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特异性嗜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先发热,之后出现肢体痿软,肌肉弛缓,萎缩,畸形等为特征。本病为严重危害婴幼儿健康的常见病。其后遗症,难以治愈,致残率很高。近20年来,由于普遍应用脊髓灰质炎灭毒活疫苗,使本病的发病率大为降低。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此类后遗症病人达300万之多。现代西医对本病瘫痪的恢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脊髓灰质炎,在古代中医无此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初起类似“温病”、“疫疠”,后期出现肢体瘫痪等后遗症则属于“痿证”范畴。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痿论》曰:“五脏有热,可使人病痿,盖炽热于内,形痿于外。”又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蹙也。”对热病致痿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均有所发挥。《诸病源候论》及《千金要方》有石膏汤主治小儿手足不遂;《小儿药证直诀》有全蝎散治小儿手足偏废等记载。明代《瘟疫明辨》云:“时疫初起腿胫痛酸者,太阳经脉之郁也。”“兼软者,俗名软脚瘟,往往一、二日死。”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云:“小儿自周岁至童年皆有之,突然患此证者少,多半由伤寒、瘟疫、痘疹、吐泻等证后,元气渐亏,面色青白,渐渐手足不动。”以上这些论述表明历代医家很早就对本病有一定的认识和治疗措施。
近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最早报道见于1954年。50年代中期,临床资料迅速增多,在治疗上,运用中药、针灸或针药并治多种方法。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中医药以挖掘传统方剂为主治疗本病,针灸创用了穴位刺激结扎疗法,对提高瘫痪肢体的肌力和纠正某种程度的畸形有较好效果。近10余年来,除运用上述方法外,还增加了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电排针、芒针透刺等法,提高了治疗效果。据报道,本病初起(急性期)治疗效果较佳,用中药内服、外敷治愈率在80%以上,总有效率达100%。如病初失治或治疗不当,导致肢体麻痹或瘫痪则治疗效果较差,迁延越久,疗效越差。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基本治愈率为30%~40%,有效率90%以上。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防止瘫痪或肌肉萎缩性残废的关键。
在实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现针刺可提高血中5-HT、5-HIAA含量,促进了5-HT系统的代谢和加强生理功能调节,使局部组织血流通畅,促进组织代谢,提供了组织细胞需要的养料,加速废物的排泄,从而有利于患肢肌群功能的恢复。
目录 1 英文参考 2 概述 3 疾病名称 4 英文名称 5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别名 6 疾病分类 7 ICD号 8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资料 9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病因 10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1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1.1 先兆症状 11.2 运动障碍 11.2.1 肢体瘫痪 11.2.2 躯干肌瘫痪 11.2.3 脑神经麻痹 11.3 感觉障碍 11.4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1.5 实验室检查 11.6 电生理检查 12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并发症 13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 13.1 GBS的诊断以临床诊断为主 13.2 诊断标准 13.3 实验室检查 13.3.1 脑脊液 13.3.2 血象及血沉 13.4 辅助检查 14 需要与吉兰巴雷综合征鉴别的疾病 14.1 脊髓灰质炎 14.2 急性脊髓炎 14.3 周期性瘫痪(周期性麻痹) 15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治疗 15.1 急性期 15.1.1 脱水及改善微循环 15.1.2 神经营养代谢药 15.1.3 血液疗法 15.1.4 免疫抑制剂 15.1.5 支持和对症治疗 15.2 恢复期 15.3 转诊 15.4 注意事项 16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预后 17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预防 18 相关药品 19 参考资料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吉兰巴雷综合征 已经自动替换为 AIDP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英文参考 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2 概述 AIDP(GuillainBarrés syndrome,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吉兰巴雷综合征)[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是由病毒感染或感染后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为累及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AIDP的临床特点是急性或亚急性肢体软瘫、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可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和呼吸衰竭[1]。
AIDP的病理特点是髓鞘脱失和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1]。
AIDP病因不明,目前认为 CBS是一种感染后免疫介导的疾病[1]。相关的感染性病原可能包括巨细胞病毒、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肺炎支原体、乙型肝炎病毒和空肠弯曲杆菌等[1]。
各组年龄均可发病[1]。
AIDP患者常伴面神经瘫痪、吞咽困难、发声无力和呼吸肌瘫痪、肺部感染,少数出现眼外肌瘫痪。可有心动过速、多汗、突发性高血压或膀胱括约肌障碍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因呼吸肌瘫痪而危及生命。大多数病人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轻者多在1~3个月好转,数月至1年内完全恢复,部分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无力、肌肉萎缩和足下垂等。重症病人的肢体瘫痪很难恢复,常因呼吸肌麻痹、延髓麻痹或肺部并发症死亡。少数病例可复发。
