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领取146个民间老偏方!
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和(或)痉挛,心肌发生急剧而短暂的缺血、缺氧而引起临床综合症。
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具有以下特点:
典型的疼痛部位是在胸骨上、中段的后方(胸骨后疼痛),有时可稍偏左,也可较为广泛地涉及心前区大部,少数病例疼痛部位可在胸骨下段,甚至在上腹部。
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并沿左臂的前面内侧到达小指与无名指,有时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咽部及下颌部。
疼痛的性质是带有一种压迫和紧缩感觉的持续性闷痛,常伴有窒息感,有时可有濒死的恐惧感,伴面色苍白、冷汗等。发作的诱因最常见是体力劳动,其次是情绪激动。
疼痛多持续2~3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
病位在心或心包,因为“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心包有代君受邪的作用,所以疼痛的部位多在心包的募穴膻中穴的深处(胸骨后疼痛);甚则疼痛出现于心的募穴巨阙穴处(上腹部),并沿手少阴心经或手厥阴心包经放射(左臂的前面内侧到达小指与无名指,有时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咽部及下颌部)。
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肺、脾、肾、胃、胆等经脉皆入心,所以其他脏腑的病症,均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痛。
《灵枢·厥病第二十四》就详细论述了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的症状和针灸治疗方法,其中提到的“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与心肌梗塞极为相似。
心绞痛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当本病突然发作时,不妨选用这两个穴位紧急治疗。
内关穴
针刺内关治疗心绞痛有很多的临床报道,也有不少的实验研究以阐明其机理。
从中医理论看,为什么内关对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呢?
《灵枢·经脉第十》曰:“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因为内关是心包经的络穴,从此处别出一条分支既“上系于心包”,又“络心系”,所以针刺内关就可以治疗心痛等一切心病。
此外,内关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难经·第二十九难》曰:“阴维为病苦心痛。”说明针刺内关治疗心痛还与调理阴维脉有关。
也正因为内关穴对心痛有确实的疗效,所以后人在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句“心胸内关谋”,变成了五总穴歌。
至阳穴
按压至阳穴治疗心绞痛,早在《灵枢·杂病第二十六》篇中就有明确记载:“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在胃痉挛的一针疗法中,我们已对这一段进行了解释:心痛包括心绞痛和胃脘痛;九节即第7胸椎。
从中医理论如何解释至阳穴可以缓解心绞痛呢?我认为可能与以下两点有关:
一是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至阳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都知道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但实际上督脉还有一条分支,并且入心中,如《素问·骨空论篇》曰:“督脉……其少腹直上者……上贯心。”
二是寒主收引。“有寒故痛也”,治疗心绞痛首当温通阳气,督脉为阳脉之海,至阳穴又为阳气至盛之处,所以按压至阳穴可温通心阳,散寒解痉,阳气通阴寒散,则绞痛自止。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 “识别”关注
点,精彩继续......《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先辈们的中医学知识让人惊叹,并且震惊海外,中医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就是穴位治疗,中医中所说的穴位又称腧穴,值得是人体经脉上特殊的点区部位,通过按摩、针灸、艾灸等等手段刺激穴位从而达到缓解治疗疾病的效果,那么,中医穴位治疗可以缓解哪些疾病?怎样进行中医穴位治疗。
1、中医穴位治疗疾病
1、点压阳陵泉穴治胆绞痛
点压阳陵泉穴治胆绞痛
