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为“脉管炎”,是我国常见的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后期可导致肢端坏疽或溃疡,甚至需要截趾(指)、截肢,使患者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因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病。
虽然许多人都知道脉管炎这个病名,并且是谈“病”色变,但大多数人甚至是许多医生并不真正了解这种疾病。临床上经常把许多其他血管病都称为脉管炎,治疗上也很不规范,造成病人误诊误治、辗转求医,既没治好病,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钱财。该如何正确诊断和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呢?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我们归纳总结了临床上需要注意的要点如下:
一、临床上如何询问病症和病史
在门诊,许多患者是以腿部症状为主诉,如疼痛、发凉、颜色改变等,甚至直接说患脉管炎多长时间等等。在询问病史和症状时,决不能先入为主,应系统而仔细询问,包括以下几点:
1.疼痛的特点:脉管炎疼痛以缺血性因素为主,分为两类,一类是运动时出现的疼痛,即间歇性跛行;另一类为休息状态下也疼痛,称之为静息痛。另外,部分病人会伴有因血管炎症引起的疼痛,此类疼痛较缺血性疼痛为轻,部位在发生炎症的动脉或静脉处。
(1)间歇性跛行特点为行走一段路程后小腿或足部发生胀痛或抽痛并因此而被迫止步,休息后很快能缓解,再行走后疼痛又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表明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肢体缺血,当运动时肌肉供血不足而产生疼痛、酸胀。跛行距离越短,代表缺血程度越重。
动脉间歇性跛行应注意与静脉瘀滞性跛行和神经性跛行相鉴别。静脉性跛行特点为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小腿或整个下肢胀痛感,抬高肢体后方可缓解;神经性跛行也表现为行走时疼痛,但疼痛位置较高,为整个下肢及臀部,而且必须下蹲休息时才能缓解。
(2)静息痛表现为趾(指)或足(手)部在静止情况下也疼痛,夜间明显,严重者因剧烈疼痛抱足而坐、彻夜不眠。静息痛是肢体严重缺血的表现,继续发展则可能出现坏疽或溃疡。
2.询问下肢温度感觉,由于为缺血性病变,大多数感觉患肢发凉,发凉越明显,表明缺血情况越严重。也有一些病人同时有烧灼感,伴有麻痛、蚁行等异样感觉,这是因为缺血导致的神经炎症,说明肢体缺血加重。
3.询问以前或就诊时是否出现过血栓性浅静脉炎。40%的脉管炎患者可于早期或中晚期在患肢反复、交替在一个部位或其他部位出现红肿条索,并伴有疼痛,称之为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4.问既往史时应明确是否有受寒史、外伤史和吸烟史,注意询问工作居住环境是否潮湿、寒冷。同时要问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以作为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鉴别的根据。
二、检查患者的正确方法
在获得病人症状及病史的详细资料后,我们就要对患者进行物理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患者肢体动脉血供情况,内容包括检查患者肢体的皮肤颜色、温度、营养状况和动脉搏动等。查体时应注意运用方法要正确、全面,不要缺项。其要点为:
1.不管症状主诉为单肢还是双肢,均要对双侧肢体同时检查。患肢为单侧肢体时可以正常的对侧作为对照;两侧肢体均患病时,则以同侧肢体近心端作为对照。
2.我国人种肤色略黄,查看皮肤颜色时注意两侧肢体对照检查。如果一侧较对侧苍白或苍黄时,可考虑动脉供血不足;如果有间歇性跛行症状,而检查时皮肤颜色正常,需要进一步做肢体抬高试验。方法为以70?觷角度抬高双侧下肢60秒,如果出现皮色苍白,仍提示有动脉狭窄或闭塞。
3.用扪诊法检查肢体皮肤温度时应注意检查者用尺侧的三个手指背侧对肢体的对称部位,由远到近地进行触摸,如果明显较对侧低,表明该肢体供血不足。同一肢体远端和关节处的皮温较近心端和肌肉丰厚之处略低,但如果远段肢体皮温明显低于近心端肢体,同样说明远端肢体供血不足。
4.皮肤营养状况检查内容包括有:皮肤质地、弹性,汗毛、爪甲及肌肉情况。严重慢性缺血导致的营养障碍表现为皮肤光薄、干燥、脱屑、失去弹性,趾甲生长缓慢、增厚,汗毛稀疏或全脱,肌肉萎缩;后期则肢体末端出现溃疡或坏疽。
5.做周围动脉搏动检查时也要注意同时触摸两侧肢体动脉搏动,如一侧减弱或消失,另一侧正常说明减弱侧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如双侧动脉均弱或触不到,还要考虑除外由于肥胖、水肿或先天变异的原因所致。
