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上焦火,下焦寒,中焦不通....

祝由师 2023-07-27 13:09:29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三焦的解剖形态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公众号:思考部落。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三焦

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2、疏通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能“通调水道”(《医学三字经》),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

3、运行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三十一难》)。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其中,“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肌,泽毛”(《灵枢.决气》),有输布精微之功;

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灵枢.营卫生会》),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之用;下焦则“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灵枢.营卫生会》),有排泄粪便和尿液的作用。

三焦运化水谷协助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对脾胃、肝肾、心肺、大小肠等脏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与排泄的功能的概括。

三焦的作用(图片来源:腾讯道学)

三焦的生理特性

1、上焦如雾: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故称“上焦如雾”。因上焦接纳精微而布散,故又称“上焦主纳”。

2、中焦如沤:中焦如沤是指脾胃运化水谷,公众号:思考部落。化生气血的作用。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因为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为“中焦如沤”。因中焦运化水谷精微,故称“中焦主化”。

3、下焦如渎:下焦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

综上所述,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的通道,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为“五脏六腑之总司”(《类经附翼.求正录》)。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

三焦理周身之气,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首领,三焦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微循环血管网有密切联系。三焦不通,是各种慢性病根源。

中老年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

上焦不通: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不通: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男性肾虚、前列腺疾病,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

三焦是个复杂系统,仅用单味或几味药物搭配,公众号:思考部落。根本不能适用这个多样的系统。对老年人患多病、大病、顽固病的治疗,必须融数方为一方,合数法为一法。只有选择一种能科学、有效同时治多种疾病的疗法,调理内分泌,平衡阴阳,补充元气,这样才能逐渐康复。

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

打通三焦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拍。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站着或者是坐着都可以。用左手从右边肩膀开始,沿着胳膊外侧的三焦经行走路线,往下拍打。动作快慢一样,一直拍打到手腕。可以稍微用力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钟往上,拍完之后再用食指按揉。阳池穴按摩三分钟。左面肩膀君用右手,同样的方法。一定要坚持三个月以上才能完全打通。

还可以用刮痧方法或者也可以选用艾灸的方法来打通三焦经。平时喝白杭菊泡的茶,多吃绿色蔬菜。

温馨提示:我们致力于为您的生活提供健康指导,但并不能替代医生之诊断治疗,如您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分享是一种美德,交换是一种智慧!

明天精彩继续……

传播中华国粹养生,传承中医外治精髓。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焦热,下焦寒,虚火上炎?送你七味中药,化痰散结,辛开苦降

黄帝内经》有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政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

说了一大段,简单地概括来说,就是以药之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我的口腔溃疡反反复复老发作,有时候还伴有牙龈肿痛,嗓子干得冒火,但同时我的脚底老是冰凉冰凉的,不太能吃凉的食物。这种上面热,下面寒的症状到底该用温药还是寒药呢?

乍一看,好像身体冰火两重天,上身三伏天,下身三九天。

你说,用点清热药泻火吧!上火的症状是可以清了,但清热药大都苦寒,往往热症还没清多少,脾胃就先受不了了,就容易引发腹泻,同时,还可能加重脚底冰凉的症状。

那用点温里药助火吧!貌似下身的寒证是得到缓解了,但免不了上身上火的情况愈演愈烈。

如此说来,岂不是无药可用?

须知,非药力不所及,乃症状未所明是也!

中医将上焦热,下焦寒的症状称之为“上热下寒”。

上热即,口腔溃疡反反复复老发作,牙龈肿痛、甚者出血,嗓子干痛,同时还伴有心烦失眠、脸上长痘、脾气大、爱生气等等。

下寒即,脚底老是冰冰凉,吃一点寒食就容易腹泻,腰膝酸冷,夜尿还特别多。女性还会有痛经,经血中夹有瘀血块。

中医认为,心五行属火,肾五行属水。

心位于人体上焦,肾位于人体下焦。

是故,上热,即心火旺盛所致;下寒呢?即肾水沉积于下所致。

我们 健康 的人体本是心火温熙肾水,肾水制约心火,呈水火既济之态。

而今,上焦火烧眉毛,下焦冰冻三尺,

心火与肾水隔水相望,所谓中焦不通,则心肾不交。

何又为中焦?脾胃是也!

脾胃居于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

然,今中气虚弱,脾胃升降失常,心火难以向下温熙肾水,肾水亦无法向上制约心火,

是故心肾不交,以治寒热错杂。

所以,治疗上热下寒的思路来了——打通中焦即可,让心火和肾水和解。

今天和大家介绍一个可以打通中焦,辛开苦降的方子——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

上文说了,中焦不通,乃脾胃有失升降所致,久而久之,无形化为有形,痰湿由此而生,是故当先化痰,

然,若论化痰,首选 半夏

半夏辛温而燥,长于燥脾湿而化痰浊,温脏腑而化寒痰,为治痰湿、寒痰之要药。

此外啊,半夏还善于化痰而消痞散结,治痰气互结之痞证、结胸、胸痹、梅核气等。

简而言之,体内痰湿重的人,用点半夏准没错。

中焦是打通了,然后呢?上火的症状并没有得到解决,这个时候就要用 黄连 黄芩了。

黄连、黄芩它们都是苦寒的药材,寒可清热,两者联用,可以改善上火的症状,

不仅于此,苦能降泄,黄连、黄芩可协助胃之降气,以泻心火而温肾水,此为 苦降

肾水得到温熙了,同样的思路,也该让心火得到制约,

干姜是一味辛温的药材,主入脾、胃经,既能祛脾胃之寒,为温中散寒之良药,

其辛散之力,又可助脾气之升,引肾水上行而制约心火,此为 辛开

最后,再用一点 人参给脾脏提提气。

甘草、大枣保护一下我们的脾胃。

最后,作一简单的总结,方中半夏化痰而通中焦为君药。黄连、黄芩苦降,干姜辛开,降胃气,升脾气,升降有序,则脾胃健运,心火自然就往下温熙了肾水,肾水也能向上制约心火,不费一兵一卒,此才为和解之大义,三药共为臣药。末了,用人参、大枣、甘草调理,攻补兼施,同为佐药。

如何理解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上焦火下焦寒是中医里的概念。首先中医从一个人的后背上划分的三部分,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
上焦火下焦寒从中医角度来讲是心肾不交引起的,心在中医属于阳,肾属于阴,正常的情况下,心里的阳气下行到下焦来中和肾的阴气,肾的阴气上升到上焦来中和心的阳气,这样阴阳平衡,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而心肾不交,则出现下焦阴气过多,出现怕冷,上焦火气较旺,出现脸烫等症状。

上焦火下焦寒的中医

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称之为:上焦火。
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不足而运行不畅,由于气血不足。肝藏血。无法供养肝血,因为肝血不足,血属阴,阴虚导致阳盛,所以肝火旺盛,所以上焦热,由于脾胃虚弱。脾脏生血虚,气血互化,所以血虚引起气虚,气虚则气万养的功能失调,不能温暖下焦导致下焦虚寒。
上焦火下焦寒从中医角度来讲是心肾不交引起的,心在中医属于阳,肾属于阴,正常的情况下,心里的阳气下行到下焦来中和肾的阴气,肾的阴气上升到上焦来中和心的阳气,这样阴阳平衡,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而心肾不交,则出现下焦阴气过多,出现怕冷,上焦火气较旺,出现脸烫等症状。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统分“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为有关治疗提供了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两点:一是选用中药,而不盲目投用西药。因前者是调理全身以治本,后者却只能针对症状治其标。二是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见“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47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