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法:一捻金丸、三茱丸。
证候表现:《大全》曰:妇人阴中生一物,挺出五寸许,牵引腰腹膨痛,至不思饮食。
病因病机:皆因多服热药及煎煿,或犯非理房事,兼意淫不遂。
处方:三茱丸。
预后:似难以诊候、施之者。立斋之书,每多载之,真有不可臆度者矣。
处方:一捻金丸。
出处:《女科经纶》·卷八(卷)·杂证门(门)
原文:妇人阴挺属热药房事意淫不遂所致《大全》曰:妇人阴中生一物,挺出五寸许,牵引腰腹膨痛,至不思饮食,皆因多服热药及煎煿,或犯非理房事,兼意淫不遂,名阴挺,三茱丸、一捻金丸主之。(慎斋按:以上三条,序妇人有阴挺之证也。阴挺者,阴器中挺出一物,即立斋所谓舒出如蛇、如菌、如鸡冠状是也。夫妇人阴器,为足厥阴经部分,而冲任督三脉所系,胞门子户在焉。其所挺之物,大约子脏肠之属,非湿热脾虚下陷,即是热药房事所致,此病机之属于隐曲者。在医者,似难以诊候、施之者。立斋之书,每多载之,真有不可臆度者矣。)
1.气虚证
【概念】指元(真)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嫩苔白,脉虚无力等。
【辨证要点】少气、乏力、动则加剧,脉虚无力。
2.气陷证
【概念】指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不升而反下陷、内脏位置不能维固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临床又称中气下陷证或脾虚气陷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气陷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特征。人体内脏固定于一定位置,是与正气的旺盛 、升举有力分不开的。若正气不足,升举无力,往往导致内脏下垂。本证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故兼见头晕目花,少气倦怠,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若中气亏虚,脾运失健,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则久泄久痢。胃腑下垂,常感腹部坠胀,肝肾下垂,腹部亦有重坠感,但与胃下垂的部位有所不同,胃下垂多见脐腹中部,肝下垂多见右侧胁下,肾下垂多见少腹两侧。脱肛多见久泄久痢,是中气下陷之象,但也有因小儿正气未充,或大便干燥,排便时用力过度而致者。子宫脱垂为气虚下陷常见之症,若因产后过早过重的劳累而致子宫脱垂并不兼有全身气虚症状者,同样可作气虚下陷的诊断。
【辨证要点】气虚证伴有内脏下垂。
3.气脱证
【概念】气脱证指元气亏虚已极、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卒然昏倒,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不止,口开目闭,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舌淡,脉浮大无根或脉微欲绝。
气脱一般是气虚或气不固的进一步发展,若由大失血所致者,称为"气随血脱"。气脱与亡阳常同时出现,除肢厥身凉为亡阳的主要特征,气息微弱欲绝为气脱的主要特征外,其余证候均基本相同,故临床又常称为阳气虚脱。
4.气滞证
【概念】气滞证是指某一脏腑或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胁脘腹等部位闷胀、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或部位移动,常随嗳气、矢气而减轻、多因情志变化而加重或减轻,脉弦,舌象正常。
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如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外伤闪挫等,均可引起气机阻滞。此外,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病理物质的阻塞,也可使气的运行发生障碍而致气滞。阳气虚弱,阴寒凝滞,亦可使脏腑经络之气机不畅,而成气滞。气滞多见于疾病的早期阶段,故有"初病在气"的说法。
由于气滞的病因不同、部位各异,故其证候的表现有各自特点,临床常见的有肝气郁滞证、胃肠气滞证,肝胃气滞证等。
气滞常可导致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或与血瘀兼并为病而为气血瘀滞证。气机郁滞日久,可以化热、化火。气滞可影响水津的输布而生痰、生湿、水停,而成痰气互结、气滞湿阻、气滞水停等证。
【辨证要点】局部闷胀疼痛。
【类证鉴别】气滞证与食滞证
5.气逆证