三、脉管炎的临床诊断要点
临床上我们通常对脉管炎进行三种诊断,一为西医诊断,不光是病名,同时还应明确病情分期;二是中医病名和证型诊断;三为鉴别诊断。具体如下:
1.西医诊断要点为:多为青壮年男性,可有吸烟、外伤或寒冻史,慢性发病逐渐加重过程。早期症状为间歇性跛行、发凉、皮肤苍白、动脉搏动减弱;中期症状加重,出现静息痛和皮肤营养障碍,皮肤紫绀,动脉搏动消失;晚期发生肢端坏疽或溃疡。
根据缺血程度的轻重,临床上将脉管炎病程分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属早期阶段,间歇性跛行为本期特征性症状,患肢麻木、酸胀、发凉。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该期为第一期病情加重,出现静息痛是本期主症,疼痛夜间剧烈,患者抚足而坐,不能入睡。患肢营养障碍性改变。动脉搏动消失。
第三期组织坏死期:病情至晚期,出现肢端坏疽或溃疡,坏疽多为干性,局限在足趾、足部,少数累及踝关节甚至小腿,并发感染时坏疽转为湿性,溃烂、流脓。全身可有纳少、消瘦、贫血、高热等症状。
2.中医病名和证型诊断
脉管炎病在我国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已有记载:“发于足趾,名脱痈”,自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开始称之为“脱疽”。目前对脉管炎统一病名为脱疽。
脉管炎的中医证型主要分为五种:脉络阴寒证、脉络血瘀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气血两虚证。临床上辨证时应注意
(1)以局部症状为主,抓住主要症状,结合西医分期进行辨证。如脉络阴寒证基本属于局部缺血期,其主证为间歇性跛行和肢冷;脉络血瘀证和脉络瘀热证为营养障碍期,主证为静息痛和营养障碍,脉络瘀热证同时还伴有肢端灼热感;脉络热毒证和气血两虚证属组织坏死期,前者为合并感染,症见红肿流脓;后者为炎症消退后疮面光如镜面,久不愈合。
(2)脉管炎的中医辩证应以局部症候为主,当出现舌苔和脉象与局部辩证不符时,则要舍舌脉而从证。例如有早期患者足部发凉、跛行而舌红苔腻脉滑,辨证仍归为脉络阴寒证。
3.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脉管炎时,还应该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雷诺氏病、动脉栓塞等缺血疾病鉴别。
(1)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多,病变累及大中动脉,疼痛部位较高,后期可出现广泛、高位坏疽。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等病,X线摄片可见动脉处不规则钙化阴影,动脉彩超检查显示内膜增厚或钙化、血流速度减慢,动脉造影可见动脉扭曲、伸长、管腔不规则狭窄或节段闭塞。
(2)雷诺氏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多发于手指,常为对称发病,表现为遇冷或紧张时手指皮肤发作性苍白、发紫、和潮红改变。恢复后皮色正常,很少发生坏疽,动脉搏动正常。
四、脉管炎的常规治疗方案
脉管炎的治疗目标为控制炎症的进一步发展,有效改善动脉供血。
治疗方案为:
1.要求病人绝对戒烟。
2.进行足部运动以增加侧枝循环。
3.中医治疗:包括中医辨证治疗、中成药治疗、外治法、针灸等。经临床观察,中药治疗脉管炎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改善循环,大幅度降低了截肢率。
4.西药药物治疗包括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变 5 病因病机 6 诊断要点 7 辨证分型 8 治疗 8.1 疗效标准 8.2 针灸治疗 8.3 分型治疗 8.4 专方治疗 8.5 老中医经验 8.6 用药规律 8.7 其他疗法 8.8 其他措施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穴位 2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方剂 3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成药 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关药物 1 拼音 xuè shuān bì sāi xìng mài guǎn yán
