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打点滴的是是非非(为什么要给树打点滴?打的是什么呢?)

佚名 2023-08-03 21:03:24

自2016年起,全国众多医院接连开始取消门诊输液服务。1月,浙江下发“限抗令”,叫停全省三级医院(除儿童医院和儿科)门诊输液;3月,江西发布通知,鼓励二级以上医院探索取消门诊输液服务;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等叫停成人门诊输液;7月,江苏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抗菌药物输液……大医院叫停门诊输液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但这一措施是否真能遏制抗生素滥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大医院多关停,小地方仍过度

9月9日上午,记者分别走访了北京5家三甲医院。结果发现,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均已关闭门诊输液室,需要输液治疗的患者均转往急诊室。北京协和医院虽未取消门诊输液,但可容纳20多人的屋子里,空空荡荡,只有1名患者。在调查的5家医院中,仅北京医院一层的门诊治疗室仍人满为患。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北京医院门诊输液患者较多,但过度诊疗、滥用抗生素的问题并不严重。脚部意外骨折的陈女士一脸愁苦告诉记者:“我住在望京,离这儿挺远的,要不是疼得实在挺不住了,也不会来医院输液。”

大医院严格管理,并不能掩盖地县级及以下医院仍然广泛存在的过度输液问题。

晓云是今年的大一新生。半年前,她刚经历了一场差点影响到高考的“大病”。3月,正值高考备战关键期,晓云发烧了。按照多年来的治疗习惯,她赶去县医院打上了点滴。没想到,以前几天就能见好的病,这次却控制不住了。住院半月也不见好,转到市中心医院再住半月,仍不见缓解。直到转进省医院,医生才道出原因:由于长期打点滴、用抗生素,晓云已对多数抗生素耐药了。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的姜女士告诉记者,在当地,感冒、喉咙发炎等问题,不管严重与否,医生常是建议输液。“我家孩子因为感冒发烧,一年平均得输两三次液。我在想,病好没多久又犯,是不是说明已经耐药了?”

在吉林省梨树县,窦大夫诊所颇有名气,特别是每到流感季节,小诊所总挤满了人,都在打点滴消炎。当地人都说,窦大夫医术高,看病好得特别快。但曾在窦大夫诊所就诊的一名患者告诉记者,自己早年因感冒在此打吊瓶导致了药物性耳聋。他说,不仅窦大夫诊所,当地很多社区医院都会用这类药治疗感冒发烧。即便是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的正规医院,很多医生也会主动开输液治疗,如患者拒绝,还会招致医生的白眼。

在东北很多地区,比到私人诊所打吊瓶更受患者欢迎的是“上门点滴”服务。输什么药患者可以自己决定,提前在药店买好,“医生”上门只负责扎针,一次“手工费”是6元,若由“医生”带药,费用另计。无论哪种方式,上门点滴的总费用都会低于医院。在寒冬季节,人们懒得出门,这一服务备受欢迎。

输液风险被低估

输液技术是西方医学的产物,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1628年,英国医学家威廉·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理论,为后人开展静脉药物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众多医学专家的逐步完善,在20世纪,输液终于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在二战期间被大量应用于伤员的抢救治疗。

这么多年来,输液治疗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高获益、高风险的特点也决定了过度输液将导致诸多严重后果。最新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数据显示,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静脉注射的占57.9%,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70%以上。专家指出,输液可能导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导致不良反应。相比口服和肌肉注射,输液可谓最危险的给药方式。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张征解释说,人体有一套自我保护系统,而血管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将有害物阻挡在外。如用尖锐物突破这道屏障,迫使机体承担强加的吸收、代谢工作,就会直接损害肝、肾等器官,引起不良反应。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张继春强调,一些中药注射剂的提取成分不明,若药物中可能引起过敏的杂质进入血液,可引发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其次,造成抗生素耐药。抗生素是目前门诊输液中最常见的一类药物。张征说,虽没有准确数据说明门诊中到底用了多少抗生素,但估计这个比例能占到八九成。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朱华栋说,急诊室常能见到因感冒发烧自行要求输液的患者,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不需要输液,但医生根本拦不住。张继春强调,滥用抗生素会使病菌产生耐药性,一旦现有抗生素不能起效,我们就可能面临无药可医的困境。为此,2016年5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文章呼吁应对全球耐药感染问题。文章估计,在抗生素用量约占世界一半的中国,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抗生素耐药每年将导致100万人早死,累计给中国造成20万亿美元的损失。

