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姜片虫病治疗措施

佚名 2023-11-14 07:15:42

姜片虫病治疗措施

防治原则包括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猪粪便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水体;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勿生食未经刷洗及沸水烫过的水生植物,如菱角、茭白等。勿饮生水、勿用被囊蚴污染的青饲料喂猪;在流行区开展人和猪的姜片虫病普查普治工作,吡喹酮是首选药物;选择适宜的杀灭扁卷螺的措施。

姜片虫病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姜片虫病 3.1 姜片虫病的病因病机 3.2 姜片虫病的症状 3.3 姜片虫病的辨证治疗 3.3.1 证候分析 3.3.2 治法 3.3.3 姜片虫病的方药治疗 4 西医·姜片虫病 4.1 疾病名称 4.2 英文名称 4.3 姜片虫病的别名 4.4 分类 4.5 ICD号 4.6 流行病学 4.6.1 地理分布 4.6.2 传染源 4.6.3 传染途径 4.6.4 人群易感性 4.7 姜片虫病的病因 4.7.1 形态学 4.7.2 生活史 4.8 发病机制 4.9 姜片虫病的临床表现 4.10 姜片虫病的并发症 4.11 实验室检查 4.12 辅助检查 4.13 姜片虫病的诊断 4.14 鉴别诊断 4.15 姜片虫病的治疗 4.16 预后 4.17 姜片虫病的预防 4.18 相关药品 4.19 相关检查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姜片虫病的方剂 2 治疗姜片虫病的中成药 3 姜片虫病相关药物 4 治疗姜片虫病的穴位 1 拼音 jiāng piàn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 fasciolopsia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asciolopsia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中医·姜片虫病 姜片虫病 (fasciolopsiasis[1][2])为病名[3]。是指感染姜片虫所致的寄生虫病[1][2]。我国地方病的一种,因其虫形似姜片,故名[3]。

姜片虫虫色赤如生肉,故又叫赤虫[3]。

姜片虫病因食生菱角、荸荠等吞入姜片虫的囊蚴所引起[3]。成虫寄生肠道上部,上犯胃气,下扰肠道,导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等症[3]。

在东南沿海各省和华中某些地区都有流行,长江以北很少[3]。

临床表现以脾胃失调的症状为主[4]。姜片虫病可引起腹痛,腹泻,浮肿,贫血等症状,甚至引起小儿生长发育,但预后一般良好,姜片虫驱除以后,患者迅速恢复[3]。若反复感染又不治疗,可导致重度营养不良,有造成全身衰竭的危险[3]。

姜片虫病的确定诊断有赖于大便检查而见姜片虫卵,或肉眼看到排出的姜片虫[4]。

治疗用槟榔煎水,早上空服,不须另服泻药,连用2~3天[3]。病情严重,气血亏虚者,则宜补脾胃,先服参苓白术散;待全身症状改善后,再予驱虫[3]。

3.1 姜片虫病的病因病机

进食生菱角、生荸荠等,被附着的姜片虫囊蚴感染而引起姜片虫病。成虫寄生在小肠,吸食水谷精微及引起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的病理变化。[4]

3.2 姜片虫病的症状

姜片虫病一般可无自觉症状[4]。

有的可见轻度腹痛、腹泻或恶心呕吐,甚者可见精神倦怠,或腹胀浮肿[4]。临床表现以脾胃失调的症状为主[4]。可引起腹痛,腹泻,浮肿,贫血等症状,甚至引起小儿生长发育,但预后一般良好,姜片虫驱除以后,患者迅速恢复[3]。若反复感染又不治疗,可导致重度营养不良,有造成全身衰竭的危险[3]。

3.3 姜片虫病的辨证治疗

3.3.1 证候分析 脾胃受扰,气机郁滞,运化失常,故腹痛、腹泻。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甚者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以致精神萎倦。水湿泛溢,则致浮肿。[4]

3.3.2 治法 驱虫为主,佐以健脾[4]。

3.3.3 姜片虫病的方药治疗 治疗用槟榔煎水,早上空服,不须另服泻药,连用2~3天[3]。病情严重,气血亏虚者,则宜补脾胃,先服参苓白术散;待全身症状改善后,再予驱虫[3]。

