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性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分型较多,但大体可分为盘状红斑性狼疮和系统性红斑性狼疮两类。前者以在人体暴露部位出现边缘鲜明的红色或淡红色斑点状皮疹为临床特征;后者则可表现为皮疹、关节痛、发热、头痛、纳差等一系列症状,并涉及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本病多发于青年女子,迄今确切病因未明。目前西医多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对症治疗,尚缺乏高效而副作用小的方法。
本病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的名称,在《金匮要略》中说的“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及《医宗金鉴》中说的“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色,如丹涂之状,……有痒有痛”,似与红斑狼疮之症状相似。单纯从其皮损的情况而论,则与“红蝴蝶斑”、“猫眼疮”、“日晒疮”、“马缨丹”等病名类似。而本病累及之多脏器病变之症状,则又可归属于“痹证”、“虚劳”、“水肿”、“症瘕”、“胁痛”等病,但这些病名又都缺乏红斑性狼疮的特异性。目前有些医者提出把中西医病名结合起来,可命名为“阳毒性红斑狼疮”、“狼疮肾性水肿”等。
现代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红斑狼疮的文献报道,始于1962年,用针刺方法治疗一例颊部红斑狼疮。1965年集中报道75例播散型红斑狼疮的辨证论治资料,其中单纯用中药治疗的32例,有效率为78.1%。20余年来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在1989年已逾120余篇,积累病例2000余例,其中,100例以上的资料报道达Ⅲ篇。有效率在75.7%~95.4%之间,不仅可有效地控制病情,使不少患者病情好转,提高存活期,而且可减少激素的用量及副作用。因此,上海医科大学所编《实用内科学》(第八版)已将中医药疗法作为治疗此病的主要疗法之一。
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大都以辨证施治为主,也有制定基本方的,随症加减治疗。近年来备地试制了片剂、丸剂、糖浆,亦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开展了对某些药物(如雷公藤、青蒿)的药理研究和病理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有助于科学地诠释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制。
“红斑狼疮” 是西方医学拉丁文(Lupus erythematosus )翻译而来。1828年法国皮肤科医生贝特(Biett)首先报道了这样一个病人:面部出现像被狼咬过后不规则水肿性红斑,中间凹陷,边缘突起,表面光滑.有时带有鳞屑,称为“红斑狼疮”。后
来发现此病不仅有皮肤损害,,而且有肾、脑、心、肺、血液、关节、肌肉等全身性病变。100多年前美国医生奥斯勒(Osler)又提出系统红斑狼疮(SLE)这一病名。《中医临床诊疗术语》(1997)将SLE统一命名“蝶疮流注”。
临床上通过将红斑狼疮分为两种类型病变仅限于皮肤的称“盘状红斑狼疮”.有内脏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称为“系统任红斑狼疮”。新加坡称为“蝴蝶病”,台湾称“思乐医”(SLE)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是一种自身免疫检疫病。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能累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在患者血液和器官中能找到多种自身抗体。狼疮一词在拉丁语的含义是狼咬的溃疡,亦有顽固难治的意思。可见红斑狼疮的治疗具有相当的难度。红斑狼疮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早在18世纪末,osler第一次叙述使用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名称,见之于皮肤病学文献中。他第一次阐明和强调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个全身性疾病。他这样描述:借助于渗出性红斑去熟悉了解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它具有多形性皮肤病损,充血、水肿,偶见出血性关节炎。并有各种内脏损害表现,其中最重要的是胃肠道危象、心内膜炎、心包炎、急性肾炎、黏膜出血。复发是这一疾病的特殊现象,可每月发作或经过几年较长时间再发作。发作时可以没有特征性皮肤表现,并可出现内脏症状,但病人的体表并无任何渗出性红斑。
1941年美国病理学家克来姆普尔(klemperer)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做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胶原血管病”的概念。1948年hargrave在研究此病时发现了狼疮细胞(lecell),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后来由于免疫学和免疫病理学的发展,证实了本病免疫学上一系列变化或畸变。虽然迄今仍未能完全阐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但本病有异常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是确切的,将它作为结缔组织病,并确定是“免疫复合物病”的原型,已得到公认。1955年cazanave首次引用红斑狼疮(le)这个名词来描述该病的皮肤表现,特别指出这种表现类似一种叫做寻常性狼疮的皮肤结核。
正常人血清中可以有针对多种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但它们的效价很低,不足以破坏机体自身的正常成分,但却可以帮助清除衰老蜕变的自身成分,称之为“生理性抗体”。在健康人,自身抗体出现的机会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一半多的人可以检查出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但这些自身抗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他们有自身免疫病。如果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超过一定数量,使自身免疫反应超过一定程度,以致破坏了机体正常的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就是由于免疫反应超过一定程度而引发的疾病。因此说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在不久以前红斑狼疮的治疗还很困难,病人的预后较差,死亡率也很高。但随着人们对它较深的认识,尤其是应用了新的试验检查方法和皮质激素的治疗后,红斑狼疮的预后有了较大的改观。近10年来,五年存活率已提高到90%以上。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相信这一难治疾病的预后将会有更大的改观。
参考资料:http://www.hubce.edu.cn/jwc/jwc5/messages/20648.html
红斑狼疮(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
红斑狼疮是一种疾病谱性疾病,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深在性红斑狼疮(LEP)、新生儿红斑狼疮(NLE)、药物性红斑狼疮(DIL)等亚型。
紫外线照射可激发或加重LE,可能与其损害角质形成细胞,是DNA发生改变或“隐蔽抗原”释放或新抗原表达致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相关。药物如肼苯达嗪、普鲁卡因、甲基多巴、异烟肼、青霉素等均可诱发药物性红斑狼疮。某些感染(如链球菌、EB病毒等)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相关诊断
DLE主要根据皮疹特点及皮肤病理检查。有条件者可做免疫荧光带实验、自身抗体检查等以帮助确诊。SLE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综合确定。目前一般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修订的SLE诊断标准。患者具有11项标准中4项或更多项、相继或同时出现,即可确诊。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红斑狼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703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拔罐的十大注意事项
下一篇: 五香荷叶蛋的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