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说现象不要说结论

夏枯草 2023-07-29 01:17:58

“我肝胆湿热,还有脾虚,感觉拉肚子,腰膝酸软了,还怕冷,尤其冬天很明显,我肾阳虚了,现在感觉身上浑身都不舒服……”

每个中医在临床上都可以碰到一些这样的病人,自己喜欢给医生说诊断,下结论然后咨询吃什么药。有些说起来还是很头头是道,很容易迷惑不是中医的人。还有很多这样的,比如,我脾虚了吃什么药?我宫寒吃什么药等等类似。我有个病人给我影响特别深刻,他自己是中医爱好者,因为自己有身体上的疾病,也的确看过很多中医,但是效果不理想,然后他就自己看书,各种理论各种东西学了很多,但是不给自己看病,也不开药,但是找医生看的时候,一堆分析一堆的理论推演。我后面会介绍为什么这样不行。

自己给个诊断,然后就希望吃什么药,这可能也是很多人对中医的误解。

首先,如果是西医的诊断结论,完全可以介绍给医生,比如:检查了有脂肪肝,有胆囊壁毛糙,转氨酶高,甘油三酯高,尿酸高等,还有就是检查肺部有小结节,胃镜的息肉,糜烂等,因为这些检查结果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更重要是因为这些结果是标准化的,基本不会因为更换医院或者检查设备而导致结果的变化或者认识的偏差。

其次,就是中医的各种结论。比如一个医生说你是肾阳虚,一个医生可能是考虑你是痰湿体质,自然每个医生的处方不同。可以说是一人一方,一人一方的前提可能是每个人对同样一个病人的看法诊断不同导致的。每个医生的看法况且不同,更不要说一个爱好者或者病人自己的看法了。对于医生来说毫无意义。因为诊断的结论是否正确,完全是后面治疗的反馈,如果好了,那可能诊断不错,好了十分,诊断很好,好了五分可能诊断还需要修正,绝对不是闭门造车可以下结论做诊断的。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都非常重要。中医是非常接地气的技术或者学问,都是搞临床看病的,如果只是书本上学学理论,那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因为你对学的东西没有底气,而底气只来自于能够通过自己学的看好病。只看书,不看病是不行的。

所以,去看中医,有些东西需要注意。

第一,如果做过各种检查,可以准备好各种现代检查结果,以备查阅。很多检查还是很有必要做的。

第二,最好素颜,然后不要刷舌苔。上午下午晚上都可以看中医,不是非要凌晨或者早上才是。

第三,叙述病情的时候,你就直白的描述,是哪里不舒服就哪里不舒服,是怎样不舒服就讲怎样不舒服,当然如果在其他地方看了,可以提供处方,方便做参考。没有必要按照逻辑讲,何况病人不可能有医生的角度和逻辑。有些病人叙述病情可能听起来会很琐碎,甚至反复,这个作为病人不要担心,你讲就可以了,因为医生会引导的。很多找我看过病的病人肯定有印象,我时常会问比如下面的问题,其实就是把很多病人信马由缰的思维拉回到关注病情上,关注到本次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上:

你这个不舒服和那个不舒服哪个先出现?

你这次最想处理哪个问题?

你现在最不舒服的是哪里?

……

里面的线索或者逻辑是哪里来的?都是根据每个医生在学习和临床中形成的看病体系决定的。对中医来说,可能不同的医生体系是不同的。不要感觉很奇怪。可以看《为什么不同医生开出的处方不同?有时还都有效》。在患者提供了基本信息的情况下,比如吃饭、睡觉、大小便等各种情况之后,医生会按照各种要点重点收集病情资料。患者没有必要操心这个事情,也很难帮上忙,唯一要做的就是:如实,然后不取舍的说。

询就诊防失联(同行勿扰)添加时注明原因,随缘通过。

========================

用药遵医嘱,求医请就近,急症到医院。

想要获得更多治疗妇科、儿科诸如感冒、发烧、咳嗽、胃病、月经不调等的讲解,可以点击“ ”

