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肺炎。
很多病毒都能引起支气管炎,少数可引起肺炎.婴儿和儿童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在健康成人中,唯一常见的病毒性病原体是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有时,成人病毒性肺炎可由腺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pstein-Barr病毒,柯萨奇病毒和Hanta病毒引起.老年人当中重要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细胞免疫受损的病人经常由潜伏病毒,特别是巨细胞病毒(CMV)或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肺部感染.除此,大多数病毒感染是由于无免疫力的人接触带有该病原体的人所引起的.
病理改变
病毒侵入细支气管上皮引起细支气管炎,感染可播及肺间质和肺泡而引起肺炎.病变部位充血,有时出血;出现由单核细胞参与的强烈的炎症反应.肺泡内可含纤维蛋白,单核细胞,偶尔还有多形核白细胞.严重病例可出现透明膜.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以看到具特征性的细胞内病毒包涵体.
主要临床表现
大多数病人有头痛、发热、肌痛和带粘液脓性痰液的咳嗽.
1.起病缓慢,头痛、乏力、发热、咳嗽、乾咳或少量粘痰,症状一般较轻。
2.免疫缺损的患者,病情比较严重,有持续高热、心悸、气急、紫绀、极度衰竭,可伴休克、心力衰竭和氮质血症。
3.胸部体征较少,可有局限性呼吸音减弱和少量湿罗音。
诊断依据
1.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可散发流行或爆发。 2.起病缓慢,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持续乾咳。肺部体征少。 3.血白细胞计数正常、稍低或稍高。 4.病原学检查: 病毒的分离: 痰液或咽拭子分离出病毒; 取下呼吸道分泌物或肺活检标本进行培养分离病毒; 呼吸道分泌物中细胞核内的包涵体可提示病毒感染。 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 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和放射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清中病毒的特异性IgM抗体。 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检测: 取下呼吸道分泌物或肺组织活检标本,通过光镜发现细胞内包涵体; 电镜下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内的脱落细胞或肺组织内的病毒抗原。 5.胸部X线检查见斑点状、片状或均匀阴影,多见于两侧下2/3肺野。胸膜很少累及。 6.抗生素治疗无效。
治疗用药原则
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为主,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2.抗病毒药物治疗。 3.加强支持疗法。 4.治疗并发症。
用药原则
1.一般病例以对症治疗为主,止咳祛痰及补充各种维生素和其他辅助药。可口服病毒灵或病毒唑 。 2.重症病例以静脉用药为主,注意支持疗法和防止并发症。疗程根据病情相应延长。 3.对合并细菌感染的病例,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药物治疗及疗效评价
药物治疗
对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或水痘的肺部感染者,一般主张用阿昔洛韦,成人5~10mg/kg,每8小时1次,或儿童250mg/m2 体表面积,每8小时1次.在器官移植的受者中,巨细胞肺炎可用更昔洛韦5mg/kg静脉注射,每日2次,以及使用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这种治疗对AIDS病人无明显疗效(流感的预防和治疗在第162节流感中讨论).
有些病人,尤其是流感病人,如合并细菌感染则需抗生素治疗.常见主要病原体是肺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流感嗜血杆菌,甲型β-溶血性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球菌.致病微生物,病人年龄和合并症各异,预后也有很大差别.治疗依据病原体而定.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X线示肺部阴影完全吸收。 2.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肺部阴影部分吸收。 3.未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恶化,肺部病变没有吸收或恶化。
预防措施
病毒感染后抗体出现较迟,对控制感染作用不大。干扰素对易感细胞的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有阻止病情发展和防止其播散作用。细胞免疫对某种病毒有控制作用,如白血病或何杰金病的细胞免疫缺损,很易感受 疹和水痘属病毒,而对其他病毒却无易感性。目前国内已对婴幼儿广泛接种减毒麻疹活疫苗,现麻疹已极为少见,麻疹肺炎更为罕见。
人体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对易感的病人,特别是针对水痘与麻疹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特异性免疫接种对流行性感冒、腺病毒、麻疹等虽有保护作用,但不能完全防止发作。
中医是如何认识病毒性肺炎的?