【概念】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6.气闭证
【概念】气闭证是指因风、痰、火、瘀之邪气壅盛导致气机逆乱、阴阳乖戾、气机闭塞不通所致的病证。此证或因外感邪气、或因内伤七情过极,发病暴急可见于中风、昏迷、惊风等各种危急病证。
【临床表现】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气粗痰鸣,牙关紧闭、二便不通等,双手握固,脉滑数、或弦数有力、或伏而难见。
【辨证要点】神明失用,九窍不通。
【类证鉴别】气闭证与气脱证
定 义
大肠湿热证:湿热之邪内犯大肠,熏灼肠道,传化失常所表现的下利黏冻脓血便,或黄色水样粪便,便次增多及湿热内蕴的证候。
肠虚滑泻证:大肠阳虚阴盛,传导失利,不能固摄所表现的大便滑脱失禁和阳虚阴盛的证候。
病 因
大肠湿热证:饮食不洁或嗜食生冷油腻,可致湿热内生,阻滞气血,肠胃黏涩,气血熏蒸。如《素问·阳明篇》所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湿热、暑湿之邪外袭大肠,阻滞气血,传化失职,则出现下痢诸症,故《济生方》云:「胃者,脾之腑,为水谷之海,荣卫充焉;大肠者,肺之腑,为传导之官,化物出焉。夫人饮食起居失其宜,运动劳役过其度,则脾胃不充,大肠虚弱,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乘间而入,故为痢疾。大凡伤热则为赤,伤冷则为白。伤风则纯下清血,伤湿则下如豆羹汁,冷热交并,则赤白带下。」
肠虚滑泻证:久病大病,损伤肾阳,或年高阳虚,或久泻久痢,损伤中焦阳气。「注泄日久,幽门道滑」(《医宗必读》),而致阳虚失固之滑泄,「滑泄者,日夜无度,肠胃虚寒不禁,脉沉细是也」(《增补万病回春》)。
病 机
大肠湿热证:由于湿热蕴蒸,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为泄泻。「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古今医鉴》)。若湿热之邪,熏灼肠道,阻滞气血,脂络损伤,腐败化为脓血,瘀滞肠道,腑气不通,气机不畅,传导失职,则为痢疾,故《医碥》云:「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暑湿之气,积于肠胃,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运行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胶黏肠胃之中,运行之机益以不利,气郁为火,与所受湿热之气混合为邪,攻刺作痛,此痢症所以腹痛之。」若大肠湿热证,泻、痢日久,损伤阳气,肠中虚寒,固摄无权,每易发展为肠虚滑泻证;或中虚脏寒,寒湿久滞肠中不去,阴盛阳虚,精微不固,则形成虚寒痢。若湿热蕴积肠中日久,损伤血络,则为脏毒便血,「脏毒者,湿与热合,蕴积日久,伤损阴络,血渗肠胃,积久乃下,其色黯浊者是。槐花汤加炒苦楝、炒苍术」(《医碥》)。
肠虚滑泄证:肾开窍于二阴,肾中内寓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大便的排泄,虽是大肠的传导功能,但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若阳气虚衰,气化无权,封藏失司,不能固摄,则肠虚滑泄,阳气衰惫。「盖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则身虽温,手足必冷,脐下必寒,口不渴,利久或渴,不喜饮食,安静自卧,小便自利,或肠鸣,或腹痛,粪水痰薄,或数至圊而不去,或血水,或黑血,脉必沉迟细小者,阴也」(《杂病广要·脏腑类·滞下冷热》)。若痢久无度,中气下陷,不能托举固定脏器,则易形成脏器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理转归。张景岳认为,脱肛「有因久泻久痢,脾肾气竭而脱者;有因中气虚寒,不能收摄而脱者;有因劳役吐泻,伤肝脾而脱者;有因酒湿伤脾, *** 伤肾而脱者」。
鉴别要点
大肠湿热证:身热,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黏冻脓血便,或泻下急迫,粪色黄而臭, *** 灼热,口渴,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或伴见恶寒发热或但热不寒。以下利黏冻脓血便,或黄色水样粪便,并伴有便次增多及湿热内蕴的表现为临床特征。
肠虚滑泻证:泻下无度,或滑脱不禁,甚则脱肛不收,腹部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虚弱。以大便滑脱失禁伴阳虚阴盛的现象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大肠湿热证与肠虚滑泻证均有腹痛、下利泄泻的症状,概由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所致,但二者因病机、病性、病势不同,故各具特点。
