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病的病原体是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寄生于猪、野猪、鼠、熊等多种动物及人体内。人体感染旋毛虫病主要是因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的猪肉和其他动物的肉类所致,其感染方式取决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
旋毛虫病有哪些感染方式
1、吃生肉,云南省等少数民族地区,常将生肉剁碎或切成肉丝,伴以佐料后生食。我国东北地区则有生吃凉拌狗肉的习惯。
2、吃“过桥米线”,系将生猪肉片浸入热油汤中烫吃,如汤的温度不够、烫的时间不长或肉片太厚,则都有可能导致感染。
3、吃腌肉、香肠、腊肠或酸肉等,在熏烤、腌制、曝晒等方法加工制作肉类食品时,常不足以杀死肉中的幼虫。如果加热烹调时间不足,食后亦可感染。
4、喝生血,有的民族有喝生血的习惯,如血中含有移行期的旋毛虫幼虫,则亦有可能引起感染。
5、生熟刀砧不分,切生熟食品的刀、砧不分开,造成含有旋毛虫幼虫囊包的肉屑污染刀砧,继而又污染熟食或凉拌菜,也可导致感染。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旋毛形线虫的形态 4 旋毛形线虫的生活史 5 旋毛形线虫的致病 5.1 侵入期 5.2 幼虫移行、寄生期 5.3 囊包形成期 6 旋毛形线虫的实验诊断 6.1 病原诊断 6.2 免疫诊断 7 旋毛形线虫的流行 8 旋毛形线虫的防治 1 拼音 xuán máo xíng xiàn chóng
2 英文参考 trichina(Trichinella spiralis)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 Owen,1835)简称旋毛虫,由其引起的旋毛虫病(trichinelliasis)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严重感染常能致人死亡。很多种动物可作为本虫的宿主,是 *** 共患的寄生虫病之一。
3 旋毛形线虫的形态 成虫微小,线状,虫体后端稍粗。雄虫大小约为1.4~1.6×0.04~0.05mm;雌虫约为3~4×0.06mm。消化道的咽管长度约为虫体长的1/3~1/2,其结构特殊:前段自口至咽神经环部位为毛细管状,其后略为膨大,后段又变为毛细管状,并与肠管相连。后段咽管的背侧面有一列由呈圆盘状的特殊细胞──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每个杆细胞内有核1个,位于中央;胞浆中含有糖原、线粒体、内质网及分泌型颗粒。其分泌物通过微管进入咽管腔,具有消化功能和强抗原性,可诱导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两性成虫的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雄虫尾端具一对钟状交配附器,无交合刺,交配时泄殖腔可以翻出;雌虫卵巢位于体后部,输卵管短窄,子宫较长,其前段内含未分裂的卵细胞,后段则含幼虫,愈近 *** 处的幼虫发育愈成熟。自阴门产生的新生幼虫,大小只有124×6?m(图1)。
图1 旋毛虫成虫
幼虫囊包于宿主的横纹肌肉,呈梭形,其纵轴与肌纤维平行,大小约为0.25~0.5×0.21~0.42mm。一个囊包内通常含1~2条卷曲的幼虫,个别也有6~7条的。成熟幼虫的咽管结构与成虫相似。
4 旋毛形线虫的生活史 在寄生人体的线虫中,旋毛虫的发育过程具有其特殊性。成虫和幼虫同寄生于一个宿主内:成虫寄生于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幼虫则寄生在横纹肌细胞内。在旋毛虫发育过程中,无外界的自由生活阶段,但完成生活史则必须要更换宿主。除人以外,许多种哺乳动物,如猪、犬、鼠、猫及熊、野猪、狼、狐等野生动物,均可作为本虫的宿主。
当人或动物宿主食入了含活旋毛虫幼虫囊包的肉类后,在胃液和肠液的作用下,数小时内,幼虫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自囊包中逸出,并鉆入肠粘膜内,经一段时间的发育再返回肠腔。在感染后的48小时内,幼虫经4次蜕皮后,即可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交配后,雌虫重新侵入肠粘膜内,有些虫体还可在腹腔或肠系膜淋巴结处寄生。受精后的雌虫子宫内的虫卵逐渐发育为幼虫,并向 *** 外移动。感染后的第5~7天,雌虫开始产出幼虫,排蚴膜可持续4~16周或更长。此间,每一条雌虫可产幼虫约1500条。成虫一般可存活1~2个月,有的可活3~4个月。
