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多见于包皮过长,有不洁性交史,阴茎包皮、龟头轻度潮红,包皮内板及龟头冠状沟处可有白色奶酪样斑片,龟头可有针头大小淡红色丘疹,若侵犯包皮外面及阴囊,则可见鳞屑性红斑。如舟状窝累及则可有尿频、尿痛等。局部可有烧灼感及瘙痒等,对于念珠菌过敏症者,于不洁性交后数小时可发生阴茎刺痒及烧灼感,并可有包皮龟头潮红。偶尔可发生暴发性水肿性包皮龟头炎。主要表现为阴茎包皮明显水肿、剧痒,有浅在溃疡。
念珠菌外阴阴道炎;阴道瘙痒和白带增多是本病的突出表现。局部瘙痒,由于搔抓,小阴唇可出现肿胀,表皮剥蚀、抓痕及脓疱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粘稠、奶酪样或豆渣样,味道臭。并可有阴道疼痛,刺激感及性交困难等。检查可见阴道壁粘膜上有白色假膜,脱落后可有红斑或糜烂面,阴道壁充血水肿。部分无症状健康妇女阴道内可分离出念珠菌。但不一定引起阴道炎,妊娠、口服避孕药或抗生素、糖尿病或穿紧身不透气内裤时可作为阴道炎的诱发因素。
(一)皮肤念珠菌病
1.指(趾)间糜烂多见于长期从事潮湿作业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间最为常见。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去除浸渍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湿润面,基底潮红,可有少量渗液。自觉微痒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间擦疹多见于小儿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发于腹股沟、臀沟、腋窝及乳房下等皱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湿润的糜烂面,基底潮红,边缘附领口状鳞屑。外周常有散在红色丘疹、疱疹或脓疱。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见于肥胖儿童,可与红痱并发。皮疹为绿豆大小扁平暗红色丘疹,边缘清楚,上覆灰白色领圈状鳞屑,散在或密集分布于胸背、臀或会阴部。同时伴发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沟炎、甲床炎多见于指甲。甲沟红肿,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脓,稍有疼痛和压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浊,有白斑,变硬,表面有横嵴和沟纹,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泽,且不破碎。
5.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少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内分泌疾患,如甲状旁腺、肾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别是先天性胸腺瘤。本病常是从婴儿期开始发病,但也可发生于新生儿期。皮损好发生于头面部、手背及四肢远端,偶见于躯干。初起为红斑、丘疹鳞屑性损害,渐呈疣状或结节状,上覆黄褐色或黑褐色蛎壳样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晕。有的损害高度增生,呈圆锥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角质块,其下是肉芽肿组织。愈后结痂,累及头皮的可致脱发。
(二)粘膜念珠菌病
1.鹅口疮多见于婴幼儿患者,口腔粘膜、咽、舌、牙龈等处出现边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外围红晕。去除假膜可见红色湿润基底。若累及口角则有口角糜烂、皲裂等,有疼痛感。
2.生殖器念珠菌病包括女阴阴道炎及龟头包皮炎。临床症状阴道粘膜发红、水肿,有白色凝乳状或片块状膜样物附着,易剥离,其下可有糜烂或浅溃疡,白带很多,呈水样或脓样,其中有大小不等的乳酪样白色块状物或豆腐渣样物。
(三)内脏念珠菌病 念珠菌感染可累及全身所有内脏器官,其中以肠念珠菌病及肺念珠菌病较常见。此外,尚可引起泌尿道炎、肾孟肾炎、心内膜炎及脑膜炎等,偶可引起念珠菌性败血症。所有内脏感染常继发于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且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化疗、放疗等诱发因素,症状多无特异性,应提高警惕。
(四)念珠菌疹 为念珠菌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主要损害为成群的无菌性水疱,多见于手指间;也可见到银屑病样、玫瑰糠疹样、脂溢性皮炎样、荨麻疹样、离心性环状红斑样损害。 一般治疗
治疗假丝酵母菌感染首先应消除诱因:若有糖尿病应给予积极治疗。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
积极治疗可以消除易感因素。每天用清洗外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并保持外阴干燥,避免搔抓。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效果很好。勤换内裤,并用温水进行洗涤,切不可与其他衣物混合洗,避免交叉感染。
改变阴道酸碱度 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霉菌的生长繁殖会有抑制作用。外出如厕时要用女性卫生湿巾拭干外阴,保持外阴干燥,以抑制念珠菌的生长。
外阴洗液 使用一些外阴外阴洗液,如洗液。每晚上药洗一次。
