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预防

佚名 2023-11-13 21:59:15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预防

一些病例可多年无症状,这些患者只需随访观察(如每年两次常规及肝脏生化检查)。一般情况下,该病呈进行性加重。对慢性胆汁淤积和并发肝硬化患者应予支持治疗。对复发性细菌性胆管炎的患者应予抗生素治疗。胆管显著狭窄可经肝或经内镜行扩张治疗,也可放置支架。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行直肠结肠切除术对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没有疗效。皮质类固醇激素,硫唑嘌呤,青霉胺,甲氨蝶呤的疗效不一,且都有明显的副作用。熊去氧胆酸可减轻瘙痒,改善生化指数,但未能显示可改变自然病程。肝移植术显然是唯一可治愈本病的方法。

7%~10%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可发生胆管癌。行肝移植术以预防此并发症的最佳时机尚不清楚。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概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为一种原因尚不清楚的慢性肝内胆汁郁滞,最终形成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全身瘙痒、黄疸、色素沉着和(或)黄色瘤。也可以腹痛、恶心、呕吐、水肿、腹水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表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妇女,女性发病约占80-90%。

  临床表现

  1.皮肤瘙痒、黄疸、尿色深黄、粪色变浅、皮肤色素沉着; 2.疲乏无力、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3.脂肪泻、皮肤粗糙、夜盲症,骨软化、骨质疏松、出血倾向; 4.黄色瘤; 5.肝脾肿大、蜘蛛痣和贫血; 6.晚期皮肤粘膜出血、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肝性脑病; 7.可伴干燥综合征、硬皮病、钙化-雷诺症-皮指(趾)硬化和毛细血管综合征(CRST综合征),慢性甲状腺炎的相应表现。

  诊断依据

  1.中年女性; 2.明显的皮肤瘙痒、黄疸、黄色瘤、肝脾肿大; 3.血清ALP、r-GT等升高; 4.血清结合胆红素胆汁酸增高; 5.血清线粒体抗体阳性、IgM增高、抗核抗体、抗DNA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抗体等阳性; 6.肝脏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治疗原则

  1.低脂、高热量、高蛋白饮食,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和钙剂; 2.止痒治疗; 3.免疫治疗; 4.换血疗法; 5.肝脏移植。

  用药原则

  1.皮肤瘙痒可选用炉甘石洗剂外用,抗组胺药物、苯巴比妥、利福平、消胆胺等; 2.针对疾病过程的治疗包括:D-青霉胺、强的松、熊去氧胆酸、苯丁酸氮芥、氨甲喋呤、环孢菌素A、秋水仙碱、硫唑嘌呤等。

  辅助检查

  1.典型病例应以检查框限“A”为主; 2.疑难病例,与其他疾病鉴别有困难时,检查专案应包括检查框限“A”、“B”、“C”。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消失、全身情况改善、检查指标恢复; 2.好转:症状减轻、瘙痒和黄疸基本消退,检查指标接近正常; 3.未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未改善。

  专家提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肝内小胆管炎症性破坏,肝内胆汁郁积为特征的慢性肝病,常伴有多种免疫学的异常,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临床表现典型者,诊断多无困难,但此时病情多属晚期,故早期诊断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随着敏感检测方法的开展,无症状、无黄疸的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的早期诊断逐渐增多,对早期诊断有价值的检测方法是ALP和抗线粒 体抗体。确诊主要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在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应与各种原因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病毒性毛细胆管性肝炎、药物引起的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相鉴别。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1)预防和治疗顽固性胆汁郁积的并发症;(2)处理代偿期肝硬化的各种表现;(3)如有可能,实施对疾病过程的治疗,但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伴有肝功能失代偿和(或)生活质量差的病人可考虑作肝脏移植。

鹅去氧胆酸有什么作用?