病毒性肺炎,中医多属“发热”、“咳嗽”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温热之邪上犯,侵犯肌表,卫气失于宣畅,故发热、头痛。热邪犯肺、肺失清肃、津液被灼,故咳嗽痰粘。热邪炽盛,则高热。心神受扰而心悸,气虚阳不气充。血瘀续发则气促、紫绀。体力衰弱,如果邪热内陷,邪盛正虚,则心阳衰竭,导致内闭外脱的危象(休克或心力衰竭)。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儿童。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急性细支气管炎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流行病学 10 急性细支气管炎的病因 10.1 病原体 10.2 细支气管炎相关临床综合征的病因分类 10.2.1 吸入性损伤 10.2.2 感染后(最常见于儿童) 10.2.2.1 急性细支气管炎 10.2.2.2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10.2.3 药物性 10.2.4 特发性 10.2.4.1 无相关疾病 10.2.4.2 与其他疾病相关 10.2.4.3 其他偶有相关的疾病 11 发病机制 12 病理生理 13 急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 14 急性细支气管炎的并发症 15 实验室检查 16 辅助检查 17 急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 18 鉴别诊断 19 急性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19.1 氧疗 19.2 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脱水 19.3 利巴韦林 19.4 支气管扩张剂 19.5 糖皮质激素 20 预后 21 急性细支气管炎的预防 22 相关药品 附: 1 治疗急性细支气管炎的穴位 1 拼音 jí xìng xì zhī qì guǎn yán
2 英文参考 Acute bronchiolitis
3 概述 近20余年来对累及小气道的炎症性病变即细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闭塞)一类疾病的认识显著增加,有人称为细支气管综合征(bronchiolar syndrome),包括多种不同疾病或作为其他疾病相关的病理状态,命名杂乱。《Fishman肺脏病学》中提出按病因和按组织病理学两种分类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关于本组疾病的许多混乱。
急性细支气管炎以散发病例为多,有时可暴发。我国南方数省有过流行。好发人群主要为2岁以内的婴幼儿,起病急骤,1~3?天内迅速出现呼吸增快和咳喘,伴有激惹、呕吐、食欲减退等表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和咳嗽常为细支气管炎发作的先兆。部分患儿可有呕吐、腹泻,但一般不严重。细支气管炎与肺炎也可同时存在,个别尚可见胸膜反应。严重患者可并发呼吸衰竭。该病常可自限。多数儿童急性期持续3~7?天,经1~2?周逐渐恢复,但部分病例可能持续数周,此时应注意有无其他并发症的可能。多数患儿能完全恢复正常。部分则发展为支气管扩张症、纤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和单侧或局限性肺气肿。氧疗对细支气管炎很重要,患儿因呼吸急促使不显性失水增加,应少量多次喝水。不能进食或重症者应静脉补液。
4 疾病名称 急性细支气管炎
5 英文名称 acute bronchiolitis
6 急性细支气管炎的别名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7 分类 呼吸科 > 感染性疾病
8 ICD号 J21
9 流行病学 急性细支气管炎以散发病例为多,有时可暴发。我国南方数省有过流行。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且随地理区域而明显不同,我国北方冬季和早春为高发期,尤以1~4月为多;南方则在夏、秋季流行,以6~9月为多。流行时间可持续1~3个月。春、秋季以副流感病毒引起者为多。
细支气管炎的好发人群主要为2岁以内的婴幼儿,2~10个月的婴儿高发,1岁以后发病开始减少。在住院患儿中,细支气管炎约占4%。男性较多,尤其是住院治疗的重症病例,男女之比为1.5∶1。成人病毒性细支气管炎很少见。
急性细支气管炎常在年长儿或成人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后发病,部分病例有呼吸道感染接触史,但亦有接触史不明者。细支气管炎主要是由带病毒的飞沫或气溶胶经空气传播,可在医院内获得感染或小范围流行。
10 急性细支气管炎的病因
10.2.2 感染后(最常见于儿童) 10.2.2.1 (1)急性细支气管炎 急性细支气管炎(acute bronchilitis)是一种以病毒为主的感染性(后)细支气管炎,多发生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偶见于年长儿童和成人。临床上以呼吸窘迫、喘吼、呼气阻塞和缺氧为特征。本病曾有急性卡他性支气管炎、间质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和阻塞性支气管炎等名称,1940年被确定为一个独立疾病,20世纪50年代儿科学曾将其命名为弥漫性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
10.2.2.2 (2)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单纯疱疹病毒、HIV、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Ⅲ型),腺病毒、肺炎衣原体、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黏质沙雷菌、百日咳杆菌、B组链球菌、新型隐球菌、星型诺卡菌、卡氏肺孢子虫。