2 英文参考 buerger’s disease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3 概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病症名。指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炎症病变。属祖国医学“痹证”“脱疽”等范畴。本病病因不明,其诱发因素与骤冻、外伤及吸烟等有密切关系[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名特发性坏疽,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血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局部的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间歇性跛行,静止性疼痛,严重者可并发溃疡、坏疽,以青壮年男性最易罹患。现代医学对脉管炎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无统一认识,一般认为,多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密切有关。而吸姻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诱发因素。此外,寒冷、潮湿、感染、创伤等都可以成为潜在的诱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脱疽”范畴,又称之为“脱痈”、“十指冷落”。早在《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篇中就对脱疽证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涉及到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和预后等各方面。至晋隋唐时期,在《刘涓子鬼遗方》、《备急千金要方》等书中,更深化了对脱疽的认识,并提出“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截”的具体手术治疗方案。宋明以后,中医诊治脱疽进一步系统化,许多医家对脱疽的病因证治等作出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同时还出现不少有关脱疽的专篇、专书。在治疗上,除内服中药、手术切除外,还有针灸、熏洗、外敷等。如果说清代以前关于脱疽的记述还多类属糖尿病性坏疽,那么,自清以后所述脱疽的病因症状,已开始接近脉管炎的证候。如《马培之外科医案》说:“严寒涉水,气血冰凝,积久寒化为热。”“始则足趾木冷,继现红紫之色,足跗热肿,足趾仍冷,皮肉筋骨俱死,节缝渐次裂开,污水渗流,筋断肉离而脱。”
现代自50年代中期报道了中医药治愈血栓性脉管炎之后,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经过反复多次的临床总结和验证,四妙勇安汤、阳和汤、顾步汤、通脉活血汤一类的方药治疗脉管炎的疗效,逐渐取得外科临床医家的承认。70年代以来,多次召开全国性协卜会议,商讨关于脉管炎的诊断、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的规范匕问题,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文献报道日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近40年来,发表在国内医学期刊上的备类诊治脉管炎的中医药文献约140余篇,观察病例在300例以上(不包括个案)。在诊断方面,一些与现代医学有关的抒方法、新指标已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和验证。治疗上,总结出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经散寒等治则,特别是活血化瘀已成为公认的有前途的治疗原则。在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纡、内外治结含、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结舍的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使患肢截肢率明显下降,复发率减少。目前,一般报道的临床有效率在90%左右。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亦称Bürger病。其特点是,多累及中等大的动脉和静脉,特别是下肢的血管,发生复发性炎症和血栓形成,引起循环障碍,出现间歇性跛行(claudicatio intermittens)和肢体坏疽。绝大多数发生于男性,年龄20~40岁。
4 病变 早期为小动脉的一些节段发生内膜炎,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可出现多核巨细胞,管腔因并发血栓形成而闭塞。病变逐渐累及较大的动脉段。动脉中膜和外膜亦有炎性细胞浸润,病变常累及伴行的静脉。富含新生毛细血管及炎性细胞的机化血栓据说是本病的特点之一,血栓经机化后可发生再通现象,遗留斑块状内膜瘢痕,中膜弹力板通常无明显破坏。
