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多在幼儿期起病。引起支气管哮喘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即病儿为特异性过敏性体质;外因即存在过敏原,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吸入物:灰尘、花粉、皮毛、杀虫剂等,食物与药物:鱼、虾、蟹、鸡蛋、羊肉等异性蛋白或磺胺、青霉素等药物。另外,细菌产生的毒素也可引起变态反应。此外,气候变化、情绪波动及刺激性气味等都可以诱发哮喘发作。所以应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支气管哮喘要注意什么
1、支气管哮喘病儿的居室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室内不要放置花草、皮毛等易引起过敏的物品。还应避免不良气味。
2、协助病儿调节心理状态,避免精神紧张及劳累,使其处于心情愉快的状态。坚定治疗信心。
3、饮食应选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饭。避免食用易诱发哮喘发作的食物,如奶、蛋、鱼、虾、羊肉等。
4、哮喘发作时,由于呼吸困难,病儿大多表现烦躁不安,这样可加重缺氧,可按医生的指导,适当使用镇静剂如非那更,或使用解除支气管痉挛的药物如氨茶碱或其它平喘的喷雾吸入剂。以上处理仍不能缓解者,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在护理哮喘病儿过程中,家长要仔细观察,以利查清过敏原并予以清除或尽量避免接触。还可以到医院做过敏原试验,查清过敏原再进行脱敏治疗,对部分病儿有效。
支气管哮喘病儿一般不会有什么危险,只要及时治疗,合理护理很快会缓解,但重症哮喘或哮喘持续发作,就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哮喘持续发作的另一个严重并发症是呼吸衰竭。因缺氧时间过长,病儿还会出现嗜睡甚至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有了这些并发症的时候,就需要住院治疗和护理。
在秋季,哮喘患者的病情会加重,在这时就更加要注意自身的护理。哮喘患者的护理从防止病情严重以外,还要注意平时的饮食调养,食物中的营养能帮助哮喘患者增强抵抗力,同时还能帮助缓解病情。那么,哮喘饮食要注意什么?哮喘饮食要多吃什么?
1、哮喘饮食注意
.多吃高蛋白食物如大豆及豆制品等,增加热量,提高抗病力。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要少吃多餐。
2.多吃含有维生素a、c及钙质的食物。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润肺、保护气管之功,如胡萝卜、韭菜、南瓜、杏等;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抗炎、抗癌、防感冒的功能,如大枣、柚、番茄、青椒等;含钙食物能增强气管抗过敏能力,如青菜、豆腐、芝麻酱等。
3.忌酒、忌过咸食物。酒和过咸食物的刺激,可以加强支气管的反应,加重咳嗽、气喘、心悸等症状,诱发哮喘。
4.根据自己平日身体状况,针对性地选择食品。如痰多、食少、舌苔白,宜选食南瓜、莲子、山药、糯米、芡实等来补脾;如四肢发冷、小便清长、腰酸,宜选食胡桃来补肾;如有多汗、易感冒,宜选食蜂蜜、银耳、百合来补肺。
5.常喝咖啡。咖啡因能扩大支气管通道,减少或防止支气管哮喘症状,喝咖啡多的人,哮喘发作的可能性小。l天喝3杯咖啡,产生的扩张支气管的作用,相当于使用氨茶碱的标准用量,因而咖啡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有益。
6.用明矾60克,食醋50毫升,研明矾成末,加醋调匀,睡前洗脚后,用纱布贴在脚心(双脚涌泉穴),晨起后取下。每日或隔日1次,坚持1月以上,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2、哮喘喝什么茶好
1、橘红茶
材料:橘红3~6克,绿茶4~5克。做法:用沸水先冲泡一遍橘红和绿茶,然后再入沸水锅中隔水蒸20分钟。功效:润肺清痰,理气止咳,对于哮喘引起的咳嗽痰多,痰粘不易咳出都有效果。
2、萝卜茶
材料:白萝卜100克,茶叶5克,盐少许。做法:茶叶先用沸水冲泡5分钟取汁后将白萝卜切片煮烂加盐调味后倒入茶汁即可。功效:清热化痰,理气开胃对于哮喘引起的咳嗽痰多、纳食不香都有一定调理效果。
3、苍耳子茶
材料:苍耳子12克,辛夷、白芷各9克,薄荷4.5克,葱白3根,茶叶2克。做法:将所有的材料一起研成细末,沸水冲泡10分钟后即可饮用。功效:祛风、发汗、通窍,对于哮喘引起的恶寒发热有缓解效果。
4、清气化痰茶
材料:百药煎、细茶各30克,荆芥穗15克,海螺蛸3克,蜂蜜适量。做法:将百药煎、细茶、荆芥穗、海螺蛸研末和匀后,取大约3克沸水冲泡10分钟加入蜂蜜即可饮用。功效:清热化痰、止咳祛痰,对于哮喘引起的咳嗽气急以及痰多不适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5、清肺化痰茶
材料:五倍子500克,绿茶末30克,酵糟120克。做法:将五倍子捣碎研细末之后加入,加入绿茶末、酵糟和匀捣烂然后做成大约3厘米的方块状,待其发酵长出白霜的时候取出来晾干。每天两次每次一块温水冲泡服用。功效:能润肺止咳、清热化痰、生津止渴。
6、辛夷苏叶茶
材料:辛夷花2克,苏叶6克。做法:将辛夷花、苏叶放入茶杯中冲入沸水盖闷15分钟后即可饮用。功效:散风行血,消炎通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13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失眠诊断要点
下一篇: 癫痫阴阳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