驱虫可用槟榔50克,加水300毫升,文火,煎1小时取汁早晨空腹服。合黑丑研粉内服,疗效比单用槟榔为佳[4]。

健脾和胃则用香砂六君子汤[备注]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有水肿者可加车前草、五茄皮、泽泻等利水消肿。[4]

4 西医·姜片虫病 姜片虫病(fasciolopsiasis)是由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简称姜片虫,寄生于人、猪肠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临床以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

成虫虫体较大,吸盘发达,吸附力强,造成的肠机械性损伤较其他肠道吸虫明显,数量多时还可覆盖肠壁,妨碍吸收与消化,其代谢产物被吸收后可引起变态反应。被吸附的粘膜可发生炎症、出血、水肿、坏死、脱落以至溃疡。病变部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虫数多时常出现腹痛和腹泻,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白蛋白减少,各种维生素缺乏;还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肠梗阻。严重感染的儿童可有消瘦、贫血、浮肿、腹水、智力减退、发育障碍等。在反复感染的病例,少数可因衰竭、虚脱而致死。

姜片虫卵应与肝片吸虫卵、棘隙吸虫卵鉴别。

姜片虫病治疗的首选驱虫药物为吡喹酮。此外,硫氯酚、槟榔煎剂、硝硫胺亦有一定疗效。经彻底治疗后,2~4个月内不发生临床症状,以及粪便检查无虫卵即为治愈。

防治原则包括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猪粪便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水体,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勿生食未经刷洗及沸水烫过的水生植物,如菱角、茭白等。勿饮生水、勿用被囊蚴污染的青饲料喂猪。在流行区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加强对传染源控制,普查、普治患者与积极开展猪姜片虫病防治,加强新鲜猪粪或人粪的管理。消灭中间宿主,选择适宜的杀灭扁卷螺的措施。

4.1 疾病名称

姜片虫病

4.2 英文名称

fasciolopsiasis

4.3 姜片虫病的别名

布氏布斯克姜片吸虫病;布斯克氏姜片吸虫病

4.4 分类

感染内科 > 寄生虫病 > 蠕虫病

4.5 ICD号

B66.5

4.6 流行病学

4.6.1 地理分布 姜片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温带与亚热带地区的一些国家,如中国、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朝鲜、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孟加拉等。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和台湾、河南、河北、甘肃、陜西等18个省、自治区。流行区多为点状小面积分布,主要取决于居民是否有食水生植物的习惯。

近几年由于农业生产改革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养猪饲料和饲养条件的改变,我国各地人和猪姜片虫病流行情况发生明显变化,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感染率和感染率迅速下降,一些地区出现新的流行点。该病流行决定于流行区存在传染源、中间宿主与媒介,尤其是居民有生食水生植物的习惯者。

4.6.2 传染源 除患姜片虫患者外,猪亦是重要的传染源。

4.6.3 传染途径 人、畜均通过吃带有囊蚴的生的或半生的水生植物感染,也可能因饮用带有囊蚴的生水而感染。常见的大红菱、大菱、四角菱,其次为荸荠和茭白。国外报道莲藕也是重要媒介植物。流行区多以水浮莲、蕹菜等喂猪,故猪感染率很高。

4.6.4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的人对再感染亦无明显的保护性免疫。国内调查姜片虫感染者以15岁以下的青少年多见,6~10岁为高峰期,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50岁以下感染率降低一半左右。但在重流行区,60岁以上年龄组感染率也较高。

4.7 姜片虫病的病因

4.7.1 形态学 姜片虫的成虫扁平肥大,生活时呈肉红色,形似鲜姜之切片故得名。虫体长20~75mm,宽8~20mm,厚约2~3mm,为寄生于人体的最大吸虫。成虫有口、腹吸盘各一个。成虫雌雄同体,子宫中充满大量虫卵。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大小为(130~140)?m×(80~85)?m,是人体中最大的蠕虫卵,卵壳薄而均匀,一端具有不十分明显的卵盖,近卵盖端有一尚未分裂的卵细胞,周围有20~40个卵黄细胞(图1)。

