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特别是广大农村儿童得病更多。
蛔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里,每条雌虫一天一夜可以产卵达20万个。大量虫卵随大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发育为成熟的虫卵。把带有成熟虫卵的人粪浇蔬菜,或干燥后的虫卵随风飘扬,都会污染环境而进行传播。如果吃生瓜果或未炒熟的蔬菜,可把虫卵吞下胃肠道。田间劳动妇女未洗净手喂奶,也可将虫卵带给婴儿。幼儿喜爬在地上玩耍,手上沾染了蛔虫卵,如拿东西吃或咬手指,都可引起蛔虫病。
成熟蛔虫卵到了小肠内就变成幼虫。幼虫穿过人的肠壁粘膜,经淋巴管及血循环到肺,再沿支气管、气管到达喉头,然后咽下,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从幼虫在呼吸器官内移行过程,可了解到为什么患蛔虫病的孩子经常容易咳嗽。
蛔虫寄生在人体内不仅影响小儿的营养和生长发育,还因蛔虫有见孔就钻的习性,当环境不合适的时候,如发热、消化不良或打虫药剂量不足等;蛔虫就会在肠子里面乱钻。如果蛔虫钻到胆管里,可发生胆管炎或胆道蛔虫,若钻到阑尾里可发生阑尾蛔虫,若扭结成团阻塞肠道,就引起蛔虫性肠梗阻,有的甚至钻破肠子而造成肠穿孔。
发现有蛔虫病的孩子应及早驱虫。对幼儿园小朋友既要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又要及时驱虫,避免发生以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蛔虫并发疗。
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如高热、腹泻、饥饿、胃酸度降低、饮食不节、驱虫不当、手术刺激等,均可激惹虫体异常活动,上窜胆道;加之蛔虫有喜碱厌酸、有钻孔习性,在胆管炎、结石及括约肌松弛等更易引起成虫钻胆。窜入胆道者80%在胆管内,可为1~100余条。蛔虫进入胆道后,其机械刺激,引起括约肌强烈痉挛收缩,出现胆绞痛,尤其部分钻入者,刺激症状更频发,在其完全进入胆道或自行退出,症状可缓解或消失。进入胆道的蛔虫大多数死在胆道内,其尸体碎片、角皮、虫卵将成为以后结石的核心。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胆管阻塞是不完全的,故甚少发生黄疸,主要是蛔虫带入的细菌导致胆管炎症,且可引起急性重症胆管炎、肝脓肿、膈下脓肿、胆汁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胆道出血、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蛔虫是一种很常见的人体寄生虫,虫体呈现出长条状,通常来说农村地区的感染率高于城市地区,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蛔虫卵可以借由鸡、犬等动物体携带或者是风力散播,进而污染环境、食物、水源等,人接触到蛔虫卵之后,就有可能被感染。
不过,蛔虫病也并不是幼儿的“专利”,成年人也有可能会患上蛔虫病。成人患上蛔虫病的症状有哪些 引发急性阑尾炎需警惕虫病的危害很多,蛔虫有可能穿过肠壁,引起肠穿孔、腹膜炎、急性阑尾炎等,严重的时候甚至有可能危害到人的生命安全,故而了解一些患上蛔虫病的症状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知道成人患上蛔虫病的症状有哪些?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吧。
成年人患上蛔虫病的症状有哪些
1、肚子痛
肚子痛是蛔虫病的一个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肚脐周围或者是上腹部一阵阵地腹痛,疼痛没有明显的规律可言,痛无定时,持续时间不定,并且还会经常发作。有一部分患者在腹痛的时候,腹部会呈现出现游走性,触摸的时候会发现索状物。大多数情况下,由蛔虫病导致的腹痛经常发生在清晨,无需采取任何措施即可得到缓解。如果经常发生类似症状,需要警惕蛔虫病。
2、食欲不振,消瘦
