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好好养胃和健脾,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内脏的健康才能让外在有一个良好的状态。我们常见的健脾化湿的中药有茯苓、扁豆、党参、薏苡仁等,这几类中药也能煮粥食用,有不错的食疗价值。那么,健脾化湿吃什么?
健脾化湿的食物
(1)扁豆粥
材料:炒白扁豆50克,大米50克。
做法:将大米洗净;炒白扁豆用水泡好洗净;把大米和炒白扁豆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至粥熟豆烂时,加糖调味即可。
(2)扁豆薏米汤
材料:炒白扁豆50克,薏米50克,陈皮10克,瘦肉250克。
做法:将炒白扁豆、薏米、陈皮用水泡好洗净后,瘦肉洗净飞水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煲开后转为小火,煮约1.5小时即可食用。
中医教你健脾胃
(1)揉带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
(2)跪膝法
此法可引气血下行,使气血流注于胃经。因此对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处的,当然此功法的好处远不止这一点,坚持的时间长了自然会看到效果的。
(3)踮足功
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这是非常容易实现的一个动作,胃部在足部的反射区是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
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 味甘、性平。作用: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红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栗子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红枣(大枣)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鸡肉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兔肉 味甘、性凉。作用: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猪肚(猪胃) 味甘、性温。作用:补益脾胃。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牛肚(牛百叶) 味甘、性温。作用: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 味甘、性温。作用:补虚弱、益脾胃。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牛肉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桂鱼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泥鳅 味甘、性平,归脾、肺经。作用:补中益气,利水祛湿。宜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
粳米(大米、硬米)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籼米 味甘、性温,归肺、脾、心经。作用:补脾胃,养五脏。宜于脾虚湿盛腹泻。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忌食。
糯米(江米) 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作用,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 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 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通用名:琥珀利气丸
作用: 平肝,理气,消食,通便。
通用名:糊药
作用: 开胃消食,理气,化滞。
通用名:和中理脾丸
作用: 理脾和胃。
通用名:复方消食颗粒(冲剂)
作用: 健脾利湿,开胃导滞。
通用名:复方鸡内金片
作用: 健脾开胃,消食化积。
通用名:陈夏六君子丸
作用: 补脾健胃,理气化痰。
通用名:草豆蔻酊
作用: 温中化湿,行气止痛,健胃消食。
通用名:参术健脾丸
作用: 健脾消食。
通用名:参苓健体粉
作用: 补气健脾,和胃渗湿。
通用名:参苓健脾丸(党参健脾丸)
作用: 健脾,开胃,消食。
通用名:补益资生丸
作用: 滋阴补气,调养脾胃。
通用名:补脾消食片
作用: 补脾健胃、消食化滞。
以上仅供参考 最好先去看一下医生对症下药
猪肝具有祛湿健脾的作用,能够将人体内的湿气排出体外,能有效缓解腰肌劳损的问题,并且还可以改善身体虚弱的状况,不少人会出现身体虚弱的情况,猪肚可以起到改善身体虚弱的状况,猪肚具有祛湿健脾的功效,并且能缓解小儿厌食症,猪肚祛湿健脾胃效果佳,推荐六个食疗方。
猪肚祛湿健脾胃效果佳
猪肚的食疗功效:猪肚味甘,性温,因而具有补虚损以及健脾胃的功效。可以用于缓解虚劳瘦弱、胃疼痛、胃下垂、妇女赤白带下、小儿疳积等症。
因此,猪肚尤其适合虚劳瘦弱、体虚尿频以及中气不足的人群食用。
猪肚由于性质温和,因而大多数人群都适合日常食用猪肚,但由于其属于动物内脏,胆固醇含量较高,因此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病病人不宜多吃,否则将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此外,猪肚宜随买随吃,并且挑选时要注意挑选新鲜的猪肚,如果出现黏膜模糊、组织松弛,甚至猪肚已经呈现淡绿色有腐败的气味,就不应选购食用,以免食物中毒。
推荐六个食疗方
1、祛湿健脾:将猪肚洗净焯水去味,并加入陈皮、白术、砂仁、生姜和适量的清水,煲滚后改用文火煲约1个半小时。然后取出猪肚切件,放回锅内再煲30分钟,调味即可。可以起到祛湿健脾胃的功效,对于腹胀、纳食不香、消化不良者效果尤其好。
2、调理小儿厌食:猪肚洗净切成小块,加入淮山、芡实和清水煲两小时调味即可食用。此汤有益气健脾开胃的功效,适合肺脾气虚、易患感冒、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的小儿调理身体。
3、治疗胃寒:将老生姜切片猪肚内,炖熟或蒸熟,分2~4次吃完,可以起到暖胃驱寒的功效。
