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道家

为什么《清静经》是道门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课

荆十三 2024-01-01 12:34:55

《清净经》,全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家一部重要著作。内容简短,通俗易懂。《清静经》全文不到六百字,篇幅虽短,内容却很丰富,是道家要资料之一。首先经中先阐释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因此,“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接着说明,人神要常清静,必须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贪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最后指出,“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所以《清静经》,是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是道门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课之一。《清净经》围绕“清净”二字,教人“澄心遣欲”“得悟真道”。“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提出了“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的修习方法。

微信图片_20231231155330.png

道教认为:“常清静设教,导俗辅正,扶宗务化,民以归根,使含真而抱一,体洽玄元,炼神合道,羽化飞仙,不为乖谬……乃至千真万圣咸不出于此矣。”《清静经》有杜光庭、王道渊、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无名氏、李道纯以及默然子等多种注本,均收入《正统道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

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微信图片_20240101124706.png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清净经》与老子《道德经》“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一脉相承。《清净经》成书不晚于魏晋,据称是老君(老子)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后为葛玄所得,记录成文字录传之于世。

《清净经》开首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道”是老子创造的概念,是宇宙中万事万物运作的总法则。智慧的人要学习掌握“道”的特征:“无形” 即“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无情” 即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清静;“无名”即舍我,一念不动,心地圆满。

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阴阳相互转化,生生不息。人能做到清心寡欲,大道自然来归于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这里主要说,人神不清心不静,主要原因是有欲牵之。七情六欲使人有了贪念,贪念一起,人心就不静。人如果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那么六欲自然而然就会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这三部分辩证得讲了一个递进关系,澄心遣欲之后,就要内观其心,此时心里如道家的“无”,如佛家的“空”,“空”和“无”不是空白没有,修到“空”的境界然后把“空”也忘掉。凡是有形质的,都是后天之物。《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就是放下后天有形质的假物而认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此时功夫到了空也没有的地步,达到湛然常寂,寂无所寂,圆满的虚静真本,即成真道了。一时达到还不行,“事来则应”,常应则无所不应。恒常的随时的顺应万物,不起念,常清净。这就可以说得到真道了。得到真道,也不要执着于得道本身。这一部分内容总的讲了要“遣欲”、“澄心”,在做到“无心”、“无形”、“无物”的境界后,还要把“空”、、“无”、“寂”也当做有名之物,遣而忘之,以达到“真常”、“清静””,从而“得道”。

遣除各种心念

微信图片_20231221115700.png

了悟身心以致万物皆空还只是观想的第一步,即遣“有”,否定了有形之物的真实性。更进一步,不仅将有形之物认为空幻,而且这种观想出的感觉也是不真实的,应在观想中遣除,才能使心念不生,体合于道,常清常静。故经文云:“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静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能达到身心常清常静的人,才可得入真道。但是所谓“得道”只是一种方便说法,指去除一切牵累而达到彻底了悟的精神境界,并非真有一个“道”可以求得。因此修心得道,只能是“得无所得”以无得为得。经文说:“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清静经》所讲的内观心性修养方法,在隋唐时极为流行。类似《清静经》这样短小精炼的经文还有许多。这些经文的思想义理及词句都与《清静经》基本相同。唐末五代至宋元,心性修养成为内丹性命双修的一个方面,因此《清静经》越发受到重视。唐末杜光庭之后,南宋道士白玉蟾、金元道士候善渊、李道纯、刘通微、王道渊等均为《清静经》作注,诵习此经为道士日常必修功课。

《清静经》的主旨思想与老子《道德经》一脉相承。八千多卷的《道藏》从根本上离不开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六字真言。世界上各宗各派、各式各样的修道方式,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归根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求静。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是不生不灭,宇宙的来源,本来是清虚的。又何必对什么事物都抓得很牢,不肯放手呢?其实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抓住。整个宇宙,本来就是都属于你的。知“常”便能“容”,胸襟广阔,大公无私,便合乎道,道乃久。

有道之人微妙玄通,圆融无碍。“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修道的程序方法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浑浊动乱的状态下平静下来,达到清明的地步。由浊起修,由静而清,由清而安,这只是第一步。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秘密法宝,是“静而动”“动之徐生”。静——安——动,徐生才有种种妙用。动不是妄动,随波逐流,而是“徐生”,心平气和,生生不息,永远长生。就像能源一样,节省得用,做人做事,且慢一拍,经商赚钱慢慢得诚信得赚,细水长流,别当暴发户。要从容,不要过盈过满,始终谦下,不过盈方能长久。

这也是儒家经典《大学》里讲的修身养性的功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jia/1550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