5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与外感寒湿,饮食不节,七情过极或房室过度,久病本虚等有关。关于其病机,古今文献多有阐述,仔细研究各家所论,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阳气虚弱,寒凝血瘀 久病脾肾阳气不充,阴寒乘而袭之。寒凝收引,则血气瘀闭;寒湿客于经脉皮肉,则阻滞脉络,搏于津液骨髓,则折伤气血,致荣卫凝涩,不能濡养四末,肢端疼痛、坏死,甚而脱落,居于寒冷之地者尤为易患。
湿浊蕴结,遇阻脉络 久客湿地或饮食失节,均能积湿酿痰。湿邪重浊粘腻,最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致血运失其畅达,久则湿邪化热,湿痰热互结,亦可瘀阻经脉,使血脉滞而不通,则五趾坏死。
肝肾阴虚,热毒炽盛 房室不节,情志不遂,则肾水亏损,相火偏旺,肝木失养,血不荣筋。膏粱厚味,恣嗜辛辣烟酒,则湿热内生,化为火毒,熏蒸脏腑,致肝败筋死,脾败肉死,肾败骨死,而成脱疽之症。
气血虚亏,络脉瘀阻 气血运行全身,贵在流通舒畅。若气虚则运血无能,血虚则气无所生,血脉阻隔不行,络脉失其濡养,而四末气血不能充达,毒邪聚结,气血凝滞,则发生脉管炎,久病体虚者更为多见。
总之,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血脉,与心、肝、脾、肾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病之本是阳气不足,气血虚弱,病之标为血瘀、湿浊、热毒凝滞,筋肉经脉,败血腐肉。若病情日久,肢节坏死,创面不愈,脓血不断,可导致气血大伤。
6 诊断要点 本病诊断要点:①多见于40岁以下吸烟男性。绝大多数为下肢受累。②起病时患肢远侧发凉、怕冷、麻木、酸痛,继而出现间歇性跛行,最后发展为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③肢端皮肤呈紫红或苍白,皮肤温度降低。小腿肌肉萎缩,进而出现足趾溃疡,干性或湿性坏死。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④肢 *** 置试验阳性。⑤排除其他动脉闭塞性病变。血流图描记协助诊断。[1]
7 辨证分型 本病临床辨证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现据各地报道归纳为以下五型:
1.阴寒凝滞 患肢麻木疼痛,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冷,遇冷加重,得温则减。创面色白或暗红,迟迟不愈。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2.血络瘀阻 患肢或患趾(指)固定性持续疼痛,静止痛明显。患肢皮肤呈紫红、暗红或青紫,下垂时尤明显,皮肤干燥,趾甲增厚,肉萎毛枯。舌质红绛或紫暗,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涩。
3.湿热下注 患肢怕冷疼痛,常为游走性。行走时酸胀、沉重、乏力,下肢可出现条索状肿块或结节,红肿热痛,肢端轻度溃疡或坏疽。患者可伴有头沉身困,脘闷纳呆。舌质红,舌苔黄腻或白腻,脉多弦滑或弦数。
4.热毒炽盛 患肢发生溃疡或坏疽,继发严重感染,红紫痛剧,肿势散漫,脓液甚多,有恶臭气味。全身症状可有高热寒战,烦躁,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绛,舌苔黄腻、黄燥或黑褐苔,脉弦滑洪大或弦细数。
5.气血两虚 患者身体虚弱,面容憔悴萎黄,消瘦无力,皮肤干燥脱屑,趾(指)甲干燥增厚,肌肉萎缩,创口生长缓慢,久不愈合,肉芽灰淡、暗红,脓液清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8 治疗
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创口完全愈合,患肢血液循环障碍缓解或明显改善,恢复工作一年内无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显著减轻,静止痛消失,皮肤温度和色泽明显好转,创面愈合或接近愈合,血循环轻度障碍,能工作。
好转:病状减轻,创面较前缩小,患肢循环有所改善,仍不能从事工作。
无效:经1~3个月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甚或加重。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处方:当归12克,熟地12克,附片10克,鸡血藤30克,川芎10克,黄芪15克,炮姜6克,牛膝12苋,白芥子10克,丹参12克,桂枝10克,甘草6克,地龙10克。
加减:寒凝甚去桂枝,加肉桂;痛剧加川乌、草乌、延胡;湿重加薏苡仁、苍术;瘀血明显加制乳香、没药、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早晚各1次。
疗效:用此法配合针灸、外治治疗32例,结果临床治愈11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
常用成方:当归四逆汤、顾步汤、桂枝附子汤、活血温经汤、阳和汤。
