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乙肝病毒怎么治疗)

祝由网 2023-11-14 01:42:22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病毒性肝炎为目前尚无可靠而满意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一般采用综合疗法,以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主,根据不同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辅助治疗,同时避免饮洒、使用肝毒性药物及其它对肝脏不利的因素。

(一)急性肝炎: 多为自限性疾病。若能在早期得到及时休息,合理营养及一般支持疗法,大多数病例能在3~6个月内临床治愈。

1.休息: 发病早期必须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明显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及肝功能波动为度。在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后,再经1~3个月的休息观察,可逐步恢复工作。但仍应定期复查1~2年。

2.营养: 发病早期宜给易消化,适合患者口味的清淡饮食,但应注意含有适量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并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若患者食欲不振,进食过少,可由静脉补充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食欲好转后,应能给含有足够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适量脂肪的饮食,不强调高糖低脂饮食,不宜摄食过多。

3.中药治疗: 可因地制宜,采用中草药治疗或中药方剂辩证治疗。急性肝炎的治疗应清热利湿、芳香化浊、调气活血。热偏重者可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或龙胆草、板兰根、金钱草、金银花等煎服;湿偏重者可用茵陈四苓散、三仁汤加减。淤胆型肝炎多与湿热淤胆肝胆失泄有关,在清热解毒利湿的基础上,重用消淤利胆法,如赤芍、黛矾、硝矾散等。

(二)慢性肝炎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1.休息: 在病情活动期应适当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应注意动静结合;至静止期可从事轻工作;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达3个月以上者,可恢复正常工作,但应避免过劳,且须定期复查。

2.营养应进高蛋白饮食;热量摄入不宜过高,以防发生脂肪肝;也不宜食过量的糖,以免导致糖尿病。

3.抗病毒药物治疗:

(1)α-干扰素(InterferonIFNα)能阻止病毒在宿主肝细胞内复制,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治疗剂量每日不应低于100万U,皮下或肌注每日1次,亦有隔日注射1次者。疗程3~6个月。可使约1/3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HbeAg阳性转为抗-Hbe阳性,HBV DNA聚合酶活力下降,HCV RNA转阴,但停药后部分病例以上血清指标又逆转。早期,大剂量,长疗程干扰素治疗可提高疗效。副作用有发热、低血压、恶心、腹泻、肌痛乏力等,可在治疗初期出现,亦可发生暂时性脱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但停药后可迅速恢复。

(2)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苷酸(聚肌胞。Peoly I:C)在体内可通过诱生干扰素而阻断病毒复制,但诱生干扰素的能力较低。一般用量为2~4mg肌注,每周2次,3~6个月为一疗程;亦有采用大剂量(每次10~40)静泳滴注,每周2次者。对HbeAg近期转阴率似有一定作用。无副作用。近又合成新药Ampligen(Poly I:C·12U)是一种作用较聚肌胞强大的干扰素诱生剂。

(3)阿糖腺苷(Ara-A)及单磷阿糖腺苷(Ara-AMP)主要能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及核苷酸还原酶活力,从而阻断HBV的复制,抗病毒作用较强但较短暂,停药后有反跳。Ara-A不溶于水,常用剂量为每日10~15mg/公斤,稀释于葡萄液1000ml内,缓慢静脉滴注12小时,连用2~8周,副作用为发热、不适、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全身肌肉及关节痛、血粘板减少等。

单磷酸阿糖腺苷易溶于水,常用剂量为每日5~10mg/公斤,分为2次肌注,连续3~5周,或每日5mg/公斤,分2次肌注,连续8周。可使血清HBv DAN转阴,DNA聚合酶转阴,HBsAg滴度下降,HbeAg转为抗-Hbe。本品亦可能脉滴注。大剂量可产生发热、不适、下肢肌肉痉痛、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

(4)无环鸟苷(Acyclovir)及6-脱氧无环鸟苷选择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有较强的抗病毒活动,对人体的毒性较低。剂量为每日10~45mg/公斤静泳滴注,7~14日为1疗程。有部分抑制病毒复制作用。大剂量可引起肾功能损害,静脉炎、嗜睡、谵妄、皮疹、ALT增高等。6-脱氧无环鸟苷口服吸收良好,可长期服用。

