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通因通用治疗倒经50例疗效观察,用归芩红花汤(当归、黄苹各10g,红花6g,白茅根、赤芍、香附、益母草、川牛膝各12g,代赭石、珍珠母各20g,玄参、生地各10g),于月经功能来潮前一周服药,每日一剂,15天为一疗程,治疗倒经50例,服药2个疗程,显效者45例有效者3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96%。
江氏,活血瘀法治疗经行吐衄32例,用血府逐癌汤(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各12g,川芎.生川军、益母草、生牛膝、甘草各10g,生地20g),每日一剂,15天为一疗程,治疗经行吐衄32例,痊愈14例,显效9例,有效5效,无效4例,有效率占87.5%。
乔氏等,龙胆泻肝汤治疗倒经32例,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0~15g,生地12g,桅子、泽黄芩、当归、车前子、木通各10g,柴胡6g,甘草6g),行经前3~5天服药三剂,每日一剂,治疗32例倒经,2g例痊愈,3例好转,1例无效。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中的瑰宝,疗效卓著。
目前,中医现代化发展创新得到社会普遍关注,而中医继承研究在创新中的作用却常被忽略。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正陷入传承危机。
对于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国务院2007年颁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继承与创新并重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之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探索新方法”。
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靖也曾强调:“‘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因此,对当代著名中医专家诊疗经验的继承,以及对中医传承方法的研究,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学术工程,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长远意义。
研究现状: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传承研究遍及中医药的各个领域。从中医理论、中医文献,到临床辨证和具体用药,乃至对中医专家诊疗经验的继承,都有所涉及,但继承中遇到的问题甚多,收获的成绩有限。仅就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的继承方式而言,有学者认为“师傅带徒弟是一种永远也不过时的中医理论传承方式”。认为“师傅带徒弟是一种永远也不过时的中医理论传承方式。
这种“师承模式”大致分为经典校注、引证发挥和临床诊治观察3个环节。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循环往复,以期“有所领悟”。“领悟式”的传统学习模式,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如“白首而穷一经”,总体效率低下;结论的主观性强,可重复性和推广性较差等。
实际上,从信息学的角度分析,各种中医诊疗资料就是数据的集合。中医专家诊疗经验的继承问题,就是如何对中医专家的的诊疗资料进行准确收集和有效整理。因此,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的实质内容,就转化为信息学中关于数据处理的两个方面: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输卵管性不孕是指因输卵管堵塞、粘连、通而不畅等导致女性无法生育的一种不孕症。输卵管性不孕症发病率为30%-50%。如何治疗输卵管不孕?下面就是懂视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输卵管不孕治疗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输卵管不孕治疗方法一、粘连不通好比结扎
输卵管粘连堵塞有轻有重,粘连共分三度,输卵管挟部粘连为一度:输卵管与宫角结合部粘连为二度,输卵管壶部与伞口粘连为三度。不管是双则还是单则,那个部位粘连,多数人因流产后炎症过重,淋沥不断数日,或患有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没有及时治疗,久而久之,炎症感染了输卵管内壁溃烂,后经治疗炎症消炎,输卵管也就粘在一起了,多数人来经前几天两乳胀疼,泌乳素鬲的患者,中医称?气血不调?就会出现乳汁,月经来后症状消失,长期输卵管粘连的患者,就跟接扎一样。并无任何症状反应,治疗经后以凉血、疏肝调气为主,经前以活血化瘀、温化为主,外用一号热敷药。
二、炎症不通多为气血不调
输卵管因炎症不通,多因气血不调,血热造成输卵管肿胀不通堵塞,多数人患有子宫肿大,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月经提前、或经前经后淋沥不断,严重患者一个月来两次月经、经血发黑有血块为血热,经血发黄为湿热、经血发淡泄为虚热,久而久之炎症不消,在这种病状下,就是输卵管粘连过度前期。各别患者气血上冲,经前就会出现倒经?流鼻血?。平时小肚两侧就像针扎一样刺疼,Q输卵管造影粗细不匀,子宫增大、通液通而不畅。在这种病态情况下最容易患上宫外孕、查血、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弓形抗体、治疗经后以凉血消炎为主,并清热止血、来经以活血,化瘀清宫为主,、外用二号热敷药。
三、扭曲不通多为气血脾肾虚
输卵管扭曲不通堵塞,多因体质差、气虚、血虚、脾虚、肾虚、四虚并合症引起输卵管蠕动功能低下。卵泡游走不到宫腔内,而且卵泡发育不成熟就会消失,少数人还会出观子宫移位,子宫下垂,阴吹,排卵期出血:性欲低下,来经少,月经不正常,严重患者由于气虚不固血,再加炎症过大就会出现月经过多,时间长了就容易患上贫血症、在这种病态情况下,即是怀孕三个月以前胎襄就会自动停止发育。这就造成了习惯性流产,重者多达五、六胎并不希罕,另有患者怀孕后,由于反应大,炎症重,营养跟不上,到六、七个月就出现痒水少,或浑浊,胎衣溥,特别是怀的是男胎儿,胎动品数、胎衣很容易破裂,这就造成了早产的后果。注:?因遗传基因和精子畸形造成流产和早产除外?,治疗以养血、补气、健脾、补肾、凉血、调和阴阳平衡,才能达到治愈目的。
建议:四虚并合症患者,不要急于怀孕保胎,应在怀孕前先把身体调养健康,然后再怀孕,怀孕后反应刚出现,就服中药把它治下去,只要能吃能喝,药补不胜饭补,营养充足,说句大话,就是去跳舞或拉车干活问题也不大,照样生下爱子。
四、受挤压堵塞多为身体过胖