4、增强食欲:首先将白术、槟榔、生姜洗净煎水200毫升。然后把猪肚洗净焯水切成小块与洗净的大米、药汤放进砂锅内,加入清水1000毫升煮粥,可以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功效。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腹部胀满的人士可早晚温热食用增强食欲。
5、清肝润肺:将五指毛桃、土茯苓、莲子洗净,猪肚洗净切成小块并焯水备用。最后将所有材料加水武火煮20分钟,转文火煲一个半小时调味即可食用。此汤具有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清肝润肺等功效,适用于湿浊困脾,脾胃气虚,肢倦无力,水肿,湿毒带下等症。
6、散寒暖胃:将白胡椒碾碎放入洗净的猪肚内扎好,加适量水,用中火至文火煲1小时,调味后饮汤食肉,可以起到温中暖胃,散寒止痛的功效,对于健康人群而言食用也能起到驱寒暖胃的作用。
猪肚祛湿健脾胃效果佳,推荐六个食疗方,猪肚具有健脾养胃的作用,能够缓解身体虚弱的状况,能有效缓解胃部疼痛的问题,可以改善胃下垂的现象,孤独适合体弱多病的人群,猪肚汤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身体水肿的问题。
赤小豆 根据历代医家的经验,赤小豆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用,皮肤湿疹多因脾虚失运,湿毒为患,借助赤豆健脾利湿、清热利水的作用,皮肤湿疹患者食后有利于康复痊愈,故无论急慢性皮肤湿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若将赤小豆研为极细粉末,撒患处或用鸡蛋清调和涂患处,亦颇适宜。 薏苡仁 性凉,味甘淡,有健脾、利湿、清热的作用,皮肤湿疹,湿热为患,食之颇宜。《本草新编》云: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阴阳不伤,湿病易去。……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薏苡仁甘淡利湿而健脾,利湿而不伤正,补脾而兼能利湿,药食兼用,最为有益。 白扁豆 性平,味甘,亦药亦食,能补脾胃、化湿热。皮肤湿疹者食用,有药疗食疗之效,有药补食补之功。《药品化义》载: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串,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皮肤湿疹患者,常食白扁豆,脾健运而湿热去,有利于治愈湿疹顽症。 绿豆 性凉,味甘,有清热、祛暑、利水、解毒的作用。古代医家认为它可以主丹毒烦热,风疹,治痘毒,疗痈肿痘烂等皮肤疾患,均借其清热利水解毒之力,急性皮肤湿疹者食之,有助于祛湿清热。 冬瓜 性凉,味甘淡,有利水和清热作用。 丝瓜 性凉,味甘,皮肤湿疹者宜常食之,可以起到清热、凉血、解毒的效果。《医学入门》中曾说:治男妇一切恶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痈、疔疮。这类病症,多因湿热为患,同皮肤湿疹一样,食用丝瓜,均能达到去湿热、解湿毒的目的。 西瓜 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暑、利小便的作用,皮肤湿疹者宜食,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亦宜用西瓜皮煎水代茶饮,同样可以收到清利湿热的效果。 山药 性平,味甘,功在补脾胃、健脾运。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皮肤湿疹患者缘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常吃山药健脾胃而水湿渐化。一年四季,均宜食用,炒食煮食或煎汤皆可。 白茯苓 性平,味甘淡,既能健脾胃,又能利水渗湿,故皮肤湿疹者宜食。《用药法象》中说茯苓淡能利窍,益脾逐水,除湿之圣药。《药品化义》中说它:治下部湿热,淋沥水肿,便溺黄赤。这些都与下肢皮肤湿疹一样,同为湿热为患,故皮肤湿疹者宜常食之。 枸杞子 性凉,味甘苦。《日华子本草》说它能消热毒,散疮肿。皮肤湿疹患者如感到皮肤瘙痒或发出红疹,小便不利,尿色赤黄,口鼻火热的现象,可能是血热所致,枸杞头有清理血热作用,用枸杞头煮汤饮服,可见疗效。 黄瓜 性凉,味甘,可除热、利水、解毒。《滇南本草》载:解疮癣热毒。《本草求真》说,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故湿热为患的皮肤湿疹病人,宜常吃黄瓜,生吃、凉拌、烧食皆可。 金针菜 俗称黄花菜。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凡急性或亚急性皮肤湿疹以及合并感染者,均宜常食。《日华子本草》云:金针菜治小便赤涩。《本草纲目》说它消食,利湿热。实质皆取金针菜凉降之性,湿去热清,湿疹自愈。近代有学者认为,常吃金针菜,能增强皮肤韧性和弹力,保护表皮与真皮组织细胞,加速皮肤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抵御内外各种不良因素对皮肤的刺激侵蚀,对皮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荸荠 性寒,味甘,能清热、化痰、消积。唐·孟诜说它消风毒。《本草再新》记载: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前人还有用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这些都说明荸荠有消风、清热、利湿的功效,故皮肤湿疹患者宜食之。 金银花 性寒,味甘,最善清热解毒,皮肤湿疹合并感染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载:金银花清热,解诸疮。《生草药备要》说它去皮肤血热。《本草备要》亦称:治疥癣。尤其是急性和亚急性皮肤湿疹患者,用金银花煎水代茶,颇有裨益。 鲫鱼 有健脾利湿的功效,皮肤湿疹者宜食。《医林纂要》认为:鲫鱼性和缓,能行水而不燥,能补脾而不濡,所以可贵耳,《本草经疏》认为鲫鱼能主诸疮久不瘥。并说鲫鱼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泥鳅 性平,味甘,既能补中气,又可祛湿邪,急慢性皮肤湿疹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记载:煮食治疮癣。现代《四川中药志》亦云:利小便,治皮肤瘙痒,疥疮发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474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口腔溃疡用什么药
下一篇: 板栗和山药能一起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