(5)其它抗病毒药物:三氮唑核苷(ribavirin)膦甲酸盐、替诺福韦等,均在试用中。

(6)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如α-干扰素与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使用,有协同抗病毒作用,可增疗效,但毒性亦增大,α-干扰素与无环鸟苷、胶氧无环鸟苷、或与r-干扰素联合应用,均可增强疗效。

(7)α-干扰素加强地松冲击疗法:在干扰素治疗前,先给予短程(6周)强的松,可提高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敏感性,从而增强疗效。但在突然撤停强地松时,有激发严重肝坏死的危险。

(8)核苷类的药物:拉米夫定(贺普丁),阿德福韦酯(贺维力,代丁,名正,阿甘定,阿迪仙,优贺丁),恩替卡韦(博路定),素比伏(替比夫定)

4.中医中药治疗

(1)中医辨证论: 治疗原则为去邪、补虚及调理阴阳气血。湿热未尽者可参照急性肝炎治疗;肝郁脾虚者宜舒肝健脾,用逍遥散加减;肝肾阴虚者宜滋补肝肾,用一贯煎加减脾肾阳虚者宜补脾肾,用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等;气阴两虚者宜气阴两补,用人参养荣汤加减;气滞血淤者宜调气养血,活血化瘀,用鳖甲煎丸加减。

(2)促进肝组织修复,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的中药治疗。

①ALT升高长期不降者:湿热偏重者可选用垂盆草、山豆根及其制剂;湿热不显者可选用五味子制剂。在酶值降至正常后应该逐步减量,继续治疗2~3后停药,以防反跳。丹参和毛冬青有活血化瘀作用,与上述药物合用可提高疗效。

②改善蛋白代谢:以益气养血滋阴为主,可选用人参、黄芪、当归、灵芝、冬虫夏草等及当归丸、乌鸡白凤丸、河车大造丸等。

③抗肝纤维化:以活血化瘀软坚为主,可选用桃红、红花、丹参、参三七、百合、山慈茹、柴胡、鳖甲、庹虫等。

5.免疫调节疗法可选用以下制剂:

(1)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能传递特异性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剂量为2~4mg每周2次,注射于上臂内侧或腹股沟淋巴结远侧皮下,3~6个月为1疗程。

(2)特异性转因子能增强特异性细胞免疫。剂量为每次2~4单位,每周2~3次,注射部位同上。

(3)普通转移因子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剂量及注射部位与特异性转移因子相同。

(4)胸腺素(肽)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及调节免疫系统。剂量每次10mg,每周2~3次,注射部位同上。

(5)其它:右旋儿茶素(四羟基黄烷醇)、左旋咪唑、中药人参、黄芪、灵芝、香菇等均可酌情采用。

6.免疫抑制疗法:用于自身免疫指标阳性或有肝外系统表现,而HBsAg阴性,且经其它治疗无效的慢性活动型肝炎。可用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硫唑嘌呤等。

