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控制和预防疟疾,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部队进入疟区前,应及时做好流行病学侦察,针对疟疾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管理传染源
及时发现疟疾病人,并进行登记,管理和追踪观察。对现症者要尽快控制,并予根治;对带虫者进行休止期治疗或抗复发治疗。通常在春季或流行高峰前一个月进行。凡两年内有疟疾病史、血中查到疟原虫或脾大者均应进行治疗,在发病率较高的疫区,可考虑对15岁以下儿童或全体居民进行治疗。治疗方法见表。
切断传播途径
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执勤时使用防蚊剂及防蚊设备。灭蚊措施除大面积应用灭蚊剂外,量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
1、要服用抗疟药,据统计,预防性服药发病率30%,不服用者为50%
2、刚到疫区,应服用3个月,因刚到时,旅途劳累,水土不服,抵抗力低,难适应,易发病。
3、雨季服药因雨季蚊子多,从中医角度说,雨季湿邪重,易困脾、伤阳,且雨季疟疾缠绵难愈易反复。
4、体内有少量的疟原虫,有免疫作用,发病率低
5、睡好,注意休息,当劳累身体抵抗力低时,易发病。
6、吃好,饮食多吃葱姜蒜、辣椒韭菜,蒜头面食等助阳之品,以补充阳气。
7、少吃芒果生湿之品,多吃菠萝,白萝卜,酸奶等化湿开胃之品。饮食宜忌在雨季尤其重要。
8、注意保暖,随时加减衣服,注意适当活动,但不宜大量出汗,受凉和大量出汗都易伤阳气。忌贪凉饮泠、露天夜卧,应挂蚊帐,注意室内通风干燥,尤其是在雨季。
1.什么是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的寄生虫病,民间常称之为“打摆子”,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4种。
2.疟疾是怎样传播的?
疟疾是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的疾病,蚊子叮咬疟疾病人后,再叮咬健康人时就会把疟疾传到健康人的身上,并使人发病。
3.哪些人最容易感染疟疾?
到河谷地带从事经济作物开发的青壮年、住在田棚或到森林里从事野外作业的人员、从无疟区到疟区打工的民工、出入边境留宿人员等均属于高风险人群,最容易感染疟疾。
4.得了疟疾怎么办?
如果患了疟疾,应尽快去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食抗疟药进行治疗。疟疾是一种很容易复发的疾病,在治好后,要间隔一段时间进行抗复发治疗。如果出现复发,应迅速进行根治。
5.患疟疾后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危害有哪些?
轻则延长病程并引起贫血,重则发展为重症疟疾引起死亡。
6.患疟疾后要吃多少天药才能停止?
一般至少要服5~8天,否则疟原虫会残存在体内,造成日后的复发,所以患疟疾后一定要按医生的嘱咐,服完全部疗程的药才能有效地治疗疟疾。
7.用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疟疾?