蛔虫主要寄生在人体肠道里面,有可能会影响到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当胃肠道有问题的时候,有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干呕等之类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当症状严重的时候甚至有可能从口中吐出蛔虫的现象。蛔虫在人体内生长也是需要营养物质的,故而蛔虫病患者通常也会出现莫名消瘦的症状。如果经常发生食欲不振,莫名消瘦的话,一定要重视起来。
3、睡觉易惊醒,磨牙流口水
当人体在睡眠状态中的时候,蛔虫并没有停止休息,依旧会在肠道内活动,进而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体的睡眠情况,导致睡觉易惊醒,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进而使人容易暴躁、生气发火。同时,有一些蛔虫病患者在睡觉的时候也有可能出现磨牙、流口水的症状。
4、肛周瘙痒,大便里面有虫或者虫卵
当蛔虫进入到直肠的时候,容易出现肛周瘙痒的症状,大部分蛔虫病患者可能会有腹泻的状况,大便里面可能会出现虫体或者是虫卵,有的时候可能还会含有一些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如果经常感到肛周瘙痒,大便有上面提到的情况的话,一定不要大意,很有可能是肚子里面有蛔虫了。
总的来说,蛔虫病的症状是很多的,以上这几种只是其中比较典型的几种,文中并不能将所有的症状一一列全。对于蛔虫病,最好的还是做好预防工作,做到防止病从口入。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饭前便后及时洗手等,都能很大程度上避免蛔虫病的发生。如果身体出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做个详细的检查,必要时候接受相关治疗。
【病原学】
似蚓蛔线虫(AscarislumbricoidesLinnaeus,1758)简称蛔虫,人体经口误食感染期蛔虫卵。
【病理改变】
幼虫致病期部分病人肺部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成虫致病期可损伤肠粘膜、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以及肠扭转和肠坏死。
常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之物而引起。蛔虫寄生在小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由于蛔虫具有喜温,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的特性,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若蛔虫钻人胆道、阑门,或蛔虫数量较多,在肠中缠结成团,则出现多种病变及症状。
(一)发病原因
1.形态特征蛔虫成虫为长圆柱形,似蚯蚓,新鲜时为淡红色,死亡后为黄白色。雌雄异体,体形向头尾两端逐渐变细,尾部呈钝圆锥形,两侧有明显的白色侧线。雄虫短而细,长约15~31cm,最宽处直径为2~4mm,尾端向腹面卷曲;生殖器官为单管型,盘绕虫体后半部,射精管开口于泄殖腔;射精管的后端部背面有交合刺囊,囊内有近等长的棒状交合刺一对;肛前乳突数目较多,排列成平行的四行,肛门后有四个双乳突和六个单乳突。雌虫粗而长,长约20~35cm(可长达49cm),直径为3~6mm,尾端平直;生殖器官为双管型,两级生殖器官盘绕于虫体的后2/3部分;子宫粗管状,每个子宫可长200mm,每组卵巢与输卵管共约长1250mm,阴门位于虫体的前1/3与中1/3交界处;体内子宫含虫卵数可达2700万个,产卵约13~36万个/d。受精卵为椭圆形,约(45~75)μm×(35~50)μm,卵壳透明而厚;未受精卵较狭长,有不等的屈光颗粒。受精卵排出率为45%~60%,发育后成为感染期虫卵。未受精卵无发育能力,也无传染性。
蛔虫卵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5~10℃条件下能生成约2年,在缺氧情况下可存活3个月左右,在22℃干燥环境能耐受2~3周。在潮湿、疏松、砂质土壤中能生存6年左右。在粪坑中能存活1年以上。蛔虫卵能耐受一般化学消毒剂,在30℃环境下,磺胺(2%左右)、氨水等均不影响虫卵发育。虫卵不能被酱油、醋及辣椒等调味品杀灭,但对温度较敏感,日光直射或温度超过40℃均可被杀灭。在高温、干燥环境或暴雨冲刷下,虫卵存活时间短。