10.2.3 药物性 青霉胺、六甲胺、L色氨酸、白消安(白血福恩)、金制剂、头孢菌素、胺碘酮、醋丁洛尔、百草枯中毒。
10.2.4 特发性 10.2.4.1 (1)无相关疾病 隐源性缩窄性细支气管炎,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相关间质性肺病,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即特发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原发性弥漫性增生。
10.2.4.2 (2)与其他疾病相关 器官移植(骨髓、心肺)相关;结缔组织病相关: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远端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嗜酸性细胞肺炎。
10.2.4.3 (3)其他偶有相关的疾病 放射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特发性肺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管炎,特别是Wegener肉芽肿;慢性甲状腺炎。
根据组织病学可分为增殖性和缩窄性细支气管炎两类,上述各种临床综合征按其病理可分别归纳之。
11 发病机制 免疫组织学研究表明,病毒性肺炎由呼吸道合胞病毒直接损害引起,而毛细支气管炎则为I型变态反应的结果。血清中IgG1和IgG3在保护小儿免受下呼吸道感染方面亦起重要作用。病人初次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CD4和CD8淋巴细胞亚群参与和终止病毒的复制过程,以CD8起主要作用。IL4能诱发IgE的生成,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患毛细支气管炎时,体内产生IL2和IFNγ的细胞克隆受抑制,而释放IL4的细胞克隆优先激活,使IL4分泌增加,IL4能特异性地诱导B细胞合成IgE,且通过抑制IFNγ产生而促进IgE生成。IL4和其他淋巴因子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脱粒,从而引发变态反应。血清和支气管分泌液中特异性IgG和IgE上升,并出现气道反应性增高。
病变主要在细支气管,支气管,肺泡也可累及。受累上皮细胞纤毛脱落、坏死,继之细胞增生形成无纤毛的扁平或柱状上皮细胞。管壁水肿、黏液分泌,加之管壁内充满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碎屑及纤维蛋白形成的渗出物,造成细支气管腔部分阻塞,其远端有显著的肺气肿。细支气管周围有大量细胞浸润,其中绝大多数为单核细胞。黏膜下层和动脉外膜水肿。除细支气管病变外,其周围的肺泡壁有水肿,肺泡腔内亦有炎性渗出物。病变以肺下叶和肺底部为多见。
12 病理生理 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虽表现为一般炎症,但其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非常显著。炎症和水肿易使婴幼儿病灶部位的细支气管腔引流不畅。坏死物质和纤维蛋白形成的栓子可使细支气管部分或完全阻塞。部分阻塞的管腔远端区域出现过度充气,完全阻塞则导致肺不张。这些病变致气流阻力增加、潮气量下降、通气量降低、肺内的气体分布不均、通气/灌注比例异常,最终引起低氧血症。最后因二氧化化碳潴留,发生高碳酸血症。气道阻塞、气道阻力显著增加(较正常平均增加2.7倍)、肺顺应性降低(为正常的1/3)、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增快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病变可累及肺泡壁,导致间质性炎症,偶尔累及肺泡腔。出现渗出。
13 急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细支气管炎起病急骤,1~3天内迅速出现呼吸增快和咳喘,伴有激惹、呕吐、食欲减退等表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和咳嗽常为细支气管炎发作的先兆。先兆期常有1~7天的轻度发热。下呼吸道累及后,则出现重度咳嗽和高热。咳嗽是细支气管炎的突出症状,先为阵发性干咳,以后伴有咳痰,多为白色黏稠痰液。同时出现轻重不等的喘憋。与普通肺炎相比,喘憋症状较严重,出现亦早。发作时呼吸浅而快,伴有呼气性喘鸣,呼吸频率达每分钟60~80次或更快。由于过度换气及液体摄入不足,部分患者有脱水和酸中毒。缺氧严重时可出现神志模糊、惊厥、昏迷等脑病征象,严重低氧血症时出现青紫。部分患儿可有呕吐、腹泻,但一般不严重。肺部体检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满布哮鸣音或哨笛音,喘憋减轻时可闻及细湿啰音。多数病人有明显的“三凹征”,鼻翼扇动,烦躁不安和发绀。心力衰竭已很少。随病程进展,有时尽管体温已降至正常,心动过速却成为突出的症状。听诊的变化很大,喘息伴或不伴爆裂声。呼吸困难加重,而相应的肺部听诊阳性体征发现减少,提示阻塞加重和呼吸衰竭即将发生。
14 急性细支气管炎的并发症 细支气管炎与肺炎也可同时存在,个别尚可见胸膜反应。严重患者可并发呼吸衰竭。
15 实验室检查 严重病例伴高碳酸血症。
16 辅助检查 急性细支气管炎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可发现肺透亮度增加,肋间隙增宽,横膈平坦。两侧肺门阴影增大,肺纹理增多、增粗,支气管周围有自肺门起始的密度不均匀、不规则线状阴影。一般肺实质无浸润阴影,若肺泡受累明显者,则有小点状或散在片状阴影。多处区域可见小片肺不张,与普通的肺炎浸润很难鉴别。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时,支气管血管影突出。
