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概述
断肢(指)再植是指失去血液供应的离断肢体,通过骨科与显微外科手术重建其血液循环使肢(指)体获得再生的手术。
⑴按肢体离断的程度分类:
①完全断离。断离的肢体完全与人体分开、无任何组织相连,或断肢(指)上有少许组织相连,但在清创过程中必须将这部份组织切断再植。
②不完全断离。断离的远端肢(指)体虽有少量皮肤与软组织与近端相连,但主要血管断裂或栓塞,只有吻合血管才能使离断的肢体存后。
⑵按肢体损伤的性质分类:
①整齐损伤。如锐器切割锯伤的离断肢体、创面整齐,没有严重的软组织挫伤和缺损。
②不整齐损伤。多由于机械的搅拌、冲压、辗轧而致绞伤、挤压伤或撕脱伤,组织损伤严重而广泛切除挫伤组织后仍能再植肢体。
⒉急救处理
⑴病人的护理:首先注意病人的全身情况,根据神志、脉搏、呼吸、血压等判断有无休克或合并颅脑、胸、腹部等重要脏器损伤,应以抢救生命为主。肢体完全离断者,一般血管回缩后可自行闭塞,采用加压包扎夹板固定就能止血,如断肢(指)残端有搏动性出血,现场如有条件,可用止血钳夹住血
管断端,但不可钳夹血管过多,以利血管吻合,用止血带应记录应用的时间,每小时放松1次,肢体如有多希骨折,应固定好患肢,防止造成附加的血管损伤,保持离断肢体干燥,切忌用任何液体浸泡。较大的肢体断离,失血量多,现场补步处理后要迅速转送到有条件进行肢体再植的医院,途中应注意平卧、保暖,给热饮料等抗休克措施,并要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可输血、右旋糖酐、葡萄糖盐水等,继续观察伤员的全身情况和局部渗血情况。
⑵断离肢体的保存:断离肢(指)应冷藏保存,肢体用清洁布类包裹,外用塑料袋馐,周围置冰块,断离肢(指)禁忌直接浸泡在冰块或冰水中。
⑶断肢(指)再植的时限:指在常温下,肢(指)断离至重建血循环的时间,即热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一般不超过6小时,如气温低或经过冷藏,则相延长时限,所以再植的时限与肢体损伤的程度、环境温度、断肢(指)保存方法等条件有关,护士应了解上述因素以便主动配合医生进行工作。
⒊术后护理
术后病人应置于单人病室,以便于消毒膈离,防止交叉感染,室温保持在20~25℃,湿度60℃,房间定时通风消毒,紫外线每日照射2次,地板家俱用1:1000新洁尔灭溶液或0.5~1%消毒灵溶液擦拭。
⑴全身护理:病人经过长时间的创伤和手术,失血较多,术中应补充足量的全血,术后严密观察伤员的皮肤色泽、血压、脉搏及周围静脉的充盈程度,初步判断有无贫血表现,并做血的常规化验和血细胞压积,必要时用中心静脉压测定,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高位断肢者,应注意有无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毒血症的产生。
⑵局部的护理:
①搬动病人要慢而轻,平卧位,患肢适当提高,略高于心脏水平,可将再植肢体置于床边特别小木桌,上铺无菌巾,用护架遮盖。
②患肢用敷料或石膏托妥善固定,包扎不宜过紧,指(趾)端暴露,覆盖无菌巾或纱布,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注意防止伤员入睡后移动肢体,使血管受压痉挛。
③定时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指甲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并做记录,动脉供血不足时表现为再植的肢体末端苍白,指腹瘪陷,皮肤弹性消失,皱纹加深,皮温下降,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指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静脉回流受阻时则表现为末端皮肤色泽青紫、肿胀,皮肤水疱,皮温下降,指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变短,针刺指端出血呈紫色,血循
环障碍出现后应及时报告医生;分析判断发生的原因,检查肢体有无包扎过紧,皮肤综合张力是否过大,皮下有否血肿等,一般可拆除缝线,引流积血,降低肢体内张力,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罂栗碱、妥拉苏林等搞凝解痉药物,局部保温,经过处理未见好转,必需尽量做手术控查,肢体肿胀时可将肢体抬高,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中药皮硝外敷,白蛋白静脉滴注,高压氧对改善肢体的供氧状况,促使静脉回流也有较好的效果。