逻辑基本知识—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命题,而结论则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命题。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因此,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性的,而是或然性的。也就是说,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可能的,所以,归纳推理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
拿任何一种草药来说吧,人们为什么会发现它能治好某种疾病呢?原来,这是经过我们先人无数次经验(成功的或失败的)的积累的。由于某一种草无意中治好了某一种病,第二次,第三次,……都治好了这一种病,于是人们就把这几次经验积累起来,做出结论说,“这种草能治好某一种病。”这样,一次次个别经验的认识就上升到对这种草能治某一种病的一般性认识了。这里就有着归纳推理的运用。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和联系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主要区别是:首先,从思维运动过程的方向来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特殊性的知识的结论,即从一般过渡到特殊;而归纳推理则是从一些特殊性的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一般性的知识的结论,即从特殊过渡到一般。其实,从前提与结论联系的性质来看,演绎推理的结论不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即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不可能的。一个演绎推理只要前提真实并且推理形式正确,那么,其结论就必然真实。而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除外)的结论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只具有或然性,即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即使其前提都真也并不能保证结论是必然真实的。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虽有上述区别,但它们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是紧密的联系着的,两者互相依赖、互为补充,比如说,演绎推理的一般性知识的大前提必须借助于归纳推理从具体的经验中概括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归纳推理也就没有演绎推理。当然,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比如,归纳活动的目的、任务和方向是归纳过程本身所不能解决和提供的,这只有借助于理论思维,依靠人们先前积累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指导,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演绎活动。而且,单靠归纳推理是不能证明必然性的,因此,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应用演绎推理对某些归纳的前提或者结论加以论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没有演绎推理也就不可能有归纳推理。
(三)观察与实验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得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当然,人们在进行归纳推理的时候,总是先要搜集到一定的事实材料,有了个别性的、特殊性的知识作为前提,然后才能进行归纳推理。而搜集事实材料则必须运用经验的认识方法,主要是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1.观察
人们在对象或现象的自然状态下,有目的地通过感官去研究对象或现象,这就叫做观察。
为了使观察获得的材料比较可靠和比较准确,还应注意两个问题:(1)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切忌主观的随意性和片面性。(2)尽可能地借助于有关的仪器设备来进行,以克服感觉器官认识的局限性。
2.实验
人们在控制对象或现象的条件下有目的地通过感官去认识对象或现象,就叫做实验。具体而言,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方法、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排除干扰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在相对的纯粹状态下研究自然现象的认识活动。例如,要研究某一植物在某种条件下对具有一定酸碱度的土壤的适应情况,人们可以在实验室中,人为地控制大自然对植物生态的影响,只就酸碱度这一特定的因素进行考察。
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它和观察比较起来有以下优点:(1)实验可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使被研究的对象或现象在极其纯粹的状态下再现出来,并借助于人工的隔离条件,使其依照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这就便于人们观察某种对象或现象的发生过程以及对象或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我们看见铁球与鸡毛从塔顶上同时往下落,在空气中它们下落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与空气有关还是无关?这是由于空气的阻力作用还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呢?在自然状态下,由于许许多多的对象或现象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我们是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的。为此,我们可以做“自由落体”的实验:把铁球和鸡毛都放在抽掉空气的圆筒形的透明容器中,看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速度是否一样。这样,就容易发现铁球与鸡毛在空气中下落的速度不一样与空气阻力作用的关系。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人为地抽掉了空气这个因素,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纯化”了被研究的现象。(2)可以把容易消失的自然现象或在自然条件下不易出现的自然现象,人为地引发出来,并使之重复出现,以便于人们进行观察。例如,天空中的闪电,一闪即逝,不易观察出究竟来。我们在物理实验室里可以采取人工模拟的办法,引发闪电现象的重复出现,以便反复地进行观察。
(四)一些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
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和研究。也就是说,人们还要对经验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这就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方法,即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等。
1.比较法
比较法是在思维中用以确定对象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逻辑方法。比较法的基本功用是辨同和别异。在进行比较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必须在同一关系下进行比较。比如,一个国家在使用旧货币时期的物价与币制改革后使用新货币时的物价,就不能直接地加以比较。其次,要就对象的实质方面进行比较,不要因某种表现上的相同,而忽略实质上的差异;也不要因表面上的差异,而忽略实质上的相同。
2.分析法与综合法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而加以认识的逻辑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将已有的关于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关于对象的统一整体的认识的逻辑方法。分析是综合的基础,而综合则是分析的发展。
(五)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1.完全归纳推理
先看一个实例:当着天文学家对太阳系的大行星运行轨道进行考察的时候,他们发现:水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金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地球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火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木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土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天王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海王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冥王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而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是太阳系的全部大行星。由此,他们便得出如下结论:所有的太阳系大行星都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这一结论,就是运用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
可见,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归纳推理:根据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的考察,发现它们每一个都具有某种性质,因而得出结论说: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
根据完全归纳推理的这一定义,它的逻辑形式可表示如下(S表示事物,P表示属性),
S1——P
S2——P
……………
Sn——P
(S1,S2……Sn是S类的所有分子)

