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甲肝症状如何治疗,主要采用支持治疗(甲肝症状和护理方法)

妙手生春 2023-08-12 11:17:50

甲肝的患者在患病的初期并不会有特别明显的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低热以及小便颜色加深的情况。随着甲肝患者病情的不断发展,会发现有黄疸的情况出现,多数患者还会有畏寒的情况产生,体温一般在三十九度左右。

患有甲肝在发病的情况会有恶心呕吐的现象出现,少数患者还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排尿的颜色也会逐渐的加深,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轻度腹泻、上腹饱胀等情况出现,这都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如果出现这也情况就要进行最及时的治疗。

怀疑患有了甲肝就需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现如今能够检查甲肝的常见方法有实验室检查、抗病毒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医生则需要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来进行最有效的诊断。诊断甲肝需要与中毒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等疾病进行有效的鉴别。

如果确诊患有了甲肝就需要进行最及时的治疗,治疗甲肝主要采用的是支持治疗,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甲肝需要进行长期的过程,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治疗充满信心,这样才会有好的治疗效果出现。

严重的甲肝患者还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和注射剂治疗,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要听取医生的意见,在治疗甲肝的同时,人们需要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食物一定要进行高温加热,要坚持少食多餐的用餐原则,千万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平时注意多学习医学的相关知识,多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情况,养成定期到医院进行身体复查的好习惯。可以适当的进行休息,多多的进行体育锻炼,多与大自然接触,才能够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

甲肝症状和护理方法

甲肝症状和护理方法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初,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临床分为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1.急性黄疸型

(1)潜伏期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天。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

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日。

(3)黄疸期

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4)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

较黄疸型少见。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体征多有肝肿大、有轻压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转氨酶升高。一般在3月内恢复。

3.瘀胆型

旧称毛细胆管性肝炎,现证明其原发病变在肝细胞泌胆机制而不在毛细胆管,故原称病名已不用。主要是急性甲型肝炎引起的肝细胞裂解导致胆汁分泌下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上升和胆酸浓度增加,引起黄疸和全身皮肤瘙痒。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消化道症状较轻。该病病程较长,黄疸持续2~4个月。

本型为黄疸型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特点是胃肠道症状较轻,发热时间较长,肝内梗阻性黄疸持续较久(数周至数月),可有腹胀、皮肤瘙痒、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尿色深呈浓茶色,肝肿大、有压痛。需与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4.亚临床型

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轻度异常。

5.重型肝炎

较少见。成人感染HAV者年龄愈大,重型肝炎发病的比例越高。

6.暴发型甲型肝炎

本型占全部病例的0.1%~0.8%,但病死率甚高,达50%。本型起病甚急,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腹腔积液、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直至出现深度昏迷、抽搐。患者多因脑水肿、脑疝、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周。

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有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确诊甲型肝炎应根据病毒学指标。

鉴别诊断

1.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均可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特别是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极相似,更需要特异性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2.中毒性肝炎

各种全身性感染均有可能出现肝肿大、黄疽、肝功能异常等。但均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证据,且随原发病痊愈而恢复,血清抗-HAV、IgM阴性等特点可鉴别。

治疗

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一般及支持治疗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急性黄疸型肝炎宜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起病后3周)满,临床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在17.1u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时可以出院,但出院后仍应休息1~3月,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半年-1年。

;

肝炎有哪些治疗方法?肝炎有哪些危害?

