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拖延症有哪些类型?拖延症分类介绍

佚名 2023-08-26 03:19:31

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习惯,依据其严重程度,判定是否为拖延症,但其实拖延症也是有种类之分的,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常见的几种拖延类型。

1、生物学因素引起拖延

有一部分人的拖延行为习惯是由于其生理状态的因素导致的,如注意力缺陷症、多动症、抑郁症、强迫症、季节性情绪紊乱症等等,此类人想改掉拖延需要先解决其本质病症;

2、寻求刺激、唤起型

凡事喜欢拖到最后一刻,在压力下高效率完成任务,并从中感受刺激、获取成就感,这部分人就是属于寻求刺激型或称为唤起型;

3、爱面子逃避型

注重别人的看法、爱面子,比起自己的能力或天赋不够不能把事情做好,他们更愿意让他人相信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而造成的任务失败,这就是逃避型的拖延,不过更令人头疼的是,他们自己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点。

以上是从形成特点来对拖延症进行分类,但其实拖延症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此内容小编介绍拖延症的好处一文中有提到,在这里就不再过多的描写了。

拖延症的表现有哪些呢?大致可以分两类

判断标准如果你要判定你是否是一个完美主义者(perfectionist),看看以下几个问题: (1)当你在工作的时候,别人说话或打岔时你的注意力是否会被破坏,并且由此你感到愠怒? (2)当你在计划购物时,你是否不想理睬对你促销的人,而是去找一些。

什么是拖延症?

严格意义上来说,拖延症算不上一种精神疾病,拖延症指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有害的、自我调节失败的形式。
拖延症者会因为要开始或者要完成任何任务、决定而感到焦虑,从而将拖延作为应对焦虑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拖延症算不上一种精神疾病,但是会对日常产生困扰、困惑。如果拖延严重影响日常的工作、生活,可能就需要做出调整,目前调整的方式最好的还是以心理干预、心理医生心理治疗为主,通过改善认知,通过一些改善拖延的小技巧,逐渐缓解情况。
另一个拖延症就是有一定病理意义的拖延症,对日常中各种事情都动作缓慢,行动特别是启动延迟,就是拖好久才迈出第一步,做起来以后动作也往往迟缓。这种严重拖延症的表现,有部分是强迫症患者的表现,如果身边人有这种明显超出一般常理广泛的拖延症行为,要及时去精神科就诊接受进一步的评估,必要时接受相应的专业治疗以早日康复。

到底什么才能算是有拖延症,?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该词的最初亮相是在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里。几乎是相同的年代,正处于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拖延更多被译成“罪过(sin)”,直到工业革命后,拖延才逐渐具有了现在的含义,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不过“拖延症”正式成为病症,国外的研究不过才一二十年。
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仅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

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拖延的基础,实际上是对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说完成任务是走过一块一人宽、十米长的厚木板,那么当它放在地面上时,几乎人人都可以轻松地走过。但对结果的高期望则像是将这块木板架到了两座高楼间十层楼高的地方,于是我们会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败或害怕成功,甚至不敢向前迈上一步。而deadline则是身后的一团火,当它离我们足够近时,害怕被烧着的恐惧感战胜了对掉下去的恐惧感,于是我们一下子冲了过去,在deadline前赶完了任务,尽管质量很难说。
更可怕的是,很多拖延的人甚至很享受那种deadline过后突然一下放松的感觉,而且拖延的结果有时反而挺好。这种时候,会在心里表扬自己很有“效率”。同时,长期这样下来,尽管不愿承认,但潜意识里确实觉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时间成绩却平平,会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于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强化的拖延。

一个人认为自己5天之内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离期限还有15天的时候一点不着急,直到最后只剩5天了才开始。 这种紧迫感和焦虑往往促发人的斗志,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只有在压力状态下才有做事情的状态。最后拿到成绩的时候,成绩往往不是很差,这样子就强化了自己最适合在deadline之前短期高压的状态下工作的心态,并且对以后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暗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469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