4.7.2 生活史 姜片虫的成虫吸附在终宿主人或猪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上,同体受精或异体受精后,受精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每条成虫可产卵15000~20000个/d。虫卵随粪便入水,当温度适宜时,卵内细胞分裂发育为成熟毛蚴。受光线照射毛蚴从虫卵孵出,进入中间宿主扁卷螺后,经发育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尾蚴从螺体不断逸出,吸附在周围水生植物表面,形成囊蚴。囊蚴在潮湿情况下生命力较强,但对干燥及高湿抵抗力较弱,当中宿主吞食囊蚴后,在小肠经肠液作用囊壁破裂,尾蚴逸出,吸附在小肠黏膜上吸取肠腔内营养物质,经1~3个月即可发育成成虫(图2)。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为4~4.5年。在猪体内约为1年。

4.8 发病机制

姜片虫的吸盘肌肉发达,吸附力强,可致被吸附的小肠黏膜及附近组织炎症、点状出血、水肿及溃疡脓肿形成。吸附部位常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大量黏液,病变严重肠壁可有出血。虫体附着在宿主的肠壁,摄取肠道营养物质,并遮盖肠壁黏膜,妨碍肠道的吸收和消化,可致肠功能紊乱而发生营养不良。虫体的代谢产物、分泌物可引起宿主病态反应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变严重程度多与寄生虫宿主体内虫数有关,一般为数条至数十条,个别严重者可达数百条。甚至千条。大多虫体可成团堵塞肠壁形成肠梗阻。

4.9 姜片虫病的临床表现

姜片虫病的潜伏期1~3个月。轻度感染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中、重度者可出现食欲缺乏、腹痛、间歇性腹泻(多为消化不良粪便)、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腹痛常位于上腹部与右季肋下部,少数在脐周,发生于早晨空腹或饭后,以腹痛为主,偶有剧痛与绞痛。患者常有肠鸣音亢进、肠蠕动增强、肠胀气。不少患者有自动排虫或吐虫史。儿童常有神经症状如夜间睡眠不好、磨牙、抽搐等。少数患者因长期腹泻、严重营养不良可产生水肿和腹水。重度晚期患者可发生衰竭、虚脱或继发肺部、肠道细菌感染,造成死亡。偶有虫体集结成团导致肠梗阻者。

可发生炎症、出血、水肿、坏死、脱落以至溃疡;病变部位粒细胞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虫数多时常出现腹痛和腹泻,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白蛋白减少,各种维生素缺乏;还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肠梗阻。严重感染的儿童可有消瘦、贫血、浮肿、腹水、智力减退、发育障碍等。在反复感染的病例,少数可因衰竭、虚脱而致死。

4.10 姜片虫病的并发症

姜片虫病可并发肺部、肠道细菌感染、肠梗阻、变态反应、粒细胞浸润等。

4.11 实验室检查

姜片虫病患者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常轻度下降,白细胞计数稍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至 10%~20%,偶达40%。粪便隐血试验偶呈阳性反应。取粪便用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集卵法可找到姜片虫卵,前者对轻度感染者易漏诊,后者可提高检出率。亦可采用定量透明法(即改良加藤涂片法),即可定性又可作虫卵计数。

4.12 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见骨骼生长迟缓,或成侏儒症。

4.13 姜片虫病的诊断

凡在姜片虫病流行区,有生食水生植物史,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者,均应考虑本病。确诊有赖于粪便中检出姜片虫卵,一次粪便3张涂片多可获阳性结果,虫卵少者可用甲醛乙醚法浓缩集卵,以提高检出率。

各种虫卵浓缩法可提高检出率,但诊断为姜片虫病还需考虑寄生的虫数和临床表现,前者可用计卵法得到粗略的印象。

4.14 鉴别诊断

姜片虫卵应与肝片吸虫卵、棘隙吸虫卵鉴别。

4.15 姜片虫病的治疗

姜片虫病治疗的首选驱虫药物为吡喹酮,常用剂量为10mg/kg体重,分早、中、晚3次服用,1天内服完。治疗1个月后,虫卵阴转率可达97.5%~100%。国外有人用15~25mg/kg体重,分3次口服,1天疗法,虫卵阴转率为100%。不良反应有头昏、头痛、乏力、腹痛、肠鸣等。一般较轻且能自行消退,无需特殊处理。此外,硫氯酚、槟榔煎剂、硝硫胺亦有一定疗效。