病毒性肝炎常用中成药:肝健胶囊 利肝隆颗粒 维肝福泰片 参虎解毒丸 灭澳灵片 乙肝灵丸 >>更多

乙肝病毒怎么治疗

乙肝病毒怎么治疗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乙型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fx120提醒您,避开流行区域、注意卫生习惯、居住条件、提高自身免疫水平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乙肝。
医学上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型别,其中乙肝是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病遍及全球,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检查中发现。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 *** 分泌物、乳汁、 *** 等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等传播,所以乙肝发病具有家族性。
但并不是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这与患者感染的病毒数量、毒力和感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反应状态,也在乙肝病情和病程的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出现下面结果:不发病且产生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长期慢性无症状带毒者、轻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乙肝难以根治,治疗上目前没有特效药。所以乙肝应该从多方面综合治疗:1、要有克敌制胜的坚强意志,“怒则伤肝”,要保持愉快心情;2、病毒活动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等到病情稳定,转氨酶不升高时才能适当活动;3、乙肝用药如用兵,多则有害,少则无效,针对自己的病情,在专家指导下选择服用抗病毒药、调整免疫药、活血化瘀药、抗纤维化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切勿有病乱投医滥用药;4、保持生活有规律,合理安排饮食,饮食以清淡为主。
乙肝难治,但是不难防。如果我们大家把好预防这一关,乙肝就并不可怕,乙肝的预防包括:1、广泛推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2、保持积极的心态与乐观的情绪,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3、了解和掌握乙肝病的一些防治知识,养成并坚持良好、科学的生活规律;4、合理调配营养与食疗,忌菸酒,少食油腻之物,避免便秘;5、注意起居和个人卫生,根据气温增减衣服,积极预防各种感染;6、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定期复查肝功能。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而且治疗及时,那么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愈。但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乙肝会转为慢性,病毒会长期携带,检查表现为乙肝抗原阳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活动,复制繁殖,则可以出现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有:感觉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感到恶心、厌油、腹泻。病人有时会有低热,严重的病人可能出现黄疸,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延误治疗,少数病人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人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 慢性乙肝患病日久,会沿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乙肝三部曲”,所以患乙肝后应采取治疗措施,并定期检查身体。
如何正确认识乙肝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
许多患者认为只有“大小三阳全部转阴”才是乙肝治疗的唯一目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不正确的,也不符合目前乙肝治疗的实际情况。比较客观科学的疗效判定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种:
(1) 临床治愈血清学生化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不论其病毒学标志如何,均可视为临床治愈。
(2)降低传染性在临床治愈的基础上,经治疗e抗原和血清HBV DNA (乙肝病毒基因)阴转或病毒复制呈明显下降,此类患者血中无完整的病毒颗粒,故传染性极低。肝脏损伤相对较轻,对于招工、升学及妊娠应无明显影响,可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但应坚持复查,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下述情况之二,则应积极治疗:血清HBV DNA转为阳性;肝功能异常,有明显临床症状;e抗原阳转有明显肝脏纤维化倾向或早期肝硬化迹象。
(3)病毒清除表现为血清中表面抗原阴转,血中及肝脏组织的HBVDNA检查均为阴性。且追踪观察一年以上无复发;但乙肝病毒的彻底清除仍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国前尚不能以此作为乙肝治愈的唯一标准。
(4)抗体的转阴。抗体的出现反映机体对病毒的反应性,一般而言,抗体的产生与治疗有关,而杭体的消失与治疗无关,随着抗原的消失,其相关的抗体会自然阴转。抗体阴转的速度因人而异,也与抗体种类有关。如e抗体自然阴转时间较短,而核心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可长达十数年。涸此,只要血清学检测表面抗原、户抗原为阴性,血清HBV DNA阴性,不论其一种抗体或几种抗体阳性,一般无治疗指征,可定期观察。当然,若表面抗体阴性,可接种乙肝疫茵,但接种剂量及程式与正常人有别,最好同时使用佐剂。
谷丙转氨酶增高说明什么
病毒性肝炎 这是引起谷酸丙氨酸转氨酶,简称谷丙转氨酶(CPT)增高最常见的原因。各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CPT均可增高,但升高幅度与肝脏损伤程度不成正比,绝不能以CTP数值的高低来判断病情的轻得。
中毒性肝炎 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如红霉素、异烟肼、保泰松等都可引起CPT升高,停药以后,CPT很快恢复正常。
肝硬化和肝癌 肝硬化、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的CPT常常高于正常水平。但有的患者GPT指标变化不明显,此时,可以加测血液中其他酶类和甲胎蛋白,同时B超或CT检查也有助于鉴别诊断。
酒精中毒性肝病 许多研究表明,酒精中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患者CPT水平增高,但脂肪肝患者同时伴有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的增高。
胆道疾病 胆囊炎、胆石症等急性发作时,患者CPT指标也可升高,但都同时伴有发热、腹痛、黄疸、胆红素升高等症状,在炎症控制后,CPT可降至正常。