2.生活史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以空肠为多,回肠次之,寄生于十二指肠及胃者很少。寄生在肠内虫数差异很大,少者几条,多者几十条,偶有多达2000条以上者。蛔虫无中间宿主,雌雄交配后,雌虫产受精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外,在温暖、潮湿、氧气充分的泥土中,约经2周发育为蚴虫,再经1周蚴虫第一次蜕皮后即为感染期虫卵。感染期虫卵在外界不能孵化,当被人吞食后,多数被胃酸杀灭,少数进入小肠。进入小肠的感染期虫卵内的蚴虫释放孵化液(内含脂酶、壳质酶及蛋白酶),消化卵壳后,蚴虫破壳而出。孵出的蚴虫侵入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进入静脉经肝脏、下腔静脉至右心;或经肠系膜淋巴管、胸导管、锁骨下静脉达右心,再经肺动脉,穿过肺微血管进入肺泡,在此进行第2次及第3次蜕皮。蚴虫沿支气管、气管上行至会厌部。如蚴虫被吞咽,经胃至小肠,在小肠内经第4次蜕皮后即发育为童虫,逐渐发育为成虫。自吞食感染期虫卵到成虫第一次产卵,约需2个月左右。一般情况下,成虫在小肠内生存1年左右,长者可超过4年。成虫排出体外后,生成时间很短。
(二)发病机制
1.幼虫的致病作用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过程中对肠、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组织可引起机械性损伤,或因抗原抗体反应、代谢产物或幼虫死亡均可产生炎症反应。幼虫大量移行于肺,可损伤肺微血管引起出血、水肿,肺泡及细支气管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感染者肺部病变可融合成斑片状,支气管黏膜炎性渗出与分泌物增多。也可发生支气管痉挛,细支气管和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可见幼虫。
2.成虫的致病作用蛔虫成虫寄生在小肠内,以空肠与回肠上段为主。蛔虫可产生溶血素、过敏素、内分泌毒素、神经毒素等多种毒素,加上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虫体分泌消化物质的附着及损伤肠黏膜等,引起局部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或轻度炎症反应。临床可出现间歇性脐周疼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
蛔虫以人体肠腔内半消化物为食;同时也分泌消化酶以消化和溶解肠黏膜为食物;蛔虫代谢产物可刺激、损伤局部肠黏膜,或引起痉挛性收缩和平滑肌缺血。因此,大量寄生蛔虫者可引起消化与吸收功能障碍,特别是可影响儿童对蛋白质、糖类、脂肪及维生素的吸收,出现营养不良,甚至发育障碍。
在小肠内如有大量蛔虫,可相互缠结成团而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停止排便等。梗阻部位以回肠末端或回盲部最常见。少数严重者可并发肠坏死、肠套叠、肠扭转等。
蛔虫习惯于钻孔,常可导致异位损害。成虫钻入胆总管时,常仅前半部进入胆总管腔内,而后半部仍在十二指肠内。侵入蛔虫一至数条不等,多者可达10~l00条,以雌虫较多。因胆道口括约肌(Oddi’ssphincter)与胆总管痉挛引起剧烈绞痛,可继发感染引起胆管炎或肝脓肿。死亡的蛔虫碎片可成为泥沙样胆结石形成的核心,蛔虫钻入胰管可并发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钻入阑尾可引起急性阑尾炎,或阑尾穿孔。若蛔虫钻入咽喉或支气管,可引起梗阻与窒息。雌虫侵入肝脏、腹腔或肺部等处可排出虫卵。
3.虫卵的致病作用遗留在肝脏、胆管、胰腺及肠系膜等各种肠外脏器组织中的蛔虫卵,可先引起局部炎症病变,嗜酸性脓肿,其后形成蛔虫卵性肉芽肿。肉芽肿由嗜酸性粒细胞、巨细胞、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增生的结缔组织构成,其周围有纤维包裹。病理类型可分为异物巨细胞性肉芽肿和假结核性肉芽肿,以假结核性肉芽肿为多见。遗留于胆囊、胆管内的蛔虫卵也可成为胆道结石的核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54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胃结石的治疗方法
下一篇: 冬季谨防小孩忧郁症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