胆囊炎、胆结石发作右上腹发生剧烈绞痛,若距医院较远,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头下寻找压痛敏感点,此点多在阳陵泉穴上。
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此穴,并持续按摩2分钟,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2、点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
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病情十分危急。此时可手持五分硬币,用硬币边缘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卧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连线交于脊背正中点即是此穴),每次按压3-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若每日定时按压3-4次至阳穴,可有效防止心绞痛发作。
3、点压三阴交穴治肾绞痛
肾绞痛是泌尿系统结石所引起的外科急症。由于疼痛剧烈,患者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点压揉按三阴交穴(在内踝上3寸处),反复按摩3—5分钟,肾绞痛即可缓解。
4、点压劳宫穴治血压
骤升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或激动,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可按压劳宫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可控制血压并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方法为:用大拇指从劳宫穴按压始,逐个按压到每个指尖,左右交换按压,按压时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
5、点压合谷穴治晕厥
中暑、中风、虚脱等原因所致晕厥,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病情紧迫,可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3分钟,晕厥很快消失。然后去医院对症治疗。
健康提醒:憋尿当心排尿性晕厥。
6、点压足后跟止鼻衄
劳动、外出等情况下,很容易发生鼻出血。在无药、距离医院又远的情况下,可迅速掐捏足后跟(踝关节与跟骨之间凹陷处),左鼻出血掐捏右足跟;右鼻出血掐捏左足跟,可起止血作用。
2、穴位治疗注意事项
穴位按摩是一种经我国古代医家实践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简便治疗方法,但也必须同时指出,穴位按摩并非适应所有病症,下列一些疾患则不适应穴位按摩治疗:
1)感染化脓的体表部位不适于按摩。
2)癌变的部位不适合进行按摩。
3)皮肤烫伤和皮肤划开出血处不适合按摩。
4)传染病急性传染期不适合按摩,如肝炎、皮肤病、霍乱等。
5)怀孕的女性、月经期的女性,腹部不宜用重手法按摩。
6)在饥饿和大运动量运动后不宜按摩,以防止发生晕厥。
7)高血压以及严重的心脏病的老年患者宜用轻手法按摩。
8)急可爱染及发热性急病不适合按摩。
9)神经病应慎用按摩手法。
10)肾炎患者不宜用重手法按摩腰部脊椎两侧肾区。
作为人体发动机的心脏只有正常运作了才能保证其他器官的正常运作,但是看似强大的心脏却十分容易受伤害,如今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疾病频发,又有多少人因为小看心脏病的症状而丢失了性命?
七种表象提示心脏有异常
很多患者对心脏病的认识局限在心慌、胸闷等方面,通常他们只有当症状发作的时候才会去医院检查治疗,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阜外医院心内科唐闽副主任就提醒广大群众:心脏病的类型有很多,某些心脏病其实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此时更应该留心的观察体表的变化。
1.面部浮肿: 晚上睡觉喝很多水或者饮食过咸都会在早晨出现面部浮肿的问题,但是排除这个情况则要警惕有心脏病的问题,此时脸部的肌肉过于松弛且按压后会留下压痕,皮肤回弹性很差。
2.皮肤嘴唇发紫: 临床发现慢性心衰以及晚期的肺心病患者心脏长期缺氧可致皮肤暗紫色或者深褐色,二尖瓣狭窄以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皮肤则为暗红色,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可导致肌肤青紫色。另外嘴唇颜色发青提示心脏病已经影响了血液循环了。
3.指端粗大: 先天性的紫绀型心脏病以及慢性肺心病患者的手指或脚趾末端明显的粗大并呈现鼓槌状,而且局部皮肤发紧、带有光泽感。
4.眼睑黄色瘤: 体内脂质代谢异常会导致眼睑部位有黄色的肿块,这个情况通常提示体内血脂过高并会提高心脏病患病风险。
