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型斑疹伤寒散发于全球,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以温、热带多见,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国内主要发生以西南、西北地区。多呈散发,但当鼠类和蚤的密度增高时,也可形成爆发。
鼠型斑疹伤寒是如何传染的
1、传染源,家鼠如褐家鼠、黄胸鼠等为重要的传染源。以鼠—蚤—鼠的方式在鼠间循环,鼠感染后大多并不死亡,而鼠蚤只在鼠死后转而吮吸人血,使人受染。因曾在虱体内分离到莫氏立克次体,因此病人也有可能作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
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可在蚤体长期存在。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粪。病原体通过皮肤的搔抓伤痕而侵入人体。进食被病鼠尿、粪污染的食物,或干蚤粪中的病原体经呼吸道、眼结膜均可使人受染。螨、蜱等节肢动物也可带有病原体,而成为传染媒介的可能。
3、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与流行性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性。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流行病学 9.1 传染源 9.2 传播途径 9.3 人群易感性 9.4 流行特征 10 病因 11 发病机制 12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 12.1 潜伏期 12.2 症状和体征 13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并发症 14 实验室检查 14.1 血象 14.2 血清学检查 14.3 动物接种 15 辅助检查 16 诊断 17 鉴别诊断 18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治疗 18.1 一般治疗 18.2 病原治疗 18.3 对症治疗 18.4 中医治疗 19 预后 20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预防 21 相关药品 22 相关检查 附: 1 地方性斑疹伤寒相关药物 1 拼音 dì fāng xìng bān zhěn shāng hán
2 英文参考 endemic typhus
3 概述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又称蚤传或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潜伏期为1~2周,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轻,病程短,皮疹很少呈出血性,预后好,病死率低。
4 疾病名称 地方性斑疹伤寒
5 英文名称 endemic typhus
6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别名 endemic typhus fever;fleabrone/murine typhus;鼠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蚤传或鼠型斑疹伤寒
7 分类 感染内科 > 立克次体感染 > 斑疹伤寒
皮肤科 > 立克次体和衣原体感染疾病 > 立克次体病
8 ICD号 A75
9 流行病学 地方型斑疹伤寒散发于全球,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以晚夏和秋季谷物收割时发生者较多,并可与流行型斑疹伤寒同时存在于某些地区。国内以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北京市、辽宁等的病例较多,1982~1984年间有多篇文献报道。
10 病因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为莫氏立克次体,其形态、染色特点、生化反应、培养条件及抵抗力等均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很少呈长链排列。而在实验动物病损以及抗原性方面有所不同。两者各含3/4种特异性颗粒性抗原,和1/4组特异性可溶性抗原;后者耐热,为两者所共有,故可产生交叉反应。不耐热的颗粒性抗原则各具特异性,可藉补结试验而相互区别。莫氏立克次体所致的豚鼠阴囊反应远较普氏立克次体所致者为明显,对小鼠和大鼠的致病性也较强。病原体接种于小鼠腹腔后可引起腹膜炎、立克次体血症,并在各脏器内查见病原体。
1.莫氏立克次体感染雄性豚鼠后,豚鼠除发热外阴囊高度肿胀,睾丸明显肿大,由于莫氏立克次体在睾丸鞘膜的浆膜细胞中快速繁殖,故在鞘膜渗出液涂片中可查见大量立克次体,称豚鼠阴囊现象;而普氏立克次体仅引起轻度的阴囊反应。
2.莫氏立克次体感染大白鼠可使其发热或致死,亦可在其脑内存活数月,故可用以保菌及传代;而普氏立克次体仅使大白鼠形成隐性感染。
3.用本病原体对小白鼠进行腹腔接种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而普氏立克次体则不能。
4.莫氏立克次体与普氏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具有组特异性的耐热性可溶性抗原,故二者可有交叉免疫反应。各自又有不同的颗粒抗原,可借以通过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免疫荧光试验等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鉴别。莫氏立克次体寄生于鼠蚤肠壁细胞内,不影响鼠蚤生命;而普氏立克次体可使被感染的虱致死。
11 发病机制 地方性斑疹伤寒发病机制与流行性斑疹伤寒基本相似,但血管病变较轻,小血管、毛细血管血栓形成较少见。
12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
(1)起病多急骤,部分患者可有1~2天前驱症状如疲乏、食欲缺乏、头痛等。
(2)发热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最高体温达38~40℃,伴有显著头痛,全身酸痛,关节痛,眼结膜充血等,热程一般9~14天,长者可达20天,热多渐退。
(3)皮疹较少,约60%~80%患者有皮疹,多在4~7天出现。初见于胸腹部,24h遍及全身,以躯干、四肢为多,面、颈、足底、手掌少见或无皮疹。皮疹形态多为充血性斑丘疹,边缘不整,大小不等,直径约1~5mm,颜色常由鲜红转为暗红,少数病例可见点状出血疹。持续数日皮疹消退,一般不留痕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多数仅有头痛,很少有意识障碍及脑膜 *** 征等。中枢神经系症状除头痛、头晕、失眠、听力减退、烦躁不安等外,脑膜 *** 征、谵妄、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均属偶见。
(4)其他尚可伴有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轻度黄疸及脾脏肿大等。并发症以支气管炎多见,偶见支气管肺炎。咳嗽见于过半数病例,肺底偶闻罗音,部分患者诉咽痛和胸痛。大多有便秘,恶心、呕吐、腹痛等也有所见。黄疸在某些系列中的发生率较高,但均属轻度;脾肿大见于过半数病例,肝肿大者较少。心肌很少受累,偶可出现心动过缓。并发症以支气管炎最多见,支气管肺炎偶有发生。其他并发症有肾功能衰竭。
13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并发症 少数病例病情严重,可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14 实验室检查