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要防止染上疟疾,最重要的是做好防蚊灭蚊。个人要做好家庭内的灭蚊,包括用杀虫剂喷洒灭蚊和翻盘倒罐清除蚊子的孳生地。同时,也要做好防蚊的措施:例如睡觉要挂好蚊帐,避免在野外露宿,有条件的也可以安装纱门纱窗,使用低毒杀虫剂浸泡蚊帐驱蚊防蚊等。
1.易感人群比较普遍
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力可通过反复感染而获得,但有种与株的特异性,故在某些地区可出现不同种疟原虫混合感染的现象。免疫力随着发作的停止和体内疟原虫被消灭而逐渐消失。
2.根治传染源
对已发病的疟疾病人应及时给予根治。坚持按时、按量应用氯喹及伯氨喹联合治疗。对两年内曾患过疟疾,或虽未患过疟疾,血中查到疟原虫的人,应在春季或流行高峰前1个月左右,采用乙胺嘧啶与伯氨喹联合抗复发治疗。乙胺嘧啶8片,连服2日,或伯氨喹3片,连服8日。
3.灭蚊
预防疟疾的主要环节是灭蚊,消灭按蚊幼虫及其孽生场所,清除积水和杂草,进行稻田灭蚊和生物灭蚊。用敌敌畏、马拉硫磷等杀虫剂喷洒,敌敌畏熏蒸灭成蚊。针对具有越冬期的蚊种,采用季节性灭蚊,早春在畜圈、浅水孽生地、宿舍喷洒杀虫剂;稻田灭蚊重点在夏秋季;秋末冬初可在畜圈喷洒杀虫剂。
4.保护易感人群
用蚊烟、蚊帐、纱门、纱窗、喷洒灭蚊和涂抹驱避剂,如驱蚊灵、驱蚊油、避蚊霜、驱蚊膏等防蚊,可防止或减少蚊子叮咬和吸血的机会。
对高疟区与暴发流行区的人群和流行地区的外来人群,可酌情选用:乙胺嘧啶25mg,每周1次,或加周效磺胺0.5g,每周1次;氯喹0.3g,每周1次;哌喹0.6g,2周~4周1次;甲氟喹0.25g,每周一次;伯氨喹每日1次,每次2片,服14日。接受输血者可服氯喹1片,连服3日~5日。
5.疫苗预防
抗疟原虫的疫苗正在研究和试验之中。
想要预防非洲疟疾,首先需要管理好传染源。这个时候,对于疟疾的患者需要进行隔离的治疗,防止蚊虫叮咬,防止患者传播疟疾的现象。如果是普通的易感人群,一定要涂抹一些防蚊的药物或者安装好蚊帐,进行这样措施对预防疟疾效果才是比较好的。
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所致的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恶性疟死亡率极高。本世纪30年代,疟疾几乎遍及全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发病率大大下降,至1992年全国发病人数降至7万。由于许多地区基层卫生组织不健全,疫情漏报或不报的情况仍较严重,有关专家估计实际发病人数要多1~3倍,但总的下降趋势是肯定的。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治疗疟疾应采用抗疟原虫药物,如氯喹、奎宁、青蒿素等。疟疾仍然是当今人类的最大杀手之一。“疟疾”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含义是“坏的空气”,甚至古罗马人就意识到应避开某些沼泽地区的瘴气。但是,疟疾并不是由带病菌的空气、而是由不流动的水中所繁殖的蚊子造成的,正如罗纳德·罗斯在1892年怀疑的那样。在疟疾患者休内发现了一种大小如红细胞的寄生虫。它是如何侵入人体的?罗斯设法
追踪这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它先存在于蚊子的胃内。在那儿繁殖后,这的幼虫侵入蚊子的唾液腺内。当蚊子叮人时,唾液中的寄生虫随之进入人体的血液中。几周之后,被感染的人就会出现疟疾特有的发热和寒战而病倒。这种发热呈一过性,并且反复发作。罗斯的研究并没有治愈疟疾。一旦找到疟疾的病因,人们就能够设法消灭在沼泽里繁殖的蚊子。只有雌性蚊子才叮人吸血,用来使这的卵健全成长。所以,只有雌性蚊子才会传播疟疾。
疟疾现在几乎已经在城市和城镇内绝迹的,但仍然流行于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农村。奎宁是最古老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作为唯一有效的药物,它一直使用了300年。预防仍然是对付疟疾最好武器。如今在疟疾流行的地区旅游,当有蚊子出没时,人们应该服用抗疟药,并使驱蚊剂来避免蚊子的叮咬。 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污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因原虫株、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疟疾是一很古老的疾病,远在公元2000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疟论篇》和《刺论篇》等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并从发作规律上分为“日作”、“间日作”与“三日作”。然而,直到1880年法国人laveran在疟疾病人血清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人ross发现蚊虫与传播疟疾的关系,它的真正病因才弄清楚。
疟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愈200万人。我国解放前疟疾连年流行,尤其南方,由于流行猖獗,病死率很高。解放后,全国建立了疟疾防治机构,广泛开展了疟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疟疾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29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是腹痛型癫痫和头痛型癫痫
下一篇: 老年性肺气肿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