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武术的实用价值。就其实用性来说,武术的本质就是格斗,技击实战和搏杀。我国传统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和技击实战对抗,以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价值与作用,是人们增强体质、振奋民族尚武精神的一种很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国功夫在现代社会中有多方面的应用和价值
健身养生:中国功夫注重身体的调理和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此外,中国功夫的呼吸和冥想训练也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身心健康。
竞技比赛:中国功夫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竞技项目,如散打、搏击、套路、太极拳等。这些项目不仅能够展示中国功夫的技艺和风采,也有助于推广中国文化。
武术表演:中国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电影、电视等。这些表演不仅可以传播中国文化,也可以提高人们对中国功夫的认识和理解。
自卫防身:中国功夫强调攻防兼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学习中国功夫,可以提高自身的自卫能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教育教学:中国功夫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毅力、耐性、集中力等品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中国功夫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多种应用和价值,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也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
如果说技击价值与健身价值聚焦于传统武术的现实功效,那么其文化价值便集中体现了传统武术在思想、哲学层面上的意义。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与塑造,传统武术不断由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成分。如太极拳、八卦掌等传统武术中所体现的虚实相生、刚柔相济、攻防有度等特性,深受道家文化影响。少林长拳、罗汉拳等拳种刚健有力、朴实无华的特征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同样深入肌理,尤其是在武德这一层面。正是在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同影响下,传统武术才完成了实战技击与深邃哲思的融合,由单纯的搏杀技走向“合内外之道”的自觉,并最终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独具风采的一道符合。这点也决定了当代对传统武术的提倡,应当融技击价值、健身价值与文化价值于一体,既有“技”,又有“道”。
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彰显了人类文明格斗的智慧,其健身价值显现了传统武术在医疗现代人身体与精神顽疾方面的巨大潜力,其文化价值则表达了传统武术对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吸收与创新。只有融汇技击价值、健身价值与文化价值,我们才能避免将传统武术一夜之间打回血腥的原始格斗,才能认清前辈用生命和智慧发展起来的传统武术的终极意义,才能由传统武术上溯至“尽心知性以知天”的生命之道。
传统武术现代传承的措施
1 培养精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就高校这个高素质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而言,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武术课程的开展情况,在普修课当中,学生们学习的只是几套多少年来就一直沿用的规定套路,专门开设传统武术课程的真是少之又少,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够让大多数的学生去了解传统武术呢?学生没有机会去接触传统武术,又何谈去喜欢呢?退一步讲,即使是学习的规定套路,又有多少同学在课余时间去主动的打几套拳、练练基本功?同学们会为抢占一块网球场地而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会为打一场篮球赛而放弃午休或者逃课,会为看世界杯而彻夜狂欢,惟独武术——我们的“国宝”,却受到了冷落,发自内心的去喜欢它的人,简直少的可怜,逼着学生去学他们不喜欢的项目,怎么能够学的好呢?就是现在武术专业的研究生又有几个通晓传统武术的呢?面对这些不争的事实,我们要找出其中的原因,不是传统武术不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极具特色的东方魅力,风靡全球的传统武术能说不好吗?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不想把我们的传统武术发扬光大,而是因为他们起初就没有对传统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归根结底,我们缺少高素质的武术专业人才作为传统武术的传播者和学科的带头人,他们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文武兼修”。
2 传统武术应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要想真正了解传统武术,只局限于技术层面是远远不够的,那样的话,也只能增加初学者的枯燥感,从而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武术的兴趣。其实,传统武术的背后却有一套相对比较完善和深奥的哲理,也就是传统文化。只有掌握了这些与传统武术相关联的文化知识后,才能对传统武术有一个本质上的认识,这也正是传统武术的独到之处。要想让更多的学生真正的了解和喜欢传统武术,将传统武术及其相关传统文化内容列入各类学校的课程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讲解传统武术的文化背景以及其中蕴涵的“哲理”,让学生先从思想上真正接受和了解传统武术到底是怎么回事,了解传统武术和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程是息息相关的,发扬我们的传统武术对于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武术身上所富有的民族精神,让学生有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去喜欢传统武术,而不是只看见其表面的技术动作备感枯燥而敬而远之。
3 积极鼓励民间优秀拳师教武授徒
现在民间一些优秀拳种的继承者已经越来越少,有的已经年过半百却无传人,多少有些无奈,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我国传统武术的流失和消亡,我们要重用那些民间的优秀拳师们,他们手里掌握着很多传统武术的精华部分,他们想传授更多的技术给人们,想得到社会的认可。但那些拳师们经济能力有限,他们有的还被生活所迫,还要背负自己的家庭生活负担,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专心致志的教武授徒,他们想把自己的绝活儿让更多的人接受,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部分人如果得不到重用,简直就是一种人才浪费,对我们传统武术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更何况,这样的人才也是越来越少。
投资兴建场馆,聘用优秀拳师,以对待国宝的责任心对待优秀的武术传人,拨专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必要时为他们树碑立传,让他们感到肩上任务的光荣及意义的重要,使其乐意收徒授艺,这样就增加了一条很重要的传播途径。另外,各个武术院校还可以聘用那些优秀拳师们来学校给学生上课,让学生这个最大的传播群体领略真正的传统武术的魅力,这样可以提高传统武术在学校中号召力,还可以在全国开展定期评选“名拳名师”活动,树立起优秀拳种的“大家”,鼓励优秀人才争当名家。
4 坚持不懈地做好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
1979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之后便掀起了挖掘整理武术的热潮,期间,动员了8000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耗资100多万,开展了我国武术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的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流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写的各种拳种理论、技术和传播、发展的典籍录等651万多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收集了有关文献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实物29件[7],可这些挖掘整理的资料现在却少人问津,被束之高阁了,那我们的努力不全都白费了吗?我们要的不是收藏那些东西,而是要从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上总结整理出我们所需要的有利于传统武术发展的东西,我们决不能因为仅进行过一次全国性武术挖掘工作就可以一劳永逸、万事大吉了。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拳师大都离世,我们有必要对当年所收集的东西进行再次细致、系统的整理。让那些有价值的资料真正地为我们所用,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服务。
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与传承是一桩系统工程,要常抓不懈。我们可以组建专家队伍,制定科学性、可操作性强工作实施方案,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着力做好对传统武术的再整理工作。对此,我们要高瞻远瞩,有大局意识。在对民间杰出的武术家、优秀传承人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同时,需专人进行理论与技术的整理工作。
总而言之,为了使我们的传统武术承载着中华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永远成为东方乃至世界上一颗耀眼璀璨的明星,我们各尽其能,献计献策,为我们传统武术的发展之路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在正确的政策向导和科学发展观的号召之下,在我们武术爱好者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武术的明天值得期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uantongwushu/667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功夫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下一篇: 初学太极剑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