17 急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特征、患儿年龄及流行病学资料等诊断。在呼吸道分泌物,特别是鼻洗液中分离到病毒则有确诊价值。绝大多数病毒引起的细支气管炎,3~7天内可通过组织培养分离出病毒。应用快速病原诊断技术也可在数小时内从呼吸道分泌物中检测出病毒抗原,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血清学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因检测恢复期血清至少需2~4周,对临床治疗无助;且婴幼儿体内有从母体内获得的抗体,对诊断有影响。
18 鉴别诊断 许多疾病可引起与细支气管炎相似的呼吸困难和喘息表现,不易鉴别,特别是婴幼儿首次发病时。需鉴别的常见疾病有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哮吼),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主要表现吸气性困难和特征性哮吼声。支气管哮喘,婴幼儿期虽不多见,但第1次发作时可能表现类似于细支气管炎。患儿可有家族过敏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或氨茶堿治疗后哮喘可迅速缓解,而细支气管炎疗效不明显,借此得以鉴别。当然支气管哮喘与细支气管炎也可同时存在。喘息性支气管炎与轻症细支气管炎有时不易区别,鉴别要点为前者无明显的肺气肿存在,咳喘不严重,亦无中毒症状,且可反复发作。肺炎中应注意区别的主要是腺病毒性肺毒性肺炎。该病也有明显的中毒症状,但病程长,喘憋出现晚,肺炎体征较明显,X线胸片上可见大片融合灶。此外,喘憋病人尚需与胃液反流、气道异物阻塞、咽后壁脓肿等鉴别。
部分特异质婴幼儿喘息的发生常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一般来说,非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期出现细支气管炎者,多发生于特异质的儿童,相反,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期出现细支气管炎的患儿,多不是特异质。
19 急性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20 预后 急性细支气管炎常可自限。多数儿童急性期持续3~7天,经1~2周逐渐恢复,但部分病例可能持续数周,此时应注意有无其他并发症的可能。多数患儿能完全恢复正常。部分则发展为支气管扩张症、纤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和单侧或局限性肺气肿。
细支气管炎对肺发育的远期影响尚未阐明。住院患儿有复发喘息及长期肺功能异常的可能,轻度者无此危险性。小气道功能异常可持续数年,但临床无任何表现。有人认为肺功能异常与特异质及气道高反应性有关。
21 急性细支气管炎的预防 1.合理喂养,平时增强体质,使机体对环境适应力强。
2.积极治疗佝偻病,营养不良及各种传染病。
3.婴幼儿应避免与呼吸道病人接触。
22 相关药品 氧、可卡因、青霉胺、白消安、胺碘酮、醋丁洛尔、二氧化碳、利巴韦林、肾上腺素
治疗急性细支气管炎的穴位 十六郄穴 于治疗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郄穴的作用: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
腰痛点 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二穴。主治腰腿痛,扭伤,急性腰扭伤,手背红肿热痛,小儿急、慢惊风,头痛,耳鸣...
梁丘 上边的小丘之中,故名梁丘。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
郄穴 于治疗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取梁丘,吐血取孔最等。郄穴常用来治疗...
上巨虚
12.1艾滋病日即将到来,我与您一起学习艾滋病常识,守护健康,欢迎阅读。
艾滋病常识
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这个命名表达了三个定义:第一,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第二,免疫缺陷:主要是病毒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第三,综合症: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多种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候群。
2、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有什么不同?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开始阶段,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因而没有明显的症状,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其他病菌就会乘虚而入,这时,感染者就成为艾滋病患者了。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患者可由数月至数年,一般为8-10年,最长可达19年。
3、健康人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4、艾滋病可以治疗吗?