大肠湿热证:由于湿热熏蒸气血,正邪相搏,化为脓血,故下利为赤白黏冻脓血便,古人对此多有论述:「积热蕴结,血化为脓,脓血相杂,故成脓血痢」(《圣济总录》)。「其湿热瘀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赤白兼下,气血俱受邪矣」(《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五十九·滞下门一·平治荟萃》)。湿热结于肠道,热胜则机能亢进,故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而湿胜则气机阻滞,「气既郁滞肠中,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忽而下逼,火性迫促,竟若不及更衣,然欲降而不能降,虽就圊却无所出,不降而偏欲降,才净手又要更衣,急迫频并,最是恼人,是为里急。邪迫 *** ,气凝血聚,因而重坠,是为后重」(《医碥》)。因湿热内积肠中,胶结蕴蒸,壅滞气机,故腹痛。《平治荟萃》认为「其污浊积而饮出,气滞而不与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后重里急,至圊而不能便,总频并亦少,乍止乍起而不安,此皆大肠经有所壅遏,窒碍气液,不得宣通故也」。由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因火性急迫,迫津下注,并挟肠中秽浊之物,故排便次数增多,泻下急迫,粪色黄而臭,正如《金匮翼》所云:「热泻者,夏月热气乍乘太阴,与湿相合,一时倾泻如水之注,亦名暴泄。《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也。其症腹痛自汗,烦渴面垢,脉洪数或虚, *** 热痛,粪出如汤……」若湿热下注则 *** 灼热,湿热蕴结膀胱,不得外解,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为湿热内蕴。若热胜于湿,脉见滑数;湿重于热,脉见濡数。若由于夏秋之季感受湿热、暑湿之邪,外犯肌表,内伤肠胃,故外见卫阳郁滞之象:发热恶寒。因热处湿中,湿遏热伏,湿热胶结,故发热多为身热不扬,且表证亦短暂,一俟入里化热,则但见发热而无恶寒症状。
肠虚滑泻证:主要由于阳气虚衰,不能固摄所致。人体阳气有温煦、推动、固摄的功能,并对脏腑组织有升举固定的作用,若久泻久痢,损伤肠间阳气,大肠失于温煦、固摄的作用,则功能减退、肠道失固、无力约束致泻下无度,或滑脱不禁,甚则脱肛不收,故张景岳云:「盖虚寒之泻,本非水有余,实因火不足,本非水不利,实因气不行。」《圣济总录》亦云:「大肠为传导之官,掌化糟粕,魄门为之候,若其脏寒气虚,不能收敛,致化糟粕无所制约,故遗矢不时。」阳气虚衰,阴盛寒凝,不能温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故腹部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虚弱,为阳虚寒盛之象。「阳虚者,火衰其本。……有清浊不分,而肠鸣滑泄;阳痿精寒,而脐腹多痛,皆下焦之阳虚也」(《医学集成》)。
大肠湿热证与肠虚滑泻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二者虽有下利泄泻的共症,但前者湿热熏蒸肠间,气血凝滞,损伤血络,倾刮脂膜,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泻下物脓血相兼,或黄褐色粪便,其味恶臭;后者因久泻伤阳,命门火衰,肠中虚寒,而致滑脱不禁,封藏固摄失职,则泻下无度,泻下物清冷或黏液,臭味不甚,甚者脱肛不收。二者虽然均有腹痛,但前者因湿热为有形邪气,壅实腑中,腑气不通,故腹痛剧烈,里急后重;后者乃阳衰失养,故腹部隐隐作痛,喜温喜按。
大肠湿热证和肠虚滑泻证,尚伴有不同的兼证,前者有湿热内阻的征象:身热, *** 灼热,口渴,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或兼见恶寒发热的表证。后者有阳虚寒盛的表现: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虚弱,一般不兼表证。
大肠湿热证和肠虚滑泻证,就其病机和病势而言,前者病机为湿热内蕴,熏蒸肠间,传导失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或气血瘀滞,损伤血络,倾刮脂液,腐败化为脓血,腑气不通,气机不畅,湿热下注,伤津耗液。若湿热久留肠间,损伤阴络,则脏毒便血;泻痢日久不愈,损伤阳气,阴寒偏盛,寒湿内生,则形成肠虚滑泻或虚寒痢。后者病机为阳气不足,气化无权,封藏固摄失职,阳虚寒盛,阳气不达周身。若痢久无度,中气下陷,形成脏器下垂诸证:脱肛,子宫下垂。前者病位在脾胃、大小肠;后者病位在肾和大肠。