(2)以莫氏立克次体为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以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鉴别。
(3)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
(4)DNA探针杂交与PCR基因扩增技术联合,检测患者血中立克次体DNA同样可用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15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显示低电压,STT改变等。胸部X线检查常见肺部间质感染征象。
16 诊断 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要点:
1.居住或工作环境有鼠,或有本病发生。
2.临床表现如发热、皮疹等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并且较轻。
3.血清学诊断有阳性结果。
根据以上几点不难作出诊断。
17 鉴别诊断 地方性斑疹伤寒主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鉴别,其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传染源为患者,以体虱为媒介,多发于冬春季,呈流行性。症状与地方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重,皮疹多,出血性多见,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普氏立克次体凝集反应阳性。本病还需与流感、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区别。
18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治疗 与流行型斑疹伤寒基本相同。国内某一系列(1985年)报道186例,101例以多西环素200mg顿服治疗;85例则采用四环素每日2g(4次分服),疗程5~7日。结果2日内退热者多西环素组为77%,四环素组为26%,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多西环素组的复发率为3.9%,四环素组为2.4%。国内也有认为除确诊早或有合并症者可加用多西环素外,其他病例可不必使用抗生素。
19 预后 地方性斑疹伤寒大多预后良好,多在发病第2周恢复。但老年患者或未经治疗患者,感染后可陷于极度衰弱,恢复期延长。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痊愈。近年来发生暴发流行,仅极少数严重病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0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预防 1.主要是灭鼠、灭蚤,对患者及早隔离治疗。
2.本病多散发,故多不用预防注射疫苗。如有暴发流行,对高危人群应进行疫苗接种,可用普氏立克次体株灭活疫苗。
21 相关药品 氯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米诺环素、毒毛花苷K、地塞米松
22 相关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白细胞计数、外斐反应、血清谷丙转氨酶
地方性斑疹伤寒相关药物 棕榈氯霉素(B型)片 .立克次体感染,可用于Q热、落矶山斑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的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日1.5...
氯霉素胶囊 .立克次体感染,可用于Q热、落矶山斑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的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日1.5...
棕榈氯霉素(B型)颗粒 .立克次体感染,可用于Q热、落矶山斑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的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日1.5...
氯霉素胶囊 .立克次体感染,可用于Q热、落矶山斑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的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日1.5...
棕榈氯霉素(B型)颗粒
鼠类传播的疾病:
鼠类可以直接把病菌传播给人,或通过体外寄生虫间接传给人,老鼠起着传播媒介和保菌的作用。现已知道家栖鼠类至少传播35种人类疾病。按病原体大致可分为5类: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和寄生虫病。
鼠原性病毒病:流行性出血热、新疆出血热、森林脑炎。
鼠原性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莱姆病、碑传回归热。
鼠原性细菌性病:鼠疫、土拉费氏菌病、沙门菌病、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肉毒中毒。
鼠原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黑热病。
鼠原性立克次体病:羔虫病、鼠型斑疹伤寒、北亚碑传斑点热。
最长效的方法是你弄个没用的盆里面放1/4水,放地上跳蚤自己会往里跳的,然后就淹死了,不过这个方法抓跳蚤比较慢,但效果很好,
传播疾病
蚤主要通过生物性方式传播疾病。最重要的是鼠疫,其次是鼠型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还能传播犬复孔绦虫、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病。
⑴鼠疫:是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所致的烈性传染病。其自然宿主在我国是旱獭(Marmota)、黄鼠(Citellus)和沙鼠(Meriones),蚤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当蚤吸食病鼠血后,鼠疫杆菌在蚤的前胃棘间增殖,形成菌栓,造成前胃堵塞。再次吸血时血液不能到达胃内,反而携带杆菌回流到宿主体内致使宿主感染。受染的蚤由于饥饿,及血频繁,因而更多地感染宿主动物。该习性在鼠疫的传播上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体通过蚤在野栖啮齿动物中传播,构成鼠疫自然疫源地,当人或家栖鼠类进入疫源地感染了鼠疫,可引起家鼠和人间鼠疫流行。
⑵鼠型斑疹伤寒:由蚤传播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原是热带和温带鼠类特别是家栖鼠类的传染病。在人群中仅为散发,偶尔也暴发流行。蚤吸血感染后,立克次体在其胃和马氏管上皮细胞内繁殖,细胞破裂后随粪排出。一般认为人是在被蚤叮咬后蚤粪污染伤口而致感染。立克次体在蚤类粪中可保持传染性长达9年。重要传播媒介有印鼠客蚤、具带病蚤和缓慢细蚤等.
⑶绦虫病:蚤是犬复孔绦虫、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人体感染主要是误食了含似囊尾蚴的蚤而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42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面瘫的治疗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