5、艾滋病有哪些症状?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患者,可分为三个时期:
(1)急性感染期:一般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2-6周出现。表现为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一般持续约两周自行消退。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明显的急性感染期,出现率约为50%-75%。此期感染者具有传染性。
(2)无症状感染期:其特点是没有明显的症状,是艾滋病的潜伏期。潜伏期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具有传染性,又称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这时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几乎达100%。
(3)艾滋病期:表现为全身症状,如持续不规则低热;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除腹股沟以外,全身有两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1厘米大小,不疼痛;持续慢性腹泻;三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盗汗,初为夜间出现,继而发展到白天也存在;极度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复头痛、反应迟钝乃至痴呆;出现肺炎、结核、肠炎等,甚至肿瘤。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
6、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会立即死亡吗?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不会立即死亡。潜伏期越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命也越长。所以,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千万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想方设法延缓发病。只要没有进入发病期,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7、怎样预防艾滋病病毒通过性行为传播?
预防艾滋病病毒通过性行为传播,要采取安全的性行为。一是只有一个相互忠诚、没有感染艾滋病的性伴侣;二是每次性生活都正确使用安全套。
8、性病可以增加艾滋病感染的可能性吗?
是的。因为许多种性病会造成生殖部位炎症或溃疡,使皮肤或黏膜破损。如果这时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对方精液中或阴道分泌液中的艾滋病病毒就会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体内。所以,性病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如果担心自己感染性病,去医院进行检查是最可靠的办法。得了性病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千万不可自己乱用药,或者到街头游医那里治疗,这都可能延误病情,后患无穷。还有些人不按照医生的要求彻底治疗,而是在症状一消失就自行停止治疗,这样往往不会彻底治愈,还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9、正确认识安全套
安全套既能避孕,又能预防性病、艾滋病。但是,只有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才安全。使用安全套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清生产厂家、有效期。安全套的包装盒上会标明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以及使用期限。没有标明这些的安全套可能是不合格的。
(2)过期的安全套不能使用,颜色变黄了或橡胶发硬了的也不能使用。
10、怎样正确使用安全套?
(1)注意安全套的有效期、生产厂家、合格证;
(2)准备两个以上的安全套,如果性生活时安全套破裂,能够立即更换新的;
(3)小心地撕开包装袋,注意不要划破安全套;
(4)用一只手将安全套顶端的小球捏扁,另一只手将安全套向阴茎根部逐渐展开;
(5)在阴茎勃起、没有接触对方性器官前就套上安全套,这样就能有效避免体液接触;
(6)射精后在阴茎未软时,立即取下安全套。一手捏住安全套口部,小心撤出,将安全套口打结,避免精液溢出,并防止阴道液沾到手上;
(7)一个安全套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用过的安全套要妥善处理,如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桶。
11、吸毒者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吸毒者常常共用针管、针头。如果其中有一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注射器就会被污染,那么艾滋病病毒就会通过针具传染给其他吸毒者。此外,毒品使吸毒者的体质下降,增加了艾滋病病毒感染和发病的可能性。
12、什么是毒品?
毒品通常指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可卡因、苯丙胺类毒品(如冰水毒、yao头丸等)。毒品的种类繁多,初步统计,受各种国际公约、条约管制的达400多种。鸦片类毒品有鸦片(大烟)、吗啡及海洛因(白粉),它们都具有毒性,易成瘾。毒品的主要危害在于它的成瘾性,长期吸食或注射会使人消瘦,体质下降,出现失眠、食欲减退、易怒、呕吐、颤抖等症状,易使人产生幻觉,使理解力、判断力、记忆力减退,免疫功能下降,并可导致精神失常,使用过量会造成中毒死亡。
13、输血时怎样预防艾滋病?
输血创造了很多起死回生的奇迹。但是,如果输入了带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接受血液的人几乎无一幸免,都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所以,保证输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是预防艾滋病病毒经过血液传播的重要屏障。我国现在已经有法律规定,所有医疗用血液都必须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保证安全用血是医疗卫生部门的责任。我们每个人对安全用血也要起监督作用: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如果必须输血,有权利了解血液是否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3)不要为了所谓的"增加抵抗力"而盲目使用血液制品。
14、为什么提倡义务献血?