大肠湿热证和肠虚滑泻证,就其病史病程而言,前者有饮食不节和感受湿热的病史,后者有久泻久痢的病史。前者起病急骤,病程较短,后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大肠湿热证,治疗宜清化湿热。以泄泻为主,方用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幼幼集成》认为:「凡泄泻肠鸣腹不痛者,是湿,宜燥渗之;腹痛肠鸣泻水,痛一阵泻一阵者,是火,宜清利之。」若以痢疾为主,应清热除湿,行气和血,方用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丹溪曰:养血则便自安,调气则后重自除。又曰:后重则宜下,如大黄、槟榔之属;腹痛则宜和,如木香、厚朴之类;身重则除湿,非苍朴不能除;脉弦则去风,非秦艽不能去;脉大当清热,非芩连不能清;脓血稠黏以重药竭之,非大黄,滑石不能竭」(《医林墨绳》)。《杂病源流犀烛》认为:「痢之为病,由于湿热蕴积,胶滞于肠胃中而发,宜清邪热,导滞气,行淤血,而其病即去。」肠虚滑泻证,治疗宜温补阳气,涩肠固脱,方用真人养脏汤(《卫生宝鉴》)、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进五十三·泄泻门二·王纶·明医杂着》载:「……亦有久泄肠胃虚滑不禁者,宜涩之。」
1 黄芪泡水补气升阳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含蔗糖,葡萄糖醛酸,黏液质,生物碱,多种氨基酸,胆碱,叶酸,熊竹素以及微量元素硒。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补中益气,温养脾胃。
临床应用:1.用于慢性衰弱者,表现为中气虚弱,体倦乏力,语言低微,脉象濡缓,久服黄芪有较好疗效;2.用于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内脏下垂等;3.治疗一切痹病,如周围神经麻痹,半身不遂,慢性风湿性关节炎;4、治疗表虚自汗症,急,慢性肾炎;5.用于治疗消渴,常与山药,生地黄,天花粉,五味子等配伍。
2 太子参补气益血 太子参味甘,苦,性微温,入心,脾,肺经。含果糖,皂苷,淀粉,精氨酸等。
功效:滋养强壮,补气益血,健脾生津。
临床应用:体质虚弱而属阴虚者较适用,尤其适宜于肺气不足,伤津口渴,阴虚咳嗽的病人;2.改善消化吸收功能;3.小儿病后体虚无力,自汗,配以浮小麦用。
3 生地黄滋阴养血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块根主要含β-谷甾醇与甘露醇,以及少量的豆甾醇,微量的菜油甾醇,还含有地黄素,生物碱,脂肪酸,梓醇,葡萄糖与维生素A类物质。
功效:滋阴养血,养阴生津。
临床应用: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1.治疗温热性疾病,有舌绛,口渴,便秘,睡眠不安证候者,可配玄参,麦冬以清热;2.用于治疗血热所致的出血,治吐血,衄血可配伍白茅根,芦根,治尿血配木通,车前子,痔疮出血可配伍地榆,槐角。3.用于治疗阴虚内热所致的咳嗽,大便干结,习惯性便秘;4.用于治疗血热所致的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皮癣等;5.用于治疗糖尿病,配伍天冬,枸杞子等;6.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4 当归补血和血 当归味甘,辛,性温,入心,肝,脾经。根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有蔗糖,维生素B12,维生素A类物质。
功效: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临床应用:当归为中医临床用得最多的中药,凡需养血通脉,无论属血证,虚证,表证和痈疡,都可用当归。
1.用于妇科调经:取其有行血,镇痛作用。可能是加强子宫收缩而排瘀血,或弛缓子宫痉挛而 镇痛,配以熟地黄,川芎,白芍(即四物汤)。
2.用于养血:对心血虚之心悸,健忘,失眠,心神不宁等,用当归养血以安神。
3.用于治疗肢体瘀血:在跌打方剂和治疗鼻塞性脉管炎的方剂中常用当归。
4.用于治疗腹痛:对气血瘀滞而兼虚寒的腹痛较适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14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肝经湿热型子宫脱垂
下一篇: 减肥健美操想廋就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