5.脖子变粗: 男性颈围大于39cm或者女性颈围大于35cm就需要提高警惕,往往说明血脂、血糖或血压较高且有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比较大。
6.耳垂褶皱: 冠心病病患者冠状动脉硬化会影响远端毛细血管的供血情况,此时耳垂养分不足而容易出现褶皱或深沟,临床称之为冠状沟,有资料显示冠状沟越深则患心脏病的概率就越高。
7.头颈处有筋包: 一般情况下我们看不到头颈部位的血管但是可以摸到,因此头颈处血管跳动明显且“青筋暴露”就要警惕颈部静脉压力过大且提示有心脏病的问题。
心脏不好时按压这些穴位,越按越 健康
中医的穴位按摩是非常 养生 的保健方式,通过对局部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起到疏通经络以及调整阴阳等作用,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更具有护心的益处。
首先,心绞痛时点压内关穴和神门穴。
心脏病患者体力劳动后容易出现心绞痛等不适,此时点压内关穴与神门穴就能扩张血管并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的问题,能够缓解之痛、宁心安神并保护心脏。
内关穴在前臂内侧且腕横纹上两寸位置,而神门穴则在手腕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部位。心脏病患者手指指腹轻触穴位后先按轻揉后按压,左右手交替进行,力度由浅入深且至局部有轻微酸胀热痛症状后即可,最好早上下午各一次且每穴三分钟,可作为心脏病患者日常保健或心绞痛发作时急救操作。
其次,心律失常时点按郄门穴。
郄门穴位有活血以及宁心理气的功效,作为心包经主要穴位之一,对于心绞痛急性发作以及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以及改善作用。
伸直胳膊并保持仰掌的姿势,此时在腕横纹上五寸的位置即可找到郄门穴,一般郄门穴会在腕横纹和肘横纹的中心点处。找准郄门穴后用食指或大拇指的指峰先揉后按压,左右手依次交替进行即可,因为郄门穴这个穴位比较深,所以按压的力度可以稍微大一些,上午下午各一次且每次持续五分钟即可。
心脏病的类型虽然多种多样,但是不及时治疗都会影响心肌供血并威胁性命,生活中注意观察自己体表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及时就医。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人们的身体中有很多的穴位,穴位通的话身体更畅通,穴位不通的话会导致一些危害性很大的疾病,因此及时的疏通经络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疏通经络呢?怎么才能血液循环呢?找到这个穴位,每天坚持按几秒,就能帮助心脏快速回血!
1、极泉穴
治疗心悸
极泉穴治心痛干呕,四肢不收。
——《铜人》
心悸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心悸虚型患者常表现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等;而心悸实型患者常伴有上火、瘀血、口渴等现象。心悸一般虚实结合,两者都存在,所以会出现复杂的病症。
除了口服药物之外,有心悸症状的人还可以按压极泉穴,以缓解不适,对心脏起到保健作用。
极泉穴在腋窝的顶点处,也就是腋窝的最深处,这里也是腋动脉搏动处。每当我们出现胸闷、喘气费力、心慌等症状的时候就可以按揉此穴位。
2、太渊穴
保护心脏
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痹逆气,寒厥急,烦心,善唾哕噫,胸满嗷呼,胃气上逆,胸痛;病温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刺太渊留针一时取之。若未满五日,禁不可刺也。
——《针灸甲乙经》
太渊穴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手腕前区,桡骨茎突和舟状骨之间,腕横纹桡侧凹陷的位置。太渊穴不光对肺有很强的作用,对心脏也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尤其对心律不齐、心悸等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太渊穴所处的位置和把脉的位置很相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脉搏的情况来对此穴进行按揉。
感觉脉搏跳动不稳定时,就可对太渊穴进行揉按,一般几分钟便可使脉搏恢复正常。心脏不好的人或者想养心的人每天均可按揉太渊穴,每次几分钟就能对心脏起到保健的作用。
3、内关穴
缓解心律不齐
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千金要方》
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针灸甲乙经》
导致心律不齐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来说,体内新陈代谢出现紊乱或者异常,可能就会导致心脏跳动不均匀;另外人们的情绪在严重波动及激动的时候,体内的内分泌系统会受到影响,也会出现心律不齐。
