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称为股疝。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3%一5%,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
症状体征
疝块往往不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的突起。平卧回纳内容物后,疝块有时并不完全消失,这是因为疝囊外有很多脂肪堆积的缘故。由于囊颈较狭小。咳嗽冲击感也不明显。易复性股疝的症状较轻,常不为病人所注意,尤其在肥胖者更易疏忽。一部分病人可在久站或咳嗽时感到患处胀痛,并有可复性肿股疝如发生嵌顿。除引起局部明显疼痛外。也常伴有较明显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严重者甚至可以掩盖股疝局部症状。
的外侧部分、偏髂窝处,且有波动感。检查脊柱常可发现腰椎有病征。治疗方案
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又可迅速发展为纹窄性。因此,股疝诊断确定后,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则更应进行紧急手术。最常用的手术是McVay修补。此法不仅能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而用于修补腹股同时还能堵住股环而用于修补股疝。另一方法是在处理疝囊之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把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和耻骨肌筋膜缝合在一起,借以关闭股环。也可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法或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手术时,因疝环狭小,回纳疝内容物常有一定困难。遇有这种情况时,可切断腹股沟韧带以扩大股环。但在疝内容物回纳后,应仔细修复被切断的韧带。
治疗
股疝易嵌顿,又易发展为绞窄,应紧急手术治疗,最常见的手术方法是Mc Vay 修补术。有两种手术经路:腹股沟上切口和腹股沟下切口。
1.腹股沟上修补术。
2.腹股沟下修补法。
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手术时,因疝环狭小,回纳疝内容物常有一定困难。遇有这种情况时,可切断腹股沟韧带以扩大股环,但在疝内容物回纳后,应仔细修复其切断的韧带。切开陷窝韧带也可扩大股环,但有损伤异位闭孔动脉的可能,应予慎重考虑。
术后护理
(1)小儿疝气患者应尽量避免和减少哭闹、咳嗽,便秘,生气,剧烈运动等。
(2)疝气患者应尽量减少奔跑与久立,久蹲,适时注意平躺休息。
(3)疝气患者应适当增加营养,平时可吃一些具有补气功效的食物如扁豆、山药、鸡、蛋、鱼、肉等。
预防
避免便秘等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在腹外疝中,股疝的预后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与易于忽略诊断和绞窄率高有关。根据一般统计,股疝的嵌顿率约为50%-60%。股疝一旦发生嵌顿后,易迅速发展为绞窄,危害患者生命。因此,股疝一经诊断即应早行手术,预防嵌顿。
问题一:疝气是什么? “疝气”即人们常说的“小肠气”,多指腹腔内组织经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孔道或薄弱区向身体表面的突出物,医学上称“腹外疝”。患者常见腹股沟(大腿根部、小腹下方)、腹壁、肚脐、阴囊等处凸起一包块,按压、平躺消失,久立、行走、劳累、儿童哭闹、用力咳嗽时症状明显。伴有不同程度酸、胀、痛感,也有部分患者无疼痛不适感。疝的组成疝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疝环:即腹壁薄弱或缺损部位的人口处;疝囊: 是腹膜壁层经疝环突出的囊;疝内容物:常见为小肠,其次是大网膜,有时腹膜间位器官如盲肠等,亦可滑入疝囊。一般来说一是腹部先天性均发育薄弱和异常或者腹壁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后愈合的斑痕病理改变;二是腹内压力过高,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原因(如婴幼儿啼哭,成人的超负荷持重,腹内巨大肿瘤,妊娠等,挤压腹腔内器官从薄弱处脱出等诸多因素),病理因素则见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咳嗽、长期便秘、前列腺肥大、增生致排尿障碍等,此外还有肝腹水均可造成腹压持续增高,以上因素均可诱发疝的形成或造成疝气术后复发。