鹅去氧胆酸
鹅去氧胆酸作用:本品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的治疗胆结石药物之一,又是合成熊去氧胆酸(UDCA)和其他甾体化合物的原料。
鹅去氧胆酸(CDCA)主要作用是降低胆汁内胆固醇的饱和度,绝大多数患者服用CDCA后(当CDCA占胆汁中胆盐的70%时),脂类恢复微胶粒状态,胆固醇就处于不饱和状态,从而使结石中的胆固醇溶解、脱落。大剂量的CDCA(每日10~15mg/kg)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并增加胆石症患者胆汁的分泌,但其中的胆盐和磷脂分泌量维持不变。

猪去氧胆酸
猪去氧胆酸作用:本品为从猪胆汁中提取的一种胆烷酸。能抑制胆酸的形成及溶解脂肪,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适用于Ⅰa或Ⅰb型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对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用作消炎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炎症等。本品能刺激胆汁分泌,使胆汁变稀而不增加固体量,适用于胆道炎、胆囊炎、胆石症和其它非阻塞性胆汁郁积;亦可加速胆囊造影剂排出肝脏以及有助于显影。尚能促进肠道脂肪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可用于肝胆疾患引起的消化不良。

熊去氧胆酸
熊去氧胆酸作用:胆固醇性胆结石。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变,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该品用于胆固醇型胆结石,形成及胆汁缺乏性脂肪泻,也可用于预防药物性结石 形成及治疗脂肪痢(回肠切除术后)。
=========↓=====生=====产=====厂=====家=====↓==========
/湖---0----1---现
/北---2----5---货
/康---7----8---供
/宝---8----2---应
/泰---7----7---质
/精---7----0---量
/细---3----8---保
/化---9----3---证
/工---9----1---价
/有---1----3---格
/限---0----3---优
/公---咨询---惠
/司---电话---↑
=================