心脏疾患 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CPT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不如COT(谷草转氨酶)明显。
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 如肺炎、结核病等也可出现CPT的升高,但这些疾病都各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借助于一些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於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时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HBV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型肝炎。
HBV进入血液的主要途径:
①母婴垂直传播:我国现有HBsAg阳性者约1.4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②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③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④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⑤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预防措施
首先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国内十分重视,自80年代起HBsAg阳性孕妇出生的婴儿均普遍注射乙肝疫苗。通过20年的努力,上海市出生的婴儿HBsAg携带者从9.8%降至0.5%。因而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不久将来HBsAg 携带者将会明显降低,乙肝完全可以预防。其次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医用血液及血制品不被污染。
最后要加强对乙肝病人的治疗,慢性活动性乙肝首选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加 *** 生常识普及宣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通过上述各种措施,相信不久的将来,乙肝病人将大大大减少。
消灭乙肝关键在于预防,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概括起来有二个方面:
经血传染: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在热带、副热带的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会传播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孕妇是乙肝带原者,通过产道直接传染给新生儿。
体液传播:如医疗器材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引起传染。性接触的传播。与乙肝患者或带原者长期密切接触如: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会造成污染而传染乙肝。
乙肝的检测指标“两对半”,其检测方法技术成熟,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又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能说明很多临床问题,因此在各级医院都广泛开展了“两对半”的化验。人们约定俗成地给这“两对半”5项指标排了个队,依次为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Bs(乙肝表面抗体)、HBeAg(乙肝e抗原)、抗—HBe(乙肝e抗体)、抗—HBc(乙肝核心抗体),然后老百姓又将第一、三、五项阳性(即HBsAg、HBeAg和抗-HBc)称为大三阳,将第一、四、五项阳性(HBsAg、抗-HBe、抗—HBc)称为小三阳。
??“大三阳”的意义如何呢?我们就从这三项阳性指标来进行分析。首先是HBsAg阳性。一般提示体内有乙肝病毒存在,现在正被感染;HBeAg阳性是乙肝病毒的复制指标,提示乙肝病毒正在体内活跃复制,病毒含量较多,传染性相对较强。抗抗—HBc的阳性意义不大,只提示曾被乙肝病毒感染过,现在体内也许有病毒,也许没有。所以综合起来讲,“大三阳”的含意是有肯定的乙肝病毒现症感染,病毒正在活跃复制,病毒数量较多,传染性相对较强。
??应当指出的是, “大三阳”只能说明体内病毒的情况,而不能说明肝功能的情况,不能说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有人误以为“大三阳”就是肝损害很重的意思,这是错误的。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只能通过化验肝功能,作B超等检查来确定,而与病毒指标的某一项或几项阳性没有必然的联络。
1、什么是乙肝?简要发病机理是什么?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HBV本身对肝脏无明显损伤,主要通过人体的免疫应答造成肝细胞损伤,HBV感染人体后可 *** 机体产生一系列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如果机体免疫反应正常,可以清除感染的病毒而痊愈;免疫反应不足以清除病毒,病毒可持续存在,成为慢性乙肝。
2、乙肝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避免感染乙肝?
主要传播途径有三: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完全没必要谈肝色变。
避免乙肝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与乙肝患者接触应注意避免面板、粘膜的破损。特别提醒: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引起乙肝的传播。
3、新生儿免疫是我国乙肝预防的重点
在中国,乙肝病毒感染绝大多数始于幼龄期,特别是母婴传播。婴幼儿因缺乏自我保护、面板娇嫩易破更容易感染乙肝,同时因免疫功能不完善,更容易转为慢性。据统计,幼龄感染者中90%发展为慢性,而成人感染者中仅5-10%转为慢性,所以抓好新生儿免疫是目前解决乙肝的根本办法。
我国 *** 自2002年12月起,已经把乙型肝炎疫苗纳入新生儿计划免疫,每年用上亿人民币为新生儿免费提供乙型肝炎疫苗。目标是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约50年),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由1992年的10%下降至1%以下。乙肝免疫的重点在农村,从卫生部现有资料估计,我国城市乙肝接种率已达90%,农村约40%,还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4、如何预防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的主要传播方式。女性孕前检查HBV-DNA,最好在DNA阴性时考虑怀孕。HBV-DNA阳性母亲的孩子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越早越好,并程式注射乙肝疫苗,成功率约95%左右,应及时检查是否产生抗体;DNA阴性母亲的孩子可以只注射乙肝疫苗,保险起见也可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目前对母亲是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尚有争议,不作常规推荐。
父亲为大三阳或小三阳但DNA阳性者,孩子出生时也建议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避免出生后密切接触传播。
5、慢性乙肝患者是否可以结婚、生育?