3 疾病名称 AIDP
4 英文名称 GuillainBarre syndrome
5 AIDP的别名 acute infectious polyradiculoneuritis;吉兰巴雷综合症;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病;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6 疾病分类 神经内科 > 脊神经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 周围神经疾病 >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神经系统疾病 > 周围神经疾病 > 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
7 ICD号 G61.9
8 AIDP的流行病学资料 AIDP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男性多见,老年也可罹患。四季均有发病,夏、秋季节多见。呈急性、亚急性发病,少数起病缓慢。近50%患者先有病毒性感染的前驱症状。常因呼吸肌麻痹、延髓麻痹或肺部并发症而死亡,病死率为5.7%~23.2%。少数病例可复发。
9 AIDP的病因 AIDP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以往认为与病毒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有关。现已明确GBS是由细胞及体液免疫介导的,由周围神经特异性抗原引发的抗体导致髓鞘脱失的疾病。
GBS病前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感染率较高,是促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10 AIDP的发病机制 早期血清学研究发现48%的患者各种病毒补体结合试验呈阳性反应,如感冒及副感冒病毒、单胞病毒、腺病毒等。近年国内外均发现GBS患者病前,空肠弯曲菌感染率较高,但均非直接感染周围神经,而只是促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A *** ury等将死于本病患者的临床病理与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的表现做了对比,认为二者之间极为相似。国内学者检测GBS急性期患者脑脊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发现脑脊液的T细胞增加,外周血的T细胞下降等现象(周善仁等,1983)。近来发现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2(IL2)浓度均明显升高,并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好转的恢复期,两者浓度均下降且接近正常。提示由巨噬细胞和抗原激活的T细胞所分泌的TNFα和IL2可能直接和间接参与周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损害(雄鹰等,2000)。
另一些研究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出与补体结合的抗髓鞘IgM抗体以及多种高滴度抗鞘糖脂抗体和抗GM1等抗体。此外,脑脊液中IgG、IgA升高,并出现寡克隆IgG。近期的研究认为自身免疫反应性T细胞和活化的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从血液进入周围神经参与损害周围神经的过程,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起著一定的作用。
尽管一些实验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已明确GBS是由细胞及体液免疫介导的,由周围神经特异性抗原引发的抗体导致髓鞘脱失的疾病。
神经病理改变主要在周围神经系统。是脊神经根系统而广泛的节段性脱髓鞘和炎性细胞浸润,轴索改变相对较轻,仅见肿胀和扭曲。
脊神经前根较后根先受损和较重,周围神经近端较重,远端相对较轻。疾病早期主要是神经水肿、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形成血管周围套,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内也有单核细胞浸润和增多,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破坏施万细胞基底膜导致广泛的节段性脱髓鞘,偶可累及脊髓。疾病中期可见神经内膜成纤维细胞明显增生,疾病后期可见施万细胞增生。
部分爆发型病例,在急性期由于极强的免疫反应可使轴索损伤、断裂甚至成颗粒状。少数于疾病恢复期(6~7周)也有严重的轴索变性。
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发现的GBS变异型即急性运动轴突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其病理改变主要在轴突。前根及周围神经广泛程度不一的Wallerian样变性,髓鞘脱失轻微,炎性病灶少见。病变的纤维虽无淋巴细胞浸润,但在变性区域可发现巨噬细胞。并认为此型和CJ感染关系尤为密切(李春巖等,1993)。
11 AIDP的临床表现
11.2.2 躯干肌瘫痪 颈肌瘫痪者不能抬头。肋间肌、膈肌瘫痪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20%~30%),表现为胸闷、气短、语音低沉(似猫叫声)、咳嗽无力、不能平卧、胸式或腹式呼吸运动度减低(一般肋间肌麻痹早于膈肌)及呼吸音减弱,严重者可因缺氧或呼吸道并发症而导致昏迷、死亡。
11.2.3 脑神经麻痹 约半数病人可有脑神经损害,以舌咽、迷走和一侧或两侧面神经的周围性瘫痪为多见,其次是动眼、滑车、展神经。偶见视盘水肿,可能为视神经本身炎症改变或脑水肿所致;也可能和脑脊液蛋白的显著增高,阻塞了蛛网膜绒毛,影响脑脊液的吸收有关。
GBS可以再次发生。一般相隔数月至数年称再发型GBS。再发时症候常重于首次发作。Fisher综合征为GBS的另一种变异型。此型起病呈急性进展,主要为眼外肌瘫痪、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偶可伴以四肢轻瘫及CSF蛋白细胞分离。这些GBS的变异型的发病机制和以髓鞘脱失为主者有所不同。
12 AIDP的并发症 AIDP常伴面神经瘫痪、吞咽困难、发声无力和呼吸肌瘫痪、肺部感染,少数出现眼外肌瘫痪。可有心动过速、多汗、突发性高血压或膀胱括约肌障碍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因呼吸肌瘫痪而危及生命。
13 AIDP的诊断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
(3)两侧对称性运动和感觉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症状:四肢弛缓性瘫痪,严重病例可累及肋间肌和呼吸肌导致呼吸麻痹。有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和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可有脑神经损害,以双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其次为舌咽和迷走神经麻痹[1]。