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其病因多属寒邪内侵,中阳受困;心肾阳虚,阴寒内生及气机运行不畅;血行阻滞不畅等,病因较为复杂。疝气无论位于何部位,都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影响,同时还会产生心理上不必要的负担。随着时间的久远,疝包块可渐渐增大。如长期巨大腹股沟斜疝的患者,仅平时行走会出现坠胀不适外,岔开腿及不能直腰行走的姿势,本身就与正常同龄人产生了差别。如果疝出现莰顿(小肠卡在疝环口处)或绞窄,可出现剧痛、恶心、呕吐,肠管则可因缺血、渗液、坏死而出现严重的甚至是危及生命的后果。所以,为了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不测,及早治疗疝气是必要的。疝气的种类常见的疝按解剖学分为: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股疝;脐疝;切口疝(又分腹壁切口疝、会阴切口疝,即术后复发疝;水疝(鞘膜积液)及较为少见的白线疝; 闭孔疝、腰疝、 半月线疝。按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可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绞窄性疝。疝的治疗方式目前有哪些?手术治疗:分为传统“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其它各种类型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效果一般见效较快,术后卧床一周至两周可下地活动,但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尤其是老年患者,伴有各种内科疾病,如心脏后室壁瘤伴心率不齐、慢性白血病、脑血管意外后偏瘫、帕金森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长期便秘、前列腺肥大增生,以及体质因素等,使患者不得不面对手术并发后遗症、术后恢复期的自理及护理同时,仍难以解决术后复发的难题。有些患者,术后一年、多年后仍旧发生疝疾,更有甚者数月后再进行二次、三次手术,最后仍失败。此类情况目前在临床上仍较为普遍。局部硬化剂注射(打针)疗法:近年有专家论。因该注射物为不明医用硅胶,类似于填充材料;通过近几年医院临床应用。常出现硬块形成,难以被身体吸收,时间较久硬块仍未消失,同时亦可滑动、移位,属体外异物副作用大。保守治疗方法:该方法系依据祖国中医学内病外治理论(内病外治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历史,其中局部外敷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优点是效果稳定、无痛苦,且无副作用。疝气的治疗亦可在局部施以压力,以一定的物理压迫作用,控制疝内游离物的滑动、脱坠、持续性控制,以减少疝内容物对疝环口的冲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有效控制疝环口扩大,平缓有效地进行治疗,如以往中医对婴幼儿疝疾患者的治疗,是通过长时间捆绑布带,在患处垫以纱布裹硬币或棉球,促使疝环口自愈。也有部分患者通过此方法最终摆脱疝疾,但因该布带捆绑时间很长......>>
问题二:疝气是什么病 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 ,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工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手术疗法有疝修补术、疝补片修补术、疝腹腔镜修补术三类 疝修补术:通过将缺损周围组织缝合修补疝环口 疝补片修补术:用一种补片材料覆盖缺损修补疝环口 疝腹腔镜修补术:是通过腔镜完成疝补片修补术
问题三:疝气挂什么科 疝气的治疗属于外科,可以挂普通外科门诊。
问题四:疝气属于什么科室 要是想做手术的话就去普外科,现在疝气治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
问题五:疝气应该挂什么科? 20分 一般要先挂普外确诊。有可能会需要手术。
问题六:疝气看什么科 一般来说人们所说的疝气就是腹股沟疝。它是属于腹部外科。所以该看腹部外科。当然还有膈疝需要看胸外科、切口疝该看腹部外科。
问题七:疝气属于什么科 1.腹股沟疝气属于普通外科。
2.手术切口的疝气属于做手术的科室。
3.阴囊的属于泌尿科。
4.都属于外科。
问题八:小肠气要挂什么科 普通外科,小孩子可以保守治疗,随着发育部分可以自愈。成年人绝大多数不能保守治疗,特别是老年人,绝大多数要经过手术治疗。别听信可以保守治疗的商业谎言,我做了6年普外医生,就没见成年人不经手术治疗能好的!