绝大多数乙肝患者在肝功能稳定、病毒不复制的情况下可以结婚、生育,对方应该注射乙肝疫苗并产生保护性抗体,女性乙肝患者尤其要注意预防母婴传播。对于症状严重、肝功能明显异常的慢性患者,暂不宜结婚,应积极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结婚。
6、乙肝的常规检查及意义?
乙肝五项:是诊断乙肝感染的基本依据,HBsAg(+)提示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不提示病毒复制及传染性;抗HBs(+)表示有保护性抗体,对乙肝有免疫力,注射乙肝疫苗及自然感染痊愈后都可产生抗HBs;HBeAg(+)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提示有传染性;抗HBe(+),一般情况下提示乙肝病毒低复制或不复制,少数情况下结合DNA检测明确是否存在病毒变异;抗HBc提示感染过乙肝;抗HBc-IgM(+)提示病毒复制。
HBVDNA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有传染性。目前DNA应该采用PCR定量检测,灵敏度高但假阳性率也高,DNA一定要到大型、正规医院检测以避免误差。
肝功能:转氨酶尤其是ALT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标志;血清总蛋白分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下降提示肝细胞损害,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A/G比例倒置。
B超:肝脏影像学检查,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腹水、肝癌都有一定的提示和诊断作用。
以上结果应该由专业医生综合分析,不要盲目猜测。
7、饮食、生活注意事项:
饮食方面主要是戒酒、避免辛辣 *** 食品,一些如“不能吃鸡肉、羊肉、海鲜”的说法多无科学依据;避免过度劳累,远离化学毒素,慎用药物尤其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肝功异常、病情活动时要注意休息,饮食清淡、营养均衡。
8、慢性乙肝的治疗:
目前慢性乙肝的治疗尚是世界性难题,没有特效药可以根治,所以市场上一切宣传“治愈乙肝”、“大小三阳转阴”的药品、疗法都是彻头彻尾的骗子,要注意鉴别,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你的上当会助长欺骗的社会风气。
到正规的医院寻求专科医生诊治,制定适合你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起居、乐观的心理状态是治疗的有利因素。
2003年1月15日,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关于规范医疗广告活动,加强医疗广告监管的通知》,包括乙肝在内的11种疾病的医疗广告暂不准释出,所以凡是涉及到乙肝的广告均属违法!
乙肝如何治疗才能避免失败
目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的疗效确切的抗乙肝病毒药只有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国内近年又推出了苦参素。其他几种抗乙肝病毒药如单磷酸阿糖腺苷、膦甲酸钠等,虽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作用,但因副作用多等原因,临床应用不多,有的在国外已被淘汰。评价抗乙肝病毒药的标准首先是有效(抑制和杀灭乙肝病毒),其次是副作用小,病人可以长期应用。然而,符合上述条件的药物还不多,所以,从医生到病人都要珍惜现有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慢性乙肝是个非常复杂的疾病,即使应用了抗乙肝病毒药,治疗也可能失败,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条。
适应症不妥
不管干扰素还是拉米夫定,都有严格的适应症,不是所有的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能应用。这两种药共同的适应症是慢性乙肝病人,转氨酶升高达正常值上限的2~10倍,肝脏炎症反应明显者。这时病人正处于“免疫清除期”,即体内的免疫功能启动,对乙肝病毒发起围剿和清除,此时应用抗病毒药助一臂之力,效果显著。在“免疫耐受期”,转氨酶正常或少许超过正常值,肝脏炎症轻或无,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免疫功能对乙肝病毒“熟视无睹”,这时应用任何抗病毒药也是枉然,对此,干扰素、拉米夫定的效果极为有限。
如果适应症选择准确,疗效会明显提高,选择不当,滥“干扰”、“滥抗毒”,不但不能收到满意疗效,还会挫伤病人的治疗信心,或对抗病毒治疗产生牴触情绪,并制造“抗病毒无效论”,影响乙肝病人正常用药。
抗乙肝病毒药物有局限性
慢性乙肝并非用上干扰素或拉米夫定就万事大吉了,更不是用药后一定会康复。其实,抗乙肝病毒药都有其局限性,目前所有抗病毒药都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cDNA)无效,一旦停药,乙肝病毒就很快以cDNA为模板继续复制,结果大量新生乙肝病毒又猖獗起来,造成肝病复发。医学家们指出,如坚持长期用药,最大限度地压制体内病毒的复制,再加上自身的免疫功能参与,方可最终将病毒清除,患者才有可能康复。
慢性乙肝病人的用药,必需消除速战速决、一蹴而就的观念,要有长期用药的准备。“速效论”是假话,不能相信。
抗乙肝病毒药的另一个局限性为病人对其“应答率”不是100%(应答指病人用药后HBeAg转阴,抗-HBe转阳,HBVDNA转阴,转氨酶正常),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应答率”在40%左右,而远期应答率仅为30%左右。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时,用药1年,HBeAg转阴率不到20%,发生抗-HBe转阳者仅15%左右,尽管HBVDNA转阴率高达96%~100%,但HBeAg不转阴或抗-HBe不转阳,就易于复发。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抗病毒药的有效性,也要了解其局限性,正确认识这些药物,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弃之不用,也不能因其“有效”而盲目乐观。
药物的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抗乙肝病毒药也有毒副作用,这又往往因人而异。应用干扰素除可引起流感样症候群之外,还可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也有脱发、抑郁等情况发生,有时因为毒副作用使治疗受挫。拉米夫定有时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乙肝病毒变异
慢性乙肝是个复杂多变的疾病,在抗病毒药物作用下和人体免疫压力下,病毒常常发生变异,这可导致治疗失败。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也经常波动,出现反复,这不一定归咎于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另外,慢性乙肝病人的免疫功能失调,在治疗中可发生“混合感染”,如乙肝+丙肝,乙肝+丁肝,乙肝+甲肝等,或乙肝合并脂肪肝,有时又因滥用药、饮酒等,使病情复杂,治疗更困难,这都不是抗病毒药的过错。分析和找到失败原因再采取措施,仍然会取得疗效。
在应用抗乙肝病毒药过程中,要细致观察,多方分析,抗乙肝病毒药不是“万能灵药”,其他药物如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功能方面的辅助用药也是非常必要的。治疗乙肝失败,不能否定抗病毒药物,大家也不可苛求抗病毒药。乙肝治疗学发展至今,最大的进步是确立了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战略,如果不去抗病毒,就要走回头路,千百万乙肝病人将无所适从。当然,对抗病毒药的不足,科学家早已察觉,现在正深入研究和开发更有效的抗病毒药,应当说前景是乐观的。

