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慢性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佚名 2023-11-13 17:03:07

慢性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慢性华支睾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肝内二级以上分支的胆管内,严重感染者胆囊、总胆管,甚至胰腺管内也有成虫寄生。成虫的机械性损伤和代谢产物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华支睾吸虫与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肝硬化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与原发性肝癌也密切相关,长期患病可导致儿童营养发育不良,生长发育障碍。

临床表现:反复多次小量感染或急性期未得到及时治疗,均可演变为慢性华支睾吸虫病。在病史中常有急性期的症状。慢性华支睾吸虫病最常见,一般其病隐匿,症状复杂。亦有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以肝硬化呕血为首发症状者。临床上可将慢性华支睾吸虫病分为轻、中、重三度。

急性期病人一般起病急骤,畏寒发热、右上腹痛、腹泻及肝肿大等。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部分病人可有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

慢性病人以纳差、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肝脏肿大,晚期病人及有合并症的病例症状比较复杂。

华支睾吸虫的致病阶段为

胞蚴、雷蚴和尾蚴3个阶段。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排出,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体消化道孵出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

什么是华支睾吸虫病,有哪些特点?

华支睾吸虫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它是一种雌雄同体的吸虫,虫体长、扁平,呈乳白色半透明,(3~5)毫米×(10~25)毫米,成虫寄生在人、猪、猫、犬的胆管里。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被螺蛳吞食后,经过胞、雷蚴和尾蚴阶段,然后从螺体逸出,附在淡水鱼体上,并浸入鱼的肌肉、鳞下或鳃部发育为后囊蚴,如果人或动物(终宿主)食用含有囊蚴的鱼肉,则囊蚴进入人体消化道,囊壁被溶化,幼虫破囊而出,然后移行到胆管和胆道内发育为成虫。

如果人吃进囊蚴的数量少时可无症状,若吃进的数量多或反复多次感染,可出现腹痛、肝肿大、黄疸、腹泻和水肿等症状,重者可引起腹水。胆道内成虫死亡后的碎片和虫卵,又可形成胆石的核心而引起胆石症。

华支睾吸虫的致病机制

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脏受损。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病理研究表明,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胆管呈腺瘤样病变。感染严重时在门脉区周围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形成胆汁性肝硬化。由于胆管壁增厚,管腔相对狭窄和虫体堵塞胆管,可出现胆管炎、胆囊炎或阻塞性黄疸。由于胆汁流通不畅,往往容易合并细菌感染。
胆汁中可溶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在细菌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下变成难溶的胆红素钙。这些物质可与死亡的虫体碎片、虫卵、胆管上皮脱落细胞等形成胆管结石。因此华支睾吸虫常并发胆道感染和胆石症,胆石的核心往往可找到华支睾吸虫卵。华支睾吸虫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很多,有报道多达21种,其中较常见的有急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肝胆管梗阻等。成虫偶尔寄生于胰腺管内,引起胰管炎和胰腺炎。
此外,国内外一些文献报道,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起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而致癌变,主要为腺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51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