问题九:治疗疝气看什么科室? 治疗疝气看外科,疝气属于外科疾病,是由于腹壁组织薄弱,导致腹腔中的某些器官和组织突入薄弱组织所造成的
问题十:男人疝气挂什么科 根据医院大小,分科有粗有细,一般医院挂男科就可以了,望采纳。
腹外疝是腹腔内脏器官或组织,经腹壁或筋膜的缺损处,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肿块。腹壁强度减弱和腹内压增高是疝形成的根本原因。分为可复性疝、难复性疝、滑动性疝、嵌顿性疝、绞窄性疝五种。
【临床表现】
按发生的部位,腹外疝常见的有以下四类:
(1)腹股沟疝: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又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1.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婴幼儿和中年男子。起初症状不明显,但在站立、行走或剧烈咳嗽等腹内压力增高时出现腹股沟区肿胀和轻微疼痛,以后在腹沟区或阴囊内有可复性包块,平卧或用手推后肿块消失。
2.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体弱者,特别是伴有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和习惯性便秘者易增加腹压导致本病,表现为站立时腹股沟内侧隆起,但无疼痛及其它不适。
(2)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经产妇,一般症状轻微,当久站或咳嗽使腹内压增高时,略有坠胀感。股疝的疝块一般位于腹肌沟韧带下方的卵圆窝处,呈半球形隆起,体积不大。
(3)脐疝:多见于小儿和肥胖的经产妇女。小儿脐疝在啼闹、便秘时脐部出现半球形包块,但无其它不适。成人脐疝可发生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当发生嵌顿时疝块变硬,出现腹痛和肠梗阻的症状。
(4)切口疝:有手术史。站立、行走、咳嗽、腹部用力时,腹壁切口处有肿块突出,可伴有消化不良、腹胀、腹部隐痛等不适。检查时腹部切口可见手术疤痕处隆起,可触及质软的肿块,站立时明显,平卧后消失。
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环,可进入阴囊中,占95%。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也从不进入阴囊,仅占5%。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
(2)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在腹股沟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分别起自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2与1/3,两者的肌纤维都向内下行走,下缘构成弓状,越过精索前、上方,在其内侧都折向后方,止于耻骨结节。在手术和尸体解剖中,发现腹内斜肌下缘弓多为肌肉,甚至少形成腱膜;而位于深面的腹横肌下缘多为腱膜结构,称腹横腱膜弓。此腹横腱膜弓在各类疝修补术中是修补的基本用物,有极重要的临床意义。有约5%的病例,腹横腱膜弓与腹内斜肌下缘腱膜结构在精索内后侧互相融合,形成联合肌腱或称腹股沟镰,止于耻骨结节
3)腹横筋膜:在腹股沟区,腹横筋膜外侧与腹股沟韧带,内侧与耻骨梳韧带相连。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2cm处,腹横筋膜有一卵圆状裂隙,即为腹股沟内环。精索由此通过,腹横筋膜向下将其包绕,成为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在内环内侧增厚致密,形成凹间韧带;而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则覆盖股动静脉,并随伴至股部,形成股鞘前层。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腹沟内侧1/2区,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个极为薄弱的腹壁“空隙”区,因为在此区,与其它腹前壁不同,完全没有强有力的肌肉层(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保护,仅一层腹外斜肌的腱膜和一层非薄的腹横筋膜,力量极为薄弱,这就构成了腹股沟区好发疝的解剖基础.更何况,当人立位时,该区所承受的腹内压力比平卧时约增加三倍。
(一)腹股沟区解剖层次 腹股沟区位于髂部,呈三角形,左右各一。上界是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缘,下界为腹股沟韧带。腹股沟区的腹壁层次与腹前壁其它部一样,由浅及深分为7层:皮肤、浅筋膜(camper’s筋膜)、深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层次结构虽同,但远为薄弱。
(1)腹外斜肌:此肌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水平以下,已无肌肉,进入腹股沟区移行为腱膜。此腱膜在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之间,向后向上反折,增厚成为腹股沟韧带。该韧带内侧部有一小部分纤维,继续向后向下向外反折成陷窝韧带(Gimbernat韧带),附着于耻骨梳上,边缘呈弧形。此韧带的游离内缘组成了股环的内界。陷窝韧带继续向外延续,附于耻骨疏韧带(Coper韧带)。上述各韧带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很为重要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自外上方向下方行走,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分为上、下二脚,二脚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的外环。正常人的外环口可容一食指尖。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有两条呈平行的髂腹下神经和骼腹股沟神经于腹内斜肌表面行走,二者纤维可相互交叉相连,有时成为一条神经,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时,谨防误伤。
二)腹股沟管解剖 腹股沟管在正常情况下为一潜在的管道,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在成人管长4~5厘米,有内、外两口和上下前后四壁。内口即内环或称腹环,即上文所述腹横筋膜中的卵园形裂隙;外口即外环,或称皮下环,是腹外斜肌腱膜下方的三角形裂隙。管的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尚有部分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及其深面的腹膜壁层,后壁内、外侧分别尚有腹横肌腱(或联合肌腱)和凹间韧带。上壁为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腹股沟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还有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三)直疝三角 又称Hesselbach三角。亦称腹股沟三角。直疝三角是由腹壁下动脉构成外侧边,腹直肌外缘构成内侧边,腹股沟韧带构成底边的一个三角形区域。此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为薄,所以是腹壁的一个薄弱区。腹股沟直疝即在此由后向前突出,故称直疝三角.直疝三角与腹股沟管内环之间有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带(腹横筋膜增厚而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97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股疝的概述
下一篇: 少儿脐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