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腿屈侧面对称分布的皮下结节伴触痛,多见于青年女性,冬季发病,好发于小腿屈侧,损害初常在小腿屈侧发豆大至指头大的硬结,炎症累及皮肤而高起皮面,呈暗灰色或紫兰色的斑块,境界不清,固定且硬。自觉痛胀,可破溃,溢出脓性物,难于愈合,愈后遗留萎缩性瘢,可以诊断,但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结节性红斑损害常常发生双小腿伸侧面的结节,表面皮肤呈鲜红色,无溃疡发生。结节有自发痛及触痛,病程较短,常伴有关节痛及发热等其他症状。瘰疬性皮肤结核往往发生在颈部及胸部上侧,常单侧发生。小腿红绀病为小腿下部弥漫性对称性青紫斑,无结节及溃疡发生,往往寒冷季节发病。梅毒性树胶肿损害常不对称,结节坚硬,发展较快,溃疡边缘锐利,基底有坏死组织及树胶样分泌物。有性接触史,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收集到一些治疗Whitfield硬红斑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预防原则:主要是发动群众,大力宣传结核病的防治知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消灭传染源,杜绝传染途径。开展卡介苗预防接种,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结节性脂膜炎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流行病学 10 结节性脂膜炎的病因 10.1 与脂肪代谢障碍有关 10.2 与变态反应有关 10.3 伴发于自身免疫病 10.4 其他 11 发病机制 11.1 急性炎症期 11.2 巨噬细胞期 11.3 纤维化期 12 结节性脂膜炎的临床表现 12.1 皮肤损害 12.2 系统损害 13 结节性脂膜炎的并发症 14 实验室检查 14.1 常规检查 14.2 病理检查 15 辅助检查 16 结节性脂膜炎的诊断 17 鉴别诊断 17.1 结节性红斑 17.2 Sweet综合征 17.3 胰腺炎或胰腺癌发生的皮下结节性脂肪坏死症 17.4 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 17.5 硬红斑 17.6 皮下脂质肉芽肿病 17.7 其他 18 结节性脂膜炎的治疗 18.1 一般治疗 18.2 药物治疗 18.2.1 皮质类固醇 18.2.2 细胞毒药物 18.2.3 抗疟药 18.2.4 非类固醇类解热镇痛药 18.2.5 饱和碘化钾 18.2.6 其他 19 预后 20 结节性脂膜炎的预防 21 相关药品 22 相关检查 附: 1 治疗结节性脂膜炎的中成药 1 拼音 jié jíe xìng zhī mó yán
2 英文参考 nodular panniculitis
3 概述 结节性脂膜炎(nodular panniculitis,NP)又称特发性小叶性脂膜炎、WeberChristian病或回归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relapsing nodular nonsuppurative febrile panniculitis),以反复发作的皮下脂肪层炎性结节或斑块,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结节性脂膜炎于1882年由Pfeifer首次报道,1952年Weber描述了本病具复发性和非化脓性的特征,1928年Christian又强调了发热性。以后发现有一部分病例并无发热,国内也有类似报道。本病临床并非罕见,因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结节性脂膜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妇女为多见,女与男之比约为2.5:1,不易被认识而常致误诊。
结节性脂膜炎尚无特效疗法。纤维蛋白溶解药、氯化奎宁、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有一定疗效。在急性炎症期或有高热等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每天40~60mg和非甾体抗炎药有明显效果。
结节每隔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多数发作时有发热。内脏广泛受累的结节性脂膜炎患者可因循环衰竭、出血、败血症和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特异性局限性脂膜炎,整个病程6~12个月,最后痊愈。
结节性脂膜炎的病因未明,应预防诱发因素,如感染、药物、外伤等。
4 疾病名称 结节性脂膜炎
5 英文名称 nodular panniculitis
6 结节性脂膜炎的别名 relapsing nodular nonsuppurative febrile panniculitis;WeberChristian病;回归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7 分类 皮肤科 > 结缔组织病及有关免疫性疾病
8 ICD号 L99.8*
9 流行病学 结节性脂膜炎于1882年由Pfeifer首次报道,1928年Christian又强调了发热性。1952年Weber描述了本病具复发性和非化脓性的特征,结节性脂膜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妇女为多见,女与男之比约为2.5:1,不易被认识而常致误诊。
10 结节性脂膜炎的病因 结节性脂膜炎的病因尚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发病机制 有人认为成人结节性脂膜炎病例与胰腺炎、胰腺肿瘤密切相关,胰酶释放至循环中,引起远外脂肪组织的溶解、坏死,病损内可测得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也有脂膜炎与结缔组织病并存的报道,部分可能系LE的一种异形。
结节性脂膜炎以脂肪细胞的坏死和变性为特征。根据病损演变,在病理学变化上可分3期:
12 结节性脂膜炎的临床表现
另有一种结节性脂膜炎的变异型称为皮下脂质肉芽肿病(lipogranulomatosis subcutanea),即RothmannMakai综合征,这是一种特异性局限性脂膜炎,比较罕见。主要发生于儿童及肥胖的中年女性,结节散在,消退后无萎缩和凹陷,不发热,无全身症状,整个病程6~12个月,最后自愈。