药物疗法 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的治疗有局部用药、全身用药及联合用药(口服加局部)等。选择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根据患者的临床分类,决定疗程的长短。 单纯性VVC 的治疗:局部用药可选择下列药物放于阴道内:①咪康唑栓剂,每晚1 粒(200mg),连用7 天;或每晚1 粒(400mg),连用3 天;②克霉唑栓剂,每晚1 粒(150mg),塞入阴道深部,连用7 天,或每天早、晚各1 粒(150mg),连用3 天;或1 粒(500mg),单次用药;③凝胶消毒剂,每晚一次,连用10~14 天。 单纯性VVC 也可选择口服药物:氟康唑150mg,顿服。也可选用伊曲康唑每次200mg,1 次/d,连用3~5 天;或用1 天疗法,口服400mg,分2 次服用。一般用药后2~3天症状减轻或消失,有效率80%~90%。 最早用于治疗酵母菌感染的特异性活性药物是多霉菌素,它是20世纪50年代早期分离获得的一种聚烯类抗生素,此后又有许多种抗真菌药物被研制出来。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用药,多数为局部用药,近年高效短疗程的口服制剂问世,更使患者易于接受,且适用于经期及未婚女性。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药物治疗中要求性伴侣作生殖器真菌培养及适当抗真菌治疗,应同时用药。治疗中症状消失后,须每次月经后复查并巩固治疗1个疗程。 1、造成不孕 如果患了念珠菌性阴道炎,阴道的酸碱度的改变会使精子的活动力受到抑制,且炎性细胞可吞噬精子,并使精子活动力减弱,白色念珠菌有凝集精子的作用,以及炎症发生时的性交痛和性欲减退等,均可影响怀孕。此种不孕经积极治疗后可很快恢复正常。但念珠菌性阴道炎导致的不孕是暂时性的,疾病治愈后仍可受孕。
2、影响胎儿发育 孕妇患病后,极少数人阴道中的念珠菌能经宫颈上行,穿透胎膜感染胎儿,引起早产。另外,当胎儿经母亲阴道分娩时,也可能被念珠菌感染,多引起口腔念珠菌病,如通常所说的鹅口疮就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有些婴儿还可能出现肛门周围念珠菌性皮炎。由此可见,为了避免感染胎儿,孕妇患念珠菌性阴道炎后应积极治疗。
3、影响生活质量 得了念珠菌性阴道炎,会伴有外阴瘙痒等症状,对女性的生活和工作会造成诸多的不便和影响,也会影响到夫妻生活。
4、引起其他疾病 若念珠菌性阴道炎长期不治疗的话,易造成炎症上行,引起宫颈炎和宫颈糜烂,如果病原体进入宫腔,则会引起输卵管卵巢炎症、盆腔炎等,最后影响怀孕。
念珠菌是一种真菌,通常引起 *** 炎的是念珠菌中的白色念珠菌。菌呈卵圆形,有芽孢及细胞发芽伸长而形成的假菌丝。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
念珠菌是真菌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它常寄生于人的皮肤、口腔、 *** 和肠黏膜等处,当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或正常寄居部位的微生态环境失调,容易引起念珠菌病。念珠菌可引起皮肤黏膜浅层或全身系统性感染,感染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疾患,除皮肤念珠菌病外,还有念珠菌性口腔炎、 *** 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脑膜炎、菌血症和胆道感染等。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念珠菌 拉丁学名 :Nostoc 别称 :假丝酵母 英文名 :Candida Albicans 长度 :小于1毫米的十五分之一 外形 :项链 化石年代 :前寒武纪岩石 生存环境,系统位置,双相菌形态,致病机制,检查,念珠菌病,综述,临床症状, 生存环境 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 在假丝酵母菌中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 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 *** 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鵻,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 *** 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 *** 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但 *** 的弱酸性改变为pH5.5后,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鵻,才引发 *** 炎症状。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霉菌的生长繁殖会有抑制作用。 系统位置 临床真菌按其所致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类,DYMD系统(皮肤真菌、酵母菌、真菌)这一分类模式已得到公认,是以组织发生学、生理学及形态学特征为基础,将真菌分类为类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又进一步按其组织亲和性分别将它们分为皮肤真菌和真菌。对妇产科医生来说,不同种类的真菌医学相关性大不相同,迄今未发现由真菌引起的妇科疾患,由皮肤真菌引起的外阴及其周围的皮肤感染也极少见。 妇产科临床所见的真菌感染大多为白假丝酵母菌属的酵母菌所致。 *** 内定居的酵母菌有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蔷薇色假丝酵母菌、酿酒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季以蒙假丝酵母菌等。 引起人类假丝酵母菌病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占80%~90%,已鉴别有200多种白色假丝酵母菌,所有菌株似乎均具有寄居或引起 *** 炎的同等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假丝酵母菌耐药的增加,其菌种发生改变,白假丝酵母菌在外阴 *** 炎中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其他假丝酵母菌所致的外阴 *** 炎增加。 