。”清袁枚《随园随笔·封本生父母_封外祖叔父》:“封本生父母,古未有也。宋李_为相,始奏封叔父超、叔母谢氏。唐权文公请_封外祖,_从之。刘总亦_封外祖,其制_曰:‘段公威德,当流庆于外孙;令伯孝心,愿推恩于祖母。’”
二、国语词典
置官赠爵。清制,文武官员以自己所应得的爵位名号,呈请改授与亲族尊长,称为「_封」;若其人已死,则称为「_赠」。
三、网络解释
_封清制,官员以自己所得封诰,请求改受远祖、伯封或外祖父母等,称_封。妇女称_赠。对于封、赠,是清代政府给与官员的直系亲属一种褒奖的制度,即官员的高、曾、祖、父(含同级的配偶)、妻授予和官员现任官阶相匹配的封号。生前给与称号的称“封”,死后给与封号的称“赠”。给于官员本人的荣誉官阶称“授”。五品以上称“诰封”或“诰赠”,六品以下称“敕封”。妇女的封号相同。
关于_封的诗句
双敕_封愿敢违天上_封元一品
关于_封的成语
东封西款重纰_缪荫子封妻白绢斜封长蛇封豕束发封帛桐叶之封论功行封论功封赏谈笑封侯
关于_封的词语
长蛇封豕东封西款谈笑封侯重纰_缪比屋而封论功行封蛛网尘封故封识李广难封白绢斜封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封的详细信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108417.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论高寡合
下一篇: 论功行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