教师在课堂上还有说话的自由吗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是对教师角色的一种定位。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多种方式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语言引导。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是语言多一些好呢?还是少一些好?这样的问题可能很难回答,因为,课的类型很多,不同的课对教师的语言要求也可能会不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要太多,我们平时说的满堂灌就是指教师整节课都在讲,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这样的教学不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可见,虽然不能用教师语言的多少来衡量课的好差,但我们提倡的还是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少说一些话。实际上,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老师占据了讲的时间,学生也就不会有机会再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现在的一些课包括我自己上的课,常常是教师讲的语言太多。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心理,对于某一个现象的解释或者某一个结论,只是学生讲过了,其他的学生不一定能明白,只有教师自己讲过了也就放心了。有些教师甚至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我已经讲过了,你怎么又忘记了。”意思是教师讲过的话学生就应该记住了,应该会应用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很幼稚的。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学生相互之间讲的语言是他们最容易懂的。你看当两个婴儿在一起时,我们也会看到他们在交流,他们可能也在说:“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气候宜人。”但我们大人听不懂,这是因为他们用的自己容易懂的语言。不要说是人,我晚饭后去吴山上散步时,也经常看到,两只狗在一起时,在进行交流的场景,它们也可能在说:“好久不见了,近来好吗?常有骨头吃吗?钙质够吗?”但这是狗的语言我们人类难以听懂罢了。对学生的教学也有一些类似的地方,学生说的语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我们老师听起来会觉得没有说清楚,我们之所以这样的认为,是由于这些语言的表达不是完全符合人类的规范,比如语法结构不对或者用词不够确切,但这些语言对另的学生,即他们的同龄人来是听得懂的。教师讲的语言是合符逻辑的,语言的精练的,用词也是恰当的,是符合人类规范的,但学生可能是听不懂的。教学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听得懂,再让学生学习规范的表达。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说话就必须要控制教师的语言,如何能够减少教师在课堂上语言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不要重复学生的语言;上课时,学生经常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当学生回答后,有一些教师就重复学生的话,这样的习惯不好,学生回答后,老师就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二是让学生把话说完;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者在阐述某一件事情时,老师不要轻易地去打断学生的说话,应该让学生把话说完,这样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减少教师的语言。三是多让学生陈述结论,而不要结论总是由教师去陈述。教师应该适度增加一些启发性的语言,启发性的问题,而不要多说结论性的语言。四是适度地用肢体语言来代替口头的语言,如要请某一个学生发言,可以用手势表示,不一定要说:“你来回答或者你来说。”这样的话。

