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成语

大书特书

大道家园 2023-07-09 10:18:31

拼音 : 大书特书 (dà shū tè shū)

简拼 : dsts

近义词 : 淋漓尽致、长篇大论

反义词 : 轻描淡写、片言只字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成语解释 : 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出处 : 唐·韩愈《答元侍御书》:“而足下年尚强,嗣德有继,将大书特书,屡书不一书而已也。”

成语用法 : 联合式;作宾语;与应该、值得等连用

例子 : 倘令为林文忠作传,则烧鸦片一事,固当大书特书。(清·吴汝纶《答严几道》)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孟获是怎么死的?

孟获性别:男中国三国时期南中少数族首领。系东汉末益州建宁郡( 今云南晋宁东 )大姓,身材肥硕。生卒年不详。官至御史中丞。孟获 - 简明历史传记蜀先主刘备死的前后,孟获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据《汉晋春秋》有载:其时蜀南夷帅作叛,诸葛亮来到南中,百战百捷。闻知有一个名叫孟获的人,向为本地的夷、汉所服,于是务要生擒他。后来诸葛亮果然擒孟获于盘东。孟获 - 简明演义传记建兴三年(225),诸葛亮亲率大军分3路征南中 (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南中内部混乱,越嶲(今四川西昌东)叟帅高定元部下杀雍闿 ,孟获代立为首领 。诸葛亮以孟获在当地夷、汉人中威望甚高,乃采马谡“攻心为上”之策,定计将其生俘,纵归使更战。凡7纵7擒,孟获乃心服。当年秋,南中四郡(越嶲、益州、永昌、牂柯)悉平。诸葛亮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族的上层分子,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孟获为御史中丞。并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蜀国军资。自此终诸葛亮之世,南方无大叛乱。孟获 - 历史年表【公元223年】蜀建兴元年益州郡(今云南东部)汉族豪强雍闿,煽动本郡夷帅孟获反蜀。【公元225年】蜀建兴三年诸葛亮追军南中。七擒孟获。孟获拜降,并赴蜀都为官。《三国志》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大书特书——— “七擒孟获”《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刘备病逝白帝城后,蜀国南边相继发生叛乱。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经过充分准备后,亲率大军南渡泸水(金沙江),迅速平定了云、贵地区的叛乱,巩固了蜀国的后方。在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南征中,诸葛亮为了达到“攻心为上”的目的,七次抓住孟获,又七次放走了他。如今,云南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七擒七纵”的地点。近日,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黄承宗先生撰文指出,历史上孟获确有其人,但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历史上到底有无孟获其人?关于孟获其人,学界一直是有争议的。民国时云南地方史志专家张华烂先生作《孟获辩》称孟获是“无是公”,他认为:“陈寿志(指陈著《三国志》)于南中叛党雍闿高定之徒,大书特书,果有汉夷共服之孟获,安得略而不载?其人身被七擒,而其名即为‘获’,天下安有如此凑巧之事?”张华烂的观点其实代表了许多学者的观点。那么,到底有无孟获其人? 黄承宗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是实有其人的。孟获的籍贯和家世,多与南中大姓有关。现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著名汉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昭通县县城南十里白泥井出土的。该碑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 除此而外,有关孟获祭祀的历史非常久远。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时期。至于建国前西南诸省,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祠孟获者多处。仅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均设像祭祀。民间所供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坛蛮王”。 孟获到底是汉族人还是彝族人?关于孟获的史料记载非常简略,《汉晋春秋》仅记载他是一位“为夷汉所服”的首领。他到底是汉人还是彝人?长期以来形成两种观点。一派史家的观点认为,孟获的民族是汉族。而另一派史家的观点认为孟获是彝族。 支持汉族一派的理由是孟姓虽为南平历史上的大姓,但孟氏有朱提孟氏和建宁孟氏之分。朱提孟氏自西汉时就有在内地为官者。而建宁孟氏是朱提孟氏南迁而来的。三国时有孟琰(朱提)、孟获、孟干、孟通等。彝族中虽有祖先是孟获的传说,但也有彝族帮助诸葛亮打孟获的传说。所以,孟获可能是南迁的汉族。 而支持彝族一派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首领被赐汉姓者历代都有,因此不能以姓氏来判断其族别。至于少数民族受历代统治者挑动而互相残杀,或奉命征剿。所以彝族帮助诸葛亮打孟获并不能作为孟获是汉族,而非彝族的证据。 黄承宗认为,在南中历史上确曾有楚人王滇记载的一些大姓落籍在南中,其实他们的势力时有消长,但他们当属少数人,时间长了与当地民族融合,多数已不知迁徙南中的年代,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根本是常见的。这类情况的族属当然视为当地的土著人。 孟获的族别应当是彝族,近年来在贵州整理彝文典籍时,也发现了孟氏的谱系记载。 关于“七擒七纵”孟获的史实是不是真实的?“七擒七纵”的最早由来是《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也有简要的记载。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及当时率军首领《三国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吕凯传》均没有直接记载。而北宋的《资治通鉴》则提到:孟获被“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显然是采纳了《华阳国志》的记载。究竟是陈寿以后的史学家发现了新资料,弥补了《三国志》的不足,还是他们仅仅根据传说而记入史册的,有待史学家进一步深究。 1983年4月,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缪钺先生在全国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指出,诸葛亮哪有那样大的本事,把孟获当小孩一样随便放了又捉?已故著名滇史专家、西南历史地理专家、原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国瑜先生在《诸葛亮南征路线考记》一文中说,七擒七纵孟获之事不过是民间传说,载于志书者更多附会,不值辩论。方先生还在其所著《彝族史稿》一书中对此问题作了一番深入的考证,认定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之说“像煞有其事,完全是虚构的。”当代著名三国史研究专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谭良啸先生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质疑》一文中说,七擒一事,实近乎离奇,诸葛亮俘孟获不杀当是有的,但“七擒七纵”则令人难以置信。