(2)血络瘀阻
治法:活血行气,化瘀止痛。
处方:当归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制乳没各10克,桂枝1o克,牛膝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鸡血藤30克,穿山甲10克,乌药10克。
加减:伴阳虚加附片、肉桂;痛甚加延胡;患肢肿胀加木瓜、茯苓;伴脾虚加苍白术;创面溃烂,渗脓较多加蒲公英、金银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服。
疗效:以本法为主,配合其他外治法(部分手术处理),共治疗144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52例,显效72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为100%。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活血通脉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当归活血汤。
(3)湿热下泣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蒲公英3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玄参12克,防己10克,萆薜10克,当归12克,生苡仁15克,牛膝10克,木通10克,丹皮10克,地龙10克,鸡血藤30克,赤小豆30克。
加减:局部红肿明显,或溃疡渗脓较多加菌陈、山栀;肿胀较甚,湿偏重加茯苓、猪苓;疼痛剧加延胡、制乳没;伴气滞加川楝子。
疗效:治疗104例脉管炎患者,配合局部外洗,临床治愈66例,好转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4.2%。
常用成方:四妙勇安汤、茵陈赤小豆汤。
(4)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处方:蒲公英30克,地丁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紫草12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路路通12克。
加减:大便干结加生大黄;疼痛甚加延胡、制乳没;口干渴加天花粉、石斛;伴气虚加太子参、黄芪、党参;湿重加苍术、苡仁。
服法:每日1剂,重者每日2剂,水煎温服。药渣加水浓煎,每日熏洗。
疗效:以本法治疗热瘀型脉管炎22例,临床治愈8例,好转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8.2%。
常用成方:四妙勇安汤、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5)气血两虚
治法:补气荞血,活血通脉。
处方:炙黄芪30克,炒党参12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淮牛膝10克,金银花15克,川芎1O克,玄参15克,石斛10克,鸡血藤15克,地龙10克,蒲公英30克。
加减:阳气衰弱加附片、肉苁蓉;月干肾阴亏加生地、龟版;湿热毒盛加苡仁、板蓝根、茵陈、栀子;正虚甚可加服十全大补丸;血瘀明显加桃仁、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疗效:治疗41例脉管炎患者,除服中药外,局部溃疡加用氦一氖激光照射,临床治愈31例,好转6例,无效4例。平均治愈时间45天,总有效率为90%。同时进行了免疫指标观察,发现治疗后,病人的淋巴细胞转化率由治疗前的低水平变为升高,IgG、IgA明显下降,而IgM和补体C3无明显变化。
常用成方: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顾步汤。
组成:丹参150克,红花100克,桂枝50克,当归150克,川芎150克,杜伸150克,羊骨250克。
用法:上药制成注射剂,每安瓿2毫升含生药量2克。肌肉注射,每日2~4毫升,每天注射2次,15天为一疗程,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疗效:用此药治疗虚寒型脉管炎30例,同时配服中药煎剂(桂枝、熟地、怀牛膝、鸡血藤、党参、黄芪、干姜、细辛、赤芍),临床治愈23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经随访,一年内复发2例。
(2)活血通脉汤
组成:丹参35克,赤芍、鸡血藤、地龙、乳香、没药、乌梢蛇各15克,当归、红花、甘草各10克,细辛7.5克,蜈蚣3条。
加减:寒湿阻滞、阳气不达加附子、肉桂、桂枝、川乌、草乌、防己、苍术;湿热加黄柏、萆薜;热毒炽盛加金银花、地丁、蒲公英、连翘、丹皮;久病气血亏虚,创面不敛,肉芽不鲜,加党参、当归、熟地、首乌等益气养血之品。
用法: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药渣复煎汤,温洗患处,每日3次(后期已溃者用太乙膏敷患处,每日2次)。