成熟,但不要世故_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总觉得待人处世难,觉得自己幼稚。他们悉心观察成年人是怎样待人接物的;他们把报刊上发表的研究处世之道的文章剪贴起来,仔细阅读并实践。青年人都渴望自己早一些成熟起来。可是,到自视“成熟”些了,却又被有些人说成“变得世故”了。或许有些青年,也觉得“世故”不那么好,但又认为在某些问题上,它能起到和“成熟”同样的作用,二者似乎都能把人际关系处理得很融洽。那么,究竟怎样区别成熟与世故呢?
近读鲁迅先生的著作,学习了他对旧处世法的批判和他划分“成熟者”与“世故者”的一些界限,很受启发。我感到,二者的界限不仅泾渭分明,而且有着本质的不同。
是有理想,还是悲观厌世
鲁迅先生在划分成熟与世故的界限时,没有拘泥于一些具体方法的争执,而是抓住二者如何对待社会和人生这个大问题进行分析。他认为,成熟者胸怀理想,世故者悲观厌世,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处世法的思想基础。
成熟者是“勇敢而明白的斗士”(引语系鲁迅的原话,下同),他们能看到社会或人生的阴暗面,却不被阴暗面所吓倒,表面上沉静而内心却有一腔热血。他们懂得,社会不是一个水晶球。他们既看到光明,又看到黑暗;能“明白旧的,看到新的,了解过去,推断将来”;他们懂得“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决不是如诗人所想象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因此,面对黑暗面,有不平而不悲观;“内心有理想的光”,对前途和生活充满信心,既坚信“希望是在于将来的”,又能执著于现在,扎扎实实去奋斗,具有顽强斗争精神。
世故者也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但他们分不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往往被阴暗面所吓倒。他们因为在事业、理想、生活、爱情等方面遭受到打击和挫折,便冷眼观世,觉得人生残酷,社会黑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他们自以为看透了社会和人生,其实他们不懂得,永远不会有百分之百的光明世界,我们的社会是光明与黑暗并存,但以光明为主;社会的发展是光明战胜黑暗的过程。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说的:“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鲁迅教诲青年,生活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有艰险,有曲折,也常有逆境。悲观厌世,叹息埋怨都无用,只会失去生活的方向,而只有扬起理想风帆的人才有希望。
对社会是改造,还是顺应、周旋
成熟者由于对社会、人生充满信心,有理想,因此他们的处世态度是以改造社会为前提的;世故者由于对社会、人生悲观失望,在处世上是采取“周旋方法”去顺应社会。具体区别有以下种种:
真诚与虚伪 成熟者知道社会是复杂的,因此人的头脑也应当复杂些才好。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遇事要“自己思索,自己作主”;不迷信,不盲从;与人交往中,要头脑清楚,考虑复杂些而不失其赤子之心;对人不要“耍心眼”,但也不能太稚气,否则也容易上当受骗。与人相处,要善于识别人,不同对象,区别对待。“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如果遇见不熟悉的人,“切不可一下子就推心置腹”,可以多听少谈,真正了解后才可以敞开交流思想。这些是鲁迅待人接物的经验谈。
世故者由于过多地看到社会和人生的阴暗面,因此错误地认为世间没有真诚互助可言。对人外热内冷,处处提防,见人只说三分话,相交从不见真心;与人相处,只是圆滑应付,心口不一。鲁迅批评这样的青年人:“少年老成的,城府也深,我大抵不和这种人来往。”他提倡待人真诚,反对虚情假意;主张实事求是,关心人,帮助人,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理智行事与玩世不恭 成熟者了解世事的复杂,头脑冷静,遇有出乎意料的变故,能用理智控制感情,不急躁,不鲁莽从事。鲁迅多次嘱咐青年,遇有突然刺激,要“切戒愤怒”,一定不要逞一时之勇。争气斗胜,那绝不是真正的勇敢,而是意志薄弱,感情用事。生活犹如一张网,错综复杂,有多方面的牵连,没有理智,不会思考是不行的。成熟者是“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而且有毅力”的人。
世故者不敢正视现实,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他们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社会和人生,缺少鲜明的爱憎和热烈的感情,遇事也少有理智。他们在生活中也曾有过理想,也曾进行过斗争,但在受到挫折后,便迷失了方向。或者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游戏人生;或者采取同流合污的态度。他们的口头禅是:“人生几何,何必固执?”因此对任何事都不关心,采取不严肃的态度。
坚持原则与骑墙、中庸 鲁迅指出,成熟者待人处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以公事为重。他们不为眼前的一点私利而争斗,也不整天“嘁嘁喳喳”,“说长道短”。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决不去斤斤计较;但在原则问题上却“绝不敷衍”。在处世中,成熟者往往表现出“大事聪明,小事胡涂”的特点。他们知道,计较小事、私事,或者暗里搬弄是非,只会坏事,只会使自己成为心胸狭窄,鼠目寸光的人。鲁迅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和论敌斗争,“实为公仇,决非私怨”;同志间“决不日夜记着个人恩怨”。这是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世故者待人接物,不讲原则,特点是中庸、骑墙。他们和人可以谈天说地,但是只摆现象,不下结论;下结论也是说些“大家早已公认的”结论。遇有争论“莫问是非曲直”,要不然就是说些模棱两可的话,与人意见不一致时,采取“今天天气……哈哈哈”的回避态度。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乖巧行为,他们“虽知一切隐秘,却不动声色”;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装作看不见,不批评,明哲保身。还有些人采取“随风倒”的处世方法,他们观风向,察潮流,看气候。强者的意志、多数人的作法就是他们的行事准则。什么实事求是,什么理论、原则,全不放在心上。
是辩证法,还是相对主义
成熟者和世故者,待人处世的不同态度,是有不同的思想根源的。成熟者以辩证法为指导,世故者奉行的是相对主义。
鲁迅先生在谈到他如何对待受骗时指出:“即使第一次受骗了,第二次也有被骗的可能,我还是做,因为被人偷过一次,也不能疑心世界上全是偷儿。”这话说得极好。成熟者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只可“略小节而取其大”,成熟者能全面看问题,有区分局部与全体,支流与主流,绝对与相对的能力,不为现象所迷惑,具有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一些青年人由于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一旦受骗,便由轻信一切变为不信一切,认为人都是自私的。十年内乱中,一些人眼见了人与人之间的告密、陷害、虚伪、欺骗等阴暗面,便认为“洪洞县里无好人”。他们的思想方法正如鲁迅指出的,是“一次被人偷,便疑一切人。”他们把个别当一般,以局部代替全局,因此看不清本质和主流。世故者正是沿着相对主义的小径,从幼稚走上了世故的邪路。对理论从信仰变为怀疑,对前途从希望变为失望;失去生活的热情,在精神上被阴暗面击垮了。这是值得深思的教训。
刚入世的青年,要牢记鲁迅先生的话:“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败,就好。”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95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