④定时定点皮温测定。术后可用半导体皮温计测量肢体温度,一般术后10天内每小时测皮温1次,测温应在烤灯关闭后15分钟进行,避免误差,测温时应同时测健侧肢体的相应部位,记录对照,断肢再植后一般患侧皮温高于健侧1℃左右,若低于健侧或皮温突然下降则表明有血管危象存在,应及时报告,采取措施。
⑤烤灯的应用:术后用60~100W的照明灯照射再植肢体,灯距为33~50cm,使局部血管扩张,使用烤灯一般需7~10日左右时间。
⑶抗生素的应用:伤口感染可致血管吻合口的爆裂、出血,影响再植肢(指)体的成活,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的生命,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无菌操作、彻底清创,并在术前术中给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经常作伤面渗液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提示有效抗生素的应用。
⑷有关抗凝药物的应用:近年来,由于显微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断指再植手术后,一般已不再应用抗凝治疗。肝素常补用作吻合血管时的局部冲洗抗凝药,将肝素50 ml稀释入2%利多卡因20ml及生理盐水200ml中组成溶液,供局部冲洗抗凝用。
⑸再植肢(指)体的功能恢复:再植肢体神经功能恢复前,护士应帮助做伤肢关节被动活动和按摩,神经功能恢复后,尽量鼓励病人做主动活动,再结合使用微波照射、超声波等理疗以达到恢复伤肢最大功能的目的。
在发生断肢事故的现场,人们如有些急救知识,能正确地将断肢保存和护送到医院,对断肢再植的成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生断肢后,若肢体仍在机器中,千万不能强行将肢体拉出或将机器倒转,以免加重损伤,应停止机器转动,拆开机器,取出断肢。
断肢残端如有活动性出血,应首先出血。一般说完全断离的血管回缩后可自行闭塞,采用加压包扎、夹板固定就能止血。对搏动性活跃出血用止血钳止血时,不可钳夹组织过多,以免造成止血困难。若用止血带止血,则每小时应放松一次,应用手指压住近侧的动脉主干,以减少出血。对于大部离断的肢体,在运送前应用夹板固定伤肢,以免在送往医院有时引起再度损伤。肢体如有多段骨折,也应固定好患地肢,防止造成进一步的血管损伤。
离体的断指(趾)在常温下可存活6小时左右,在低温下则可保存更长时间。所以一旦发生肢体离断损伤,应迅速将离断肢体用无菌或清洁的敷料包扎好,放入塑料袋内,冬天可直接转送;在炎热的夏天,可将塑料袋放入加盖的容器内,外围加冰块保存,不让断肢直接与冰块接触,以防冻伤。也不要用任何液体浸泡断肢。
除非断肢污染严重,一般不需冲洗,以防加重感染。同时要向医院提供准确的受伤时间、经过和现场情况。
(一)伤员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手术。断肢常由较大暴力所致,往往并发创伤性休克及其它重要脏器损伤。在诊断、处理时,既要注意局部情况,更要有全局观点,以挽救生命为前提,首先处理休克或重要脏器损伤,断肢可暂行冷藏保存,待伤员全身情况许可后再行再植手术。对一些创伤重,全身情况一时难以纠正的病例,应放弃肢体的再植,切不可冒然行事,否则可能导致全身情况恶化,甚至死亡,根本谈不上肢体的成活及恢复功能。
(二)局部条件。再植的目的是为了恢复肢体的功能,绝非单纯为了存活。因此要求断离肢体必须有一定的完整性。如果组成肢体功能的重要组织如神经、血管、骨骼、肌肉等已经毁损,则不能再植。有的上肢撕脱全断,神经自椎间孔内离断无法修复,即使血管接通肢体成活,也不能恢复功能,反成累赘,丧失再植的实际意义,因此不能再植。对大腿离断的病例,目前绝大多数专家均认为属断肢再植的禁忌症。因大腿有丰富的肌肉组织,缺血可使大量肌组织变性、坏死,分解出大量有害物质,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另外,由于离断平面高,伤情很重,多数伤员全身情况差,难以耐受再植手术,且神经修复效果较差,成活后的功能不理想。
(三)再植的时限与环境温度。肢体离断时间过长,因缺氧等原因,细胞变性、分解,最后形成不可逆性改变。即使再植后血流恢复,肢体仍不免坏死。特别是肌肉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组织在缺氧和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毒素,吸收入血后可引起严重中毒,甚至死亡。因此,时间因素是重要的。在考虑时间因素的同时,应把环境温度等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当肢体离断后,组织细胞并非立即死亡,仍能依靠组织内残存的营养物质进行微弱的新陈代谢。环境温度愈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就愈旺盛,断肢缺血耐受时间就愈短。