疗效:治疗11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6例,显效4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00%。
(3)脉炎软
组成:制松香12克,水蛭10克,全蝎8克。
用法:上三味共研细末,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30天一疗程。局部外敷松桐膏(松香220克,研细末,用生桐油100ml调成糊状),每日1次。
疗效:用本方治疗脉管炎20例,均获临床治愈。
(4)脉疏通方
组成:麝香0.5克,丹参、路路通各100克,制乳香、没药、地龙各30克,壁虎15克。
加减:阴寒型先予熟地、鹿角胶、白芥子、肉桂、麻黄、炮姜、甘草等药煎服1周。气滞血瘀型先予丹参、桃仁、红花、乳没、赤芍、五灵脂、三棱、莪术、路路通等药煎服1周。湿热型先予茵陈、牛膝、银花、赤小豆、丹参、鸡血藤、苡仁、苍术、防己、泽泻等药服1周。热毒型先服银花、连翘、制乳没、蒲公英、地丁、半枝莲、半边莲、生地、丹参、牛膝等1周。气血两虚型先服人参、白术、白芍、茯苓、川芎、甘草、当归、熟地、黄花、肉桂等药1周。局部处理:红肿敷丹参散(土蜂窝、丹参);焮热无肿敷意黄散(厚朴、甘草、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花粉);溃破有脓敷金花散(熟石膏、炒铅、冰片);溃破无脓敷海浮散(制乳没、冰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疗效:治疗214例,临床治愈101例,显效19例,好转8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6.3%。
(5)脉炎灵丸
组成:十大功劳60克,金毛狗脊60克,威灵仙60克,木瓜60克,血竭30克,白芍6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乌梢蛇60克,海桐皮30克,丹皮30克,牛膝30克,老鹳草60克,汉防己30克,黄芪60克,当归30克,伸筋草60克,附子30克,槟榔30克,红花30克,白花蛇30克,防风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石菖蒲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8号筛,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天早晚各服1丸,温水送下。病重者可日服3次。20天一疗程,服药期间忌酸、辣、酒、姻、房事。
疗效:共治疗11例,临床治愈9例,1例中断治疗,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1.8%。
(6)复方通脉灵注射液
组成:赤芍、桃仁、银花、丹参、当归、毛冬青、妥拉苏林。
用法:上药制成注射剂,每支10毫升或20毫升,分别含生药34克或68克。每天注射1次,每次1~2支。方法:用脉通液500毫升稀释,经患肢动脉快速推注50毫升,余药缓慢滴注。连用10天后休息3~5天,再继续治疗,30次为一疗程。配合内服中药,虚寒型用阳和汤加减;瘀滞型用当归活血汤加减;热毒型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湿热型用茵陈赤小豆汤加减;修复阶段用顾步汤加减;气血虚亏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荣汤。
疗效:共治疗252例(其中15例为静脉给药),临床治愈143例,显效53例,好转21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86.1%。静脉给药组总有效率为87.8%。
(7)血管Ⅱ号
组成:金银花、连翘、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牛膝、丹皮、延胡、桂枝、蜈蚣。
用法:上药制成干燥颗粒状冲剂。每次10克,每日3次,有溃疡者外敷全蝎膏。
疗效:用此方治疗46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20例,显效17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对寒湿患者疗效较好。
(8)黄马酒(外用)
组成:白酒(或75%酒精)5000毫升,黄连60克,马钱子30克。
用法:将黄连、马钱子放人白酒内浸泡,一周后滤去药渣。每日用药酒浸洗患肢创面1次,疼痛较剧者,可多次用黄马酒浸湿纱布
外洗。洗后创面可再用其他药膏外敷。
疗效:使用黄马酒浸洗创面,再用油膏换药,止痛效果显著。62例患者平均基本止痛时间为6.7天,最短者2天。不论治愈与否,都能达到基本止痛。
(9)松桐膏
组成:松香Z00克,生桐油100毫升。
用法:将松香研成细末,和生桐油调成糊状,涂敷创面,每日1次。
疗效:共治疗20例脉管炎患者,同时内服脉炎散(制松香、水蛭、全蝎),均告临床治愈。
(10)脱疽洗才(外用)