大多数产于肠粘膜内的新生幼虫,侵入局部淋巴管或静脉,随淋巴和血循环到达宿主各器官、组织,但只有到达横纹肌内的幼虫才能继续发育。侵入部位多是活动较多、血液供应丰富的肌肉,如膈肌、舌肌、咬肌、咽喉肌、胸肌、肋间肌及腓肠肌等处。幼虫穿破微血管,进入肌细胞内寄生。约在感染后1个月,幼虫周围形成纤维性囊壁,并不断增厚,这种肌组织内含有的幼虫囊包,对新宿主具有感染力。如无进入新宿主的机会,半年后即自囊包两端开始出现钙化现象,幼虫逐渐失去活力、死亡,直至整个囊包钙化。但有时钙化囊包内的幼虫也可继续存活数年之久(图2)。
图2 旋毛虫生活史
5 旋毛形线虫的致病 旋毛虫对人体致病的程度与诸多因素有关,如食入幼虫囊包的数量及其感染力;幼虫侵犯的部位及机本的功能状态,特别是与人体对旋毛虫有无免疫力等因素关系密切。轻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不及时诊治,患者可在发病后3~7周内死亡。
旋毛虫的致病过程分为三期:
旋毛虫的寄生可以诱发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力,尤其对再感染有显著的抵抗力。可表现为幼虫发育障碍、抑制成虫的生殖能力及加速虫体的排除等。
6 旋毛形线虫的实验诊断 旋毛虫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由于病程的发育可有不同的表现,故单从临床症状及时作出准确的诊断较为困难。应结合询问病人有无食入过生肉或未熟肉的病史,以及有群体发病的特点,并能从患者肌肉内活检出幼虫囊包为确诊依据。血清学方法可协助诊断。
⑴皮内试验:用幼虫浸出抗原(1:5000~10000)作皮内注射,15分钟后丘疹直径>1cm,红晕直径>2cm,并出现伪足,即为阳性。此法简便易行,敏感性高,一般在感染后第2周阳性率可达90%。但病后5年或更长,部分病人仍可为阳性反应。与其它蠕虫病尚可出现交叉反应。
⑵环幼沉淀试验:取活幼虫50~100条,放入凹载玻片内,加待检病人血清,封片,置潮湿容器内,37℃孵育24小时,镜检在虫体口周或肛周表皮出现泡沫状或颗粒状沉淀物为阳性反应。此法有助于轻度感染的早期诊断,一般在感染后第3周末即可呈阳性反应,但活虫来源较困难。
⑶皂土絮状试验:用吸附幼虫抗原的皂土(bentonite)颗粒,与待检患者血清作用,若有特异性抗体存在,即呈现凝集反应。一般在感染后两周可出现阳性反应。阳性率可高达97%,且假阳性反应极少。
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人体感染后17天,即可检出患者血清抗体,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对急性期病人的诊断效果较佳。在国内,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体旋毛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国外也将此法列为商品猪宰杀前常规检测方法之一。
此外,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及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等,均可用于本病的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如有条件,最好是2~3种方法同时使用,以提高其可靠性。
7 旋毛形线虫的流行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发病率较高。此外,非洲、大洋洲及亚洲的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流行。我国自1964年在西藏首次发现人体旋毛虫病以后,相继在云南、贵州、甘肃、四川、河南、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天津等地都有人体感染的报告,或造成局部流行和暴发流行的报道。仅云南省至1986年就有34个县、市流行过旋毛虫病,发病279起,共有7892个病例。旋毛虫病是云南省最严重的 *** 共患寄生虫病。
在自然界中,旋毛虫是肉食动物的寄生虫,目前已知有百余种哺乳动物可自然感染旋毛虫病。在我国,旋毛虫感染率较高的动物有猪、犬、猫、狐和某些鼠类。这些动物之间相互残食或摄食尸体而形成的“食物链”,成为人类感染的自然疫源。但人群旋毛虫病的流行与猪的饲养及人食入肉制品的方式有更为密切的关系。猪的感染主要是由于吞食了含活动虫囊包的肉屑或鼠类,猪与鼠的相互感染是人群旋毛虫病流行的重要来源。猪为主要动物传染源,除上海市及海南、台湾外,其他27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猪感染旋毛虫的报道。其中在河南及湖北的某些地区感染较严重,猪的感染率在10%左右或更高,河南个别地区高达50.2%,应引起重视。