硬化性胆管炎治疗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由Delbet 于1924年首次报告,其自然病史表现为进行性胆管炎症闭塞,不规则狭窄,肝内胆小管消失,狭窄区近端胆管扩张。缓慢进展,导致门静脉高压。胆汁性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自从ERCP广泛应用后,本病的报告增多。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无明确病因,可伴发于炎症性肠病,全身性纤维化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干燥综合征,I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肾小球肾病等。
炎症性肠病患者作肝功能筛查可见3%-14.0%有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加作胆道造影可见2.4%-4.0%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患有PSC。全结肠溃结患者中,可检出5.5%有PSC,而仅有结肠远端病变的 炎症性肠病病人中仅有0.5%患PSC。而在一大组南非的Crohn’s病患者中1.2%检出有PSC。PSC病人中60%-80%的患有炎症性肠病,其中大部分是溃疡性结肠炎,Crohn’s病仅占约7%。
一、病理
剖腹探检查术中可见PSC引起胆总管增厚,呈硬化的条索伴炎症粘连,较大的胆管中可见胆汁淤泥或软的胆色素性结石,胆囊本身也可有纤维化性囊壁增厚和慢性炎症改变。从作肝移植的 PSC病人切除的 肝脏可见有PSC的特征性改变,包括1.较大胆管有薄璧的囊状或管状扩张,伴半圆形或环形的纤维化嵴形成。2.胆小管形成纤维化条索伴管腔部分或完全的胆管上皮闭塞。上述病变与胆管造影时的念珠状或断枝状改变一致。
PSC病人的肝组织活检标本可见胆管周围向心型纤维化,形成洋葱状纤维化或纤维化性胆管炎,但典型改变仅见于一半有其他临床表现的PSC病人。胆管周围纤维化可伴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有淋巴细胞,中性白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炎症可扩展到肝实质细胞形成碎屑样坏死的病理表现,易误诊为慢性肝炎。胆管病变导致铜排出受阻,肝实质细胞染色时铜含量增多,与Wilson病相当。PSC病人中血管性病变不常见。
经ERCP胆管显影是诊断和评估PSC的主要手段,为使肝内胆管良好充盈在ERCP导管近端可加一个气囊。通常PSC病人同时有肝内和肝外胆管病变,15%-30%病人仅有肝内胆管病变;而仅有肝外导管病变的PSC病例较少见。PSC病人典型的胆管造影表现为弥漫分布的多灶性狭窄,长度约0.2-2.0cm,念珠状改变具有高度特征性,胆管扩张段可呈囊状或憩室样突出。可见管壁不规则,特别在胆总管明显,肝内胆管小分枝内造影剂常充盈不良。
PSC病人中15%-20%有胆囊和胆总管异常,但在 ERCP时表现可不明显。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已提出一些假设,其中以自身免疫机制有较多支持。
(一)肝肠毒素机制
提出有一些肝和肠中的毒性物质通过腔内而到达胆管;产生类似PSC的胆管弥散性损害。PSC与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从而提出炎性肠粘膜可产生损害胆管的物质。但动物实验结果多变。PSC与肠炎的发病时间相关关系也不一定。最多只能说PSC与炎症性肠病是对某一不明病因的共同反应。
(二)感染因子
未做外科介入的PSC病人,很少患细菌性胆管炎。继发感染可导致胆管炎性破坏。某些病毒如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和reovirius 3型病毒对胆管上皮有亲和力,可产生新生儿胆管闭塞。新型隐球菌感染可产生硬化性胆管炎,但资料不多。
(三)遗传和免疫因素
曾有报告HLA-A,B8,DR3 与PSC相关,也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病人。80%-88%PSC病人的血循环中补体C3,C4,和免疫复合物滴度增高。也有研究提出PSC病人有细胞免疫缺陷,血液中CD8型T淋巴细胞减少,而B细胞增多。但确切的意义还不清楚。
三、临床表现
大多数PSC病人在25-45岁就诊,在新生儿和老年人中也有诊断,男性病人较多,男女比例为1.5:1~2:1.在不伴炎症性肠病的PSC病人中,男女比例相似。
(一)症状与体征
常见的就诊症状是黄疸,(30%-72%),瘙痒(28%-69%)和右上腹痛(24%-72%)。多数PSC病人起病隐匿,但偶也有起病像急性肝炎的。病人体重减轻是继发于食欲减退和吸收不良。未做过外科治疗的PSC病人很少有寒战高热等急性感染性胆管炎的表现。在大系列报告中无症状PSC占20%-44%。但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筛选结果可发现这些无症状PSC病人的胆管造影结果却比较明显。
体检可见黄疸和肝肿大,1/3病人有脾肿大,晚期病人可有蜘蛛痣和肌肉萎缩。
(二)实验室检查
PSC病人的血清AKP常增高3-5倍,同时相应地可有γ-GT浓度升高。6%的PSC病人可有血清AKP浓度正常,通常这些病人有低血磷,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血锌、镁浓度降低。血清转氨酶浓度可增高,但很少超过正常值的3-4倍。血清胆红质浓度增高。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病情属晚期,营养不良或维生素K缺乏。PSC病人的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合并细菌性胆管炎时中性白细胞增多。少数病人有明显的嗜酸性细胞增多,意义不明。
PSC病人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常增高,主要是IgM浓度增高,其次是IgG和IgA。PSC病人中1/3可检出非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通常检不出。由于铜排出异常,血清铜蓝蛋白和血清铜浓度可增高。P-ANCA抗体在 PSC病人中阳性率可达50%-70%,但没有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和炎症性肠病也 常有 p-ANCA 阳性。
四、并发症
PSC病人的慢性胆汁潴留导致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脂肪泻和钙质不足。可出现维生素A、D、K、E缺乏的表现;如夜盲和骨质疏松。PSC的自然病史进展缓慢,但纤维炎症可侵犯肝实质细胞,形成胆汁性肝硬化和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和腹水。导致PSC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肝功能衰竭。
