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几种足癣类型
足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趾间型足癣,中医名为“臭田螺”。症状为趾缝发白、流水糜烂、奇痒。多由柯氏表皮癣菌、念珠菌等引起。
2.汗疱型足癣,中医名“田螺疱”。症状为多汗、瘙痒;脚掌、趾间和脚背生小水疱,疱内有透明液体,几天后皮肤干燥,继而呈鳞状脱落,但仍有新水疱出现,趾间糜烂流黄水,多由絮状表皮癣菌引起。
3.角化脱屑型足癣,中医名“脚蚓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角化脱屑,以致露出嫩肉,冬季易皲裂、瘙痒。多由红色表皮癣菌引起。
4.湿疹样癣菌疹,中医名“脚气疮”。主要表现为足背、下腿起丘疹、水疱,甚痒,重者可波及上肢及全身。多因脚癣治疗不当,或癣菌本身改变使机体对癣菌过敏所致。
5.脚癣感染,中医名“湿气发”。多因脚癣抓破后,化脓菌侵入而造成的皮肤感染,可发展为脓疱疮或丹毒,也可以引起淋巴管炎(俗称红线)和淋巴结发炎。严重者会引发败血症。
脚气的分期治疗
脚气初起时,大多非常痒,这时要注意了,虽然脚从外观上看没有发生什么特别变化,其实脚气已经悄悄开始蔓延了。这个时候,只要用一些脚气药膏,如克霉唑、硝酸咪康唑、酮康唑类的乳膏或软膏,一般7~14天内可以完全治愈。
如果脚上特痒,还有水疱,严重的地方已经露出了鲜肉,整只脚发出臭味,这是真菌在作怪。它使健康的脚变出大疱、开裂、破损,发出怪味。建议用凝胶剂来治脚气,最好别用乳膏或水剂。此时的脚气已经发展到中期,即使好了,也要再坚持用药7天。
在脚气严重时,双脚会肿,还可能引起更多的疾病,如体癣、手癣、股癣、阴道炎、灰指甲什么的。真菌有它特有的活性,它本身就存在于人体中,当它的数目正常时,人们不会感觉不适,当它的数目增多或受外界因素影响时,就会致病。人与人之间还会相互传染,所以脚气的危害很大。如果有人得了几年的脚气,使用外用药疗效不理想时,建议内服外治,进行彻底治疗。
脚气用药总则
药物治疗足癣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用药。足癣需长期用药才能杀死它。
2.别乱用药。有人用肤轻松等皮质类固醇药膏来治疗足癣,结果脚气越治越扩展;有人将阿司匹林片压碎撒在糜烂的足趾间,结果形成溃疡,长期疼痛不愈。
3.用药要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破溃处不能用酊剂;皮肤变厚、裂口该用软膏;破烂出水时应该到医院,由医生按照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治疗。
4.足癣发生继发感染时,局部出现急性炎症,就不能按一般足癣治疗,应该先处理继发感染。如有红肿,局部可外用硼酸水或呋喃西林液湿敷可消炎消肿,必要时还得使用抗生素,按照医嘱适当休息。如果出现发烧,局部皮肤红肿,考虑有丹毒或有淋巴管炎时,需要找医生,采用抗生素治疗,如内服红霉素、阿莫西林或注射青霉素等治疗。
联合用药可防耐药
为了防止脚癣患者耐药,最好根据患者的用药禁忌不同,选择两种不同类型的药品,交替使用,同一种药不可久用。如可在制霉素、可霉唑、酮康唑、硝酸益康唑、联苯苄唑、硝酸咪康唑、盐酸特比奈芬中任选两种。具体地说,趾间型可先涂紫药水或撒中药五倍子粉,待收干后再涂脚气灵或癣敌药膏,每日2次即可;汗疱型可外涂5%福尔马林,皮干后再涂特比奈芬乳膏或撒硝酸咪康唑散剂,每日2次;角化脱屑型可用复方苯甲酸膏或与复方水杨酸酒精外用,每天早晚各1次;湿疹样癣菌疹,一般先按湿疹治疗,外用3%硼酸水湿敷或涂氧化锌糊膏等,待湿疹消退后再按脚气治疗;脚癣感染者,建议看医生,开抗菌药(如氟康唑)口服,也可用中药五味消毒饮或五神汤,水煎服,每日1剂,等炎症消退后再按脚癣治疗。
足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主要症状为足部出现红肿、瘙痒、脱皮等情况。正确治疗足癣非常重要,否则会影响正常生活。足癣应该如何治疗呢?下面我们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介绍。
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对于轻微的足癣,可以选择外用药膏,如含有三氯生、酮康唑、特比萘芬等成分的药膏。这些药膏能够有效杀灭真菌,并缓解皮肤瘙痒、红肿等不适感受。对于严重的足癣,则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该按医嘱使用,并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
也可以采取一些家庭自疗方法来帮助缓解足癣。例如,在每次洗脚后,用干毛巾将足部擦干,并保持足部干爽。在睡觉时穿宽松透气的袜子和拖鞋,避免潮湿的环境。可以选择一些天然的护肤品,如茶树油、芦荟等,涂抹在足部皮肤上,能够缓解症状。
食疗也是一种有效的足癣治疗方法。建议多吃些富含维生素E、锌、铜等元素的食物,如豆类、海产品等。这些元素不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还能够促进皮肤修复和再生。
治疗足癣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家庭自疗和食疗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持足部干爽、按医嘱使用药物,并注意饮食营养。如果情况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记住,只有正确治疗才能根治足癣。
手癣、足癣多由红色癣菌、石膏样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所引起。夏重冬轻,成人多见。
【辨证】
根据皮疹的特点,临床上分为3型。
1.水疤型
常发生于掌、其次为指(趾)间及侧缘。皮疹初起为米粒大小厚壁形水疙,以后变成绿豆至黄豆大小,不易破,疤液开始清澈,以后混浊,部分水疤融合成多房性水疤,疤破露出红色湿润面,部分水疤可自行吸收,脱屑后自愈,自觉痒。
2.擦烂型
常发生于3-5趾(指)间,初为红斑,以后角质层浸软发白,剧痒,由于搔抓和摩擦露出红色糜烂面,少许渗出,此型易继发感染,引起淋巴管炎、丹毒等。手部因通风干燥,此型少见。
3.鳞屑角化型
常发生于掌、、足跟。角质层变厚,基底皮肤为淡红色,表面有鳞屑。夏季常伴发少数水疤,冬季气候干燥,足跟部皮肤常发生裂,但痒较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27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不同类型手癣和足癣治疗方案的选择
下一篇: 手癣足癣的症状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