经数周或数月后结节自行消退,消退处局部皮肤凹陷并有色素沉着。这是由于病变处脂肪发生坏死、萎缩和纤维经的结果。结节每隔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多数 作发病有发热,热型不定,有低热、不规则热或高热,高者可达40℃,呈弛张热型,持续1—2周逐渐下降。除发热外,还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肌肉和关节酸痛等。
Winkelmann和Bowie报告了系统损害中的一种结节性脂膜炎的变异型,称为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cytophagic histiocytic panniculitis,CHP),是一种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其特征是全身触痛性多发性皮下结节伴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出凝血异常。本病病情危重,呈进行性加剧,病人的出血性死亡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肝功能衰竭有关。组织病理的特点为“豆袋细胞”,即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等其他血细胞后形成的特殊结构。本病与结节性血管炎的区别在于其有异常的出血性素质和在骨髓、淋巴结、肝、脾、浆膜组织和皮下脂肪中出现众多的组织细胞。
13 结节性脂膜炎的并发症 内脏广泛受累的结节性脂膜炎患者可因循环衰竭、出血、败血症和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14 实验室检查
15 辅助检查 应做X线胸片、B超、脑电图和脑CT检查。
16 结节性脂膜炎的诊断 结节性脂膜炎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皮下结节成批反复发生,结节有疼痛感和显著触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结节消退后局部皮肤发生凹陷,结合第2期组织病理象可以确诊。
17 鉴别诊断
18 结节性脂膜炎的治疗 结节性脂膜炎尚无特效疗法。纤维蛋白溶解药、氯化奎宁、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有一定疗效。在急性炎症期或有高热等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每天40~60mg和非甾体抗炎药有明显效果。
18.2.2 (2)细胞毒药物 细胞毒药物对于严重的或用皮质类固醇无效的结节性脂膜炎病例,可加用细胞毒药物或与皮质类固醇联合治疗。常用的有环鳞酰胺4mg/(kg?d)或甲氨蝶呤20mg/m2。
近年来报道用环孢素治疗渐增多,其机制为选择性抑制T细胞IL2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T细胞功能;还能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在应用皮质类固醇无效或伴有糖尿病不等使用皮质类固醇禁忌证时可考虑使用,对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CHP)患者可作为首选药物。用法为开始时环孢素 3~5mg/(kg·d),分2次服,2周后逐渐减量,减至最小有效量作为维持量,维持治疗4个月左右。小剂量环孢素〔2~3mg/(kg·d)〕与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泼尼松10~20mg/d)联合治疗能达到既提高疗效又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的效果。
18.2.3 (3)抗疟药 氯喹0.25g/d或羟氯喹0.2~0.4g/d。在结节性脂膜炎病情趋于稳定、皮质类固醇减量时加用可预防病情反复和减少皮质类固醇用量。
18.2.4 (4)非类固醇类解热镇痛药 结节性脂膜炎伴有发热、关节痛时可用于对症治疗。
18.2.5 (5)饱和碘化钾 有学者建议用饱和碘化钾,剂量从每天1滴渐增至每天3次,每次5滴,最后可用至每天3次,每次30滴。
18.2.6 (6)其他 针对相关器官的损害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对于内脏损害严重,尤其是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CHP)患者,加强支持治疗。出血严重可补充相应凝血因子的浓缩制剂,输新鲜血浆、全血或血小板悬液等;大剂量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对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CHP)的治疗有帮助。
19 预后 结节每隔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多数发作时有发热。内脏广泛受累的结节性脂膜炎患者可因循环衰竭、出血、败血症和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特异性局限性脂膜炎,整个病程6~12个月,最后痊愈。
20 结节性脂膜炎的预防 结节性脂膜炎的病因未明,应预防诱发因素,如感染、药物、外伤等。
21 相关药品 胰酶、磺胺、奎宁、胰蛋白酶、胶原、泼尼松、甲氨蝶呤、环孢素、氯喹、羟氯喹、碘化钾、人血丙种球蛋白
22 相关检查 淀粉酶、浆细胞、胰蛋白酶、尿淀粉酶、淋巴细胞转化率
治疗结节性脂膜炎的中成药 五妙水仙膏 :本品具有去腐生新,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毛囊炎、结节性痒疹、寻常疣、神经性皮炎等。用法与用量:外用药...
麝香活血化瘀膏 组织挫伤,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肩周炎,未溃冻疮,结节性红斑。用法与用量:贴患处。二日更换1次。注意:...
丹参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神经性耳聋、白噻氏综合征及结节性红斑等。丹参的用法用量:1.静脉点滴,临用前先...
川芎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25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硬红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