经彻底治疗后,2~4个月内不发生临床症状,以及粪便检查无虫卵即为治愈。

4.16 预后

姜片虫病一般预后良好。无后遗症,但应防止再感染。

4.17 姜片虫病的预防

防治原则包括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猪粪便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水体;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勿生食未经刷洗及沸水烫过的水生植物,如菱角、茭白等。勿饮生水、勿用被囊蚴污染的青饲料喂猪。

在流行区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不食水生植物、不喝生水。猪饲料的水生植物必须经过煮熟。加强对传染源控制,普查、普治患者与积极开展猪姜片虫病防治,吡喹酮是首选药物。加强新鲜猪粪或人粪的管理。消灭中间宿主,选择适宜的杀灭扁卷螺的措施。

4.18 相关药品

吡喹酮、硫氯酚

4.19 相关检查

布氏姜片虫的防治原则

布氏姜片虫的成虫与幼虫对宿主的选择较严。尾蚴从螺体逸出后活动范围小,
在短时间内就在附近结囊。囊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干燥时生存的时间短。因此,活囊蚴分布的空间受到限制。这是人和猪的姜片虫病的流行区多呈小面积点状分布的原因。福建等地调查证实,饮用含有本虫囊蚴的生水也是感染姜片虫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应引起重视。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温带和亚热带的一些国家。中国除东北、内蒙、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省外,18个省、区已有报道。由于农业生产改革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养猪饲料和饲养条件的改变,中国各地人和猪姜片虫病流行情况发生明显变化,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感染率和感染率迅速下降,一些地区出现新的流行点。该病流行决定于流行区存在传染源、中间宿主与媒介,尤其是居民有生食水生植物的习惯者。
防治原则包括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猪粪便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水体;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勿生食未经刷洗及沸水烫过的水生植物,如菱角、茭白等。勿饮生水、勿用被囊蚴污染的青饲料喂猪;在流行区开展人和猪的姜片虫病普查普治工作,吡喹酮是首选药物;选择适宜的杀灭扁卷螺的措施。

姜片虫的流行与防治

姜片虫病是人、猪共患的寄生虫病,流行于亚洲的印度、孟加拉、缅甸、越南、老挝、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和我国。在我国已发现有人或动物(猪)姜片虫病流行的有: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北、陕西和台湾等省、市、自治区。根据我国一些地区的调查,姜片虫病主要流行于种植菱角及其他可供生食的水生植物、地势低洼、水源丰富的地区,猪姜片虫病也流行于种植和以水生青饲料喂猪的地区。我国姜片虫病的流行多见于东南沿海的平原水网地区、湖泊区及江河沿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带,以及内陆的平原及盆地。随着水利建设和养猪业的发展,水生植物种植面积的相应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必将对姜片虫病的流行产生不良影响。
人体姜片虫病一般以青少年为多见,但在严重流行区各年龄组的感染率均很高,这主要取决于感染姜片虫囊蚴的机会。生食菱角、茭白等水生植物,尤其在收摘菱角时,边采边食易于感染。在城镇集市上购得的菱角也有活的囊蚴。曾在一只菱角上找到688个囊蚴。如为保鲜经常在菱角上洒水,囊蚴生活力可保持较久。猪感染姜片虫较普遍,是最重要的保虫宿主。用含有活囊蚴的青饲料(如水浮莲、水萍莲、蕹菜、菱叶、浮萍等)喂猪是感染的原因。将猪舍或厕所建在种植水生植物的塘边、河旁,或用粪便施肥,都可造成粪内虫卵入水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水体含有机物多,有利于扁卷螺类的孳生繁殖。这样就构成了姜片虫完成生活史所需的全部条件。
实验证实姜片虫尾蚴可在水面上成囊,如自然水体中存在此种情况,则饮用生水可能引起感染。
人、猪感染姜片虫有季节性,因虫卵在水中的发育及幼虫期在扁卷螺体内的发育繁殖均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夏秋季是感染的主要季节;而南方早一些、长一些,北方迟一些、短一些。江浙一带水生植物上囊蚴以8~l0月为多,而此时正是菱角等水生果品成熟的季节。
姜片虫囊蚴具有一定抵抗力。实验证明,28~30℃时,囊蚴在湿纸上可活10天以上,5℃可活一年。囊蚴不耐高热,在沸水中一分钟,或阳光下曝晒一天即死亡。对干燥的抵抗力也很弱,所以在离种植地较远的人群中一般感染率低或无感染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67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