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肾不交
辨证要点:心悸健忘,虚烦不寐,寐则多梦,或难以入睡,或彻夜不眠,头晕耳鸣,咽干口燥,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无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此多为久病、劳倦,或纵欲过度,损伤心肾之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乘心,下及肾阴;或心火独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以致心肾不交,水火失济而成。
2、心脾两虚
辨证要点: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表情呆板,神思恍惚,沉默少言,自语自笑,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妇人经少经闭,或色淡量少,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此多病后失养,饮食不足,或忧思积虑,以致心血暗耗,脾气受损伤致。
3、肝肾阴虚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健忘失眠,耳鸣如蝉,咽干口燥,或视物昏渺,视一为二,烦热遗精,兴奋善怒,性亢多欲,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此多七情内郁,耗伤精血;或久病不愈,耗损肝肾之阴而致。
4、肝脾不和
辨证要点:表情抑郁,胸胁胀满,性情急躁,郁郁寡欢,太息不止,纳呆食少,腹胀便溏,烦躁不寐,飧泻肠鸣,苔白脉弦。
病因病机:此多情志不展,或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以致肝郁脾虚,肝脾不和。
作者:何建成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教材的编写,是按照我国高等医药教育的发展及教育部的要求,为高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与精品课程的建设,组织编写出版的教材。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联系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各科的桥梁。有鉴于此,本教材不仅突出“三基”内容,知识点明确,能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课程的知识点,而且强调中医辨证的思维训练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不仅注重继承,强化经典,而且重视发扬,强调拓宽学生视野,在“三基”内容的基础上,反映学术进展,使学生能够站在学科前沿,灵活掌握并运用本学科先进知识。 本教材在借鉴历版《中医诊断学》教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为绪论,上、中、下三篇10章及附篇。绪论扼要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内容、原理、原则、发展简史及学习方法;上篇为四诊篇,共分4章,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中篇为辨证篇,共分4章,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六淫、疫疠辨证、情志内伤辨证、劳伤、食积、虫积、外伤、药邪辨证)、病性辨证(气血辨证、津液辨证)、病位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下篇为诊断综合运用与病历篇,共分两章,介绍了病情资料的收集、属性分类与综合整理方法,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思路、内容与要求,以及病历书写与要求。以上每章之后又有小结和复习思考题,小结是对该章内容和重点进行的概括,复习思考题则是根据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一些学习与思考的题目,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学习。附篇为现代研究与特殊诊法篇,共分3章,介绍了运用现代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手段,从宏观与微观以及不同角度方面,介绍中医四诊客观化、辨证规范化方面研究的一些较为成熟的方法、思路和所取得的成果;选择介绍了耳诊、甲诊和第二掌骨侧诊等特殊诊法的原理、临床意义。
另附录有医籍选录、舌象彩色图谱和主要参考文献。可供参考。
本教材的绪论、心病辨证由何建成编写,全身望诊由赵莺编写,局部望诊由严惠芳编写,望排出物由陈宏志编写,舌诊由许家佗编写,闻诊由杨朝阳编写,问诊由魏红编写,脉诊由邹小娟编写,按诊由庄燕鸿编写,八纲辨证由郑小伟、宋红编写,病因辨证由陈锐编写,病性辨证由胡志希编写,肺与脾病辨证由方朝义编写,肝与肾病辨证由贾育新编写,脏腑兼病辨证与特殊诊法由徐征编写,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与经络辨证由刘燕平编写,诊断综合运用与病历由邢淑丽编写,现代研究思路、方法与进展由陈家旭、许家佗、赵歆编写。最后,由主审吴承玉,主编何建成,副主编陈家旭、郑小伟、方朝义对全书进行审定,完成定稿。
本教材望诊部分的插图由严惠芳提供,舌诊彩图由许家佗提供。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S30302)的资助,也得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科学在不断发展,中医诊断学无论理论抑或临床均在不断完善与发展。本教材的编写,虽经编者多次修改、审定,几易其稿,但限于水平及时间,如有疏漏纰缪之处,望请各位专家及读者不吝指正。 本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学生,尤其七年制学生及研究生、进修生等使用。
《中医诊断学》编委会 2012年3月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上篇四诊
第1章望诊
第1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