肝炎这种疾病很容易引起周围人的恐慌,一定患上这种疾病不仅会危害自身的健康,而且还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和社交。一旦患上肝炎需要及时治疗,那肝炎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1、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急性肝炎的方法,当肝炎症状较为明显时,需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他克莫司胶囊等药物对于症状严重、黄疸深重的急性肝炎的患者,是有较好的缓解作用的。当然在治疗时是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来具体选择药物的,也常见多种药物综合搭配使用的情况,患者最好的咨询专业医务人员后,遵照医嘱进行服药,并提前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
(2)据了解,肝炎的治疗方法还有很多,常见使用支持治疗的方法,尤其是像急性肝炎这种具有一定的自限性肝炎。在患病早期发现时,就要及早进行支持治疗。支持治疗主要就是让患者保证足够的休息,避免劳累,并注意营养的补充,饮食要保持清淡,避免烟酒和辛辣食物的刺激。多数急性肝炎的患者在坚持支持治疗的方法三到六个月后,可以恢复。
(3)急性肝炎除了选择以上肝炎的治疗方法外,还要注意做好定期复查,了解和掌握疾病的恢复情况,以便及时做好治疗方法的调整。此外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针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彻底治疗的方法,需要时患者可以就医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来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2、主要危害
(1)甲型病毒性肝炎:这种肝炎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会有很多影响,大家在得了甲型病毒性肝炎后,患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畏寒、发热、腹泻、疲倦、肝功能异常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感冒,而且甲肝容易爆发或大范围传染。
(2)乙型病毒性肝炎:大家在得了这类肝炎后,患者如果不早日进行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肝细胞不断坏死的情况,损害肝脏正常结构,使人体的机制处于非正常状态,最后变成肝硬化,并出现肝腹水、引起肝脾肿大等并发症,继而可能发生癌变,因此大家知道肝炎会带来什么危害后,要及时对这种疾病进行正规的治疗。
(3)丙型病毒性肝炎:大家在得了这种类型的肝炎后,患者应该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会对患者的肝脏造成持续性的破坏。刚开始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如果不及时诊治,将可能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对人体造成巨大的危害。
(4)丁型病毒性肝炎:这种肝炎也会对患者的健康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人们在感染丁型病毒性肝炎后,会严重影响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健康,因为这种病毒与乙肝病毒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容易发展成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
3、预防措施
(1)疫苗:
肝炎能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目前已经正式使用的肝炎疫苗为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的疫苗。
①乙型疫苗在我国已经列入儿童计划免疫的内容之中,注射乙肝疫苗,能使孩子获得对乙型肝炎的免疫力,可以免受乙型肝炎的传染。
②甲型肝炎的疫苗这些年来也在逐步推广中,对预防甲型肝炎有较好的作用。
③丁型肝炎是继乙型肝炎后跟上来的肝炎,所以预防了乙型肝炎便也就预防了丁型肝炎。
(2)戒酒:
戒酒是保肝的一大重要因素。
(3)限脂:
可以通过控制饮食预防,如控制含糖类食品的摄入。另外还可以通过运动来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已经患了脂肪肝的人,如果能控制饮食、坚持体育锻炼,就能消耗体内热量,控制体重增长,而肥胖减轻之后,肝脏中的脂肪也会随之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无需药物治疗。
(4)清洁:
由于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是经消化道传染的,所以预防的方法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