最后,引发疾病。张征表示,输液所用液体中存在的非可代谢微粒会在体内蓄积,并慢慢形成肉芽肿。若过度输液,大量微粒可能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此外,不当输液还会加重心脏和肾的负担。

“输液大国”根在体系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就提出了“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合理用药原则。在其他一些国家,输液被当做一场小手术,用来慎之又慎。然而在我国,“吊瓶森林”、“输液大国”的帽子至今还没能摘掉,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以药养医。在张继春看来,中国成为“输液大国”的病根在于“以药养医”的医疗体系。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偏少,因此,出于创收目的,医生更愿意让患者输液。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学教授胡善联强调,在偏远地区及村镇医院,输液收入可能是支撑医院或诊所的重要经济来源。

医患关系。由于医患关系紧张,为了自保,部分医生会将该做的检查和包括输液在内的药物都用上。张征认为,这样做虽然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但若置患者的强烈要求于不顾,一旦出问题,更容易导致医闹事件。朱华栋说,有时医生在劝导无果的情况下,只能开些“安慰液”,比如葡萄糖或补液盐,以满足患者的输液要求。

药师地位。在某些医院,药剂部门缺乏准确定位。张征说,如果药师没有实质的药物干预权,只是药品数量、金额的管理者和分发者,就很难在管理患者用药安全、监护患者用药过程中发挥作用。

患者误区。张继春认为,患者误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什么病都得输液。张继春告诉记者,她曾在某个医院的门诊中发现,大约90%的输液都是不必要的。2.输液病好得快。很多人一生病就输抗生素,特别是感冒发烧,实际上,这并不能治疗病毒引起的感冒发烧,因为抗生素是杀菌的,对病毒无效。3.提前输液能防病。过冬前,不少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会到医院要求输中药注射剂,“洗洗血管”,预防疾病发作。其实,输进的药液会被身体代谢,很难起到防病作用。

改变医患观念最关键

在胡善联看来,近些年,输液引起的不良后果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他认为,全国多地出台的地方性法规,要求三级或二级以上医院取消门诊输液的措施,虽然存在“一刀切”之嫌,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这不仅有助于解决过度输液问题,减少不良反应,还能引导常见病患者下沉到基层医院,更好地实现分级诊疗。

以2014年3月取消门诊输液的北京航空总医院为例,数据显示,仅3个月时间,医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就从15.3%降至7.61%,药品不良反应率下降了51%。“这一措施是未来趋势。”胡善联说。

解决过度输液问题,最关键是让医患双方改变观念。胡善联强调,在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后,基层医生观念的改变更显重要,因为面对不懂医的患者,大夫的劝导作用不可忽视。“让百姓改变治疗观念,肯定要有个过程。”胡善联说,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五六年,甚至10年时间。而在尚未改变观念时,我们需要一些“硬措施”削减输液量,“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就是这样的“硬措施”。

此外,在鼓励医患改变观念的同时,还应从政策及资金投入上,保证基层医院的经济收入,减轻其经营压力,杜绝以药养医,这也是实现分级诊疗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朱华栋最后强调,输液治疗有自己的治疗指征和适用范围,即便在急诊,也只有一些真正急重的疾病才需输液治疗。比如,严重肺炎需要抗生素治疗;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在急性期需要输液;因胃肠疾病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需输些营养液等。

为什么要给树打点滴?打的是什么呢?

一般打的是营养类物质,如快活林吊针液。

为了改善树体长势,激活花木潜能,促进根系生长和芽的萌发,显著提高新移植树木的成活率。

树木需要打点滴的情况通常可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移栽、复壮、病虫害治疗、生长调节。

针对不同的目的,配制不同的药剂,给树打点滴其方法与器具,与给人打点滴相近。只是针头要粗得多,并可用电钻钻孔。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液体流完后,拔下输液器,用小木棍插入孔中,在孔口处喷上杀菌剂,再用杀菌剂和的泥抹在孔口处。取下输液袋,用钳子拔下钉子,用含杀菌剂的泥抹在钉子眼处,防止细菌感染。

2、输液的快慢是根据树体自身的吸收快慢来决定的。输液袋上的开关只是调节使用与不使用。是不可以调节快慢的。过快或过慢对树体都没有影响,是树体自身导致的输液快慢速度。

-大树营养液

打点滴与吃药的区别?