25%PSC病人在胆道造影时可见胆道结石,主要是在胆囊内的胆红素结石,长期胆汁潴留导致胆汁瘀滞形成胆色素结石。黄疸明显加重的病人要注意有无胆总管结石。
PSC病人做ERCP时可发现8%-77%有胰腺病变,胰管也可出现弥漫性不规则改变,狭窄和念珠状改变,但一般不影响胰腺外分泌功能。急性胰腺炎症状在PSC病人中是罕见的。胰腺疾病本身可继发硬化性胆管炎,属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临床和病理资料提示PSC是一种癌前病变,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资料提示,在并有PSC的 病人中已有原位胆管癌。PSC病人的 尸检中30%-40%有胆管癌。
做肝移植的病人中23%-33%有胆道癌。癌位于胆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肝内胆管发生比率相似。
PSC病人合并胆道癌较难诊断,无特异性症状。PSC病人出现黄疸迅速加重,体重下降或腹部不适时应考虑合并胆道癌。联合测定CEA和CA19-9的诊断阳性可达86%,但也不特异。胆道造影示扩张和狭窄加重,出现息肉样病变提示癌变。CT见胆管壁向心性增厚>5mm提示胆管癌,但CT可漏诊50%。
患溃疡性结肠炎和PSC的病人中,45%有肠粘膜不典型增生,而仅患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中仅有16%有不典型增生。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确定PSC的诊断的金标准方法是经ERCP作胆道造影,但只损害小胆管的PSC,,造影也可能看不清。超声显像常不能看清胆管扩张和狭窄,但可用于检查肿快和显著的胆管扩张,排除各种因素引起的继发性胆管炎。99mTc标记的化合物静脉注射可作胆道显像,但图像分辨率不及X线造影剂,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较差。MRCP的诊断效果较好,诊断PSC的准确性达到90%。
经胆道造影诊断PSC后,肝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不大。活检检查中,纤维化性胆管炎和纤维闭塞性胆管炎虽然支持PSC诊断,但阳性率只有40%和9%。最近美国Mayo Clinic 总结肝组织活检对PSC的诊断意义时认为:在79例经胆道造影已诊断PSC的病人中,78例(98.7%)的肝组织活检未能发现不典型表现,不影响治疗决策。仅一例同时有PS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表现,需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治疗。所以认为PSC病人经胆道造影确诊后不必常规行肝穿刺活检。
鉴别诊断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很少患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抗核抗体和抗线粒体抗体滴度较高,肝活检有广泛的碎屑样坏死和胆管造影正常,可与PSC鉴别。意大利学者总结了7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14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23例PSC的资料,发现PS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Overlap syndrome)的发生率很高,占30.4%。
胆管癌作为PSC的并发症,鉴别较难。除了准备做肝移植外,通常无指征作剖腹探查。
在不伴炎症性肠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不能单独根据肝功能改变作出PSC诊断。必须加作胆道造影。转移性肝癌和肝硬化病人胆道造影也可呈断枝状改变,需加做CT或组织活检鉴别。
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可根据病史鉴别
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Caroli病)和胆总管囊肿可表现为黄疸和胆管炎,超声,CT和胆管造影见胆管扩张,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
因病因不明,PSC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目前采用的一些治疗PSC的方法企图延缓疾病进展和减少并发症,还是经验性的,大多数是不成功的。PSC病情本身可有自发性波动,所以判断疗效也难。
(一)针对PSC的治疗
根据PSC与炎症性肠病有密切关系,曾有人试用结直肠切除,但未证明有效,所以本法只适用于已有临床结肠并发症的 病人。急性细菌性胆管炎是应用抗菌素的指征。但不适用抗菌素治疗PSC。
曾用免疫抑制剂治疗PSC,仅个别病人有效,有资料报告用熊去氧胆酸10mg-15mg?kg-1?日-1,可使PSC病人的血清转氨酶、AKP和胆红素浓度降低,熊去氧胆酸的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也不能肯定改变PSC的自然病史。熊去氧胆酸治疗无明显毒性和副反应,每次300mg,每日三次口服是合理的,但价格较贵。
最近的循证医学资料表明,熊去氧胆酸能显著改善PSC病人的生化异常,能降低血清胆汁酸浓度,AKP、AST和γ-GT水平,不能增加血清白蛋白浓度。但对PSC病人总的临床治疗效果还无肯定的结论。
(二)并发症的治疗
消胆树脂每次7-8g,可减轻搔痒,一日三次,餐前服用常有效。其他止痒治疗包括苯巴比妥60mg睡前服用,具有诱导细胞色素酶P-450和促进睡眠的作用。重症PSC病人有晚期肝病(低蛋白血症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门脉高压)和严重胆管狭窄时,可考虑作肝移植。在美国,PSC已是肝移植的第四位病因。肝移植后3-5年的存活率是85%-92%,而且生活质量很好。采用胆总管、空肠 Roux-Y胆道吻合,比直接供受体胆总管吻合效果更好。因为受体的 胆管可能已有PSC病变。移植肝仍可能发生PSC,但发生率不高。已发生胆管癌的病人不应做肝移植。PSC病人做肝移植后,主要引起死亡的原因是结肠癌,所以应定期作肠镜检查。
(三)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经皮或经内镜作胆管狭窄梗阻的介入治疗有时取得一定效果。气囊使狭窄部位扩张或采用支架,以后常有狭窄复发。肝外胆管狭窄可作胆总管空肠吻合术或肝管空肠吻合术。少数病人有效。通常需要重复治疗措施。
七、预后
PSC的病情和自然史多变,黄疸偶可自行消退。根据文献PSC病人中位存活时间在9-12年,主要的死亡原因是肝功能衰竭,其次是胆管癌。