乙肝病毒变异了怎么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而较容易发生变异,在慢性感染过程中,变异可自发或在治疗后发生。据报道该病毒的每一个基因和每一种病毒蛋白都可发生突变,使其感染后临床表现多样化、临床经过复杂化,以及治疗困难化。

慢性乙肝病毒者怎么治疗

一,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很少有肝病相关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
二,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
乙肝病毒是经过血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性传播等.
所谓母婴传播,主要是指携带有乙肝病毒的孕妇,其体液在分娩过程中污染了
新生儿受损的创面或在产褥期密切接触婴儿,例如嚼食后将食糜团喂给婴儿等.预
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方法,就是在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也就是说
,携带乙肝病毒的妇女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结婚生育.
所谓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医学活动的过程中造成的乙肝病毒的传播.比如注射
药物时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或化验时用一根采血针为所有的患者采集
指血或耳血等.目前,乙肝病毒的医源性传播在城市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在边远的
农村地区还比较严重.
所谓性传播,是指在性生活过程中,男女双方的性器官都可以出现损伤,而乙
肝病毒携带者的 *** 或 *** 的分泌物中都可能含有病毒,因此,乙肝病毒可通过性
生活传播.预防的方法是,当发现一方携带乙肝病毒时,另一方就应及时接种乙肝
疫苗.
从传播途径来看一般的接触不会传播,但是吃饭还是小心一点,尽量可以分食 三,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好下面五点,便可让乙肝病毒携带者远离危害:
1,谨慎用药可以护肝
"是药三分毒",而肝脏正是负责解毒的脏器,任何药物都可能加重肝脏的负担,所以药品能不用就尽量不用,确实需要用,应该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谨慎选用.
2,劳逸适度保证休息
在工作和学习中,应该切忌加班加点,少睡熬夜;而且过度的娱乐也是有害的,通宵打牌,旅游跋涉,或参加剧烈的体育锻炼都会对肝脏不利.
3,饮食清淡戒菸,戒酒
大家的日常饮食应该清而不燥,淡而不咸,对于一切酒类,酒类饮料尽量不要沾染.
4,知足常乐调整心态
情绪对肝脏的影响也很大,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最好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也是保护肝脏的有利措施.
5,定期检查时刻警惕
3-6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乙肝五项等,随时观察,做到有备无患.
四,不要轻易相信一些说能转阴的虚假资讯,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了.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C抗体呈阳性,这是乙肝的哪一种?怎么治疗?