当然是打点滴更快一点了,因为他是直接进入你的血液的,效果会比较快点。但是对身体不好,长时间打点滴,会有依赖性,好像是澳大利亚的一位科学家分析过,打一次点滴,就好像做一次小的手术,经常打点滴,会对身体健康有影响。

打点滴对身体的危害

现在的小宝宝抵抗力很差,一感冒发烧就去输水,殊不知这样长期输水会严重扰乱宝宝正常的抵抗力,造成宝宝体质越来越差。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打点滴对身体的危害。

打点滴对身体的危害 一、打点滴会使你的血液中不溶性微粒增多

不溶性微粒是50微米以下的微粒,肉眼看不见,这种微粒可从药液本身产生,也可能由输液用器具,或药液生产时产生,在你输液时进入你的血液中。人体的毛细血管直径一般为4-7微米,经常或大量的药物输液进入血管,不溶性微粒就会大量地蓄积在微血管丰富的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内,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微血管的血栓梗塞、肺内肉芽肿、肺纤维化、肺静脉压、肺动脉压增高,以及局部组织水肿、炎症、坏死。

二、打点滴能降低人身的免疫力,使身体产生耐药性

我们人体自身的免逸系统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和病毒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如果一生病,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去打点滴,长此以往不仅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久而久之,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容易患上输液依赖证,导致身体产生抗药性,以后再患同样的疾病如果不打点滴就很难好起来。

三、打点滴会导致自身菌群失调,增加身体感染疾病的机会。

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超级细菌?的出现已经对我们发出了警告,这种细菌能力超强,一般的药物对其没有任何的杀伤作用,为今后对疾病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四、打点滴更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五、打点滴存在的其他问题。

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或者输入过多药液,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衰竭和肺水肿;甚至,如果在针管内的药液中混入了大量的气泡或者血凝块,还会堵塞血管,让心脏停止跳动。

输液的危害预防措施 1、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用药指导原则》及执行《合理用药原则》: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配合药师参与指导用药管理,使输液安全合理。必要时采取处罚的方式加以控制。

2、纠正医护人员的医疗习惯和行为,改善服务理念,降低或减少输液。

3、普及宣传用药知识,告知病人不合理输液的危害,改善病人就医行为,不鼓励不提倡输液,而是鼓励科学的用药。

4、 医疗机构尤其是医护人员应采用多种方式向患者和家属宣传输液知识,医护人员在治疗时应该提醒患者要配合遵守用药原则,可减少不合理输液,从而降低输液反应。

输液环节的管理 1、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尽量保护患者血管,若穿刺静脉一次不成功更换针头,防污染、防微粒;根据病情需要及药物在血液中维持的有效浓度、时间,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输液量、时间、速度及液体浓度。

2、熟悉各种输液的适应症、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输液过程加强巡视,防止输液引起的并发症。有条件可应用互联网监控输液器,可以观察输液过程中每一滴药液变化(输液量、时间、输液速度及输液故障、输液结束),提醒人们随时发现,及时处理。

3、 输液器、留置针的选择:使用加密终端过滤输液器;做好留置针的管理。减轻痛苦病人 ,使输液更加安全。

4、输液环境的质量要求, 输液室应按年龄、疾病的不同、病情的轻重分类分室,并有空气净化装置,减少微生物、微粒物、气态污染物的污染及交叉感染。

5、减少非医院环境内的输液,完善法规,制定输液标准,树立合理、安全、正确的输液新观念 。

6、不合理输液已成为我国独有的医疗文化,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制度。宣传合理输液,教育公众尊重医学规律,改变?凡病皆吊瓶?的错误观念,引导社会养成一个正确看病,健康看病的良好风气,让输液真正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

不当输液对患者健康造成危害 危害一: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而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无关系!

危害二:输液过多过快将引起急性心衰,长期输液将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

危害三: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俗称:药底子拔高了)。

危害四: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等,为此每年全国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235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