输卵管受脂肪、肌瘤、襄肿挤压堵塞,多因身体过胖,脂肪过多,气血不调,湿热相阻,肺、脾、肾功能蒸化不完全,痰浊入血脉,内分泌失调,月经少,或闭经,治疗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为主,肌瘤、襄肿超过4X6cm者,应手术治疗。见意,因脂肪、肌瘤不孕患者,平时不吃动物油,少吃肉食品,不吃辛辣、甜、过咸的饭,多吃疏菜水果海产品,节制饮食、加强身体锻炼。
五、积液不通多因阳降阴升
输卵管因积液堵塞不通,多因上焦热,下焦虚寒,降、阴升,肾功能不能蒸化、阴阳相抗升成湿浊、盆腔积液滞留,气血不能通畅,多数人月经托后,平时小肚发凉,来月经小肚坠疼,经血发黑并有粘条、湿热过重患者,就会掉下烂肉样物体。
平时白带发黄并腥臭,下部发痒,时间长了大部分患有宫颈糜烂,轻重有不等,盆腔炎严重患者,就会引起发烧,输卵管造影伞口积液不散,输卵管通水小肚两侧胀疼。并有回流带血,药液勉强可以进入腹腔,也就是说,通水时积液就被挤压到腹腔,不通水时,盆腔积液升成后就又回到输卵管内,查血,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弓形抗体的多。
但是三项抗体全部是阴性,输卵管积液不通的也并不少见。经后治疗以清热、化湿、疏干为主,而经前则是以活血、燥湿、健脾利水为主,外用三号热敷药。
输卵管性不孕的常见治疗误区盲目就医,贻误治疗时机
医学是一门科学,在输卵管性不孕的诊疗中应该遵守科学规律,对其进行分类,明确诊断,然后对症治疗。在治病过程中对机体的各种变化进行检测,得出准确的数据,使用在临床实践中被反复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说是遵守科学的治疗方法。
不确定诊断就进行实验性治疗
输卵管性不孕的诊治,贵在确定诊断,对症治疗,目前,一些条件较差的医院和诊所在不能确定输卵管梗阻部位,又不能明确输卵管梗阻严重程度时,仍在使用输卵管通液术,这不但对治疗输卵管不通与事无补,且易诱发新的感染,使本来就不通的输卵管雪上加霜。
轻信广告宣传
许多不孕症患者求医心切,较易跟着广告走,一些不规范的诊所,将目前医学上无法解决的疾病说成相对性的引诱患者进行毫无希望的治疗,使患者白白花费大量金钱。并将?绝对不孕?(无精症、先天无子宫、结核性盆腔炎、卵巢早衰)诊断成?相对不孕?。
输卵管不通盲目用药物治疗
未找到明显原因的输卵管不通患者,都遭遇毫无作用的消炎药或活血化淤的药物治疗,就好比某个人在某个时期身体的某个部位起了一个疮,疮好后留了一个疮疤,但到这个时期用治疮的方法来治这个疮疤是毫无意义的。
把输卵管不通和不排卵混为一谈
输卵管和卵巢是临近器官,它们各司其职,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决不能混为一谈。
输卵管性不孕原因输卵管性不孕原因包括感染病菌、子宫内膜异位症、人工流产等,其中输卵管性不孕的主要原因是感染了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多种原因导致输卵管性不孕,而输卵管性不孕带来较为明显的后果就是不孕。导致输卵管性不孕原因有以下三点:
1、感染病菌:
(1)衣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是导致输卵管性不孕的常见因素之一,国外研究发现,输卵管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高发部位,病原体可以持续存在于输卵管上,从而导致输卵管损伤甚至闭塞,严重时导致不孕。
(2)淋病奈瑟菌感染:简称淋球菌,能够引起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淋球菌进入女性生殖道后,很容易引起宫颈管淋菌性炎症,通过进一步的上行,引起输卵管黏膜的上皮细胞损伤、坏死和脱落,从而导致输卵管内瘢痕形成、粘连不通,并导致输卵管伞部与周围粘连、闭锁,影响了精子和卵子的相遇,阻碍受精,导致不孕不育。
(3)结核菌感染:有报道指出,慢性腹痛和既往结核史是输卵管性不孕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孕患者中的15%存在生殖器结核,而输卵管结核占其中的85%-95%。结核菌首先是对肌层或黏膜下层进行感染,然后逐渐向黏膜及浆膜层蔓延,使得输卵管逐渐增大、管壁增厚,输卵管的表面出现多数粟粒样结节的病变,并粘连周围,导致发生输卵管粘连。
(4)其他病菌感染: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容易导致发生间质性输卵管炎、峡部结节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和输卵管积脓等,进一步导致输卵管性不孕。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容易导致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闭塞或者蠕动减弱,影响了摄取卵子和孕孕育卵子,其中大多数是输卵管的峡部(即输卵管最细的部分)发生闭塞,逐渐形成输卵管性不孕。
3、人工流产:
人工流产虽然没有直接导致输卵管性不孕,但是人工流产的并发症如盆腔炎等能导致医源性输卵管性不孕发病率的上升。
猜你喜欢:
1.不孕不育有哪些病因
2.中医治疗女性不孕的方法盘点
3.治疗不孕症的中药偏方
4.治疗不孕不育名方:毓麟珠
5.治疗女性不孕的中药偏方
目录(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目录 ):
《秘授古脉法抄本》
中医-急救仙方
中医三补 养生
中医与汉方医腹诊
中医专家谈糖尿病饮食调养(高清版)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资料
中医之钥
中医五字经
中医人沙龙民间中医绝学专号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娄绍
中医体表疗法妙治百病(王启才)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体质学2008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秦伯未
中医入门一学就通-林政宏
中医入门必读歌诀
中医入门歌诀
中医入门谈
中医入门(高清版)
中医六方治百病(张子明)
中医典籍PDF电子书《经穴秘密》
中医内科学笔记图解
中医减肥【秘传】
中医十大名方+归脾汤
中医十大名方--小青龙汤-谭庆刚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谭宗艾等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逍遥散-温平康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五苓散
中医十大名方-六味地黄丸
中医十大名方-小柴胡汤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_五苓散
中医十大名方妙用:血府逐瘀汤
中医升降学(寇华胜)
中医单方应用大全(黄国健)
中医原来这么有趣—胡献国编着