(4)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蛋白含量升高而白细胞数正常或稍高[1]。
(5)神经电生理异常表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阻滞,通常低于正常的60%,远端潜伏期延长可达正常的3倍,F波或H反射延迟或消失等[1]。
若CSF呈蛋白细胞分离,瘫肢电生理检测提示周围神经干近端或远端受损更有助确诊。
13.3.2 血象及血沉 白细胞总数增多和血沉增快,多提示病情严重或有肺部并发症。
14 需要与AIDP鉴别的疾病 AIDP需要脊髓灰质炎、急性脊髓炎、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等相鉴别[1]。
尚应注意和铅、砷所致的急性中毒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及癌性多发周围神经病相鉴别。
15 AIDP的治疗
15.1.1 脱水及改善微循环 ①20%甘露醇或10%甘油葡萄葡萄糖液(糖尿病病人除外):250或500ml静滴1次/d,7~10次为1个疗程。如病情严重并有心肺并发症者,可适当合用利尿药(如呋塞米)等。
②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250~500ml静滴,1次/d,7~10次为1个疗程。
③激素治疗:对重症者可大剂量短程使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头1~2天用10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第3~7天改用500mg静滴,1周后改口服,半个月后停服。
激素疗法疗效不确定[1]。常规剂量激素并不能阻止病情发展和缩短病程[1]。
15.1.2 神经营养代谢药 如大剂量B族维生素,胞磷胆堿0.25~0.5g肌注或静滴。并可选用神经生长因子、甲钴胺(弥可保,500μg)、重组牛(人)堿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堿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 600U)肌注1~2次/d。神经节苷脂(GM1)20~40mg,1次/d肌注。
急性期给予足量B族维生素、维生素C、辅酶Q10和高热量易消化饮食[1]。
15.1.3 血液疗法 对病情严重或有呼吸肌麻痹、肺部并发症者,可早期选用下述治疗。
①大剂量人体免疫球蛋白:每天剂量0.3~0.4g/kg,连用3~5次。治疗机制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疗法应在出现呼吸肌麻痹前尽早实施,一日0.4g/kg,连用5天[1]。禁忌证是免疫球蛋白过敏或先天性IgA缺乏患者[1]。
②血浆交换疗法:可清除血浆中的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等有害物质,以减轻神经髓鞘的中毒性损伤,促进髓鞘的修复和再生。1次交换血浆1000~1500ml左右,每周2~3次,3~5次为1个疗程。由于本疗法尚存在一定缺陷,有被安全性较好的血浆吸附疗法所替代的趋势。
血浆置换疗法可以缩短疗程和减轻疾病的程度,常见副作用为输血浆后肝炎,可在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1]。
③紫外线辐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每天或隔天1次,5~10次为1个疗程。可增强氧代谢和调节免疫功能。
15.1.4 免疫抑制剂 AIDP急性期在其他药物效果不佳或有用药禁忌的情况下或慢性AIDP可用硫唑嘌呤,应注意其细胞毒性[1]。
15.1.5 支持和对症治疗 支持和对症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与酸堿平衡;预防长时间卧床的并发症;如预防坠积性或吸入性肺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由此引发的肺栓塞[1]。
①加强呼吸功能的维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可能发展为呼吸肌瘫痪者,如病人已出现呼吸表浅、频率增快或咳嗽无力、排痰不畅时,宜早行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
②肺部并发症的防治:定期翻身、拍背,定期充分吸痰,并注意无菌操作,预防肺部感染,早期选用适量抗生素。
③防止电解质紊乱,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对重症患者进行心、肺功能监护。
④保证足够的营养、水分和休息:充分的休息对体力的保存和抗病能力的增强甚为重要,故对烦躁、休息不好者可适当选用苯二氮卓类镇静药。并可定期输新鲜全血或血浆。对吞咽困难者可及早使用鼻饲,以保证充足的营养、水分及服药,并可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2.如果患者合并Ⅸ、Ⅹ对脑神经麻痹,应更早考虑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1]。
3.重视康复治疗,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防止挛缩[1]。
16 AIDP的预后 大多数AIDP病人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轻者多在1~3个月好转,数月至1年内完全恢复,部分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无力、肌肉萎缩和足下垂等。重症病人的肢体瘫痪很难恢复,常因呼吸肌麻痹、延髓麻痹或肺部并发症死亡。少数病例可复发。
李大年报道1963~1973年间收治的231例病案。当时主要依靠的药物为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处理呼吸肌瘫痪以早期气管切开给氧为主。病死率为23.2%。死亡者几乎全部有呼吸肌瘫痪。其后对生存者111例进行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2个月(6个月~10年)。内中64.4%完全康复,留有后遗症者32.2%,病死率3.4%。这和同期其他医院(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1975)的报道接近。
近年来随着治疗药物的发展和呼吸机等技术设备的改进,早期即可得到合理的治疗,故病死率已大幅度降低。李大年报道1994~2000年间收治的176例,病死率为5.7%。此外,由于神经康复设备的完善和规范的训练,致残程度也明显得到改善。
17 AIDP的预防 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较好的预防办法。对临床治愈病人预防复发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防止感冒。
2.练习正确的咳嗽、咳痰方法,防止肺部继发感染。
3.疫苗接种、妊娠、手术可诱发本病。
4.重症病人,突然丧失活动能力,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应进行适当心理疏导。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8 相关药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780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八式瑜伽瘦身健美操
下一篇: 细数当归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