周亚夫军细柳的原文是什么?

周亚夫军细柳的原文是: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翻译: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全文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交代边境的紧张形势和汉文帝的战略布局,派刘礼、徐厉、周亚夫三军防守长安。第二段,写汉文帝劳军的经过,重点写了汉文帝在细柳营的经历,表现了周亚夫从严治军,严格执行军法。第三段,写劳军后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对周亚夫的赞叹。全文赞扬了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并通过二人突出强调了军法的信仰价值。文章通过周亚夫军细柳的过程赞美其为“真将军”,这个“真”不是打出来的,而是根据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作出的判断。

文章在描写上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对比描写等手法。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得曲折回环,起伏跌宕,极具精神,充分展示了周亚夫的才华与个性。第一句就大书特书“匈奴大入边”。不必具言入边的匈奴有多少军马,分几条路线,攻到了什么地方,用了这“大入边”三个字,顿觉烽火烛天,胡尘匝地,一派紧张气象。司马迁让周亚夫在这严峻的时刻出场,一起更有激荡雄奇之气,蓄于笔端。

照样子写词语大什么特什么

大书特书
【拼音】:dà shū tè shū
【释义】: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大错特错
【拼音】:dà cuò tè cuò
【释义】:强调错误到极点。

希望帮到你望采纳谢谢加油

四字成语书什么书

1. 什么的书填四字成语 1.【卷帙浩繁】的书籍

【卷帙浩繁】

卷帙:书籍或文章的篇幅。浩繁:浩大而繁多。

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卷帙很大。

2【汗牛充栋】的书籍

【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栋:栋宇,房屋。本义是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唐 柳宗元 《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谓书籍存放时可堆至屋顶,运输时可使牛马累得出汗。后用“汗牛充栋”形容著作或藏书极多。

例如:世传养生术,汗牛充栋,行而效者谁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

3.【浩如烟海】的书籍

【浩如烟海】

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4.【汗牛塞屋】的书籍

【汗牛塞屋】

汗牛塞屋 (hàn niú sāi wū)和汗牛充栋一样的意思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

2. 四字成语什么书 闭门读书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

形容专心埋头苦读秉笔直书 秉:握。书写史实不隐讳洪乔捎书 指言而无信的人闭户读书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博览群书 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

形容读书很多。刺股读书 比喻刻苦攻读。

大书特书 书:写。大写特写。

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

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据鞍读书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临池学书 临:靠近,挨着。指刻苦练习书法。