中医古籍医论荟萃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128遵生八笺校注-[明]高濂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35名医别录(辑校本)-[梁]陶弘景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郭霭春主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9随息居饮食谱.清王士雄.扫描版()
中医古籍珍本提要(余瀛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一见能医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临症经应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儒医心镜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通祖方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原幼心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吴氏医方汇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吴氏医方汇编1-5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孕育玄机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医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惊搐门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折衷秘传真本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慎五堂治验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济世珍宝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温病辩证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王应震要诀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考证病源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理集要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薛氏济阴万金书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诊验医方歌括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诚求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贯唯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资生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01脉学类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11原幼心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18贯唯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20慎五堂治验录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中医临床思辨录(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一)—医家明镜(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中西医结合探讨脏象(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中西医证病对照问答(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肾病诊疗(高清版)
中医名言大辞典
中医名言录(邓铁涛)
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
中医四大基础讲稿合订本
中医四大方证治要气血痰郁(刘山雁编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
中医四部经典之温病条辨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7版
中医基础理论名言名句诵读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考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孙广仁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版)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曹东义)
中医外治法简编(理论骈文)
中医外治法集要
中医外用药治腰痛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大词典-PDF电子书下载-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大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太美《字里藏医》徐文兵
中医奇异治法
中医奇方妙治真传(张俊庭)
中医如何辨证
中医学.第7版
中医学习交流(第二讲小林谈阴阳)
中医学和藏医学基础理论特征的比较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稿(人民卫生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高清版)
中医学基础(上、下册)
中医学概论--陈文慧2008(2)
中医学派
中医学熟读精选(2)
中医学谚语一百条
中医学辨证概要(精华版)(1)
中医学问答·上册_杨医亚等_
中医学问答·下册_杨医亚等_
中医学问答(上册)
中医学问答(下册)
中医学(第7版)
中医实践经验录(魏长春)
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
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好东西)
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
中医手心疗法大全
中医执业医师全科精华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解析(上下)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经络