甲型肝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预防和治疗?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 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查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道甲型肝炎亦可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国外医学流传分册1994),尚待进一步研究。 甲型肝炎在流行地区多见于6个月龄后幼儿,随着年龄增长,易感性逐渐下降,所以甲型肝炎在成人中较少见。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 本病的诊断依据患者有明显的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等前驱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检查ALT、抗-HAV,一般情况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 症状与治疗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甲肝病毒对各种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能长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通过各种污染物品(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单等)以及水和食物传播,也可经苍蝇携带而传播。 甲肝病情初发时,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想吃饭,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烧等症状,严重时眼睛、皮肤发黄。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预防甲肝除在生活上注意清洁外,注射甲肝疫苗也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手段。对患者的粪便及被其污染的用具要加强消毒处理。 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甲肝的临床表现和年龄的关系中国医学健康网 儿童(<5岁)成人 隐性感染发生率80—95—25% 黄疸或其它临床表现的发生率5—20u—90% 完全康复99%+98%+ 14岁及以下甲肝的死亡率0.1% 15-39岁甲肝的死亡率0.1% 40岁及以上甲肝的死亡率0.1% 周期 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30日)。临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亚临床型和重型。整个病程2~4月。 一。急性黄疸型 1.潜伏期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天。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 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日。 2.黄疸期 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3.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二。急性无黄疸型 较黄疸型少见。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体征多有肝肿大、有轻压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转氨酶升高。一般在3月内恢复。 三。瘀胆型 旧称毛细胆管性肝炎,现证明其原发病变在肝细胞泌胆机制而不在毛细胆管,故原称病名已不用。主要是急性甲型肝炎引起的肝细胞裂解导致胆汁分泌下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上升和胆酸浓度增加,引起黄疸和全身皮肤瘙痒。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消化道症状较轻。该病病程较长,黄疸持续2~4个月。 本型为黄疸型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特点是胃肠道症状较轻,发热时间较长,肝内梗阻性黄疸持续较久(数周至数月),可有腹胀、皮肤瘙痒、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尿色深呈浓茶色,肝肿大、有压痛。需与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四。亚临床型 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轻度异常。 五。重型肝炎 较少见。成人感染HAV者年龄愈大,重型肝炎发病的比例越高。参阅第二节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关部分。 六。暴发型甲型肝炎 本型约占全部病例的0.1~0.8%,但病死率甚高,达50%。本型起病甚急,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腹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直至出现深度昏迷、抽搐。患者多因脑水肿、脑疝、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周。 感染方式 甲肝主要是经由不洁饮食以及喝生水等途径而感染的,甲肝病毒主要以人体、猕猴、人猿等灵长类动物为宿主,潜伏期大约为2-6星期:在感染一个星期内,还可以在粪便中找到病毒的颗粒;而受感染个体就好像得了一场感冒似的,某些个体可能出现高烧,或者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非特异性的症状;少数可能出现茶色尿或被告知有黄疸的现象。 预防 1、从根本上说,应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普及卫生常识,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2、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特别是在甲肝流行区,不仅隔离现症患者,更重要的是早期发现并隔离现症换制周围的隐性感染者。 3、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加强饮食、水源及粪便的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共用餐具消毒,最好实行分餐,生食与熟食切菜板、刀具和贮藏容器均应严格分开,防止污染。 4、保护易感染者,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两种方式。 a.被动免疫:对家庭内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婴幼儿,应于接触后一周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02~0.05ml,有一定预防作用。 b.主动免疫:甲肝减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已研制成功,动物实验和人体应用,证明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可以广泛应用。 甲型肝炎的护理和对症支持疗法 甲型肝炎是一种有自限病程的急性传染病,除了少数特别严重的暴发型病例外,其他所有病例预后良好。自然病程不超过3~6周。只需根据病情给予适当休息、营养和对症支持疗法,防止继发感染及其他损害,即可迅速恢复健康。 (一)住院轻症和中等症的甲型肝炎患者,如果家庭有适当的疗养条件,可以留家疗养,定期到门诊复查。病情较重者,如血清胆红素超过180μmol/L,血清ALT>33400nmol/(S·L)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缺乏家庭疗养条件者、则宜住院。重症患者住院后,经治疗病情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即可回家继续疗养。 (二)休息在肝炎症状明显时期均应卧订休息。恢复期则应酌情渐增活动,但要避免过劳。卧订休息阶段,特别要注意到每次进食后平卧休息,严格禁止饭后散步。住院患者出院后,仍应经过全休、半休、轻工作,这样一逐步过渡阶段,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适当调整。这样一个过渡阶段是重要的,可以巩固疗效,防止反复。 (三)饮食应根据食欲、病情、病期及适当营养情况适当掌握。 (四)甲型肝炎可彻底康复。治好后无后遗症,体内无病毒且终生免疫甲肝病毒。 偏方 【药物组成】茵陈15克,青蒿15克,虎杖根15克,龙胆草3克,黄芩9克,半夏9克,金钱草30克,丹皮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制作用法】煎汤内服,每日1剂。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退黄,凉血化瘀解毒。适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临床疗效】 共治疗75例,结果75例中64例SGPT恢复正常;明显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以下而出院10例,转院1例。治疗前后测定血总胆红质48例中,18例恢复到正常水平;26例显著下降,其中17例总胆红质降于18.81~32.49umol/L(1.1~1.9mg%);1例无变化;3例略有上升。退黄总有效率为92%。总胆红质恢复正常时间平均17.8天。临床症状多在服药后1周内基本消失,肝肿大在3~4周恢复正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374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