是大三阳,
大小三阳只是反映人体内携带病毒的状况,不能反映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因而不能用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你查查肝功能吧 ,(1)若正常,是处於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没有肝炎症状,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不需要治疗,定期去检查肝功能即可,(2)若异常,会有厌油、食欲不振、乏力、低烧等症状,就需要治疗了。
你是女士吗, 母婴传播大部分是在出生过程中以及出生以后传播的,而通过胎盘的宫内传播极少,乙肝夫妇所生的子女出生后,12小时内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阻断乙肝的垂直传播,确保宝宝不被乙肝传染,

乙肝病毒性肝炎怎么治疗

明州医院细胞治疗中心的专家提醒。细胞免疫治,可以强化抗病毒免疫功能,杀死病毒感染的细胞,控制病毒的复制,延缓向肝硬化和向肝癌的转化,经过细胞免疫治疗后,病毒表面抗原会下降, 肝脏功能改善,肝区疼痛减轻,面色恢复,红润精力体力好转。

乙肝病毒治疗法

抗病毒治疗需要肝功不正常时才开始的
有两种:
干扰素(每年约3-10万元)效果快,初期副作用明显,不是每个人都有效~
核苷药物类(每年约6000-13000元)普遍有效,需要长期服药~

乙肝病毒携带者怎么治疗?

对证治疗是可以治疗到没有传染性的。

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只能是提高免疫力,抗病毒治疗。

乙肝是目前不能治愈的疾病,也就是不能转阴的,如果没有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等各项检查正常,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简单说就是感染了乙肝,但没有肝脏炎症,就是病毒携带着,对于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可以不用治疗,只要平常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到医院做检查就行,而对于肝功能异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会导致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乙肝病毒携带者注意事项:1.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劳逸结合。2.饮食要均衡,日常生活中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些水果和蔬菜。3.切忌菸酒等伤肝行为。4.保持好心情,肝病患者切忌恼怒、悲观、焦虑。5.切忌病急乱投医,不要乱吃药和补品。6.乙肝病毒携带者定期复查,预防病情恶化。

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携带者,能接吻吗?如何治疗?怎么治疗呢?帮忙解答一下

首先能够传染乙肝的渠道主要是血液和夫妻生活,至于能不能接吻,我的建议是最好去医院进行检查,不严重就打预防针,打完之后就没事了,而且一般预防针在体内的有效时间是5年到10年。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是打干扰素,但副反应很多,有很多人坚持不了,而且费用不少。二是抗病毒治疗,主要是吃抗病毒药,现在主流有四种,费用有低有高,一般情况吃2年到3年,如果病情控制的好就不用继续吃。最重要的是现在还没有任何方法彻底治愈乙肝,不要轻易相信广告上的