此外,一些心脏类疾病也会导致心律不齐,例如冠状动脉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还有我们食用的一些食物和药物中含有一些特殊物质,也会导致人体出现心律不齐,如有人饮咖啡、浓茶等就会出现心慌等症状。
心律不齐包括心动过速、过慢和不规律,其中包括很多类型,如窦性心律不齐、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
内关穴的位置很好找,在前臂的内侧。我们将左手掌伸出,然后将右手三个手指并拢,把无名指放在左臂的腕横纹上,这时食指和手腕交会之处就是内关穴的位置。将右手拇指放在此穴位上,会感到有两根筋,而准确的内关穴就位于两根筋中间的位置。
内关穴对心脏类疾病和一些肠胃病都有很强的治疗作用,常揉按此穴位可以达到预防心脏病、缓解疲劳、安神镇定等功效,尤其对心律不齐、心悸、心绞痛等症状有特殊的效果。所以心脏病患者可以长期按压此穴位,并且不需要他人帮助,自己左右手轮换,每只手臂按压十分钟左右,每日按压 2 ~ 3 次即可。
4、耳中穴
可治疗突发心绞痛
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医贯》
患者一旦出现突发性心绞痛,一定要第一时间就诊。最好在送医的过程中让患者在舌下含一片硝酸甘油。如果在户外,身上没有药物,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揉耳中穴。
我们可以将患者放到安全的位置,让其身体放松,将头部垫高,让其平躺,然后就近找一根小木棍,用其末端按揉耳轮脚正中的位置,找到其最敏感的痛点,即是耳中穴。
穴位找到以后,便可以用细木棍按压此处,用力要适中,而且速度要均匀,一般几分钟后心绞痛症状就会明显减轻,之后再按压就会消失。按压时可以采用两耳轮换按压,直到患者疼痛减轻或者消失为止。
5、膻中穴
治心脏病、冠心病
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中,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
——《甲乙经》
膻中穴属任脉,是人体重要的穴位之一。此穴位还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的交会穴,也是宗气汇聚之处。膻中穴是心包经的募穴,也就是活肺脏之气皆汇于此,所以膻中又被称为气会。
如果不好理解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比喻,膻中穴就好比古代皇上居住的深宫,位于整个宫廷最中央的位置,外面包围着层层大殿,而且每层都有相应的人进行把守。皇宫如若出现问题,那么外面宫殿的人都会汇聚于此,来保护皇上,不让他受到伤害。
所以说膻中穴有行气化瘀、宽心顺气、疏通经脉等作用。平时感到肺气不足,出现心慌气短时便可按揉此穴位;另外咳嗽哮喘、胸口疼痛时也可按压此穴位。
膻中穴的位置十分好找,它位于人体的正中线上,也就是人体两乳的正中间。我们自己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这个穴位。人们平时所说的“心窝”,指的就是膻中穴。
6、少府穴
防治心绞痛
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心痛,少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
少府穴属于手少阴心经穴中的一个,位于手掌,具体位置在第四掌骨和第五掌骨之间。正常握拳时,小手指的指尖触碰掌心的位置就是少府穴。按压少府穴对治疗胸闷、遗尿、小便不顺畅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少府穴对治疗心绞痛、心悸等也有很好的效果。患者按压此穴三至五分钟,心绞痛、心悸等症状便会明显减轻。曾患有心绞痛的病人可早晚各按一次,以防止心绞痛的发生。
7、承山穴
促进血液循环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针灸大成》
之所以说承山穴可以预防心脏病,是因为此穴位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老年人经常会拍打小腿,这并不是简单的放松筋骨,而是在促进血液循环。经常拍打、揉按小腿可预防腿抽筋,让血液循环更有动力,同时还可以平衡心脏血液回收的能力,所以说此穴位对心脏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当我们踮起脚尖时,此处的肌肉会略微隆起,隆起尾端的凹陷处即是承山穴。按揉承山穴可稍微用力一些,有助于排出湿气,促进血液循环。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按摩哪些穴位可以帮助我们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这几个穴位都是对我们的身体非常不错的,这些穴位有利于心脏血液的回流,还能预防那个心悸的情况,因此大家可以试试这些穴位的按摩。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48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