血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很多病人都需要血液或血液制品拯救生命。怎样保证血液质量的合格呢?这就需要大家到正规血站参加义务献血。正规血站会对所有的献血者进行体检,不合格者被淘汰。只有这样,血液才干净,用血的人才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无偿献血者献一次血,不仅向用血者捐献了一颗爱心,而且为我国控制艾滋病蔓延做出了一份贡献。
15、艾滋病病毒会通过母亲传染给婴儿吗?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可能会在怀孕的后期、分娩过程中和母乳喂养时把艾滋病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传播的可能性为25-40%,一般为30%左右。
16、怎样预防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
首先是要保护妇女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这样就不会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如果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仍想要生育孩子,那么应该定期到医院接受医生的产前指导,服用阻断母婴传播的抗病毒药物。生孩子时,可采用剖腹产。孩子出生后,要人工喂养。
17、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吗?
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下面这些行为,都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1)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抚摸、礼节性接吻;
(2)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喝饮料以及共用碗筷、杯子;
(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公共汽车;
(4)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劳动、共用劳动工具;
(5)购物、使用钞票;
(6)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撒尿;
(7)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叮咬。
18、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到哪里去检测?
一般来说,可到具有初筛资格的县以上医院和卫生防疫站做HIV抗体检测,确诊须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检测。
19、什么时间去做检测?
应在高危行为后的0、6、12周、半年时检测HIV抗体,半年以后仍未检测到HIV抗体,则认为未感染艾滋病病毒。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头三个月叫"窗口期",虽然HIV抗体在感染2周后就可以出现,但这时身体里还没有产生足够量的抗体,可能无法检测出是否已经受感染。有了高危行为就去检测可判断是否有既往感染。"窗口期"尽管可能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同样具有传染性,因此,这段时间过性生活,要使用安全套。
20、检测结果能保密吗?
检测机构和医生必须为你保密。如果泄密,你可以寻求法律的保护。
21、怎样对待身边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如果身边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用害怕,更不能看不起、排斥他们。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正确态度是:同情、关心并尽力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不扩散他们的病情。如果别人对他们感到恐惧,我们可以带头到他们的家里去,跟他们握手,帮助他们收庄稼,从而消除人们的恐惧感。
22、怎样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家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家人既要承受亲人患艾滋病的巨大痛苦,又要承担对病人的照顾和料理,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家人,要像对待其他一切不幸的家庭一样,给予充分的同情、关心和帮助。这对于创造一个有利于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安全的社会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23、如果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怎么办?
如果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生活和情绪可能会受到很大干扰。但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不等于是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在体内有很长的潜伏期,感染者潜伏期内跟健康人没有什么两样,关键是要延缓发病时间。只要你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保持免疫力不下降太快,艾滋病病毒数量不增加太快: (1)接受事实,不自暴自弃,保持心理的平衡和乐观的情绪;
(2)定期到医院检查,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
(3)避免感染和皮肤破损,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4)如果你的身体状况良好,完全可以继续工作。有工作、能劳动,既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可保持经济的来源;
(5)坚决改变高危行为;
(6)保证充分的营养和充足的休息;
(7)戒烟戒酒,适当锻炼身体,过有规律的生活。 这样将会大大延缓艾滋病的发作,延长寿命。要相信,人类总有一天会战胜艾滋病病毒的。
24、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怎样与人相处?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除了要善待自己,还应善待他人,只有不歧视自己,才不会被别人歧视:
(1)要将病情如实告诉自己的性伴侣。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照样还有性的需要,也可以过性生活。但是,应该将自己的感染情况告诉对方,并一定要坚持安全性生活的原则,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样就不会把病毒传染给对方;
(2)除了告诉性伴侣和医生,可以不向其他任何人透露病情,只要你不与他们发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行为就行了;
(3)法律规定,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是一种犯罪行为,因此,决不能将艾滋病病毒故意传染给他人; (4)不与他人共用针头、剃刀、牙刷等物品;
(5)不捐献血液、人体器官和精子。这样的行为能够使你赢得周围群众的尊重,从而有利于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25、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义务与责任是什么?
其义务和责任是:
(1)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应听从医务人员指导,服从卫生防疫部门管理;
(2)艾滋病患者应暂缓结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如申请结婚,双方应接受医学咨询;
(3)明知自己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而故意感染他人者,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不得捐献血液、精液、器官、组织和细胞。
26、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家人应该怎么办?