四、望态
第2节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二、望五官
三、望颈项
四、望胸胁
五、望腹部
六、望腰背部
七、望四肢
八、望二阴
九、望皮肤
第3节舌诊
一、舌的组织结构与舌象的形成
二、舌诊原理
三、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四、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变异
五、舌诊的主要内容
六、舌象分析要点
七、舌诊的临床意义
八、危重舌象诊法
第4节望排出物
一、望痰涎涕唾
二、望呕吐物
三、望二便
第5节望小儿食指络脉
一、食指络脉的三关定位
二、食指络脉的观察方法
三、正常小儿食指络脉
四、病理小儿食指络脉
第2章闻诊
第1节听声音
一、正常声音
二、病变声音
第2节嗅气味
一、病体、排出物气味
二、病室气味
第3章问诊
第1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注意事项
第2节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个人生活史
六、家族史
Ⅳ
第3节问现在症状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五、问饮食口味
六、问睡眠
七、问二便
八、问情志
九、问经带
十、问男子
十一、问小儿
第4章切诊
第1节脉诊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部位
三、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脉象要素
五、平脉
六、常见脉象
七、相兼脉
八、真脏脉
九、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十、脉症顺逆与从舍
十一、脉诊的临床意义
第2节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二、按诊的内容
中篇辨证
第5章八纲辨证
第1节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概念
二、八纲辨证源流
第2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3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
二、证候错杂
三、证候真假
四、证候转化
第4节八纲辨证的意义
第6章病因辨证
第1节六淫、疫疠辨证
一、风淫证
二、寒淫证
三、暑淫证
四、湿淫证
五、燥淫证
六、火淫证
七、疫疠
第2节情志内伤辨证
一、喜伤证
二、怒伤证
三、思伤证
四、忧伤证
五、悲伤证
六、恐伤证
七、惊伤证
第3节劳伤、食积、虫积、外伤、 药邪辨证
一、过劳所伤
二、过逸所伤
三、食积
四、虫积
五、外伤
六、药邪伤
Ⅴ 第7章病性辨证
第1节气病辨证
一、气虚类证
二、气滞类证
第2节血病辨证
一、血虚类证
二、血瘀证
三、血热证
四、血寒证
第3节津液病辨证
一、津液亏虚证
二、痰证
三、饮证
四、水停证
第4节阴阳虚损病辨证
一、阴虚证
二、阳虚证
三、亡阴证
四、亡阳证
第5节气血津液阴阳兼病辨证
一、气血两虚证
二、气滞血瘀证
三、气虚血瘀证
四、气不摄血证
五、气随血脱证
六、气随津脱证
七、痰瘀互结证
八、气阴两虚证
九、津血亏虚证
十、阴阳两虚证
第8章病位辨证
第1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2节六经辨证
一、辨六经病证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
第3节卫气营血辨证
一、辨卫气营血病证
二、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
第4节三焦辨证
一、辨三焦病证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第5节经络辨证
一、辨十二经脉病证
二、辨奇经八脉病证
下篇诊断综合运用与病历
第9章诊断综合运用
第1节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一、病情资料的收集
二、病情资料的属性分类与综合 整理
第2节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内容 与要求
一、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
二、辨证方法与思路
三、辨证的基本内容
四、证名的具体要求
第10章病历书写与要求
第1节病历沿革与意义
一、病历沿革
二、病历的意义
第2节病历的内容和要求
一、基本要求
二、门(急)诊病历书写要求及内容
三、住院病历书写要求及内容
第3节中医病历书写格式
一、入院记录
二、病程记录
三、抢救记录
四、病历示例
附篇现代研究与特殊诊法
第11章四诊现代研究思路与 方法 第1节望诊
一、色诊现代研究
二、舌诊现代研究
第2节闻诊
一、声诊现代研究
二、嗅诊现代研究
第3节问诊
一、症状名称的规范
二、症状量化的规范
三、中医症状评定量表研制
四、计算机中医问诊系统研究
第4节脉诊
一、脉象形成的生理学机制
二、脉诊客观化的实验研究
三、脉诊的临床研究及应用
第12章证候现代研究思路与 方法 第1节证候文献和证候规范化 研究
一、证候文献研究
二、证候规范化研究
第2节证候计量诊断和证候动物模型 研究
一、中医证候计量诊断
二、证候动物模型研究
第3节常见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
一、心病常见证候研究
二、肝病常见证候研究
三、脾病常见证候研究
四、肺病常见证候研究
五、肾病常见证候研究
六、中医寒热证候研究
七、气血津液病常见证候研究
第13章特殊诊法选介
第1节耳诊
一、诊断原理
二、诊察方法与注意事项
三、正常表现与生理变异
四、临床应用
第2节甲诊
一、诊断原理
二、诊察方法与注意事项
三、正常表现与生理变异
四、临床应用
第3节第二掌骨侧诊
一、诊断原理
二、诊察方法与注意事项
三、正常表现与生理变异
四、临床应用
附录医籍选录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12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病毒性肺炎究竟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 得了支气管哮喘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