囊萤照书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牛角挂书 比喻读书勤奋。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

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磬竹难书 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

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三余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徒读父书 徒:只。

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

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悬石程书 形容勤于政事。

仰屋著书 仰:脸向上;著: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映雪读书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罄竹难书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伴食中书 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不刊之书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衡石程书 见“衡石量书”。衡石量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亦作“衡石程书”。

狐鸣鱼书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黄麻紫书 见“黄麻紫泥”。寄雁传书 谓传递书信。

目不识书 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目不知书 见“目不识书”。

磬笔难书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

《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史不绝书 史书上不断有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的事情。

识礼知书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十年读书 谓长期努力于学业。

识字知书 谓有文化知识。手不释书 犹手不释卷。

仰屋着书 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凿楹纳书 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凿柱取书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枕经籍书 枕着经,垫着书。

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咫尺之书 书信。

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左图右书 见“左图右史”。

黄耳寄书。

3. 写出四个含"书"字的成语.谚语或诗句如"书香门第". 白面书郎 白面书生 伴食中书 闭户读书 闭门读书 秉笔直书 博览群书 不刊之书 刺股读书 大书特书 丹书白马 丹书铁契 丹书铁券 掉书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得间 读书君子 读书破万卷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读书种子 咄咄书空 燔书阬儒 燔书坑儒 飞书走檄 废书而叹 焚书坑儒 奋笔疾书 奋笔直书 衡石程书 衡石量书 洪乔捎书 狐鸣鱼书 黄耳传书 黄麻紫书 寄雁传书 家书抵万金 借书留真 尽信书不如无书 据鞍读书 立地书厨 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临池学书 目不识书 目不知书 囊萤照书 牛角挂书 牛角书生 飘零书剑 曝书见竹 骑牛读汉书 弃书捐剑 琴棋书画 磬笔难书 磬竹难书 罄竹难书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胜读十年书 诗书发冢 十年读书 识礼知书 识字知书 史不绝书 世代书香 手不释书 书不尽言 书不尽意 书不释手 书读五车 书画卯酉 书空咄咄 书囊无底 书缺有间 书生之见 书声琅琅 书声朗朗 书通二酉 书同文,车同轨 书香门第 书香门户 书香人家 书香世家 四书五经 摊书傲百城 摊书拥百城 通书达礼 徒读父书 文弱书生 无巧不成书 乡书难寄 悬石程书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学书学剑 燕颔书生 仰屋著书 仰屋着书 一介书生 以书为御 殷浩书空 郢书燕说 映雪读书 映月读书 拥书百城 拥书南面 有脚书厨 有脚书橱 鱼笺雁书 鱼书雁帛 鱼书雁帖 鱼书雁信 凿楹纳书 凿柱取书 折节读书 枕经籍书 知书达礼 咫尺之书 著书立说 着书立说 左书右息 左图右书 坐拥书城。

4. 形容书非常多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成语】: 浩如烟海

【拼音】: hào rú yān hǎi

【解释】: 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出处】: 隋·释真观《梦赋》:“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难寻,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沧海,郁如邓林。”

【举例造句】: 古今载籍,浩如烟海。 清·周永年《儒藏记》

2、【成语】: 汗牛充栋

【拼音】: hàn niú chōng dòng

【解释】: 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处】: 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举例造句】: 世传养生术,汗牛充栋,行而效者谁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

3、【成语】: 左图右史

【拼音】: zuǒ tú yòu shǐ

【解释】: 形容室内图书多。

【出处】: 《新唐书·杨绾传》:“独处一室,左图右史。”

【举例造句】: 北山在狱中,一日三餐,左图右史,倒很舒服。 《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十二回

4、【成语】: 不计其数

【拼音】: bù jì qí shù

【解释】: 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出处】: 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诸郡》:“或谓官民兵在城内者约二十万,而散在四郊者,不计其数。”

【举例造句】: 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

5、【成语】: 左右图史

【拼音】: zuǒ yòu tú shǐ

【解释】: 周围都是图书,谓嗜书好学。

【出处】: 《新唐书·杨绾传》:[绾]性沉靖,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凝尘满席,澹如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8255.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成语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