组成:苏木、红花、官桂、干姜、乳香、没药、千年健、樟脑各10克,鸡血藤20克,细辛6克,透骨草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汤液,趁热熏洗患肢,每日2~3次。
李××,男,28岁。初诊日期:1958年11月4日。主诉左足发凉疼痛,间歇性跛行10个月,左小趾趾端溃疡1月。1958年1月开始左足跟疼痛,随之足趾前半部和足趾亦觉疼痛,后又出现步行后小腿肚胀疼,休息后减轻,呈间歇性跛行已历10月余。病情日重,1月前左足小趾趾端形成溃疡,疼痛剧烈,彻夜不眠。患者为翻砂工人,长期受潮湿寒冷,嗜烟10余年。
检查:面色萎黄,形瘦,左足小趾端溃疡约1×1cm,少许黄色分泌物,腐肉未脱。足背黯紫色,左足发凉,足背动脉尚能触知。脉象滑数,苔黄微腻。
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证属寒凝湿阻,经络痹塞,气血不行而发剧痛,步履艰难。病人正气渐耗,寒郁化热,热胜则肉腐而小趾溃疡。治宜通络和营,清热化湿。
处方:银花30克,归尾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制乳没备4.5克,丝瓜络4.5克,地龙9克,二妙丸9克(包),海风藤9克,犀黄丸9克(另吞)。
二诊:服药8剂,苔黄腻渐化,疼痛减轻,改用四妙勇安汤:当归60克,银花30克,玄参30克,生甘草15克。
三诊:上药服4剂,疼痛明显减轻,趾端腐肉犹未脱落,舌心仍见黄腻苔,脉滑数。上方加赤茯苓15克,生苡仁9克,3剂。
四诊:小趾腐去收口,只足下地后尚疼,溃面收口处微破,流少许分泌物。上方加黄芪9克,共服20余剂,渐见收口。继续观察3个月,基本治愈。
按:脉管炎病人一般都有受寒受凉史,最忌立即向火烤,或用热水烫,否则极容易患本病。此为预防之道,至关重要。本病初期、二期,寒凝血瘀,阻于经络,不通则痛。用药着重温经散寒,通络活血,回阳止痛。晚期寒郁化热,热胜则肉腐、骨烂,应以大剂滋阴益气,清热化毒,以顾步汤、四妙勇安汤等图治,使之尽可能免于截肢。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18 当归。 700~1000 7~11 丹参、黄芪、乳香、没药、守官、地龙。 500~699 2~5 毛冬青、蜈蚣、党参、乌梢蛇、延胡、水蛏、附子。 300~499 5~8 川芎、银花、赤芍、甘草、牛膝、路路通。 100~299 2~17 桃仁、红花、玄参、鸡血藤、桂枝、蒲公英、威灵仙、松香。 <100 3 丹皮、血竭、连翘。
在上表所列31味药物中,活血化瘀药占50%。因而不难看出,活血化瘀法则已成为治疗脉管炎的主要法则。也有不少医家认为本病以虚中挟实者居多,治疗宜“攻补兼施”,或补益以托毒,或寓补于攻,因而参芪之属应用较多。临床实践证明,使用黄芪且用量大者,疗效多佳。近年来,虫类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显示出较好前景。本表所列前14味药物中就有5味是虫类药。验方“六虫散”和广安门医院所用的“通脉片”也都是以水蛭、虻虫、蟅虫、乌梢蛇、地龙、蜈蚣等所组成。
①体针
取穴:主穴:经渠、血海、尺泽、三阴交、阳陵泉、上巨虚、下巨虚。配穴:热毒加太溪、复溜、鱼际、列缺;血瘀加列缺、膈俞;气血双虚加列缺、鱼际;肾虚加膻中、阴谷、太溪、膈俞。
操作:双侧均取,以常用穴为主,据症加配穴。寒湿用温针行补法,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同时灸太渊。血瘀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2次,每次15分钟。热毒用提插泻法,每日3次,每次20分钟。气血双虚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60分钟。肾虚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60分钟。
疗效:应用本法治疗77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52例,显效13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8%。
②艾灸
取穴:主穴:分三组 a.气海、中脘、膻中、阳池、足三里、冲阳、太溪、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b.魄户、神堂、膈俞、膈关、筑宾;c.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
操作:第一组穴位每穴灸3壮;第二组穴每穴灸2壮;第三组穴针刺,得气后不留针。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8例(早期2例、中期6例),临床治愈5例(早期2例,中期3例),好转3例。随访2年,5例治愈者均未复发。
(2)单方验方
①惚木散
处方:惚木。
用法:煎服每次用量30~50克,碾粉冲服,每次5~10克,每日2~3次。
加减:热毒偏胜加银花、连翘、板蓝根;血瘀偏重加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寒凝加桂枝、细辛、干姜;体虚加黄芪、党参、当归、熟地。