所以,妇产科学中原称的白假丝酵母菌外阴 *** 炎似太绝对和肯定,称为假丝酵母菌外阴 *** 炎为宜,但菌种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 双相菌形态 此菌正常情况下呈卵圆形,白假丝酵母菌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不引起疾病。当某些因素破坏这种平衡状态,白假丝酵母菌由酵母相转为菌丝相,在局部大量生长繁殖,引起皮肤、黏膜甚至全身性的假丝酵母菌病。当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受损导致内源性感染,如创伤、抗生素套用及细胞毒药物使用致菌群失调或黏膜屏障功能改变、皮质激素套用、营养失调、免疫功能缺陷等。假丝酵母菌为双相菌,正常情况下一般为酵母相,致病时转化为菌丝相。因此在细胞涂片或组织切片中发现假菌丝是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重要证据。 致病机制 包括:附着、发芽、蛋白酶、菌落转换,以假丝酵母菌外阴 *** 炎的发病机制研究如下: 1.附着假丝酵母菌为了寄居至 *** 黏膜,首先要附着在 *** 上皮细胞上,白假丝酵母菌比热带假丝酵母菌、克鲁假丝酵母菌和假热带假丝酵母菌更易黏着在 *** 上皮细胞。但是 *** 细胞在接受假丝酵母菌的程度上却存在着相当大的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样顽固的假丝酵母菌外阴 *** 炎妇女的 *** 细胞也并没有显示出对假丝酵母菌的亲和力有所增加。所有的白假丝酵母菌似乎都有寄居黏膜表面的能力,所以 *** 黏膜当然就是假丝酵母菌易寄居的地方。酵母菌的附着性是由于酵母菌表面的甘霜糖蛋白所致,它是通过与宿主细胞的糖蛋白的受体结合来完成。此外,疏水力和静电引力也促进附着。附着(或称黏附)作用是假丝酵母菌黏膜定植和入侵机体的重要环节。没有附着能力的假丝酵母菌不致病。 2.芽管和菌丝的形成假丝酵母菌黏附 *** 黏膜上皮细胞后,菌体出芽形成或假菌丝形成。菌丝的形成是假丝酵母菌有效获取营养的方式。同样芽管的形成增加了白假丝酵母菌附着于 *** 或口腔上皮脱落细胞的能力,芽管及菌丝体的形成,助长了对 *** 黏膜上皮的侵害。假丝酵母菌附着后发芽的关键作用是许多研究和调查急性尤其是复发性假丝酵母菌 *** 炎的发病基础。若增加或助长发芽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可以趋向于引起有症状的 *** 炎的发生。相反,若抑制假丝酵母菌附着后发芽,则可预防无症状的带菌妇女发生急性假丝酵母菌 *** 炎。菌丝能沿皮肤黏膜的沟隙生长,借助机械力穿过表皮或上皮细胞面再行繁殖。菌丝在皮肤黏膜感染中和在播散性感染中都是假丝酵母菌毒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分泌蛋白酶白假丝酵母菌能分泌多种蛋白水解酶,如碱性磷酸酶、磷脂酶和分泌性门冬酰蛋白酶等。上述各种水解酶有助长芽管穿透到完整的黏膜上皮细胞。急性假丝酵母菌 *** 炎患者比无症状的带菌者蛋白溶解作用为强。 4.菌落的转换同一株白假丝酵母菌可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几种菌落形态,为高频率可遗传的表型变异。白色菌落转换为不透明菌落,不透明菌落中的细胞与原来的白色菌落中的细胞不但在表型上不同,而且对真菌药物的抗药性升高,具有新的毒力,这包括附着能力、发芽能力、产生蛋白酶和形成菌丝体的能力都增加。不透明细胞似乎是一种特别的、侵犯组织的暂时状态。菌落转换通过供给侵犯身体不同部位的能力和改变了抗原性,增加假丝酵母菌的致病力。假丝酵母菌外阴 *** 炎的发病机制除上述的附着、发芽、蛋白酶和菌落转换外,还存在炎性反应。假丝酵母菌菌体成分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产生补体趋化因子和过敏毒素,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局部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吞噬细胞在局部聚集,并吞噬细菌,同时释放溶酶体酶类,致局部组织损伤。假丝酵母菌 *** 炎发病机制的关键问题是无症状的 *** 寄居是如何转变为有症状的假丝酵母菌外阴 *** 炎。在无症状的带菌状态下,假丝酵母菌主要呈非菌丝状态,细菌数量相对较少,在此情况下,假丝酵母菌与寄居处有保护作用的菌丝存在,以及其局部防御机制之间保持巧妙的平衡。当存在使假丝酵母菌毒性增强的因素或局部防御机制减弱时,就会出现有症状的 *** 炎。 检查 1.直接检查法是临床最常用检验方法,阳性检出率为60%。其优点是简便,快捷。 (1)盐水法 (2)氢氧化钾法 2.革兰染色法此方法阳性检出率为80%。取分泌物涂片、固定后,革兰染色,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成群革兰染色阳性的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 3.培养法如疑为假丝酵母菌性 *** 炎,多次检查均为阴性,可作真菌培养。 4.菌种鉴别实验如需确定分辨假丝酵母菌的种类,必须进行发酵试验、同化试验,并就其菌落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5.测定pH 值具有重要鉴别意义,若pH 值<4.5,可能为单纯假丝酵母菌感染,若pH 值>4.5,并且涂片中有多量白细胞,可能存在混合感染。 6.对于年老肥胖或久治不愈患者,应查尿糖、血糖以寻找病因。 其他辅助检查:无特殊表现。 念珠菌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2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生殖器念珠菌病病因病理
下一篇: 生殖器念珠菌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