旋毛虫幼虫囊包的抵抗力较强,能耐低温,猪肉中囊包里的幼虫在-15℃需贮存20天才死亡,在腐肉中也能存活2~3个月。晾干、腌制、竻烤及涮食等方法常不能杀死幼虫,但在70℃时多可被杀死。因此,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占发病人数的90%以上。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居民有食“杀片”、“生皮”、“剁生”的习俗,极易引起本病的暴发流行。曾报道,吉林有因吃凉拌狗肉,哈尔滨有吃涮羊肉而引起人群感染旋毛虫。此外,切生肉的刀或砧板因污染了旋毛虫囊包,也可能成为传播因素。
8 旋毛形线虫的防治 加 *** 生教育改变食肉的方式,不吃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及野生动物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认真执行肉类检疫制度,未经宰后检疫的猪肉不准上市;遵守食品卫生管理法规,发现感染有旋毛虫病的肉要坚决焚毁;扑杀鼠类、野犬等保虫宿主等,是防止人群感染的重要环节。
(1)严格执行屠宰猪的卫生检疫制度,病猪严重感染时,在成虫寄生期内或大量幼虫钻入肌肉时,可能出现体温升高、肠炎、腹泻、呕吐、迅速消瘦等症状,有的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有的呈慢性病程,表现肌肉疼痛,眼睑或四肢水肿,长期躺卧不起,故仅凭症状不易确诊,要进行尸体剖检,镜检出现虫体时才能确诊。
旋毛虫主要寄生在猪的膈肌和肋间肌。检验时常用的压片方法是:取横膈膜肌角,先用肉眼观察肌纤维内是否有小白点样病灶,剪下24个似麦粒大小的肉块,并列夹在两个小玻璃片中,将小肉块压薄后,用低倍镜检查,观察肌纤维间有无旋毛虫幼虫的包囊。按规定,若24个小肉块中发现不超过5个包囊钙化了的幼虫时,可将病猪肌肉和心脏切成小片煮熟食用,若超过5个则销毁。
(2)养猪设圈,不让猪乱跑,扑灭鼠类,对犬、鼠尸体应焚烧或深埋处理,同时注意保持猪舍卫生。
(3)发现疫源时,应做调查,以便制订措施。
(4)本病可用药物治疗:
①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80~100毫克,一次内服。
②噻苯咪唑,每千克体重50毫克,内服,连服5~10天。184.什么是猪囊虫病?
猪囊虫病是由寄生在人体内的有钩绦虫的幼虫所致。多寄生在猪的横纹肌,肠、眼、其他脏器也常有寄生。成熟的猪囊尾蚴外形椭圆,约黄豆大,有半透明的包囊,长径6~10毫米,短径约5毫米,囊内充满液体,囊壁为一层薄膜,壁上有一个圆形黍粒大的乳白色小结,其内有一个内翻的头节。因囊虫的形状像豆粒,所以又名“豆猪”或“米心肉”。
有钩绦虫可长达3米左右,呈乳白色,头很小,有米粒大,前端细而后端长,全身由800~1000个节片组成。前端的节片短而小,后端的节片长而大,里面包含很多虫卵,称为孕卵节片。虫卵为圆形或略为椭圆形,直径为35~42微米,有钩绦虫寄生于人肠道里,孕卵节片不断脱落,随着人的粪便排出,猪吃了这种有虫卵的粪便后,24~72小时内,虫卵就在猪肠内孵化出幼虫,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到身体各部,在肌肉内发育成为囊虫。人吃下未杀死囊虫的猪肉,进入小肠,经2个多月就会变成绦虫,绦虫又产卵,卵随粪便排出。这样人传给猪,猪传给人,循环不已。
一般猪患囊虫病多不出现症状,也不容易发现,只有在极强的感染或某个器官受害时才能见到症状。
旋毛虫对人体致病的程度与诸多因素有关,如食入幼虫囊包的数量及其感染力;幼虫侵犯的部位及机本的功能状态,特别是与人体对旋毛虫有无免疫力等因素关系密切。轻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不及时诊治,患者可在发病后3~7周内死亡。
旋毛虫的致病过程分为三期: 囊包的形成是由于幼虫的刺激,导致宿主肌组织由损伤到修复的结果。随着虫体的长大、卷曲,幼虫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的肌腔包围虫体,由于结缔组织的增生而形成囊壁。随着囊包的逐渐形成,组织的急性炎症消失,患者的全身症状日渐减轻,但肌痛仍可持续数月。
旋毛虫的寄生可以诱发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力,尤其对再感染有显著的抵抗力。可表现为幼虫发育障碍、抑制成虫的生殖能力及加速虫体的排除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56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怎样用手术疗法治疗面肌痉挛?
下一篇: 酒精肝传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