参考文献:
1. Bars NM. Sclerosing Cholangitis and recurrent pyogenic cholangitis .in Sleisinger &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6th ed WB Saunders Philadelphia 1998,Vol 1,pp1006-1025
2. Burak KW, Angnio P,Lindur KD .Is there a role for liver biopsy in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Am J Gastroenterol. 2003;98(5):1155-8
3. Chen w, Glund C. Bile acid for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Cochrane Review) Cochane Database Syst Review 2003(2):CD3626
4. Muratori L,Cassani F,Pappas G et al.The hepatic /cholestetatic”Overlap Symdrome “an Italian experience, Autoimmunity 2002;35(8):568-8
5. Lee YM, Kaplan MM.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N Engl J Med 1995,332(6):924-33
6. Ponsioen CY, Vrouenraets SM, Prawirodirdjow 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cholangiography in a Dutch population, Gut 2002; 51:526-6.
7. Chazouilleres O: Diagnosis of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autoimmune –hepatitis overlap syndrome: to score or not to score. J Hepatol 2000;33:661-3
8. Mitchell SA, BansiDS.Hunt N et al. A Preliminary trial of high-dose urosodeoxy cholic acide in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Gastroenterology 2001:121:900-7
9. 于兰,海力比努尔,王兰。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超声诊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19(1):60-61
10. Chazouillères O,Wendum D.Maladies des voies biliaires intrahépatiques.Gastroenterol Clin Biol 2003;27:307-318.

优思弗(熊去氧胆酸胶囊)是西药吗?西药和中药的区别是怎么样的?

那么,优思弗(熊去氧胆酸胶囊)是西药吗?西药和中药的区别是怎么样的?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西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优思弗(熊去氧胆酸胶囊)属于西药的范畴。主要用于预防治疗胆固醇性胆结石及结石引起的胆囊炎、胆管炎、胆汁性消化不良、黄疸、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变、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胆汁返流性胃炎等疾病。 优思弗(熊去氧胆酸胶囊)成份为熊去氧胆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治疗PBC和PSC的药品,用于肝脏移植术,提高肝脏移植成活率的药物,酒精性和脂肪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胆汁淤积性肝病的首选药物,对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起效快、疗效确切,治疗内窥镜检查并发的反流性胃炎、食道炎,胆源性胰腺炎效果显著。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胆固醇性结石溶石和胆汁淤积性肝病。 如果您需要购买药品,详情请登录我们的网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57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