中医护理学—第五章诊法
中医教你:如何调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中医教程新编
中医敲打术经络拳
中医文献学(马继兴)
中医文献学马继兴
中医方法全书
中医时间医学(繁)
中医望眼辨证图解(03.03;郑德良;彩色)
中医望眼辩证图解(郑德良)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彩图版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08.09;本书编委会;彩色)
中医望诊测 健康
中医望诊相法--仿佛居士(1)
中医望诊相法-1991年版清晰版
中医望诊识病图谱(06.06;陈家旭;彩色)
中医术语-证治要览
中医止咳糖浆功效各异
中医正骨学(岑泽波)
中医气机圆运动机理本源探讨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丛书—高血压病的中医预防保健(高清
中医治未病解读.王琦.扫描版
中医治法精华(邢玉瑞)
中医治疗学
中医治疗法则概论
中医流派
中医湿病证治学
中医熏洗疗法大全.高树中.冯学功
中医熟读背诵精选
中医理论辩(瞿岳云)
中医生理入门
中医病因病机学
中医病机论
中医病理(赖畴)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治精华录
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中医眼科学
中医神志病学
中医筋伤学(韦贵康)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五脏病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儿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内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外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妇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学基础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诊断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药学
中医精髓图解汤泰元1997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标幽赋(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温病条辨-04下焦篇78秋燥(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八十一难经(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01(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2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0(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1(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5(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0(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4(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8(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9(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5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59(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66(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6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73(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37(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47(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4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5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合并版
中医经典必背(高清)
中医经典必背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内经_全156页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内经_全156页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金匮要略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_内经
中医经穴秘密(中医典籍电子丛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脉法解
中医脐疗大全
中医脐疗大全·高树中
中医脾胃论白话解
中医自学百日通1
中医舌像与胃镜像对照图谱
中医芳疗
中医薪传
中医要籍重言研究:阅读中医古籍必懂的词汇
中医论证处方入门(龙野一雄)
中医证病名大辞典
中医诊断学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中医运气学解秘
中医面诊(高清版)
中医顽症金方—妇产科顽症金方
中医顽症金方—精神神经科顽症金方
中医食疗学_倪世美_11930348P
中药外治及外用配方实用专利精选.CHM
中西医汇通派
丹溪学派(滋阴派)
人体核周天医学 王英秋
任督二脉及十二经脉图x
众方大成
医理大概约说 刘止唐
古今名医验方
古今名医验方秘方
吉林省中医验方秘方汇编 (第三辑)
周宁中医锦方第一辑
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大传今注
唐容川
孙一奎
宗筋疗法讲义
寒凉学派
山东省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
山东省中医验方汇编(第二辑)
攻邪学派
易水学派
智能医药学(郭志辰)
最全中医自学笔记
杏林集叶
温病学派
温补学派
