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 其范围在上腹或左上腹部,由于胰腺位于腹膜后,故一般较轻,轻型者仅有压痛,不一定肌紧张,部分病例左肋脊角处有深压痛。当重型者腹内渗出液多时,则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明显、范围亦较广泛,但不及溃疡穿孔那样呈“板状腹”。
2.腹胀 重型者因腹膜后出血刺激内脏神经引起麻痹性肠梗阻,使腹胀明显,肠鸣音消失,呈现“安静腹”,渗出液多时可有移动性浊音,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其淀粉酶含量甚高,对诊断很有意义。
3.腹部包块 部分重型者,由于炎症包裹粘连,渗出物积聚在小网膜腔等部位,导致脓肿形成、或发生假性胰腺囊肿,在上腹可扪及界限不清的压痛性包块。
4.皮肤瘀斑 部分病人脐周皮肤出现兰紫色瘀斑(Cullen征)或两侧腰出现棕黄色瘀斑(Grey Turner征),此类瘀斑在日光下方能见到,故易被忽视。其发生乃胰酶穿过腹膜、肌层进入皮下引起脂肪坏死所致,是一晚期表现。
【诊断】
一、病史提问
突发性中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前倾位时疼痛可减轻,进食后疼痛加重,疼痛可向左侧胸部及腰背部放散,少数病人疼痛轻微。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后疼痛无缓解。部分病人伴有发热及黄疸,如发热过高或持续不退,可能为继发感染。本病轻者3-5天上述症状可缓解,重者可有低血压休克等多脏器损害(详见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因本病与胆道疾患、饱餐及饮酒等因素有关,也可是反复发作,故应寻问发病前有无诱因、既往有无胆道疾病及类似病史,腹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及饮食的关系、伴随症状等,注意有无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的表现,以帮助诊断及判定病情轻重急缓。
二、体检发现
水肿型胰腺炎症状较轻,多有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腹胀,肠鸣音减弱,如出现腹水及急性腹膜炎等表现时,应考虑病情发展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之可能。
三、实验室检查
注意血清及尿淀粉酶升高的程度,淀粉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度并不一致。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部分病人血清钙可降低、血糖可升高。胸腹X线平片可观察有无胸腔积液、横隔抬高、肺实质浸润及排除其它原因急腹症(如胃肠穿孔等)。B超及CT检查可观察胰腺有无肿大、是否有胰腺脓肿及囊肿形成、有无胆道疾患等,ERCP可了解胆道系统有无异常,同时可了解胰管的情况。
四、应与其它急腹症及心绞痛、心肌梗塞相鉴别。
【治疗措施】
如临床表现符合诊断应开住院证收入院。如病情较轻,本人不同意住院,可送留观室观察治疗。如:
1、禁食水,必要时给以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足够的水、电解质及营养,每日液体量不应少于3000ml。
2、杜冷丁50-100mg IM以缓解疼痛。
3、善得定0.1mg IM或IV 6-8小时一次,或用施他宁3mg加入液体中持续VD,以减少胰腺分泌。
4、甲氰咪呱800mg VD或洛赛克20mg IV,以减少胃酸分泌,也可用654-2 10mg IM 6小时一次。
5、0.2%甲硝唑500ml 、氨苄青霉素等VD,以预防及控制感染。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待腹痛缓解后,可少量进清淡易消化流食。
1、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表现为:1)腹痛是主要临床症状,腹痛剧烈.起始于中上腹,也可偏重于右上腹或左上腹,放射至背部;累及全胰则呈腰带状向腰背部放射痛。饮酒诱发的胰腺炎常在醉酒后12-48小时期间发病,出现腹痛。胆源性胰腺炎常在饱餐之后出现腹痛。
2)恶心、呕吐常与腹痛伴发:呕吐剧烈而频繁。呕吐物为胃十二指肠内容,偶可伴咖啡样内容。
3)腹胀:早期为反射性肠麻痹,严重时可由腹膜后蜂窝织炎刺激所致。邻近胰腺的上段小肠和横结肠麻痹扩张。腹胀以上腹为主。腹腔积液时腹胀更明显:病人排便、排气停止。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4)腹膜炎体征:水肿性胰腺炎时,压痛只限于上腹部,常无明显肌紧张。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压痛明显,并有肌紧张和反跳痛.范围较广或延及全腹。
5)其他症状:初期常呈中度发热,约38℃左右。合并胆管炎者可伴寒战、高热。胰腺坏死伴感染时,高热为主要症状之一。黄疸可见于胆源性胰腺炎。或者由于胆总管被水肿的胰头压迫所致。
2、慢性胰腺炎:主要是上腹正中或偏左有持续性隐痛或钝痛,发作时疼痛剧烈,夜间疼痛加重,疼痛可向腰背部或左肩放射等。慢性胰腺炎可形成胰腺肿块,酷似胰腺癌,而胰腺深部肿瘤压迫胰管可引起周围胰腺组织的慢性炎症,当取胰腺表面组织活检时往往误诊为慢性胰腺炎。在手术探查中穿刺取深部组织活检或在术前采用ERCP,可以做出诊断。
3、胰腺癌的症状为:早期胰腺癌因病灶较小且局限于胰腺内,可无任何症状。随病情进展,肿瘤逐渐增大,累及胆囊、胰管及胰周组织时,方可出现上腹部不适及隐痛、黄疸、消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热等症状。其中以黄疸最为突出,阻塞性黄疸是胰头癌的最突出表现,发生率在90%以上。而早期胰体、胰尾可无黄疸。黄疸通常呈持续性且进行性加深。完全梗阻时,大便可呈陶土色,皮肤黄染可呈棕色或古铜色,伴瘙痒。有胆道疾病及长期饮酒史,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体重减轻等应疑有胰腺疾病的可能。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后才能确定。确诊后应及时治疗,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
4、胰岛素瘤: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一过性低血糖,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立即消失。
易患胰腺癌的高危人群1、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合并有胰腺癌者高于正常人群。
2、内乳头状黏液瘤也属癌前病变。
3、有胰腺癌家族史者,有人认为遗传因素在胰腺癌发病中占5%~10%。
4、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症状的病人。
5、胰腺癌的高危因素有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6、良性病变进行过远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胰腺癌发病率升高1.5~5倍。
7、慢性胰腺炎患者,目前认为慢性胰腺炎在一部分病人中是一个重要的癌前病变,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
8、突发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缺乏家族史,无肥胖,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4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伴有糖尿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60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流行性感冒的流感禁忌
下一篇: 三叉神经痛病人如何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