疗效:治疗14例患者,临床痊愈9例,好转3例,无效2例。
②白花丹参制剂
组成:白花丹参。
用法:a.用白花丹参人白酒浸泡,去渣服酒,每服20~30毫升,重者可服50毫升,每日3次。b用白花丹参30~60克煎服,每日2~3次。c用白花丹参制成注射剂,每次2~4毫升,肌注,每日1~2次。
疗效:共治疗147例,治愈33例,显效70例,好转3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1.8%。临床显示酒剂效果比煎剂、针剂好。
③猫骨散
组成:a.生猫骨1具,连头尾,烧灰存性,研细为末。b.猫肉500克,黄芪60克,苡仁60克。c.黄芪6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生地30克,玄参20克,细辛3克,龟版20克,鳖甲20克,蟹灰3克,乌梢蛇30克,银花炭30克,黄柏20克,地丁30克,牛膝20克,苍术10克。
用法:猫骨散冲服,每次1.5克,每日3次。猫肉煨黄芪、苡仁,炖烂熟,服食猫肉。中药煎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煎服。
③中药麻醉疗法
药液:中麻Ⅰ号、中麻Ⅱ号,或东莨菪堿注射液。
用法:中麻Ⅰ号5毫升或中麻Ⅱ号3毫升,每次配用氯丙嗪12.5~25毫克,肌注、静注或静脉点滴均可。每日1次或隔1~2日1次,连续5~6次后可休息3~5天再进行。一般疼痛消失后可停。
疗效:治疗Ⅱ期重症脉管炎30例,显效20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认为此法止痛优于杜冷丁,使皮温上升,行走延长,下垂肿胀消退,创面愈合加速。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手术疗法:对已坏死的组织可进行手术切除。创面较大,表皮生长缓慢者,可行植皮术。对已坏死的足趾(手指),可进行手术切除。
9
脉管炎在医学上称为血栓性脉管炎,它是周围血管病,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也比较多见,亚洲的发病率高于欧美其他地区,这是由于生活地域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在发病上仅次于静脉曲张,属于北方高于南方。
由于静脉曲张造成的老烂腿与脉管炎是两个不同概念,而且是两个不同的疾病,所以说在治疗上,在诊断上是不一样的,属于静脉曲张,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动脉系统的疾病。
炎症分为化脓性炎症和非特异性炎症,作为脉管炎,虽然是炎这个字,但是它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它是由于动脉内膜损伤造成血管壁的增厚脆弱,而且发生闭塞的一种动脉性疾病,这就是脉管炎。
临床上患者男性居多,大部分男性抽烟比较多,烟内含有一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它刺激血管痉挛,这是一个诱因。再一个是体力劳动,特别是潮湿、寒冷、捕鱼等等,这些作业都可以导致动脉血管痉挛,导致它的内膜损伤。还有一点就是内分泌,包括激素水平的不稳定所造成的。
脉管炎的原因:
发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北方的深水作业,还有挖河倒坝或者插秧,都容易引起脉管炎,寒冷、潮湿,引起小的动脉痉挛,导致血管内膜增生,脉管炎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早期容易被忽视,由于脉管炎病情发展迅速,很多年轻人的健康都受到这种病的威胁。脉管炎病情发展复杂,发现病情,一定及时检查、诊断、就医。
脉管炎的危害:
对于脉管炎患者来讲,家庭方面,因为这个病治疗起来很复杂,不是一天一周能够治好的,而且病史比较长,再一个是根据病情的发展,有的病人病情发展比较缓慢,因为知识面窄,一旦发病出现,出现肢体发黑发紫,这时候已经到后期了,所以说再治疗起来很慢,给家庭造成了经济负担。
糖尿病可以导致糖尿病足,可以导致下肢动脉闭塞,也就是说肢体坏死,医学上称之为糖尿病足,它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的病因不一样,但是临床表现几乎相同,都是肢体坏死。
脉管炎引起的肢体坏死是干酪性坏死,坏的这个组织发硬发黑。糖尿病足引起的坏死是湿热型坏死,而且有恶臭味,流水流脓,所以说在这个病上,糖尿病足跟脉管炎在医学上是两个概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93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症状
下一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食疗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