相反,环境温度低,新陈代谢减慢,断肢缺血耐受时间就相应延长。另外,还应考虑到肢体离断平面的影响。离断平面高,肌肉丰富的肢体,耐受缺血的时间较短;离断平面低,肌肉较少的肢体,耐受缺血的时间较长。总之,目前还没有一个绝对的再植时间限度,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各种影响因素综合起来,作出正确的判断。过去有人提出“超过6小时以上就不能再植”的观点,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有许多再植成功的病例,都超过了6小时。对经过低温保存,离断平面较低的断肢,再植的时间指征可以适当放宽,但也不能没有限度。缺血时间过长,组织已发生较明显的变性、坏死的肢体,强行再植可以危及生命,应视为禁忌。
(四)技术条件。应有经过专门训练,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巧的人才以及必需的设备条件,方能实施再植手术。否则应迅速后送到有条件的医院,避免或减少因技术原因造成的再植失败或再植成活后肢体无功能恢复等问题。
下肢骨折病人疼痛的相关因素:①创伤骨折;②外固定过紧、压迫;③伤口感染。
护理措施如下:
(1)加强临床观察,区分辨别疼痛的不同性质及临床表现,以确定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一般来说手术伤口疼痛于术后1~3d剧烈,并逐日递减缓解;创伤、骨折引起的疼痛多在整复固定后明显减轻,并随着肿胀消退而日趋缓解;开放性损伤合并感染多发生在创伤2~4d内,疼痛进行性加重或中呈动性疼痛,感染处皮肤红、肿、热、伤口可有脓液渗出或臭味,形成脓肿时可出现波动;缺血性疼痛为外固定物包扎过紧或患肢严重肿胀所致,表现为受压组织处或肢体远端剧烈疼痛,并伴有皮肤苍白、麻木,湿度降低,缺血范围较大或较严重可表现出被动伸指(趾)时疼痛加剧,或皮肤组织坏死后,疼痛可缓解。因此对任何异常疼痛应提高警惕。
(2)针对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对症处理。创伤,骨折伤员在现场急救时予以临床固定,以减轻转运途中的疼痛,并争取及时清创、整复。发现感染时通知医生处理伤口,开放引流,并全身应用抗生素;缺血性疼痛要及时解除压迫,松解外固定物。如已发生压疮应及时行褥疮护理;考试大网站收集如发生骨筋膜间区综合征要及时手术,彻底切开减压。
(3)对疼痛严重而诊断已明确者,在局部对症处理前可应用吗啡、度冷丁、强痛定、曲马多等镇痛药物,减轻病人的痛苦。
(4)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防止粗暴剧烈,不引起或加重病人疼痛。
(5)如治疗护理必须移动病人,应事先向病人说明必要性,取得病人配合。 在移动过程中、对损伤部位重点托扶保护,缓慢移至舒适体位,争取一次性完成。
(6)截肢术后如患肢疼痛,应向病人耐心解释,一般可随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失,不须应用镇痛药物镇痛。
(7)断肢(指)再植术后病人肢体疼痛时应及时判明情况,有效镇痛,防止因疼痛刺激血管痉挛而影响再植肢体的成活。
(8)采用非侵袭性镇痛方法,如控制焦虑,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利用视觉或触觉分散法分散或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另外,利用冷敷、热敷,按摩及皮肤搽剂,也能达到镇痛效果。
1.再植术后的常规处理(1)隔离护理,安置患者于特殊隔离病室,保持20~25℃室温及一定的湿度,严格消毒隔离制度。(2)抬高肢体。(3)局部加温。(4)观察再植手指血循环,有色泽、弹性、皮温、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5)应用扩张周围血管的药物,常用妥拉苏林、罂粟碱等。(6)预防感染和常规破伤风。2.全身应用抗凝药物断指再植术后,是否应用全身抗凝药物,至今尚有争论,在常规应用,认为抗凝治疗有助于减少或防止吻合血栓形成。事实上精良的血管缝合技术最为重要。目前,一般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及一些血管解痉药物即可。只有当血管损伤严重或手术探查取出血栓,或作血管移植的情况才慎重地应用肝素等的抗凝治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16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手外伤的疾病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