病毒性肝炎怎么用偏方治疗?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病程迁延等特点。临床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为特征,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隐性感染较为多见。一般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其中以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危害性最大。根据其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又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和重症肝炎。急性肝炎患者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黄疸型肝炎属“黄疸”范畴;无黄疸型肝炎和慢性肝炎多属“胁痛”、“湿阻”、“症积”等范畴;而重症肝炎多属“急黄”范畴。
一、急性肝炎【方一】保肝汤【来源】杨德祥,等。甘肃中医,1995,(2)。
【组成】茵陈30~60克,连翘15~18克,蒲公英、葛根、苍术、川厚朴、郁金、丹参各15克,柴胡10~15克,白芍、板蓝根各12克,当归、白术、茯苓各10克,升麻6~10克,甘草6克【加减】黄疸重者加赤芍、生大黄;胁肋胀痛者加青皮、金钱草;恶心纳呆者加半夏、竹茹;腹胀满者加莱菔子、枳壳;HBsAg加蚤休、虎杖。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湿热毒邪壅结中焦。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小儿用量酌减。
【疗效】据报道以本方治疗10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总有效率为99%。其中20例HBsAg阳性者,治疗2个月后复查,转阴者7例。
【方二】板芩汤【来源】《传染病证治从新》【组成】板蓝根60克,黄芩30克【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证属热毒蕴结者。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按】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现代研究证明板蓝根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免疫力,抗内毒素等作用。黄芩有抗病毒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能抑制乙肝病毒DNA的复制。
【方三】茵陈金钱草玉米须粥【来源】《小儿常见食疗方》【组成】茵陈、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大米一把,白糖适量【功用】清热利胆,利尿退黄。
【主治】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伴发热,巩膜皮肤黄染,尿如浓茶色。
【用法】将茵陈、金钱草、玉米须一起入锅,加水3碗,煎煮30分钟,滤掉药渣。大米淘净,加入药液中,继续加热煮成粥,加白糖适量调味。每日1剂,分2次吃完,连服数日,至黄染消退。也可单用玉米须煎汤,代茶水饮服。
【按】茵陈具有清利湿热,退黄疸功效。现代药理茵陈有利胆,保肝,抗病毒等作用。
【方四】五味子肝炎方【来源】《偏方巧治指南》【组成】五味子90克(以北五味子最佳)
【主治】急慢性肝炎均可用。
【用法】五味子烘干研为细末。每次服3克(儿童1~2克),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
【注意事项】该方对降低转氨酶疗效甚佳。为防止转氨酶下降后因停药过早引起回升,一般应在转氨酶恢复2~4周后方可停药。
【按】现代研究五味子能促进肝糖元生成,降低谷丙转氨酶,保护肝脏,有抗溃疡及应激,抗病毒,抑菌等作用。
【方五】大小蓟方【来源】《草药偏方治百病》【组成】大、小蓟鲜草适量【主治】此方用于急性肝炎。
【用法】捣烂绞汁,温后服之,每次1小杯。
【按】大、小蓟均具有抗菌,止血等作用。
【方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来源】《伤寒论》【组成】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20克,梓白皮10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姜、枣为引【功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主治】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证属太阳寒邪未去,阳明湿热,内蒸肝胆,胆汁溢泛者。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方七】茵陈蒿汤加味【来源】《病毒性疾病的中医治疗》【组成】茵陈30~60克,山桅10克,生大黄6~10克(后下),黄柏10克,车前子15~30克(包煎)、金钱草30~4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田基黄40克【加减】呕吐明显加竹茹10克、黄连5克;热盛口渴甚者,加鲜石斛、鲜芦根各30~60克(无鲜品可用干品30克代替);胁部疼痛者,加柴胡、郁金各6~10克;脘腹胀闷者,加厚朴、大腹皮、莱菔子各6~10克;纳呆者加炒谷、麦芽各15~30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郁蒸。目黄身黄、其色鲜明,发热,口渴,心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腹部胀满,舌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水煎服。
【方八】鲜车前草【来源】《病毒性疾病的中医治疗》【组成】鲜车前草【主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捣烂采取自然汁数碗,日夜频服。
【按】鲜车前草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
【方九】茵陈五苓散加减【来源】《病毒性疾病的中医治疗》【组成】茵陈30~45克,茯苓、猪苓各30克,泽泻、车前子、白术各15克,薏苡仁、大腹皮各25克,厚朴、枳壳各10克,柴胡6~9克,炒谷、麦芽各20克,【加减】湿重苔白腻者,加苍术、白蔻仁各10克;肝区疼痛较明显者,加白芍15克、香附或川楝子10克、延胡索8克。
【功用】利湿清热,理气健脾。
【主治】湿热气滞。身目发黄但不甚鲜明或较暗淡,多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口不渴或渴欲热饮,纳呆,胸脘痞闷,恶心,食后腹胀,大便溏泻,右胁胀痛,舌苔腻或淡黄,脉濡稍数。
【用法】水煎,每日1剂。
【方十】解毒退黄汤【来源】《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组成】青篙尖,茯苓、鸡内金各5克,半夏、山豆根、川楝子、甘草各3克,板蓝根8克,怀山药、白茅根各12克【功用】清热利湿,健脾理气。
【主治】适用于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年龄在6岁以上者可酌加用量。
【按】青蒿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有抗病毒作用,青蒿素可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有促进机体细胞免疫,促进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的作用。
【方十一】青蒿茵芦茶【来源】《药茶治百病》【组成】青蒿60克,茵陈30克,芦根45克【功用】清热利胆。
【主治】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将上3味药同煎,去渣,取汁,代茶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62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