祖传中医手抄本[失红方]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_邢斌黄力注解
竹棠医镜(钱远铭)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经络三焦九道脉诊学(台湾 张胜利)
脾胃派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1阴阳五行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2病因病机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3脏腑经络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4诊法概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5八纲与八法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6六经辨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7卫气营血辨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8脏腑病证常用方药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9心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0肝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1脾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2肺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3肾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4中医病案分析
著名中医张锡纯著作
诸病源候论校释·上册
诸病源候论校释·下册
诸症歌诀
走廊医生事件再次升级:兰越峰被“拟解聘”-爱爱医医周精选第23期
走近中医_唐云着
走近中医_唐云著
走近中医大家周仲瑛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朱良春口述曹东义整理
走进中医
跌打秘方
重剂起沉疴古今医家大剂量用药经验集萃
重楼玉钥
重订十万金方(1958)
针灸快针治疗法则(周左宇)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目录
镇肝熄风汤,是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先行者,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经典名方。主治类中风,相当于现在的脑血管病,高血压病,血管性头痛等疾病。
镇肝熄风汤是张前辈,继承《内经》煎厥、大厥、薄厥的理论,又受金元四大家,特别是刘完素“五志过极动火而猝中”之说影响,并且融汇西方刚传入中国的医学,经过了临床的实践,逐步发展,临床证明有效,总结出的方剂,由临床的有效性最后上升到理论水平,这个方剂的产生就是一部中医 历史 发展的缩影。
此后医家对其主治病证进行了增补,后世医家遵张前辈之意,根据病情的需要加减化裁,使本方的运用范围更为扩大。到了如今应用更为广泛,临床上凡是中医辨证为,辩证属于肝的阴虚阳亢,引起的肝风内动者,皆可应用。
镇肝熄风汤治疗因为肝的阴阳失调,肝的阴虚以至于不能牵制肝阳,肝阳上亢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以肝阳上亢为主的症状。因此患者表现为肝阳上亢的表现,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脉弦长有力。
镇肝熄风汤,药物组成:怀牛膝 生赭石 生龙骨 生牡蛎 生龟甲 生白芍 玄参 天冬 川楝子 生麦芽 茵陈 甘草 方中的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甲、生白芍、生麦芽 ,这6个生用,这是张前辈的临床经验,这样效果好。
镇肝熄风汤,是为肝肾阴虚,肝阴不能牵制肝阳,引起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上逆所引起的疾病而设立的。这样的疾病,病机是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要表现,故治宜镇肝熄风为主,辅以滋养肝肾。方中重用怀牛膝,怀牛膝味甘苦、性平为君,怀牛膝针对气血逆乱冲激于脑的病机,引血下行,缓解气血上冲之势,同时兼奏补益肝肾之效。代赭石苦甘而平,其质重坠,功能平肝镇逆,降胃平冲。龙骨、牡蛎皆为介类,均善平肝潜阳,三药相协,镇摄上逆之气血,平抑亢盛之风阳,共助牛膝以治标,是为臣药。
白芍、龟甲、玄参、麦冬滋阴柔肝,潜阳清热,以制亢阳,使阴复阳潜,肝风自熄,均为治本之品。以上四味,皆为佐药。肝为将军之官,职司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一味镇摄潜降,难免肝气受抑,反不利于风阳之平降宁息,加入茵陈、生麦芽、川楝子三味。其中菌陈苦辛而凉,生麦芽“亦善将顺肝本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味苦性寒,疏肝泄热。三味共投,清泄肝阳之有余,条达肝气之郁滞,从而有利于肝阳之潜降与气血之下行,亦属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并合生麦芽和胃调中,以防金石介类药物质重碍胃,用为使药。诸药配伍,引血下行,共奏镇肝熄风、滋阴强阳之功。
镇肝熄风汤配伍特点。本方配伍有3个特点。1、重用牛膝。针对肝阳上亢而化风的发病特点,重用牛膝直接阻断肝阳的上亢,并引血下行,是平肝熄风法另一个比较好的角度进行应用。2、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肝阳上亢是肝有余,金能克木,用大量的金石类药物以克肝阳。方中的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甲。3、肝以条达为特点,主疏泄,这么多的重镇类药物,必然要引起肝的生理特点,为了减少影响,要加入生白芍、玄参、 天冬以养阴柔肝、川楝子、生麦芽、茵陈以疏肝。
镇肝熄风汤现在常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病、血管性头痛、癫痫、脑动脉硬化、帕金森病、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呃逆、冠心病、脑震荡综合征、癔病性晕厥、神经官能症、倒经、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肾病、急性肾炎、皮肤病等17种疾病,中医辨证属于阴虚阳亢,肝风内动的患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22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倒经的病因学
下一篇: 秋季运动注意事项