家里如果有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不用害怕,因为日常生活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国内外很多成功的事例表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家庭的其他成员完全可以与感染者亲密地相处而不受感染。作为感染者家属,需要做到:
(1)夫妻性生活时应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
(2)分开使用牙刷、剃须刀、指甲刀等容易弄破皮肤或黏膜的物品;
(3)配偶及性伴侣要定期到正规医院检测,接受医生指导。 感染者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得到家人不同的关怀和支持:在潜伏期内,主要是精神上的关怀,是真诚地接纳而不是抛弃。同时在劳动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不要使之太劳累。要尽可能地保证感染者的营养。家里要常备一些普通药品,如创可贴、纱布、消炎药等,注意避免发生机会性感染,有了感染及时到医院诊治。在发病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像其他疾病患者一样,需要照料。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力很弱,因此,照料时要特别注意不把自己身上的病菌带给他。家里要搞好卫生,保持良好的通风,要向医生或护士学习一些基本的护理知识,按照医生的指导照顾好患者,并积极寻求有针对性地治疗。
27、目前政府对艾滋病患者有什么优惠政策,治疗应注意些什么?
根据四免关怀政策,政府对确诊的艾滋病人中生活贫困、无固定职业、无生活保障、低收入者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患者抗病毒治疗须有严格的适应症,并到指定医院接受检测,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则可实施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毒副反应重,漏服易形成耐药,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一旦服用需终身服用。
28、"红丝带"象征什么?
"红丝带"象征着对爱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关心和帮助,象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要用"心"来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29、艾滋病的母婴传播与阻断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0年艾滋病死亡人数约300万,其中50万为15岁以下的儿童。下一个10年,将有500万至1000万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自从艾滋病流行以来,已有600万孕妇和超过500万的15岁以下儿童感染了HIV,其中有400万人已经死于艾滋病,90%以上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全世界每天将有1600名婴儿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母婴传播是婴儿和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新生儿艾滋病病毒感染约有90%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在无任何干预情况下,HIV经母婴传播的自然发生率,在发展中国家为25%~40%,在发达国家为15%~25%。尽管非洲只占全球人口的10%,但该地区的感染儿童数却占全球的近90%。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非洲孕妇HIV感染率高(为40%)及高人口出生率,也未采取有效的母婴传播阻断措施造成的。
HIV母婴传播可通过胎盘、分娩和母乳喂养三条途径,其中分娩时感染约占70%。主要的干预措施包括抗病毒药物的应用、选择性剖腹产和人工喂养。进行综合干预后,母婴传播率可降到8%~10%,甚至可控制在2%以内。
目前我国的HIV母婴传播资料极不详尽。根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至2001年底我国累计报告母婴传播HIV感染者共55例。在我国儿童感染HIV方面存在广泛的漏报现象,中国儿童正处于严重的HIV/AIDS的威胁之中。
30、1988年以来历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什么?
1988年全球共讨,征服有期
1989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
1990年妇女和艾滋病
1991年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
1992年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
1993年时不我待,行动起来
1994年艾滋病和家庭
1995年共享权益,共担责任
1996年同一世界,同一希望
1997年生活在有艾滋病世界中的儿童
1998年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
1999年关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倾听、学习、尊重
2000年预防艾滋病,男士责无旁贷
2001年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
2002年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2003年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2004年关注妇女、抗击艾滋
2005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2006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2007年同去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延伸阅读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艾滋病的预防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婚前和婚外性行为是艾滋病、性病得以迅速传播的温床,卖淫、嫖娼等活动是艾滋病、性病传播的重要危险行为。
◆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避孕套,不仅可以避孕,还可以有效减少艾滋病、性病的危险。除了正确使用避孕套,其他避孕措施都不能预防艾滋病、性病。男性感染者将艾滋病传给女性的危险明显高于女性传给男性。妇女有权主动要求对方在性交时使用避孕套。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严重危害吸毒者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也危害家庭和社会。远离毒品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特别大。不共用注射器、使用清洁的注射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险。与注射毒品的人性交容易感染艾滋病。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依法无偿献血,杜绝贩血卖血,对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保证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经采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必须输血时要使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为阴性的血液和一次性或经过严格消毒的输液器。医务人员和特种行业(酒店、旅馆、澡堂、理发店、美容院、洗脚房等)服务人员所用的刀、针和其他易刺破或擦伤皮肤的器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14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支气管哮喘有什么饮食营养原则
下一篇: 肝郁气滞型急性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