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一、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m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
二、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三、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一种以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四、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数年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又起。尤好发于皮脂分泌旺盛、消渴病及体质虚弱之人。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外耳道疖的别名 5 疾病分类 6 外耳道疖的病因 7 外耳道疖的症状体征 8 外耳道疖的诊断 9 外耳道疖的治疗方案 10 外耳道疖患者日常保健 11 相关出处 12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外耳道疖的穴位 2 治疗外耳道疖的中成药 3 外耳道疖相关药物 1 拼音 wài ěr dào jiē
2 英文参考 furuncular otitis [朗道汉英字典]
otitis externa furunculosa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外耳道疖又名局限性外耳道炎,为外耳道软骨部毛囊感染所致。多为单个,亦可多发。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段皮肤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胳腺所致,是一种多发病,夏季更为多见。
症状: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跳痛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尤甚,常向头部放射。全身多有不适感或体温升高。若疖肿较大阻塞外耳道时可有听力减退,疖肿破溃则症状减轻。
检查:牵拉耳廓或压耳屏时疼痛加剧,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可见局限性充血,肿胀,有压痛;成脓后其顶部有脓性黄点 破溃后有少量黄色、粘稠脓液流出。严重者耳后淋巴结肿大及耳后软组织肿胀、充血。
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引流脓液。1.早期全身应用磺胺类或抗生素类药物,局部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或者局部涂抹红霉索软膏、滴用2%酚甘油等。疼痛剧烈时,口服镇痛剂以减轻痛苦。2.疖肿已成脓者则需沿外耳道长轴切开引流,防止外耳道狭窄。3.若疖肿业已破溃,则每日清除脓液,并局部涂抹4%硼酸酒精 l~2次,直至痊愈。
4 外耳道疖的别名 局限性外耳道炎
5 疾病分类 耳鼻喉科
6 外耳道疖的病因 皮肤擦伤和溃疡易致感染,挖耳是常见原因,糖尿病、慢性便秘和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和复发。高温和湿度可降低外耳道抗感染能力,故在夏季易发病,常为葡萄球菌感染。
7 外耳道疖的症状体征 早期引起剧烈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听力可减退,疖肿位于外耳道前、下壁者,除下颌运动使疼痛加重外,耳屏前、下方可出现肿胀,可误诊为腮腺炎,疖肿位于外耳道后壁者,肿胀可使耳廓外突,耳廓后沟消失,可误诊为乳突炎,若为多发性疖肿、局部症状更重。 外耳道软骨部可见局限性红肿,触痛明显、牵引耳廓或压迫而屏时疼痛加剧,疖肿。
8 外耳道疖的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
9 外耳道疖的治疗方案 原则是控制感染,引流脓液。
1.早期全身应用磺胺类或抗生素类药物,局部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或者局部涂抹红霉索软膏、滴用2%酚甘油等。疼痛剧烈时,口服镇痛剂以减轻痛苦。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或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对主要致病菌具有抗菌作用。可选用青霉素,或口服阿莫西林[1]。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阿奇霉素、地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1]。其他可选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如头孢氨芐、头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对青霉素有超敏反应患者禁用头孢菌素,18岁以下未成年人忌用氟喹诺酮类药物[1]。所有药物疗程为10天以彻底杀灭病原菌,避免链球菌可能导致的变态反应性并发症[1]。
2.疖肿已成脓者则需沿外耳道长轴切开引流,防止外耳道狭窄。
疖肿表面出现脓头时,可以切开引流,排除脓液,并用无菌小棉卷或纱条轻填耳道直到愈合以防止肉芽增生堵塞耳道[2]。
3.若疖肿业已破溃,则每日清除脓液,并局部涂抹4%硼酸酒精 l~2次,直至痊愈。
10 外耳道疖患者日常保健 1、平时禁止掏挖耳朵。
2、患病后,如在冬季,可在外耳道口塞以疏松的棉花球,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湿度。这样则易腐、易排毒而也易于愈合。
3、外耳道要保持干燥洁净。擦去污秽时,切忌粗暴或反复重擦。
4、在病起初期或疖肿未成熟之际,可于耳外部热敷。每天3-4次。
5、睡眠 时,病耳宜在下侧,但要注意不要让其受到压迫。
6、疼痛较重难忍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穴以镇痛。
7、在愈合之初,必然产生轻微瘙痒感,切勿狂搔乱掐。
8、注意处理全身性诱发病因。
11 相关出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79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斑裂孔的治疗方法
下一篇: 黄斑裂孔的特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