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尤九成
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
伯阳镇柏林观老子塑像
伯阳,是天水市麦积区东路的一个重镇,是一个神奇秀美的地方。殊不知,这一地名与中国道教始祖老子和道教楼观派的开创人物尹喜有着莫大的渊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道教中人尊称太上老君。伯阳,即是以老子之字所命名,在偌大中国可谓绝无仅有。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老子博学多才,对人类、自然、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精辟的阐释,在思想上有着独到的认识。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俗话说“老子天下第一”,绝非空穴来风。
尹喜,字公文,又称“关尹”,先秦时邽县伯阳北尹道寺(今属清水县陇东镇)人,老子的嫡传弟子,《道德经》的传承人,天水籍最早的先贤名士。相传老子在创道教初,为找一个具有龙虎相斗之势的地方隐居修行,便骑上青牛云游天下,以传经讲道经国济世,向西域开化。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的一天晚上,尹喜夜观天象,但见紫气祥云冉冉东来,卜知将有圣人入关。于是禀告周王,求为函谷关令,静候圣人临境,故又称“关尹”。七月十二日这天,果见老子骑坐青牛飘飘而来。便将老子迎入官舍,行弟子大礼,拜老子为师,虚心请教,问道于老子。老子居百日,传授尹喜食气炼丹、三日内修之法及八炼九转还丹之法等。同年十二月,老子欲继续云游天下,尹喜恳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于是便托病辞官,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老子被尹喜的诚心打动,于是著闻名于世的《道德经》五千言。复授以西升之诀、妙真内解等太清上法,三洞真经、灵宝符图及太玄等法。
伯阳镇柏林山
伯阳镇柏林观
之后,老子与尹喜两人经关中,过陈仓,沿渭水,越秦岭,历尽千辛万苦,行经尹喜故乡尹道寺,到达今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兴仁村。见地势险峻,山环水抱,藏风聚气,渭河北岸的龙山和渭河南岸的虎头山恰好成龙虎相斗之势,站在龙山之巅远眺,山、川、河极巧地组成太极图之形,是理想的修行胜地。便与尹喜在伯阳龙山(今柏林山)上筑庵为庐,炼丹修行,著书立说,授徒讲经。老子传授尹喜《道德经》五千言和练气吐纳之法,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尽传内外修炼之法,并约定“后会蜀之青羊肆”。该观山门前正方形土山包便是当年老子的讲经台,观后还有老子庵等遗址。相传老子在伯阳居留、修行讲道13年,后老子独自继续西行,尹喜则弃绝人事,按老子所授经法,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精修至道,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三年后,悉臻其妙,乃著《关尹子》九篇,最早开始传播道教学说和道家思想。老子的《道德经》即由尹喜传承推广于世。《关尹子》原本已佚失,今本也称《文始真经》。东晋道学家葛洪对《关尹子》推崇备至,认为:“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尝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说。”
秦汉时,已有学徒聚集尹喜宅楼观台。魏晋之际,形成了道教楼观派。后人为怀念老子,将他修行的区域,以老子字号伯阳而命名,取今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兴仁村地名为伯阳渠,伯阳地名即由此而来。在龙山修建柏林观,中祀老子;在龙山北尹喜故里尹趟子修尹道寺,中祀尹喜。柏林观,堪称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创始地、发源地。柏林观、老子讲经台、尹道寺、教化沟、牛涧里、老君庵、仙人观(又名“留老庵”)、尹喜沟、尹家窑、尹家林、牛头河、卧牛山(在麦积区甘泉镇大江沟)、卧牛观、关山(在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老君庙(秦州十景谓之“赤峪丹灶”)、老君山(上2处在今天水市秦州区)等地名遗存均与老子和尹喜有关。
伯阳镇柏林观尹喜塑像
天水老子文化研究会纪念老子活动
伯阳历史悠久。早在春秋后期,伯阳渠柏林山(又称“龙山”)上就建有老子庵和老子讲经台,塑有老子塑像。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屈而东迳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盖李耳西入,往迳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另据《北道区志》记载:南北朝时,连年战乱,人民渴望平静生活,便在渭河北修柏林观、渭河南建兴福寺,均供老子塑像。西魏在今伯阳镇地设县时以李耳字取名伯阳,伯阳地名即由此而来。据《隋书•地理志》载:“秦岭,后魏置,曰伯阳县,开皇中改焉。”隋文帝开皇中,伯阳县改称秦岭县,属秦州(开皇三年废郡,以州辖县)。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秦岭县撤销,地并清水,但伯阳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元代,伯阳渠奉祀老子的道观称柏林观。山后十余里建有尹道寺(今属清水县陇东镇),中祀尹喜,称“尹喜故里”。据民国《天水县志》载:“尹喜故里在县城东六十里之伯阳渠北山,上有尹道寺”。其殿前有楹联一幅,曰“华章九篇八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可谓对尹喜思想的恰当概括。尹喜被道教尊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关尹子,被道教派别之一“楼观道”奉为祖师,被道教教徒尊称为“玉清上相”,成为道教仅次于老子的另一祖师。《庄子·天下篇》誉称为“古之博大真人”。明正德年间,又在老子居留、传道的伯阳镇石门村建仙人观(又名“留老庵”)。不过,历史上的伯阳、伯阳县城治地和伯阳镇治所均在渭河以北今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兴仁村一带,史称秦州伯阳渠河北里。1954年渭河暴涨,淹没渭河北岸的集市及住户后,伯阳镇政府、集市才渐迁渭河南岸伯阳南村,即今伯阳镇政府及市场所在地。伯阳镇是天水市麦积区一个以鲜桃和苹果为主的果品大镇,有道教始祖老子传经讲道的柏林观、仙人观(又名“留老庵”)等遗存,有柏林观、五阳观、仙人观、七真观等多处道教宫观,成为天水乃至中国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和集中地。石门风景区就在伯阳镇辖区内,“石门夜月”是清乾隆《直隶秦州新志》所列“秦州十景”之一,又被称为天水八大风景之一。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圣人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守“慈”持“俭”的一生真实地展示出了他“为而不争”、“修德符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具有深刻的影响。《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老子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其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清道光十年《重修柏林观老君殿序文》碑
伯阳镇石门村留老庵
2018.4.3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29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心理漫谈 5 认识毒鸡汤 走出毒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